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小池》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小池》教案

《小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
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
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荫、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幅初夏风景画,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1、认识“露”“柔”等生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好几首古诗,你们还记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
2、板书课题: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3、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池”是翘舌音。
我们来看看大屏幕,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小池?——“小池”指的是小小的的池塘。
二、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过渡:了解完作者,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怎么将这些景物描写进诗歌当中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好,开始吧,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3、读完了吗?读完以后,请在诗中圈出本课的生字,圈完之后再读几遍,认识这些生字朋友。
4、可以把这首诗通顺的读下来吗?一起来读一读。
5、大家读书多认真啊!生字宝宝也忍不住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我们快来拼一拼,读一读,大声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吧。
①“惜”——组个词:爱惜、疼惜、怜惜,怎么记住这个字?小结:用心去疼,用心去爱,这就叫“惜”。
所以旁边是个竖心旁。
②(出示:“阳”、“阴”:这两个字不同在哪?)把“日”换成“月”就是——“阴”。
小结:阳光下亮堂堂,月光下阴森森,熟字换部件,一下记两个。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小池》优质课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n020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小池》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图文结合,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感受诗中蕴含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节课今天我们学习了白居易的《池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诗:《小池》,板书:小池,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荫、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指名读,正音,再指名读,分男女生比读赛,全班齐读。
(2)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2古诗两首小池》教案

小池教课目的:1、认识 4 个生字。
2、理解要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指引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绘的情形,培育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味。
教课要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语气地朗诵古诗。
教课难点:理解诗中描绘的境界,领会大自然的漂亮风景。
教课过程:一、创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漂亮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老是那么和睦的相处,使大自然这样的漂亮。
从古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叹过大自然的万物。
如我们刚学过的(1)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朝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3)还有头几日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农村四月》中的《农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季,又步入了四月初夏节气,过渡:今日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绘初夏节气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觉境界。
1、有累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好多同学都熟习这首诗,其实它描绘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
美吗?有名的宋朝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四周的光景映托下,被深深的吸引、沉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有名诗人,最善长写山川诗,一世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
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留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
(惜露蜓。
重申l ǜ字的读音)师(方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重申下。
)7、生再读。
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意会境界:1、整体发问:在诗中都描绘了哪些光景?(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2、理解一、二句古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chí shàng 池上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t 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ī,fú píng yī dào kāi。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杨wàn万lǐ里quán泉yǎn眼wú无shēng声xī惜xì细liú流,shù树yīn阴zhào照shuǐ水ài爱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二首小池-【省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二首小池-【省一等奖】优质教案《小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形成能力。
感悟古诗,学生通过把一首首诗句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他们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教材分析】《小池》是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美丽的景色”专题的《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
诗人杨万里通过对初夏时分大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诗人悠闲惬意、心情愉快。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就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只是流于背诵。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结合诗句想象画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会写“无”“才”“尖”“立”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夏日的美好和小池的美丽。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2、难点:结合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2【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请你猜猜他画的是哪个季节?(出示学生绘画作品。
)生:观察图片,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看到这幅图,如果请你给图配首诗你想配哪首?生:诵读:《绝句》《村居》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生:背古诗《春晓》4、画家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可以用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小池》部编版

举例解释:
-对于“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泉眼”,教师需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为何物,并解释“惜”字表达的情感。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需示范正确的节奏和语调,让学生模仿并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应设计情境,如户外观察自然,帮助学生将诗中的描写与实际感受联系起来,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小池》部编版。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提升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小池》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小池》部编版。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古诗《小池》,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掌握生字词,如“泉眼”、“流”、“树阴”等;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小池》是一首描绘夏日池塘景色的小诗。它是如何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景色的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具体的古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字词和句子,理解诗人是如何观察自然,并将这些景色转化为诗行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泉眼无声惜细流”和“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举例,帮助大家理解这些诗句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小池》公开课教案
12 古诗二首
《小池》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里。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
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
(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
)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泉”“流”“爱”“柔”“荷”“露”“角”的生字卡片,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诗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
本义: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
相机用“爱”组词并说话。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
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
(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
(二)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
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4)“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5)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①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
池优美的风景。
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
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
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五、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重点注意:
(1)“无”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2)观察“爱”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
(3)“尖”的第一笔是“竖”,“大”要写得舒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