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军队的作战水平解读
中外名将点评朝鲜战争中的军队

中外名将点评朝鲜战争中的军队(1)彭德怀:美国空军用于朝鲜的虽不多,目前仍占优势但空军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同时,空军也有它的困难。
敌人的坦克和炮兵暂时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
在战术方面我们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用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这些都是敌人害怕的。
我军的政治素质比敌人高。
伪军战斗力弱,易打难捉,美军较强,死多活少。
一般无自由,易遭敌人联合兵种的袭击。
正面阵地从战术上分割敌人时,敌人并不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复原状。
敌最害怕的是威胁其战役供应线,渗入(敌)后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阵地和指挥所。
我军无空军,必须充分利用夜间进行战斗(手榴弹,白刃战),必须采用长期手段调动敌人,乘其立足未稳,火力未展开时,予以猛攻。
敌人以大量飞机,坦克,火炮进攻,我仅持步枪,机枪,迫击炮和少数山炮,并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证明敌人攻击精神不强。
但由于敌火力猛烈,我伤亡相当大。
聂荣臻:美帝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株守成规,善于变化。
五个战役中各有其花样。
美国防部长马歇尔: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
他们的主要秘密——-实力,位置和意图——-保守得非常完善,所以他们的力量就增加了一倍。
机械化部队,只好巧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动。
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蔽。
麦克阿瑟: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
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熟练,充分。
敌军惯于在夜间运动和作战。
敌人供应良好,步兵训练优良,小型武器和轻便装备充分,但几乎没有起支援作用的空军,而且大炮,高射炮,运输和交通设备等方面都特别缺乏。
中国的军事力量缺乏工业基地,甚至连建立,维持和运用普通海军所需要的原料也感缺乏。
它无法供应顺利进行地面战斗所必须的装备,如坦克,重炮和在战争中已被使用的其它科学发明。
军队编制仅属一支保安部队,而非战斗部队。
他们只有轻武器,没有海军和空军,缺乏坦克,大炮及其它许多军需品。
朝鲜军队的常规火力与地区威慑力

朝鲜军队的常规火力与地区威慑力朝鲜军队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庞大的军队规模以及强大的常规火力备受世界瞩目。
本文将对朝鲜军队的常规火力与地区威慑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朝鲜军队的常规火力构成朝鲜军队的常规火力主要由陆军、海军和空军三个军种组成。
其中,陆军是朝鲜军队的核心力量,拥有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和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装备。
海军主要负责保卫朝鲜半岛周边海域的安全,具备一定的反舰和反潜能力。
空军则主要负责对地支援和反航空任务,拥有各类战斗机和轰炸机等武器装备。
在陆军方面,朝鲜拥有数量众多的坦克,其中包括了一些现代化的主战坦克。
这使得朝鲜军队在地面作战中拥有一定的优势,且能够形成强大的冲锋能力。
此外,朝鲜还拥有大量的火箭炮,这种远程打击手段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常规火力支持。
二、朝鲜军队的地区威慑力朝鲜军队凭借其强大的常规火力和庞大的军事力量,在地区威慑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首先,朝鲜军队的坦克部队规模庞大且装备先进,可以在地面战场上与邻国进行有效对抗。
这种实力使得朝鲜在地面冲锋和机动作战方面能够形成一定的压制优势。
其次,朝鲜军队拥有大量的火箭炮,这种远程打击手段可以有效地覆盖朝鲜半岛及周边地区,威慑着邻国的军事行动。
尽管其火箭炮技术相对陈旧,但仍然能够构成一定的威慑力,使得邻国在考虑采取军事行动时要多加谨慎。
另外,朝鲜军队的海军力量在人员和装备方面也相对强大。
其海军主要负责保卫朝鲜半岛周边海域的安全,具备一定的反舰和反潜能力。
这使得朝鲜可以在海上保持一定的警戒和反击能力,以保障本国的安全利益。
然而,尽管朝鲜军队在常规火力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其军力仍面临一些制约。
首先,由于受到经济和制裁的影响,朝鲜的军事技术发展滞后于其他国家,装备相对陈旧。
其次,朝鲜拥有庞大的军队规模,但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不及其他一些现代化军队。
这导致朝鲜虽然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实际作战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朝鲜军队凭借其强大的常规火力和庞大的军事力量在地区威慑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韩国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韩国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韩国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亚洲地区最重大的军事冲突之一,其间韩国面临着来自朝鲜的严峻威胁。
在这场战争中,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来应对朝鲜势力的挑战,这些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不仅彰显了韩国军方的智慧,也对后来的冲突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韩国在战争初期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
由于朝鲜军方在战争爆发之初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优势,韩国军方选择了先行采取战场割据的战术。
他们将资源和兵力优先投入到自然防线明显的地区,比如南部山区,以保护人口稠密的城市。
这一战略的目的是留住更多的地盘,稳固战线,并争取更多时间来筹备后续的反攻。
其次,韩国在战争中的战术灵活多样。
面对朝鲜军方的多次进攻,韩国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进行对抗。
例如,在城市作战中,韩国军方采用了地道与街巷战等非常规手段,有效地限制了朝鲜军队的行动。
同时,他们也采取了机动灵活的阵型,通过运动战的方式迅速抵达战场、反击敌军。
这些战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保护了本土的战线,也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战争中,韩国还重视与美军的合作。
韩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军事实力上与朝鲜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韩国与美国军方在战争中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韩国可以利用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与装备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通过与美军的协同作战,达到更好的战术效果。
同时,韩国在军事技术和作战理念方面也能够从美军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支持。
在战争的进程中,韩国军方还注重宣传与舆论的运用。
他们通过宣传战术,将朝鲜军方的侵略行为描绘为对韩国自由和民主的严重威胁,从而激发本国民众的爱国热情。
韩国军方在战场上也采取了一些宣传手段,例如利用战争画面拍摄纪录片等,展示战场上的英勇士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加强国民的战斗意志。
此外,韩国在战争中还注重外交的平衡与协商。
虽然战争期间,韩国面临着来自朝鲜、中国等对手的压力,但韩国军方懂得保持战场与外交的平衡。
通过外交手段,韩国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也在战场上尽量节制自身行动,不使局势进一步升级。
朝鲜军事力量详表

朝鲜军事力量详表概况朝鲜人民军的前身是金日成主席于1932年4月25日创建的朝鲜人民革命军,并于1948年2月8日发展壮大成为正规化的朝鲜人民军。
朝鲜人民军的组织、训练、条令和军事艺术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
苏联为这支新部队提供武器并帮助训练。
朝鲜人民军主要军官包括金日成在二战时在苏联接受训练和获得军事经验。
此外,苏联陆军的顾问协助朝鲜人民军制订战术和作战级别的计划。
简史规模现役部队约108.2万人。
国防政策为防止美日韩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朝鲜武装力量始终处于“攻势防御”状态。
据介绍,朝鲜前线司令部拥有的陆军3个军团和朝鲜海空军50%的力量以及12个特种游击旅可同时突破“军事分界线”南侧的美韩联军防御。
朝鲜海空军剩余的50%力量和炮兵指导局管辖的弹道导弹部队则将对集结在公海的美日韩军舰和驻韩、驻日美军基地进行打击。
以民兵为主的二线部队将负责长时间反空袭行动。
最后,最高司令部手里还握有占总兵力40%的特种部队、机械化步兵、远程炮兵和工兵作为总预备队,随机应变。
相关的国防立法,军队节日朝鲜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所有公民都有根据国家需要服兵役的义务。
服役期:朝鲜人民军陆军6~8年、海军5~10年、空军为3~4年。
义务兵可服役至40岁。
武装力量组成陆军朝鲜陆军拥有92.3万人。
编有20个军(其中1个装甲军、4个机械化军、12个步兵军、2个炮兵军、1个首都防御军)、26个步兵/摩托化步兵师、15个装甲旅、24个摩托化步兵旅、3个独立步兵旅;1个特种作战军8.8万人,10个阻击旅、14个轻步兵旅,17个侦察团、1个炮兵旅;6个直属重型炮兵旅、1个“飞毛腿”地对地导弹旅、1个“蛙”式地对地导弹旅,14个特种炮弹火箭炮旅。
主战坦克:约3500辆,主要有T—54/—55型、T—62型、59式。
轻型坦克:约560辆,主要有PT—76型、M—1985型。
装甲输送车:2500辆、主要有STP—40/—50/—60/—152型、Type—531型、M—1973型。
朝鲜军队的作战水平

朝鲜军队的作战水平朝鲜人民军最初是以原抗联和八路军朝鲜籍归国人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在朝鲜战争初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自开战一直到仁川登陆前,美日对朝军的评价非常高,称朝军拥有类似于二战德军那种强悍的战斗力。
对于这种说法,本人持保留态度。
在我看来,过分地夸大对手强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失败寻找遮羞布而已。
要评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得从编制,装备,人员素质,指挥能力,部队作风、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下面就部队基本情况、装备、训练、兵员素质、指挥人员素质、实战表现等几个方面简略谈谈,权当抛砖引玉。
一、部队基本情况朝鲜人民军从建军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苏军、日军以及解放军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混和体。
众所周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民军的创建都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扶持。
朝鲜人民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及战术基本上都是苏联模式,条令是翻译的苏军条令,并特别重视政治教育。
在军队体制上,朝鲜人民军实行的是一长制,各级编有政治副长。
朝鲜人民军为政治副职取了一个颇有朝鲜特色的名称-----文化副长。
营以上军官每人都配小车和女秘书,这一点让志愿军官兵尤其看不惯。
由于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五十年之久,许多朝鲜人曾经在日军中服过役。
不少人是在中国战场上反正,加入朝鲜义勇队,返朝后这些人成了最初建军时的骨干来源之一。
因此朝鲜人民军受日军的影响也颇大。
比如说,虽然编制体制是苏式的,但各级编制的称谓是却是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是典型的日式称谓。
受日军影响最深的是,朝军部队延续了日军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作风,军中打骂体罚现象相当严重。
从一些志愿军将士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军无军衔标志,不易识别职务高低,在中朝两军交往时,朝军的校官、尉官们往往表现得神气颐指。
在运动战时期中朝两军混居一地时,甚至有人民军营连级军官傲慢地命令我军高级将领为其打洗脸水的事情发生。
在获知眼前衣着朴实,被其视为勤务兵的人居然是志愿军高级将领后,这些朝军中下级军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
韩国陆军实力介绍

韩国陆军实力介绍韩国陆军共约56万人,作战部队包括3个野战军及所属10个军团、首都防卫司令部、特种作战司令部、航空作战司令部等。
根据1998年发表的「国防改革研究案」,沿著停战线布防的第1野战军(司令部:江原道·原州),和负责首都防卫的第3野战军(司令部:京畿道·龙仁),将合并为「地面作战司令部」;而负责後方防务的第2野战军,将改组为「後方作战司令部」,所属军团解编,由司令部直接指挥各师级单位。
步兵师编成范例韩国陆军师级单位分为「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两种,编制如下图。
各师所属「连队」或「旅团」,相当於我国(指台湾---站长注)的「旅」或以前的「团」,大队相当於「营」,中队相当於「连」。
步兵师的炮兵旅,以使用牵引式火炮为主,机械化步兵师的炮兵旅,则多半使用自走炮。
韩国陆军的特色之一,就是特种部队规模很大。
为了和「游击队大国」--北朝鲜对抗,长期以来韩国特战部队规模持续成长。
一定规模、等级以上的部队,就配属有「特攻」或「搜索」、「侦察」部队。
13总共7个旅)。
特战司创立之初,以赴美接受游骑兵训练者为主力。
在军政府时代,陆军特战部队也成为政坛权力精英辈出的舞台。
韩国陆军的近代化除了计画中的组织扁平化,韩国陆军在近代化方面最明显的,还是在主要武器系统的更新方面。
韩国陆军现有主要武器如下:陆军的战车目前以K1(88式)和M48系列为主力,其中K1系列以配属机械化部队为主,M48系列以配属步兵师为主。
由於M48系列趋於老旧,韩国正研发下一世代的战车。
另外,K1也由原来的105公厘主炮换装为120公厘主炮,提升到M1A1的水准。
若下一世代新战车研发时程落後,有军方人士主张以K1A1做为替代方案,不过目前主流意见认为,K1A1战车已无再改良的空间,下一代新战车以全新设计为宜。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陆军有为数80辆的T-80U战车,在清一色的美系战车行列中,显得有些特别。
这是因为俄罗斯积欠韩国大笔债务,无力以现金偿还,只好以80辆T-80U战车和40辆BMP-3装甲步兵战斗车来抵债。
从延坪岛炮击事件看朝韩两军炮兵实战能力和作战特点

2010年11月23日,朝鲜和韩国在两国北方海上限界线附近的延坪岛发生军事冲突,双方均动用大口径火炮进行了猛烈的互射,造成了一定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其中,韩国方面死亡2名士兵,16人受伤,另有部分民房、建筑被毁,朝方军队的伤亡情况不明。
此次军事;中突后,美韩两国借机宣布将在韩国西部海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军“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驶入黄海,导致了朝鲜半岛局势的进一步紧张,对我国的战略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对我国的战略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此次双方炮战的起因是2010年11月23日上午10时左右,韩军在西部沿海38°线附近延坪岛南侧海域进行炮兵实弹射击训练,朝鲜方面认为这是对争议区一种挑衅性的武力示威,并于当天上午通过板门店向韩方发出照会表示,若韩军向朝方一侧争议海域射击,朝方决不会坐视。
然而,韩国军方则认为这是在韩方海域进行的训练,对于朝鲜方面的这一警告并没有认真对待,仍按计划在这一有争议海域进行了实弹射击演习,迫使朝方实施了炮击报复措施。
进行了实弹射击演习,迫使朝方实施了炮击报复措施。
当地时间下午2时34分~2时55分,朝鲜海岸炮兵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向延坪岛上的韩国炮兵阵地等军事目标发动了猛烈炮击,有多枚炮弹击中了韩军炮兵阵地和营房等军事目标,另有数十发炮弹落到了岛上的村子里,约有60~70幢临海民房、建筑及气象雷达站被毁,一些山林被炮弹击中后起火。
遭到炮击后,驻延坪岛上的韩国海军陆战队使用国产K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进行了还击,对朝鲜海岸炮兵阵地发射了80多发炮弹。
3时10分至4时42分,朝鲜海岸炮兵部队进行了第二轮炮击,又向延坪岛发射了数十发炮弹,但射击没有第一轮密集。
朝鲜海岸炮兵部队在两轮射击中共发射炮弹200多枚。
冲突发生后,韩国撤离延坪岛上的1 000多名居民,军队提升戒备,全国进入准战争状态。
多名居民,军队提升戒备,全国进入准战争状态。
从炮击事件分析朝、韩两国炮兵的实战能力从炮击事件分析朝、韩两国炮兵的实战能力朝鲜海岸炮兵的实战能力从朝方这次炮兵实战的组织实施来看,此次朝鲜海岸炮兵的实战射击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韩军力:朝鲜重火力具有压倒性优势

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韩军力:朝鲜重火力具有压倒性优势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半岛大雨滂沱,汉城被雾气笼罩。
这是朝鲜半岛梅雨季节里普通的一天。
4时,三八线上,连续升起的信号弹划过漆黑的夜空;5时,北朝鲜的数千门炮火轰鸣,朝鲜战争爆发。
斯大林想占领日本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宪章》签订。
美苏两国的并肩作战埋葬了法西斯,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却使昔日的“盟友”成为冷战下的“仇敌”。
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后,前锋部队迅速抵达朝鲜半岛中部的开城附近,而此时美军正在数千公里以外的冲绳与日军激战,无暇顾及朝鲜半岛。
战争形势的迅速变化迫使美国人不得不首先考虑朝鲜半岛的势力划分。
正当美国人还在地图上寻找一条合适的界限时,此刻苏联人的脚已经踏在朝鲜的土地上了。
美国唯恐苏联独占朝鲜,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接受日军投降,该线以北为苏军对日受降区,该线以南为美军对日受降区。
关于三八线划界这个仓促的建议,美国人没想到苏联人真的会同意,因为此时朝鲜半岛上的苏联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汉城运动,即使苏联提出以37度线甚至更南面为界,美国也必须从实际出发接受苏联的修正方案,但斯大林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该方案。
斯大林之所以会同意三八线方案,是因为苏联想要以此作为条件换取苏军部分占领日本。
在斯大林眼中北纬38度线应该向东一直延伸至日本列岛,也就说苏联人要以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地区交换日本本土三八线以北地区。
苏联放弃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的机会不过是为了表达与美国“交换”地盘的诚意,或者说是如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
三八线的划分,埋下了朝鲜民族长期分裂的种子,而且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两国之间已出现分庭抗礼的趋势,这颗苦种是必定要发芽的。
正是朝鲜半岛的分裂使得南北双方的政治势力都各自谋划着以武力统一对方。
朝鲜半岛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牵动遥远的莫斯科和华盛顿的神经。
1948年12月,苏联单方面从北朝鲜撤军,此举意在逼迫美国撤军南朝鲜,同时也为防止“擦枪走火”,避免美苏在朝鲜半岛直接发生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军队的作战水平朝鲜人民军最初是以原抗联和八路军朝鲜籍归国人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在朝鲜战争初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自开战一直到仁川登陆前,美日对朝军的评价非常高,称朝军拥有类似于二战德军那种强悍的战斗力。
对于这种说法,本人持保留态度。
在我看来,过分地夸大对手强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失败寻找遮羞布而已。
要评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得从编制,装备,人员素质,指挥能力,部队作风、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下面就部队基本情况、装备、训练、兵员素质、指挥人员素质、实战表现等几个方面简略谈谈,权当抛砖引玉。
一、部队基本情况朝鲜人民军从建军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苏军、日军以及解放军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混和体。
众所周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民军的创建都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扶持。
朝鲜人民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及战术基本上都是苏联模式,条令是翻译的苏军条令,并特别重视政治教育。
在军队体制上,朝鲜人民军实行的是一长制,各级编有政治副长。
朝鲜人民军为政治副职取了一个颇有朝鲜特色的名称-----文化副长。
营以上军官每人都配小车和女秘书,这一点让志愿军官兵尤其看不惯。
由于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五十年之久,许多朝鲜人曾经在日军中服过役。
不少人是在中国战场上反正,加入朝鲜义勇队,返朝后这些人成了最初建军时的骨干来源之一。
因此朝鲜人民军受日军的影响也颇大。
比如说,虽然编制体制是苏式的,但各级编制的称谓是却是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是典型的日式称谓。
受日军影响最深的是,朝军部队延续了日军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作风,军中打骂体罚现象相当严重。
从一些志愿军将士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军无军衔标志,不易识别职务高低,在中朝两军交往时,朝军的校官、尉官们往往表现得神气颐指。
在运动战时期中朝两军混居一地时,甚至有人民军营连级军官傲慢地命令我军高级将领为其打洗脸水的事情发生。
在获知眼前衣着朴实,被其视为勤务兵的人居然是志愿军高级将领后,这些朝军中下级军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
相比中下级军官,朝鲜师团以上的高级军官们则对志愿军非常尊敬,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高级军官中有许多人原来就是八路军、东北抗联、解放军中的中下级指挥员,对我军的了解较多,在与我们共同浴血奋战中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还因为朝军高级军官们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级军官强得太多。
这种等级森严,没有军事民主,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作风虽然限制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作战经验并不算太丰富,战斗骨干比例偏少,战斗经验不足,各级军官实际指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能起到坚决贯彻上级意志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朝鲜人民军在作战时往往异常勇猛,死战不退,在士气高涨,指挥员意志坚决时往往表现得很顽强,但战术相对刻板。
但一旦攻击受挫,或者军官丧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挥员自身战斗意志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往往士气低落得特别明显,战斗力一落千丈,前后判若两人,甚至部队整体崩溃瓦解。
这种现象在一些缺乏八路军或者四野归国官兵做骨干的部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从中国归国的高级将领和成建制返朝的部队中。
从中国返朝鲜的官兵总数几乎占到了开战时人民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军的一些机动灵活的战术、部队建设的一些经验也带到了朝军中。
与许多人想象的相反,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不仅远不及苏军,甚至还不及日军。
这是因为朝鲜人民军是由苏联顾问一手组建并训练的,从一开始就将全盘苏化作为建军方向。
解放军的那套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机动灵活;军事民主;不以夺取土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战养战;官兵平等;诉苦运动;群众工作;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等通通被被苏联顾问及朝军中苏联归国军官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气”而摈弃。
取而代之的是苏联那套正规而刻板的单纯军事路线。
在这一点上,以金雄为首的从中国返朝的军官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曾试图进行一些抵制、矫正和揉合,但由于朝鲜国内、军内整体政治风向的原因,实际上收效甚微。
开战之初,真正被朝军统帅部视为精锐的是全盘苏化,几乎未受解放军影响的第3、第4师团。
2、装备作为日本长期苦心经营的战争基地,日本战败投降时在朝鲜境内留下了许多装备物资。
但朝鲜人民军从一开始起走的就是全苏械化的道路。
日军留下的装备物资大部分支援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少数留用的也只是交给各保安队、警备队、训练所作为训练使用。
朝军中的苏式装备都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的成熟产品,或者说就是战后苏军换装汰换下来的装备。
朝鲜境内集中了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工矿企业,能保证部分轻武器弹药及火工品的供给,也能自制部分轻武器(比如仿制PPSH41的49式冲锋枪),但重武器全都依赖从苏联进口。
作为开战时朝鲜人民军进攻的主要拳头,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两支装甲部队装备的是T34-85型,在当时仍是苏军的一线装备。
同时期的我人民解放军仍是杂械,给部队后勤供应上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相比较而言,朝军的全苏械化在后勤保障上比我军的万国牌杂械要优越得多。
但根据后期志愿军的使用经验,苏式枪械并不比我们的杂械好用,例如TT33不如毛瑟驳壳枪,D P28轻机枪不如捷克式,PPSH41不如美制M3,莫辛纳干步枪不如中正式和美制M190 3步枪,郭留诺夫重机枪的轮式枪架不适应朝鲜山地。
苏式装备对朝鲜人民军战斗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上。
人民军一个师团拥有122毫米榴弹炮12门,76毫米加农炮36门,SU76自行火炮12门,120迫击炮18门,82迫击炮81门,60迫击炮108门,45毫米反坦克炮42门。
这种装备水平不仅强于李伪军,而且也远远强于同期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
但是由于朝鲜工业配套能力不足,绝大部分炮弹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
一旦补充量赶不上消耗量,朝军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最极端的情况发生在仁川--汉城防御战期间,朝军坦克部队因为极缺高爆榴弹,所以只能使用穿甲弹对付美伪军的有生力量,其作战效果可想而知。
令人费解的是,朝鲜人民军在装备供应上不但极度崇尚苏械,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也非常刻板。
这不仅表现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急盼我们出手援救的人民军官兵看到志愿军装备的杂械时,失望,不屑,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而且在战争初期大田战役后,人民军损失巨大,武器弹药装备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刻板地从苏联紧急进口装备,顶着美机的轰炸历经千辛万苦地输送到前线,途中损失大半。
在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能运到前线的物资平均每个师团每天仅15吨左右,鉴于当时一线人民军的满员率仅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天的物资供应量充其量仅3公斤左右。
苏械装备中自动火器多,弹药消耗量大,如此之少的供应量自然严重削弱了前线人民军的战斗力。
许多火炮就是因为缺乏炮弹而不得不拉回后方休整,从而使前线部队火力锐减。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对于在汉城、水原、大田这三次战役中缴获的大批美式装备物资却利用率极低,大批完好的美式装备被弃之一边无人问津。
仁川登陆后的9月1 7日夜间,美陆战1师扫荡了富平市。
这里是战前驻韩美军作为补给基地而建设的城市,在仓库里原封不动地堆放着战前美军留下的各种炮弹和机枪子弹等约2000吨。
美军为意外地得到这批物资而大喜过望。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从7月初到9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占领富平市达两个半月之久,期间尽管前线极缺作战物资,却始终没有充分利用缴获的举动,最后原封不动地悉数奉还敌人。
我军那套以战养战,利用缴获补充自己的作风在人民军中并未得到传承。
3、训练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训练是很严格很刻苦的。
这对于将一支新编成的,三分之二的人无实际战斗经验的军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定作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训练教范全部是照般苏军的,不走样地学。
由于军队的传统、作战环境、作战式样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适用于苏军的教范未必就适用于朝军。
举一个例子,吴瑞林将军在《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我志愿军刚进入朝鲜时,42军在东线派125师副师长茹夫一带两个营深入敌后寻找人民军残部。
找到朝军12师团两个建制不完整的大队(营),组成了中朝联合游击支队。
该支队在敌后试图利用暗夜歼灭或驱逐伪8师警戒部队,但万万没想到,12师团受到苏军训练的影响,突击队在夜间冲击时也高呼“乌拉!”,从而暴露目标,遭敌近距离火力杀伤,伤亡惨重,连续两次攻击失败,只能放弃原计划绕道转移。
12师团就是由47军中的朝鲜族战士编成的,朝鲜战争爆发时的番号是第7师团。
开战后不久改称12师团,并在8月攻势中荣获“安东”师的荣誉称号。
该师团指战员长年在47军编成内作战,对解放军那套战略战术应该非常熟悉。
该师团回到朝鲜时,距战争爆发仅有两个月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进攻的准备,部队的换装和重新整编,那么进行苏式整训的时间不可能太长。
战争爆发后战斗频繁激烈,更不可能有时间从容整训。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相隔半年时间,这支原四野出身的部队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受苏军训练的影响如此之深,其他部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4、兵员素质从兵员素质上来说,开战时朝鲜人民军中具有作战经验的约占三分之一。
一部分来自抗联,一部分来自八路军,大部分来自四野,极少数来自苏军。
抗联和八路军战士富有敌后游击战的经验,这一点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洛东江前线朝军大溃败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
来自四野的战士对于运动战,穿插、迂回经验丰富,也打过一些攻坚战和野战阵地防御(例如47军的黑山阻击战,使日后朝军第7师团的指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些官兵成为了人民军的中坚力量。
曾在苏军中服役的朝鲜藉官兵人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队,这是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进攻的中坚力量。
作为朝鲜人民军进攻利矛的第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在大田战役后损失惨重,朝军将105装甲旅升格为装甲师,但仅仅运去少量坦克作为补充,却将开战后苏联紧急援助的大部分坦克组建第16、17装甲旅,分别装备T34型43辆、40辆。
装备补充相对较易,但技术兵种养成时间较长,且新单位各方面磨合不够,战斗力有限。
因此,朝鲜人民军坦克兵的素质在开战后有明显的下降。
总体而言,相对于由伪警察、伪宪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些无任何作战经验的壮丁拼凑起来的李伪军来说,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兵员素质应该说相当不错。
战争爆发后不久,以各边境警备队扩编而来的第7、8、9、10师团由于紧急补充了大量新募人员,训练不足,战斗骨干不足,军官素质不足,因此其整体素质与早期编成的七个师团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军介入后,朝方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一线的朝军各部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朝军统帅部热衷于将北朝鲜境内动员的人力组建新的师团、旅团。
从开战初期的10个师团、1个坦克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团,迅速膨胀到了半年后的28个师团,3个坦克师团以及一些旅团和警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