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5《女娲补天》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5《女娲补天》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5《女娲补天》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女娲补天》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学习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女娲补天》故事的主要内容。

•分析女娲的形象和她的力量。

难点•理解并把握故事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意义。

•运用传统文化故事解读现代生活中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2.教案、课件3.板书、多媒体设备4.角色扮演道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片段,引入《女娲补天》故事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2. 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故事文本,理解故事内容。

•分组合作,讨论女娲的形象和她的故事中的作用。

3. 拓展•由老师解读故事中女娲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通过小组竞赛游戏等形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

3. 总结•收集学生对故事的感悟和体会,展示展示学生的分析成果。

五、教学反思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表现,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并改进。

六、作业布置•绘制女娲的形象图,简述自己对女娲的理解。

•思考故事中所述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的品质和道理,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女娲补天》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

教学目标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 《女娲补天》(教案)20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 《女娲补天》(教案)2021

《女娲补天》(教案)一、教学内容《女娲补天》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世界,不畏艰难,炼石补天的壮丽事迹。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女娲补天》,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女娲勇敢、善良、无私奉献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补天的过程。

2. 感悟女娲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女娲补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画出重点词语,思考课后问题。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学成果,解答课后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女娲的品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女娲补天的过程及女娲的品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女娲补天》1. 故事情节2. 女娲的品质3.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短文。

2. 搜集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悟女娲的品质。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感受到女娲无私奉献、勇敢善良的精神品质。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想象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字、词语及句子结构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正确把握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娲、炼、补”等10个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女娲、炼五色石、补天、造福人类”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提取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无私奉献、勇敢善良的精神品质,培养热爱祖国神话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新语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和词语,如“娲、炼、补”等,需要学生掌握。

2.句子理解:课文中有一些长句子和复杂句子结构,学生需要学会提取句子主要信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3.神话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够概括故事情节,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词新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女娲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女娲的精神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新语、句子理解等环节。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场景等图片,用于创设情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案)教学内容《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女娲为了补天,历经艰辛,最终成功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和勇敢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到勇敢、坚持的品质,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教学难点1. 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特别是对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的理解。

2. 对故事背后深层含义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勇敢、坚持的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女娲补天》的故事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 学生需要准备笔和纸,以便在课堂上做笔记。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故事课件,向学生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难点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女娲补天的艰辛和挑战。

3.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 教师通过故事中的女娲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到勇敢、坚持的品质,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板书设计1. 故事情节:女娲补天2. 教学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深层含义,培养审美情感,激发道德情感。

3.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故事背后深层含义的把握。

4. 教学过程:讲述故事,讨论难点,理解深层含义,学习品质。

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梗概,要求包含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深层含义。

2. 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写一篇关于他的品质的文章,要求包含对这个品质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女娲补天》的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能够从中学习到勇敢、坚持的品质,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故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感,让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个⼤窟窿,地上⼭洪爆发,⼤⽕熊熊,⼥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们,炼就五彩⽯,冒着⽣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赞扬了⼥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于奉献的精神。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15课《⼥娲补天》课⽂原⽂ ⾃从⼥娲创造了⼈,⼤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们⼀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夜⾥,⼥娲突然被⼀阵轰隆隆的巨⼤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块,露出⼀个⿊⿊的⼤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道道深沟。

⼭冈上燃烧着熊熊⼤⽕,⽥野⾥到处是洪⽔。

许多⼈被⽕围困在⼭顶上,还有许多⼈在⽔⾥挣扎。

⼥娲难过极了。

她⽴刻去找⾬神,求他下⼀场⾬,把天⽕熄灭。

⼜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中的⼈们。

不久,天⽕熄灭了,洪⽔中的⼈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窟窿还在喷⽕。

⼥娲决定冒着⽣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上,去寻找补天⽤的五彩⽯,她原以为这种⽯头很多,⽤不着费多⼤⼒⽓。

结果到⼭上⼀看,全是⼀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天⼏夜,找到了红、黄、蓝、⽩四种颜⾊的⽯头,还缺少⼀种纯青⽯。

于是,她⼜找哇找哇,终于在⼀眼清清的泉⽔中找到了。

五彩⽯找齐了,⼥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放在⾥⾯,⽤神⽕进⾏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娲把它装在⼀个⼤盆⾥,端到天边,对准那个⼤⿊窟窿,往上⼀泼,只见⾦光四射,⼤窟窿⽴刻被补好了。

现在,⼈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娲补天的地⽅。

___________ 本⽂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15课《⼥娲补天》教案 教学⽬标 1.认识“娲、塌、熄”等6个⽣字,掌握多⾳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习⼥娲为了拯救劳苦⼤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女娲勇敢、智慧、善良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产生疑问,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勇敢、智慧、善良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女娲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课文朗读视频: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视频,以便学生模仿。

3.学习资料:收集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以便拓展学生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接下来,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教师适时给予解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女娲为什么要想办法补天?她是怎么补天的?”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15《女娲补天》(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5《女娲补天》(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5《女娲补天》教学内容《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女娲补天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掌握相关的生字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生字词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女娲补天》的故事插图或动画片片段,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帮助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准备阅读材料和相关词典,用于自主学习和查阅生字词。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插图或动画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的好奇心。

2. 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女娲补天》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互相解答疑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梗概或读后感,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和写作活动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板书设计1. 《女娲补天》2. 故事情节:女娲用五彩石补天3. 生字词:五彩石、天柱、洪水、补天4. 教学目标: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5. 教学难点: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和意义,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对《女娲补天》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故事的读后感或故事梗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代神话故事进行研究和介绍,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课件逐一出示:(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

——盘古(课件出示2)(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

——后羿(课件出示3)(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

——精卫(课件出示4)(4)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

——女娲(课件出示5)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很愉快的。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1.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板书:女娲补天)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师:女娲可真不了起,在读故事之前,你对女娲还有哪些了解?交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6)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

她用黄泥捏成人,创造了人类。

女娲就是人类的母亲。

三、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1.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7)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出示生字“娲、隆、塌、扎、熄、冶”,(课件出示8)指名拼读。

(1)读准“隆、扎”的读音。

(2)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课件出示9)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10)(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所围困在山顶上,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

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

(学生说)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4.质疑。

(师生评议解决)提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11)(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么补天?(3)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

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板书:起因:天塌地陷烧起大火发洪水)3.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六、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

“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板书:经过:求雨灭火造船救人)七、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课件出示12)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

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板书:炼石补天)(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八、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1.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九、总结全文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

(板书:爱心吃苦勇敢)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十、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

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教案教学要求: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健:1.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1.课文插图投影。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

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女娲补天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么补天?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第二课时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么补天?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

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

”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

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