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运动状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状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因素。
3. 控制变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情况,如跑步、骑车等。
2. 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运动状态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介绍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量。
3. 讲解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因素:力、质量、摩擦力等。
4.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设计实验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学生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 讲解答案: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物体运动状态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2. 强调控制变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来评价讲解的效果。
2. 课堂实践: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来评价实践的效果。
3. 巩固练习: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来评价巩固的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2. 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等。
3. 练习题。
教学建议:1. 在讲解物体运动状态时,可以使用示意图或动画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2. 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物体运动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实验材料:倾斜面、小球、计时器、尺子、磁性支架、纸板
实验步骤:
1. 将倾斜面固定在桌子上,确保倾斜面的角度可以调节。
2. 将小球静止放置在倾斜面的顶端,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用的时间。
3. 分别调节倾斜面的角度,重复步骤2,记录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的时间。
4. 将小球放在平地上进行自由落体实验,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5. 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物体在不同斜面上和自由下落时的运动规律。
实验要点:
1. 物体在斜面上滚动运动的速度和时间与斜面的角度有关系,角度越大,小球下滚的速度
越快,时间也越短。
2. 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系,质量越大,下
落的时间越长。
3. 物体在运动中受到重力的作用,运动规律由牛顿运动定律描述。
实验延伸: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空气阻力、摩擦力等。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掌握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012届中考物理复习方案(苏教版)第7课时 物体的运动

2012-4-14
·江苏科技版
│考点聚焦
考点2 机械运动 考点 1. 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 位置 的变化叫做机械 定义: 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 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时间相同比________; 路程相同比________; ① 时间相同比 路程 ; ② 路程相同比 时间 ; 比较________内通过的路程 内通过的路程. ③比较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
产生 原因
①与测量人的估读有关; ①不遵循测量和 与测量人的估读有关; 仪器使用规则; ②跟测量工具的精确度 仪器使用规则; 有关; 读数、 有关; ②读数、记录结 ③受环境等因素影响 果时粗心
①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 减小或 值; 避免的 ②采用更高精确度的测 量工具; 方法 量工具; ③运用合理的测量方法
2012-4-14
·江苏科技版
│考点聚焦
2. 参照物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 照物. 照物. [点拨 ①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 点拨]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 点拨 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 如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 ,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②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 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对于同一物体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③对于同一物体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 运动情况往往不同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操作和观察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速度、路程、时间等。
2.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速度恒定不变,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速度=路程÷时间。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物体的运动方式、速度、路程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2. 提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这些因素?3.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如汽车、自行车、电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但在总结和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 复习课

四、世界是运动的
一、运动与静止
1、运动的绝对性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参照物: 2、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 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 3、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静止: 4、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 叫做静止。 叫做静止。
1. 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放正尺的位置;(尺位要放正) ;(尺位要放正 放正尺的位置;(尺位要放正) 2. 刻度尺的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 视线与尺面垂直;(零线要对准、 ;(零线要对准 齐,视线与尺面垂直;(零线要对准、 视线要垂直) 视线要垂直) 3. 测量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 测量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读记要齐全) (读记要齐全)
3.测量铁路线的长度 (化曲为直法) 3.测量铁路线的长度 化曲为直法) 4.测操场周长 滚轮法) 4.测操场周长 (滚轮法) 5.测圆锥体的高 组合法) 5.测圆锥体的高 (组合法)
四、误差
• • •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错误可以避免
五、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主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单位:
秒 s
常用单位: 常用单位:
1 小时(h) =60分 小时(h) =60分 1 分(min) =60秒 =60秒
秒表的使用
•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 • 1. 2. • 秒表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它的: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它的: 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 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 多少; 多少; 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 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 多少; 多少; 读数时先读小盘再读大盘, 读数时先读小盘再读大盘,然后相加
第5章 第9课时 物体的运动 复习课

第9课时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用甲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用乙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2.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________,时间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现有10 m、2m、1 cm、1 mm、1μm五个长度值,请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填空:壹角硬币的宽度最接近于________,三角板的厚度最接近于________ ,三层楼的高度最接近于________。
4.(1)5×l010μm=________m=________nm;(2)0. 72 km=________m=________dm.5.甲、乙、丙三个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是36 km/h、15 m/s、1800 m/min,则他们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6.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在________内通过的路程。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写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
速度用符号________表示。
7.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20 m,则它在10 s内可前进______m;该汽车通过3.6 km的路程需要______min,它的速度是______km/h。
8.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长度,正确记录为0.8757 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9.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48 m,前一半路程用时4s,后一半路程用时6s,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_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10.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 50 s再次听到回声,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年级: 高中
目标:
1.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并能够解释惯性的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物理学概念。
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相对性
2. 惯性
3. 速度、加速度
4. 运动学公式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教学活动:
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物体的运动概念,让学生理解运动是相对的。
2. 授课:通过PowerPoint讲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进行实例演练。
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运动的概念,如测速实验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评估方式:
1. 课堂测验
2. 实验报告
3. 课后作业
扩展活动:
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物理书籍给学生,让其深入理解运动学的概念。
2. 校园实践: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运动学实验,如测量跑步速度等。
此为物体的运动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初四物理《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初四物理《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____________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__。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____________。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____________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____________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描述1、动与静2、速度3、直线运动的分类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__改变 (2)参照物:被选作____________的另一个物体、 (3)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就说物体是_____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就说物体是____ (1) 意义:表示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 定义:物体在_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__ (3) 公式:s v t =,(→s vt =,s t v =) (4) 单位:①国际单位:____________;②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③换算关系:1m/s=____________km/h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_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_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不同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一般不同,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4、长度的测量 (1)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2) 测量工具:____________;使用方法 (3) 特殊测量方法:累加法、辅助工具法、替代法等等5、时间的测量(1)单位: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 单位换算(见本页底面) (2)测量工具:停表、手表、时钟(统称为计时器)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二、复习重难点
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5.典例讲解
(二)、知识梳理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3.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B、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5.典例讲解
(三)长度、时间测量:
1.长度测量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7.典例讲解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零距离》第6讲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