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具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 买文具(1)|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 买文具(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购物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购物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购物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购物问题。
2.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算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购物清单、计算器。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购物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购物清单算出总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吗?”(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计算方法。
(3)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教师点评,强调解题规范和注意事项。
4. 巩固拓展(1)教师出示拓展题,学生尝试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购物问题的解决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1. 购物清单2. 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3. 解决购物问题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解决购物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1买文具(1)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1买文具(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买文具的情景,理解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学整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整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整数乘除法的意义。
2. 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买文具的情景,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买文具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情景,教师总结。
二、探究新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的意义,讲解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通过买文具的情景,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学生回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买文具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整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 买文具(1)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学案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元,算术本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
生2: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生3: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
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能会说:•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师: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解决问题一: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后,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在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表示;还可以怎样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方法二:让学生对图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方法三:结合情境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分的实际含义。
【素材积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旧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摘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摘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摘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旧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买文具》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买文具》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1 买文具》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购买文具为背景,通过购物过程中价格的计算,引出加减法运算。
此课时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运算,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将以一个问题导入,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计算价格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我将通过展示文具商品的价格标签,引导学生观察价格,并提问“如果要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引出加减法的概念。
3.教学实践:我将设计一些购物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运用加减法计算价格。
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加减法的运用。
4.总结提升: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用,并通过PPT或板书,总结解题步骤。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 买文具(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买文具(1)一、教学目标1.能够应用各种计算方法计算购买文具的花费;2.能够掌握较为清晰的账目管理方法;3.了解文具的分类和基本用途。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掌握如下内容:1.文具的分类及用途;2.购买文具时需要列清单,并对购买金额进行计算;3.理解基本的账目管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文具的分类及用途;2.购买文具时需要列清单,并对购买金额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让学生们说出过去几个月需要购买的物品,例如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等,引出“买文具”话题。
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在购买文具时需要怎样做才能保证购买数量正确,钱数正确。
2. 学习新知1.介绍文具的分类及用途,例如文具盒、笔袋、笔、橡皮、尺子等;2.播放一段短片,让学生观看从文具店购买文具的过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或让学生们用笔记下自己认为必须购买的物品,并列举出它们的价格;3.让学生们根据上面所列的文具,列出一个清单,并计算出总花费数目;4.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表格,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账目清单,并向全班同学报告。
3. 拓展知识请学生组成小组,就从其他商店里买文具的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4. 总结与讲解教师让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购买纸张、笔、尺子和橡皮等文具?2.购买文具时,应该如何列清单?3.如何进行正确的计算以避免购物错误?4.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账目清单?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再购买文具时,列出清单,并计算出购买总额。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短片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入了解购买文具的方式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账目管理能力,增加了学生对文具、商店和货币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本教案通过多种形式教学,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以及个人和小组合作,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买文具(1)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1.想乘法算除法。 2.借助直观图,结合平均分的意义口算。 3.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方法一:想乘算除法
想:20×4=80 80÷20=4
答:80元可以买4 个书包。
80÷20 = 4(个)
方法二:借助人民币计算
能买4个。
8 张 10 元; 每2张买 1 个书包
即8÷2 =
方法三: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80÷20=4
第六单元 除法
第1课时 买文具(1)
每学期开学时可以为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 看一看,选一选,你都需要哪些文具?
30元/个
5元/本
20元/个
2元/把
10元/个 8元/支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就是求80元里面 有多少个20元。
20 元
10 元
30 元
8元
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 80÷20。
80÷20 = 4(个)
还剩 10 元。
1.圈一圈,算一算。 80÷40 = 2
270÷30 = 9
2. 560÷70 = 8 720÷90 = 8 360÷40 = 9 240÷30 = 8 640÷80 = 8 200÷50 = 4 180÷60 = 3 280÷70 = 4
3.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7 )<220 40×( 3 )<140 60×( 3 )<200
20 元
10 元
30 元
8元
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 160÷30。
列竖式计算 160÷30 = 4(个)…… 10(元)
5
看160里面有几个30 30 1 6 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买文具(一)|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买文具(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
2. 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3. 运用人民币解决购物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运用人民币解决购物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2. 解决购物中的找零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人民币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人民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人民币,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人民币。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提问:人民币有哪些基本单位?学生回答:元、角、分。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提问:1元等于多少角?1角等于多少分?学生回答:1元=10角,1角=10分。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各种文具的价格,引导学生运用人民币解决购物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文具,计算需要支付多少钱,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购物过程,并讲解如何找零。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各种文具的价格,引导学生独立计算需要支付多少钱,并找零。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计算需要支付多少钱,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以及运用人民币解决购物问题。
2.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买文具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买文具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买文具一》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2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买文具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购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理解。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单价 × 数量 = 总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15÷5+47×3 =3+47×3 =50×3 =150 56-56÷8 =0÷8 =0
1.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小客车比吉普车每时多行驶多少千米?
填空。 计算165-130÷26×12+58,运算顺序第一 步算( 除法 ),第二步算( 乘法 ), 第三步算( 减法 ),第四步算( 加法 ),
3.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000-289+11 92÷4×25 97-12×6+43 68+630÷(20-16)
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 按( 从左往右 )的顺序进行计算。 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 要先算( 乘除 ),后算(加减 )。
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小括号里面的 ), 小括号外面的 )。 再算(
答: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72元。
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 要先算( 乘除 ),后算(加减 )。
35+65×40÷5 12×(153-83)÷8Biblioteka (96-6)×(15+9)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1、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 要先算( 乘除 ),后算(加减 )。
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小括号里面的 ), 小括号外面的 )。 再算(
得到24呢?请至少写出两种方法。
5.小游戏。 ⑵和同伴玩一玩,每次任选4张带数字的扑克牌,
谁先算出24,就可以加1分。
6.
7.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四⑴班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 奖人数见下表)。为此,班主任老师准备用350元给他们
购买奖品。请你帮班主任老师设计一种购买方案并说明理由。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鼓励奖 3人 4人 6人 12人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运算律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22×3+24÷4 =66+6 =72(元)
计算下列各题 9÷3×5-2 9÷3×(5-2 )
] 9÷ [3× (5-2 ) =1
]=1 9÷[ 3( ×5-2 )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 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 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4.比一比,算一算。
5.小游戏。 ⑴下面4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
方案一: 第一名:一副羽毛球拍 第二名:一个计算器 第三名:一个铅笔盒 鼓励奖:一支圆珠笔 方案二: 第一名:一盒钢笔 第二名:一个计算器 第三名:一个铅笔盒 鼓励奖:一支圆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