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文本特色
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 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 一幅美妙的图画。然后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 周围景物的特点。尤其是写小石潭里的游鱼,采用特写镜头,动静结 合,出神人化。
文本特色
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
男子。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合作探究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 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 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 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 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 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 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 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 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 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 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 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小石潭记》ppt课件

——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溪身和岸势写小石潭的源流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 这就是柳宗元,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
移步换景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水岸势)(凄凉幽深)
小 石
闻水声 心乐之
语言精美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
潭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记
皆若空游无所依
借景抒情 闻水声 心乐之 水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景物特点
(移步换景 定点观察)
2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清潭听乐 闻水声,如鸣珮环 (玉珮潭) 水声潺潺,如微风过处,如玉珮玉环相撞,锵然成韵,
令人神清气爽,乐以忘忧,令人沉醉,似乎要和这清脆之 声弥散在空气中。
翠廊漫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翠蔓廊) 青葱的树,遮天蔽日,翠绿的藤蔓,密密层层,蒙
《小石潭记》PPT课件

—潭中气氛;整体特点:幽静。
写作方法: 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形象比喻、寓情
于景等。
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
26
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柳__河_东__全_集_》,作者是_柳_宗__元_,字_子_厚___, __河_东__人,_唐__ 代著名_文__学_家,世称_柳__河_东__ 。 他被贬 为永州司马时,寄情山水,写了《_永__州_八_记__》,本文是其中 的一篇。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23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24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 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 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 凄苦的心情。
.
25
内容: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赏析课文: 概括段意:
第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 第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 受。 第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10/16/2024
.
4
• 写作背景介绍:
•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
母亲病故,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
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
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
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
写作方法: 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形象比喻、寓情
于景等。
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
26
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柳__河_东__全_集_》,作者是_柳_宗__元_,字_子_厚___, __河_东__人,_唐__ 代著名_文__学_家,世称_柳__河_东__ 。 他被贬 为永州司马时,寄情山水,写了《_永__州_八_记__》,本文是其中 的一篇。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23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24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 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 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 凄苦的心情。
.
25
内容: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赏析课文: 概括段意:
第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 第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 受。 第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10/16/2024
.
4
• 写作背景介绍:
•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
母亲病故,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
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
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
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共56张)ppt课件

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崔氏二小生(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忧伤。
深。
因为。
太。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大约。
表示约数。
什么依靠也没有。
名词作状语,向下。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一起玩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忧伤。
深。
因为。
太。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大约。
表示约数。
什么依靠也没有。
名词作状语,向下。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一起玩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小石潭记》(完美版)PPT课件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游记的写法,按照游览的顺 序,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为线索展 开描述。
段落大意
第一段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 二段描绘了潭中景物,第三段介绍了 小潭的源流,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 石潭周围气氛的感受。
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优美、精炼、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小石潭的美景之中。
CHAPTER 04
《小石潭记》的实践应用
《小石潭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知识教学
通过《小石潭记》的学习,学生 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
汇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鉴赏教学
通过对《小石潭记》的深入分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趣。
文化背景教学
结合《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介 绍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增 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CHAPTER
03
《小石潭记》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对《小石潭记》的评价
高度赞誉
许多评论家认为《小石潭记》是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其艺 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极高。
批判与争议
部分评论家认为柳宗元的写作风 格过于雕琢,过于追求形式美, 有时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小石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地位
作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 《小石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 宝。
02
柳宗元一生坎坷,曾参与永贞革 新,后被贬至永州、柳州等地, 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 苦,风格朴素自然,思想深邃。
《小石潭记》的文学地位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其山水游记的巅峰之作。
小石潭记课件PPT共33页

②不可知其源
(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
(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交错)
8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
译一译;
☆ 请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用现代汉语梳理 文章的内容。
译文:
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 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 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 水特别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 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 、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7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为:①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 (承接,“而”不译) (介词,表原因) (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 (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23
24
25
26
27
28
观景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 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 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 出来?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文章先写“——”,后面 又写“——”?。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幽伤的心情)
2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17张PPT)

作者和游鱼物我合一,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 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
3、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 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写作者在潭上见到的景物时,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 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 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 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 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 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 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 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 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做恕 己,一个叫做奉壹。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水:清澈
潭中景物
小
游鱼:活泼灵动
石
溪身:曲折蜿蜒
潭 小潭源流
记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的抒 孤发 凄在 悲寂 凉寞 的的 情处 感境 。中
记录同游者
1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 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 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 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 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 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 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 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 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 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课后练[四]
参考答案: 1、西:向西 2、斗:像北斗星那样。
3、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 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写作者在潭上见到的景物时,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 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 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 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 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 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 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 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 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做恕 己,一个叫做奉壹。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水:清澈
潭中景物
小
游鱼:活泼灵动
石
溪身:曲折蜿蜒
潭 小潭源流
记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的抒 孤发 凄在 悲寂 凉寞 的的 情处 感境 。中
记录同游者
1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 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 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 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 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 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 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 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 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 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课后练[四]
参考答案: 1、西:向西 2、斗:像北斗星那样。
《小石潭记》ppt课件

6.第②段写出了小石潭中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_潭__水__的__特__点__是__清__澈__,__作__者__运__用__侧__面__描__写__的__方__法__,__从__游__鱼__、__阳__光__、__影__子__等 _角__度__写__潭__水__。__通__过__具__体__景__物__,__用__静__止__和__活__动__的__画__面__来__写__,__不__做__一__点__抽__象 _的__说__明__,__整__段__无__一__笔__涉__及__水__,__只__说__鱼__“__空__游__无__所__依__”__“__影__布__石__上__”__,__水 _的__澄__澈__透__明__尽__现__于__字__里__行__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自主知识导学
合作探究学习
提升拓展训练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了解作者 及写作背景;能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习本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小石潭记》选自《 柳河东集 》。作者 柳宗元 ,字 子厚 , 唐 代 文学 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阳__光__照__到__水__底__,__鱼__的__影__子__映__在__水__底__的__石__头__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溪__岸__的__形__状__像__狗__的__牙__齿__那__样__交__错__不__齐__,__不__知__道__它__(溪__水__)_的__源__泉__在__哪__里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2
1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 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020/12/12
2
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 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 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
2020/12/12
8
1.重要词语的解释。
水尤清冽.: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
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
《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
的思想感情。
2020/12/12
4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 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柳河东集》。
2020/12/12
5
1.课文题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 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 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 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历时 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 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 均为这一时期所作。
2020/12/12
12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澈。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
处游走,来往轻快敏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 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2020/12/12
14
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 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 很快。
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
2020/12日/12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9
2.一词多义。 (1)以: 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用法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为: 全石以为.底:做。 为.坻,为.屿:成为。 (3)而: 潭西南而.望: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 乃记之而.去: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隶而.从者: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向水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长蛇爬行那样
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水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抱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
到凄凉孤寂,暮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020/12/12
13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2020/12/12
6
4.《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这首词是古代 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 出,余词尽废。”它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该词写于宋神宗宗宁九 年(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离京“游宦”已有五年,政治上的失意,又与 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紊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 月一边饮酒,作了这首词。
2020/12/12
10
(4)见:
下见.小潭: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看见。
(5)可:
潭中鱼可.百余头:大约。
明灭可.见:可以。
(6)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7)差: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2020/12/12
11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使……寒冷。
2020/12/12
3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
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
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
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
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
5.《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散曲的曲调名。“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形势险 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调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 中旱灾,赴任途中写的。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历 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
2020/12/12
7
1.教师放课文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1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 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020/12/12
2
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 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 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
2020/12/12
8
1.重要词语的解释。
水尤清冽.: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
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
《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
的思想感情。
2020/12/12
4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 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柳河东集》。
2020/12/12
5
1.课文题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 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 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 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历时 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 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 均为这一时期所作。
2020/12/12
12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澈。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
处游走,来往轻快敏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 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2020/12/12
14
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 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 很快。
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
2020/12日/12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9
2.一词多义。 (1)以: 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用法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为: 全石以为.底:做。 为.坻,为.屿:成为。 (3)而: 潭西南而.望: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 乃记之而.去: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隶而.从者: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向水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长蛇爬行那样
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水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抱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
到凄凉孤寂,暮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020/12/12
13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2020/12/12
6
4.《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这首词是古代 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 出,余词尽废。”它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该词写于宋神宗宗宁九 年(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离京“游宦”已有五年,政治上的失意,又与 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紊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 月一边饮酒,作了这首词。
2020/12/12
10
(4)见:
下见.小潭: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看见。
(5)可:
潭中鱼可.百余头:大约。
明灭可.见:可以。
(6)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7)差: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2020/12/12
11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使……寒冷。
2020/12/12
3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
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
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
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
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
5.《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散曲的曲调名。“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形势险 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调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 中旱灾,赴任途中写的。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历 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
2020/12/12
7
1.教师放课文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