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2019中考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复习课》课件

《小石潭记复习课》课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学会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内 涵。
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
审美观念的提升 通过学习《小石潭记》,学生可以念。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美感, 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习《小石潭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作品的影响和地位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的旅游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如今,《小石潭记》已经成为永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欣赏。
02
《小石潭记》的内容分析
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总结词
作品的美学价值
《小石潭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佳作,它所表现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自然 景色的描绘,更在于作者内心世界的呈现,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领悟到 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作品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高 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小石潭记 》正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
《小石潭记复习课》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小石潭记》的作者及背景 • 《小石潭记》的内容分析 • 《小石潭记》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 《小石潭记》的阅读理解与思考 • 《小石潭记》的实践应用与拓展
01
《小石潭记》的作者及背景
作者柳宗元的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现在山 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共同倡导唐 代古文运动,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复习小石潭记PPT课件

复习小石潭记PPT课件
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
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
3. 第二段写了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水的特点:清澈透明(水尤清冽);写法: 4、侧“面凄描神写寒(间骨接,描悄写怆)。幽邃”表露出作者的什么
情感?
答:表露出作者内心孤寂、悲凉、压抑、忧伤 的思想感情。
5. 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答:“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 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 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6. 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 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
, 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 顶。
自主复习
本课考点: 1、积累文学常识,默写重点句子。 2、掌握字词释义,翻译理解重点 句。 3、理解本文写景顺序及景物特征。 4、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____,作者_____,字__,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邃”,一乐一忧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 的心情;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 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 会流露出来。
课堂小结:
内容: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
第一学时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

【2012年江西】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 悄怆幽邃
中考链接
1、2011年河南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 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 戏 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水声 (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 隶而从者 (古义:随从 今义:奴隶,隶属)
五、一词多义
1、乐 心乐之
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 用侧面烘托和动静结合的方 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 等景物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 表现潭水的清澈。
3、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 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境? (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 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 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 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 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 石、水、游鱼、树木,着 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 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 凉凄苦的心情。

《小石潭记》43张复习课件.ppt

《小石潭记》43张复习课件.ppt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 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 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 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 山记》 山记》 。 这些作品,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 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 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 感情的流露。 感情的流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 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 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 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 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 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愤抑郁的心情。 愤抑郁的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 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 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复习(48页ppt)ppt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复习(48页ppt)ppt精品课件

解词译句 5-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可:大约。 空游:在空中游动。
解词译句
5-5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提示: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下垂 。 披拂:随风飘动。
解词译句
5-6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提示: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忽然。
文学常识
抢答题: 2-2、请列举 “唐宋散文八大家” 中除柳宗元以外的至少五个人物。
例: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第三轮(必答题)
读准字音
3-1请准确读出下列词语,每词读两遍。
huáng liè yǐ 篁竹 清冽 佁然不动
chí

为坻 为屿
kān 为嵁
读准字音
3-2 请准确读出下列词语,每词读两遍。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下册第 10课《 小石潭 记》复 习(48 页ppt) ppt精 品课件
解词译句 5-7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 提示:环合:环绕;围绕。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下册第 10课《 小石潭 记》复 习(48 页ppt) ppt精 品课件
例: 《爱莲说》 《马说》
《五柳先生传》《陋室铭》……
文学常识
1-6、同“记”一样,“书”、 “歌”、“序”也分别是古代的 一种文体。请随意列举属于以上 文体的文章(两个即可)。
例:《与朱元思书》 《送东阳马生序》 《答谢中书书》《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文学常识
1-7 介绍题目《小石潭记》写作 背景。
答题规则
必答题,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每轮 比赛活动分别由小组内部推荐一名参 加,计分标准:1-3号参赛者,答对加 10分;4-6号参赛者,答对加15分, 答题结束后请说明“几组几号”。

《小石潭记》专题复习PPT课件

《小石潭记》专题复习PPT课件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 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
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
势) (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迁移拓展 1.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 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 心情?
1、本文作者是 ,他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你知道其他唐宋八大家吗?请例举 两个以上。 柳宗元;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篁竹(huánɡ)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佁然(yĭ) D.俶尔(shū)翕忽(xī)
格外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1、水尤清冽 2、为坻,为屿,为嵁 3、佁然不动 4、悄怆幽邃 5、以其境过清 6、记之而去 7、隶而从者
随从 离开 凄清
呆呆的样子
忧伤的样子
句子翻译1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 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 高兴。 2、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 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 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 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情感体验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变化比较 大,先写 乐 ,再写 忧 ,这表明 作者既寄情山水,但又无法摆脱心中的郁 闷,因而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 凄凉 的。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 凄凉,寒气透骨,冷清幽深。
1、落实基础:文学常识、重点 词语含义及课文翻译。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体会 作者的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写 作手法。 3、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人生态度 面对生活的困苦;提高审美情趣。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
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象蛇 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石潭记(复习课)
洮南八中
赵延生
1、落实基础:文学常识、重点 词语含义及课文翻译。 2、理清课文的思态度 面对生活的困苦;提高审美情趣。
课下注释
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蒙络摇缀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古文复习思路
1.文学常识:作家、作品、文体。 2.课文背诵默写。 3.翻译课文,突出重点词句含义。 4.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课文艺术特点的总结归纳。 6.知识迁移、拓展和延伸。(如古文和 古文、古文和诗词、古文和实际生活、 课内和课外等之间的比较,做到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
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 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是 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 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 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 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 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中考语文总复习指导课件 (16)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总复习指导课件 (16)小石潭记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课文回放 ◆中考冲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 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 清楚。
❖不可知其源 v 能;源头
❖寂寥无人
v 空虚,寂静
❖悄怆幽邃
v 忧伤的样子;深
❖以其境过清 v 凄清
❖不可久居
v 留,停留
❖乃记之而去 v 离开
❖隶而从者
v 随从
四、重点虚词
❖之
❖心乐之 (它,指上文“如鸣佩环”的水声) ❖乃记之而去 (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其
❖其岸势犬牙差互 (指示代词,那) ❖以其境过清 (指示代词,那种) ❖ 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指溪水的)
❖ 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四个方 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1)水特别清澈;
❖(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
❖(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 姿。
❖3、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 了什么方法?
❖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用侧面 烘托和动静结合的方法,通过游鱼、 阳光、影子等景物静止和活动的画面 来表现潭水的清澈。鱼若“空游无所 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 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整段话没有一 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 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成林的竹子 发出声音 这里指开辟 特别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v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v 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v 照映 v 呆呆的样子 v 忽然 v 轻快敏捷 v 曲折
❖明灭可见
v 或现或隐
❖其岸势犬牙差互 v 相互交错
❖ 九、特殊句式
❖ 十、文章内容理解
一、文学常识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 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 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 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 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柳宗元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 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 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 所寄托。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 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二、生字词
❖篁(huáng)冽( liè )坻( chí ) ❖屿( yǔ )嵁( kān )佁( yǐ ) ❖俶( chù )翕( xī )邃( suì) ❖龚(gōng )参差( cēn )( cī ) ❖差互( cī )悄怆( qiǎo )(chuàng)
三、重点实词
❖隔篁竹 ❖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 ❖水尤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青树翠蔓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孤凄 悲凉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补叙同游者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 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 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连 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1、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九、特殊句式
❖1、如鸣佩环
倒 ❖(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2、全石以为底 ❖(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句 ❖3、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游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5、日光下彻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6、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7、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8、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9、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10、凄神寒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潭记
(复习课)
柳宗元(唐)
关于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 一、文学常识
❖ 二、生字词

❖ 三、重点实词

❖ 四、重点虚词
知 识
❖ 五、古今异义词 ❖ 六、一词多义 ❖ 七、词类活用

❖ 八、通假字

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
❖隶而从者(古义:随从 今义:奴隶,隶属)
六、一词多义
❖ 1、乐 ❖心乐之 (以......为乐) ❖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久居 (能) ❖ 3、清 ❖水尤清洌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凄清)
❖ 4、从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 隶而从者(跟随)
❖ 5、差
❖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 6、见
7、游
❖下见小潭(发现)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明灭可见(看见) 同游者(游览)
七、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心乐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4、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十、文章内容理解
❖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 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 情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 潭源流——潭中气氛。
❖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 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 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什么手法;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 特点?
❖以
❖全石以为底 以(为):把……(作为) ❖卷石底以出 以:相当“而”,表承接,不
译。 ❖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而
❖记之而去 (表顺承,不译。) ❖隶而从者 (表并列,不译。)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不译。)
五、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