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文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买文具-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买文具-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读写常用的货币符号(¥)和数字(0-999)。
2.能够计算购物时的金额和找零。
3.能够合理安排预算,做到精打细算。
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常用的货币符号和数字的认识和读写。
2.购物时的金额计算和找零。
3.预算的制定和实施。
三、教学难点1.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能够理智购买,做到精打细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和文具,让学生猜测其价格和名称,并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 认识货币符号和数字学生通过观察和认读练习纸上的货币符号和数字,学习货币的基本知识。
3. 进行实物演示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购买文具的清单,例如铅笔、橡皮、笔记本、尺子等,然后向学生展示这些物品,并让学生预估价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预估价格。
随后,老师询问学生是否有足够的钱来购买这些物品。
4. 计算购物时的金额和找零老师将购买物品的清单公布在黑板上,然后将每个物品的价格告诉学生。
学生根据自己所预估的价格计算购物时的总金额,再根据所付的钱数计算找零。
5. 制定预算计划老师给学生几个购买物品的清单,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预算计划和计算购物时的总金额,以及找零。
6. 拓展课程老师跟学生讨论一些现实中的问题,例如“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钱来解决?”“你们根据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何制定一个和自己收入和消费水平相符合的预算计划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要理解常用货币符号和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计算购物时的总金额和找零的方法,并通过制定合理且便于实施的预算计划,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保存和使用所得的钱财,最终达到“精打细算,节约用钱”的目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 买文具(1)|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 买文具(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购物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购物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购物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购物问题。
2.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算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购物清单、计算器。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购物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购物清单算出总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吗?”(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计算方法。
(3)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教师点评,强调解题规范和注意事项。
4. 巩固拓展(1)教师出示拓展题,学生尝试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购物问题的解决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1. 购物清单2. 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3. 解决购物问题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解决购物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运算律第一节买文具练习

四运算律
1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
一口算
1.100×5÷10-3
2.12×(63÷9)
3.15-39÷3
4.750÷[500÷(100-50)]
二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36÷4-40÷10
2.58+66×8÷4
3.33×7-64÷4
4.345-65×16÷2
5.(82-49÷7)×15=
6.130-(76+240÷40)=
7.325÷[5÷(265-260)]=
三有1、2、3、4、5、6、7、8、9、10、11、12、13,13个数,从中任意四个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请至少写出五道题,
四解决问题(要列出综合算式)
1.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200棵。
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2. 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
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了5次,余下的改用一辆载重3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几次?
3. 四年级要为图书馆修补244本图书,第一天修补了49本,第二天修补了51本,剩下的要3天修补完,平均每天要修补多少本?
4. 15个老师带了129名学生去秋游。
如果每辆车坐36人,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
5. 同学们做操,每25人排成一排,男生排了30排,女生排了28排。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第1节买文具∣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节买文具∣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人民币纸币和硬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人民币纸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纸币的面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互相交流面值和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并板书。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各种文具的价格,引导学生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最小的人民币组合支付所需的金额。
3. 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组内的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人民币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4.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文具的价格,学生独立计算所需的人民币组合。
2. 学生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并讨论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民币计算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让学生理解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买文具》教学反思15篇

《买文具》教学反思15篇《买文具》教学反思1《买文具》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乘加乘减之后,解决除加除减的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题意,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难点在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了笑笑和淘气在李阿姨的文具店买作业本儿的情景,让学生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这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为解决问题时打下良好的学习根底,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信息中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的能力。
学生再找准信息解决时,大局部学生都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有的孩子能正确列式解决,但是说出的理由却是和算的意思完全相反了,由此看出,这节课上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今后的教学上,我认为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方画图,推理等,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买文具》教学反思2《买文具》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是对小数意义的最初步的了解。
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助。
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
由于大局部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局部,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
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稳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买文具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买文具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买文具一》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2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买文具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购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理解。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单价 × 数量 = 总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
《买文具》教学设计

向学生介绍文具的定义,包括笔、墨、纸、砚等书写绘画工具,以及文
具盒、文件夹、书包等辅助用品。同时展示不同种类的文具,让学生有
更直观的认识。
02
文具的选购和使用
教授学生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具,例如不同年级和学科需要不同
的笔和纸张等。同时,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文具,如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
写方法,以及如何保养文具以延长使用寿命。
课堂小结环节
知识回顾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句型和购物技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 络。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提出改进意见和 建议。
05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观察
0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活
动表现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随堂小测验
02
通过简短的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
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疑惑。
课后作业分析
03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程度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课后尽快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和 建议,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学科整合
本课程涉及数学、语文等多个学 科的知识,通过跨学科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购买文具的 基本流程、文具的种类和 价格,以及简单的计算和 预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买文具》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用人民币(元、角、分)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
他们对数学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还不太会运用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人民币(元、角、分)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人民币(元、角、分)进行简单的计算。
2.难点: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购物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人民币模型、购物场景图、计算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如纸、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购物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物品和价格。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人民币(元、角、分)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同时,教师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计算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买文具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小数乘整数。
(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
3.4+0.6= 5.7+8.6=
6.5+4.3= 1.9+0.6=
4.4+3.2=8.9-0.8=
7.6-7=8.5-6.5=
10-9.6= 5.7-4.7=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含义。
6×812×430×23
二、学习新课
小数乘整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情景图。
问题1:每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明确:其实就是求4个0.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0.2×4。
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4个0.2相加,即0.2+0.2+0.2+0.2=0.8(元)。
(方法二)因为0.2元=2角,4个2角就等于8角,也就是0.8元。
(方法三)用一个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元,每块橡皮是0.2元,就涂2份,4块就涂4个2份,即8份,也就是0.8元。
问题2:每把尺子0.4元,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用3个0.4相加,即0.4+0.4+0.4=1.2(元)。
(方法二)因为0.4元=4角,3个4角就等于12角,也就是1.2元。
(方法三)因为0.4是4个0.1,3个0.4是12个0.1,是1.2,所以0.4×3=1.2。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第1题:涂色略0.7×4=2.8(元)
第2题:6×0.3=1.8(元)
第3题:0.9 1.60.8 1.5 1.60.9 1.4 1.2 2.4
第4题:涂色略0.10.5110
第5题:白菜:0.8×2=1.6(元)
香菜:3×0.6=1.8(元) 1.6<1.8
叔叔买香菜用的钱多。
四、课堂小结
小数乘整数要注意什么?你发现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吗?
板书设计
买文具
0.2×4=0.8
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