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2)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二)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二)九、特殊句式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都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全部是奇异山水,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淡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都能看见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也能一直看下去,没有阻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成千成百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清越的)声响。

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的鸣叫,猿猴也不停地叫个不断。

(像鹰飞翔鸣叫在天空的人)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向往功名利禄的心;(忙于筹划治理俗世事务的人)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划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初二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初二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初二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都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全部是奇异山水,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淡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都能看见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也能一直看下去,没有阻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成千成百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清越的)声响。

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的鸣叫,猿猴也不停地叫个不断。

(像鹰飞翔鸣叫在天空的人)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向往功名利禄的心;(忙于筹划治理俗世事务的人)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划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朱元思书》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与朱元思书》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a.能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b.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言文创作或仿写,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与朱元思书》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教学重点
a.文言文的词汇与句式: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如“胜”、“所以”、“虽”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举例:课文中的“胜友如云”中的“胜”,理解其意为“才华出众”,掌握古汉语中的借代用法。
b.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举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c.文言文的朗读与节奏感: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和节奏感,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之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情感。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与朱元思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思念远方朋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借助文言文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断句,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
a.文言文词汇的活用: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1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2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2

魏晋南北朝
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 最突出的表面现象。在近四个世纪中,先 后出现34个政权,其间只有西晋20多 年相对安定的统一时期。 战争与残杀成为经常的事,攻城略地, 杀人盈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著名战 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宣告了这一时期的到来,而隋灭陈之战标 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战争与这一历史时 期相始终。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 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 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 往;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 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 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 之趣。

/programs/view/u8PS9 K8vgoE/isRenhe=1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
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 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吴均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 有俊才。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 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受到武帝免其职焚 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 下迄齐代,未成身死。 吴均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 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 均体”。
作者为什么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 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 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 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美妙的山光水色 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 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 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 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 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3.一词多义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4.词类活用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互相轩邈(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5.文言句式急湍甚(于)箭。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定语后置句,应为“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

)三、课堂研讨,合作探究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理文言文重难点,注意借助注释梳理,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要进行汇总梳理。

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的景象,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前面对奇山异水的描写则是实写。

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

两者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本文中的“风烟”句、“从流”句以及“泉水”以下至篇末,都是骈句。

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山为师古人说,“仁者乐山”,我不敢以“仁者”自居,但出生后取名就含有“山”字,冥冥之中,山与我,似乎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我总觉得,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血脉相通的。

遥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觉得山是人类的老师,它教人开阔眼界,神游八荒。

试想,置身于秀山峻岭,侧耳有虫鸣鸟唱,松风阵阵,举目是浓绿滴翠,雾岚戏风。

到得山顶,又觉天高地迥,万里风来,群峰皆伏于下,于是陶然悠然,顿生逸兴飞扬之感——山,可谓人的怡情之师。

时至秦朝,面对无情的逐客令,丞相李斯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山,告诉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

它正是这样,既接纳每一块奇石,也接纳平凡的泥土;既接纳参天大树,也接纳歪树残枝;既接纳百鸟歌唱,也接纳虎啸狼嚎。

只要你来,山都无所嫌弃,平等相待,给你生存的空间,居住的自由。

它兼容并包,厚德载物,拥有一个博大而宽厚的心,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耸入云霄的雄姿——山,可谓人的智慧之师。

到了宋代,一座褒禅山,让王安石更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焉。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登山之路,崎岖难行,荆榛挡道,乱石嶙峋,高崖峭壁,横入苍暝。

经千难,历万险,到得高处,蓦然云开日现,光芒万道,照彻雾海云天,“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言,会强烈地撞击你的心扉。

你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强烈的进取精神由此迸发——山,可谓人的励志之师。

游山之后,苏东坡把墨迹留在庐山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实,观山所得,还因内容而有别。

试问,谁能说得清,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寄情于山,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驻足于岭?他们或留下高雅的情致,或谱写血染的浩歌。

欣赏他们笔走龙蛇的诗文,可感知其心迹志趣。

察看残缺斑驳的遗迹,可以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山,可谓人的博学之师。

和山相比,人是何等渺小,人生又是何等短促啊!看山思人,以山为师,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我愿不断净化躁动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生命如山。

【我读我思】作者为什么认为山能作为人师?试作简要归纳。

答案因为山可让人开阔眼界,怡悦性情;可以使人胸怀宽广,启迪智慧;可以使人产生进取之心,磨砺意志;可以感知先人的心迹志趣,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让人博学。

富春江和黄河同是发源于我国内陆的河流。

下面这篇文章就着重叙述了黄河的水势。

细读此文,思考黄河在大禹疏浚前后的水势有何不同?试用现代汉语概括。

河水河水南径①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

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阨②,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④,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俘,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

浑洪赑⑤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⑥,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⑦》:“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水经注》)【注释】①径:同“经”。

②阨(è):阻塞。

③河中漱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

④崇深:高深。

⑤赑(bì):猛壮的样子。

⑥浚波颓叠:巨浪一个接着一个翻滚而下。

⑦慎子:即慎到,战国人,著有《慎子》,其中有“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之说。

本文着重写孩子们在春天原野的活动,《与朱元思书》也写到人的活动,但两文写人活动的目的明显不同,试作比较。

答案疏浚前:洪水从孟门山上流出,泛滥成灾,连丘陵、高阜都被淹没了;疏浚后:河水从孟门即龙门的入口处流出,河道逐渐变得宽广,形成巨大落差,水流疾速。

《河水》(节选)参考译文黄河往南流经北屈县故城西,往西四十里有一座风山。

风山再往西四十里,就是黄河南面的孟门山。

《山海经》上说:“孟门山上有许多金玉,山下多是黄沙和石头。

”《淮南子》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山流出,泛滥的大水逆流横溢,连丘陵、高阜都淹没了,名叫洪水。

大禹疏通后称之为孟门。

”所以《穆天子传》说:“北登孟门,这是九河的阶梯。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

实际上是河上的巨险所在,兼有孟门津的名称。

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冲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

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依靠而悬在危崖边缘。

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

”的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汽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远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好像被雾露沾湿了;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

河水在此迸溅出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

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

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浮竹漂流而下,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春底原野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

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叫地面的花草在它的荫下避开光焰的威吓。

岩下的荫处和山溪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

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林下一班孩子正在那里捡桃花的落瓣。

他们捡着,清儿忽然嚷起来,道:“嘎,邕邕来了!”众孩子住了手,都向桃林的尽头盼望。

果然邕邕也在那里摘草花。

清儿道:“我们今天可要试试阿桐的本领了。

若是他能办得到,我们都把花瓣穿成一串璎珞围在他身上,封他为大哥如何?”众人都答应了。

阿桐走到邕邕面前,道:“我们正等着你来呢。

”阿桐的左手盘在邕邕的脖上,一面走一面说:“今天他们要替你办嫁妆,叫你做我的妻子。

你能做我的妻子么?”邕邕狠视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不许他的手再搭在自已脖上。

孩子们都笑得支持不住了。

众孩子嚷道:“我们见过邕邕用手推人了!阿桐赢了!”邕邕从来不会拒绝人,阿桐怎能知道一说那话,就能使她动手呢?是春光的荡漾,把她这种心思泛出来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这样呢?你且看:漫游的薄云还是从这峰飞过那峰。

你且听:云雀和金莺的歌声还布满了空中和林中。

在这万山环抱的桃林中,除那班爱闹的孩子以外,万物把春光领略得心眼都迷蒙了。

黄牛滩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注】信宿:连宿两夜。

【且读且思】与《与朱元思书》相比,选文也写到“山”,但两文的“山”特点不同:《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具有的特点,而选文中的“黄牛山”则有等特点。

(用文中的话回答)答案千百成峰重岭叠起。

那一片山水小船吻别大坝,荡开碧水,水上的蓝天、水下的蓝天,水湄的青山、水底的青山,两两相对、相望,沉静、自在。

印象中曾经到过这里,早会过湖的前身——一条细细的躺在深谷间的小溪。

溪边多石,多杂树,溪水便在石隙间穿行、在杂树间婉转。

春来杂花生树,一溪流红,倒也是一帧上好的画,美得醉人。

不想溪长大了,长大了的溪胃口也大,大嘴不吃四方,只吃山,一口,吞去一尺,再一口,吞去一丈,再一口……半座山都吞进肚里去了,溪便胖成了湖。

湖却是个花心的女子,信奉韩信哲学多多益善,天光云影、青山绿树,一古脑儿揽入怀抱,就连我们的小船,这一刻也成了一颗宝石,在她的胸前,一晃一晃。

浸润在湖的怀抱,山变得容光焕发。

半座山留在水底了,曾经的臃肿也就深埋在水底;半座山浮在水面,借水的镜子细细梳洗,水给了山灵气,水让山重新发现了自己:原来平平淡淡的众山,也会有名山的丰姿,有一点黄山的峻,有一点峨眉的幽,有一点泰岳的峭,有一点武夷的奇,都只有一点,平素里哪能发现呢?水真是一个高妙的化妆师,就那么几笔点染,就那么烘一下云托一下月,山的丰姿便跃然眼前。

你在山中发现了五岳、发现了黄山、发现了昆仑、发现了峨眉五台青城武夷……虽然都只是名山的一角、只是名山的千分万分之一,但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却是与遨游名山相差无几的,有时甚至还更胜一筹。

胜在何处呢?胜在不闻名山的喧嚣,胜在全身心融入自然。

真的,名山往往助长浮躁,而这些平平常常的众山,才真正让你浮躁的心沉静、熨帖,真正让你宠辱皆忘。

由山及人……一个人就是一座山,名人当然是名山了,芸芸众生当然是平平常常的众山了,当名山名士大放光彩的时候,芸芸众生啊,为什么不能收回投向名人的艳羡的目光,去审视自身,去发掘自身的风采,去发起自身的造山运动,去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片山呢?想得远了,晃荡在湖的怀抱,对着同样晃荡在湖的怀抱中的山,思绪竟也这样地晃荡不停。

忽然就想,或许名人是山,芸芸众生应该就是湖吧,没有水的浸润,山又如何能脱颖而出,尽展风流?小船轻轻地靠上了码头,船身轻轻地一震,就在最后回眸对视湖山的时候,我知道,这一片山水,从此将与我的记忆难舍难分了。

虽然它无名。

但只要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又何必管它有名无名呢?【读后思考】1.作者游历这些普通的山,为什么感觉与遨游名山相差无几,甚至还更胜一筹呢?2.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因为它们胜在不闻名山的喧嚣,胜在全身心融入自然。

2.用反问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追求——不求名,只求活出自己的风采。

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⑤,孤峰限日⑥,幽岫⑦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⑧相杂,绵绵⑨成韵。

既素重⑩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11。

山谷所资,於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注释:①顾章,生平不详,作者的朋友。

②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③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

④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⑤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⑥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⑦幽岫:幽深的山穴。

⑧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⑨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⑩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11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读后思考】1.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一文在写作目的上有什么相同点?2.请你说说文中“幸富菊花,偏饶竹实”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