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异同

合集下载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底蕴,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绚烂的文化。

无论是东方文化的神秘典雅,还是西方文化的华美靡丽。

东西方的绘画,也如同文化发展一样,在漫长的历史轨迹里,发展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东方绘画的代表当然首推中国了,中国的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而西方传统绘画却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为什么中西传统美术会存在如此大的不同呢?艺术是一定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不同的土壤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植物品种。

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人文的不同,所产生的艺术语言,艺术内涵都不同。

从思维方式来看,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方艺术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写意,作品表现了一个画家的人格品行,个人修养,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而西方人考虑问题向来理性,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述。

西方绘画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

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

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

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

从社会意义上来看,中西方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也影响着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国人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西方则往往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中国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后来者,是自然的一部分,西方则认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中西画家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西艺术的不同传统和风格。

从艺术特点上来说,有以下几个小点。

①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审美观念比较1.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是秩序、和谐和完美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人的自由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艺术作品的理性与规范。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更注重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

2.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差异还体现在形式表现上,西方绘画更强调透视、光影和人物肖像的写实性,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结构。

而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墨的意蕴,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内涵的深远。

二、技法运用比较1.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追求画面的形式结构和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技法多样,素描、油画、水彩等媒材丰富多样,强调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更强调观察和写生,希望通过准确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三、题材表现比较1.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人物肖像、风景画、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等应有尽有,西方绘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深刻表现。

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更加开放和多元,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2.中国绘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更注重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传统中国绘画题材内容丰富,但相对受制于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内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传统。

四、总结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追求理性、规范和理性的秩序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中国绘画强调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强调观察和写生;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意蕴和意境的抒发,强调笔墨的功力和情感的表达。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Company number [ 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方向回归。

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

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

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

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

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

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

“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

“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

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二、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 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下的异同比较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下的异同比较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下的异同比较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和美感为主要目标。

中西方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艺术历史背景、题材取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方艺术进行比较,探索其异同之处。

一、艺术历史背景比较中西方艺术在历史背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等时期的发展。

而中方艺术则源远流长,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石,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演化。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体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而中方艺术则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题材取材比较中西方艺术的题材取材也呈现出不同的倾向。

西方艺术在古代以宗教、神话、历史等题材为主,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探索。

在现代,西方艺术逐渐从宗教题材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关注。

而中方艺术则更多地以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景观、人物故事等为题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

三、表现形式比较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对视觉形式的表达和推敲,以绘画、雕塑等为主要手段。

西方艺术家追求逼真的肖像描绘、精细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组合。

中方艺术则更注重对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以绘画、书法、音乐等方式表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中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四、审美观念比较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更加崇尚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强调“个性即艺术”的理念。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创性和创意性。

而中方艺术则更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中方艺术家追求的是匠心独运和心灵的宁静,强调个人对宇宙的认知和对人生的反思。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在历史背景、题材取材、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艺术更注重个体创作的自由和表达的多样性,中方艺术则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外美术史 思政 设计

中外美术史 思政 设计

中外美术史思政设计中外美术史:探索艺术的无尽魅力引言: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艺术创作和发展变迁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一种纪录,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审视和思考。

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推动我们自身的创作。

一、中外美术史的异同:中外美术史在艺术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创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华民族的美术历史悠久,以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为主题,强调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而西方美术史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强调对现实的观察和表达。

然而,不论中外,美术史都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和思想,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政与美术创作:思政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也应该与思政相结合。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思政的体现。

通过对思政的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设计与美术创作: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创造和改造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美术创作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设计与美术创作在实践中常常相互交融。

设计师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和借鉴,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从而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有灵魂和生命力。

结语:中外美术史、思政和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思政和设计,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让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用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用创作去传递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注:本文旨在介绍中外美术史、思政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旨在激发读者对美术的兴趣,并且使读者对创作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力求用准确的中文描述,并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而不是机器生成。

【中西方美术史发展比较浅析】中外美术史必背重点

【中西方美术史发展比较浅析】中外美术史必背重点

【中西方美术史发展比较浅析】中外美术史必背重点传统是不断反传统的连续整合,如何没有反叛,不能反掉前面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到此为止,从此死亡。

――吴冠中一、中西方传统美术史的比较中西方早期没有美术史的概念,而多是哲学家和智者对美的讨论。

春秋时期孔子对美的认识是是社会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庄子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一种虚空飘渺的无为之道。

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应该有的样子”。

这就是其著名的模仿说。

这些人对美的认识影响了艺术家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进而影响到美术史的发展,前期对美学的认识进步相当于启蒙。

中国最早的美术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古画品录》全文共1500字,评述了从三国时期曹不兴到魏晋的画家;订立了品评绘画的六个方面,即六法;把不同的绘画用六个等级进行评判。

这本早期的绘画史著作影响到后来中国画几乎所有科目的创作,使得中国画重视绘画对象气韵生动,画面位置关系的经营谋划。

同时评级制度也一直保留不断发展。

而西方直到十六世纪才出现独立的美术史科,它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

1550年,1568年瓦萨里出版了两版《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雕塑家的传记》分别记录了160位意大利艺术家及其艺术生涯,作品和成就的陈述和评价,展现了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史。

此书还包括三篇前言,这三篇前言可以视为一部简要的美术通史第一篇论述了美术的起源即从古至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其后二,三篇对文艺复兴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进行论述。

瓦萨里把美术史的写作与人的生命相类比:都是通过生产,成长,进入衰老,最后死亡。

而他提出分析艺术的5个标准:准则,类型,比例,设计,风格;这主要是从分析建筑中来得。

而瓦萨里成书的1549年已经跨越中国隋,唐,五代,两宋,元,明。

这些时代出现了很多关于美术的专著。

如唐代的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这本书虽无太多理论上得建树但却开启史著记录得先河。

朱景玄《唐代名画录》论述了吴道子等120 位画家的传记、擅长科目、绘画风格,并以“神,妙,能,逸”四品对绘画进行评断分类,把中国画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阁建筑四科;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十卷,对画理、画史、画法、评论进行论述,解释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提出“书画同源”,发现中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疏密二体”以及师资传承关系,对中国画进行分期,描述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始于吴,成于二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史异同
——论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
摘要:中外美术差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画风上的差异,从中体现出的哲学传统、思想观念更加是中外美术差异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当中,就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体现出来,物体不讲究其轮廓的精确,而是注重其神韵的描绘,与其相反的西方绘画则特别强调用客观的方式表现自然,强调“眼睛的真实”,这种观念恰恰表现了西方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

关键字:天人合一、主观客观、人与自然
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西方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

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画的话。


不难想象,处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氛围里的西方人,想要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欣赏,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若要究其缘由所在,我想还是中外美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可大体地概括为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中国美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西方美术注重的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注重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心里想到的。

我想这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的变革导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应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人不可违背自然。

照此说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强调自然的不可逆性,人必须要融入到自然当中。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

所以中国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书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约束。

倪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的《渔庄秋霁图》只分近、中、远三景:近处一个小小的山坡,上面高高矮矮的生者几颗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没画一笔;远处是几片浅秋。

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虚融、淡泊的画面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家所画是心中所想,而非眼前所见。

画家描绘的不是一个具体景色,而是要表达一种境界。

近代画家张大千曾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

”这样说来,中国的美术观念显而易见。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总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利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

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主义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

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

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似乎更多的表现的是哲学思想上、社会发展上的不同,“美术”二字的涵盖面早已超出了其字面的意义,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标志,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诠释者的身份,诉说着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痕迹,而中西方美术观念的不同就是有力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