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

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一、哲学思想不同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

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

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

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二、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

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

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

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

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

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

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

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共同创造和分享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其在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社交礼仪、家庭观念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米为主食”,主要以米饭、面条等为主食,搭配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

中国餐桌上注重家庭聚餐,人们会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强调团圆和谐。

而在西方,面包、面食、马铃薯等是主要的主食,餐桌上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独立性,人们一般各自选购自己喜欢的食物。

二、社交礼仪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不同。

在中国,人们注重传统的社交礼仪,尊敬长辈,注重面子和礼节。

习惯上,人们在聚会时会互相敬酒,称呼长辈时会加上尊称。

而在西方,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社交礼数相对简单,人们更注重沟通和表达自我。

三、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文化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互相帮助和关爱。

长辈在家庭中享有崇高地位,子女会尽责照顾父母并维护家庭的尊严和荣誉。

然而,在西方,较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家庭关系相对松散,年轻人往往在成年后独立生活,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和经济。

四、休闲娱乐中西方在休闲娱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进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太极拳等。

中华文化强调平和、内敛和节制。

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个人的娱乐和休闲,喜欢进行户外活动、旅行、看电影等。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日益频繁,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家庭观念和家族道德,注重家庭和谐、孝道等,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西方国家,个人的利益和自由往往被看作比家庭、社会的利益更加重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的福祉被认为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在对待家庭、婚姻、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实践。

中西方在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讲究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注重面子等。

在中国,人们总是会向长辈问好,尊重他人的意见,而在西方国家,这种礼节性的行为可能并不十分重要。

在用餐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比如在餐桌上,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进食,讲究宴客文化,而在西方国家,餐桌礼仪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和礼貌,举止得体、谈吐得体等。

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为主的,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两种文化在对待生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如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中国人常常会以“天命”、“命运”等来解释,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医疗行为和医学技术,更加重视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中西方在艺术和审美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雅俗共赏”、“文以载道”、“以文会友”,注重超脱、高雅,强调审美和情感的内涵。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性、人文、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的是“无形中的美”,更注重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而西方音乐则更加注重和声、旋律、结构。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
——亲历异国生活,感受西方文化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教研室许聪宏
《英语课程标准》有一句话这样描述文化意识的作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笔者认为文化意识不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而且是得体表现行为的保证。

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章在各种报刊杂志时有所见,但大多从文本出发,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行为文化角度,以在国外亲身经历或见到的事情为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撞,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以加深广大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意识内涵的理解。

一、注意从众文化影响,培养独立思辨意识
先看看2001年某月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机场入境处一位海关官员与一位中国旅客的对话:
Officer: “Excuse me. What‟s this? Isn‟t it food?”
Visitor: “Yes, it‟s sweet potato.”
Officer: “Why do you tick …No‟ on this column of food? Do you know English?”
Visitor: “I‟m sorry, sir. I just copy the others‟ forms.”
Officer: “Who tells you to copy?
……
那位旅客通红着脸请求检查关员原谅自己的错误,念在他初次出国不知行规,态度诚恳,在领队的一再道谦和请求下,罚款两百澳元的惩罚最后被免了。

为什么首次踏入异国他乡就遇到那么尴尬的事?入境海关申报单上对“食物”的含义作了特别的解释:“Anything that
can be put into mouth”。

Food。

那位旅客明知自己带了可以吃的红薯干却在
语吗?不,他是一位英语很不错的英语老师。

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呢?原因有二,一是受中国从众文化习惯的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即: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他看见
其他成员的申报单上全部在
部在
影响,领队是一位澳籍华人,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经验,通晓澳洲文
化,熟悉各项国际入境通关手续。

他说与其实事求是地在
√,不如全部在
况下检查关员都相信旅客。

出于对那位领队的信任和怕被检查的麻烦,他按照他的误导去填写了。

源远流长的从众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对其是好是坏我们无法加以过多的评判,但我们起码应做到:做事要遵守基本的原则,不盲从,要学会思考,注意培养独立思辨意识。

二、注意豪放文化影响,培养尊重他人意识
+
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形容我们中国人说话的方式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不管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公共汽车上,也不管是在餐厅里,还是在其他公共场合,只要有三两个相熟的人在一起说话,往往声音响亮,说到动情处比手画脚,眉飞色舞,旁若无人。

由于这种固有文化习惯的影响,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的公共汽车上、餐厅里觉得很自然的表现经常遭到当地居民的白眼。

为什么他们觉得我们异类?因为西方人在餐厅里吃饭就象蚕吃叶子一样只能听到吱吱的声音,他们交谈的声音只有我们称之为窃窃私语那么小,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在公共场合说话大声就会影响到周围人。

可见,在最讲究民主和自由的西方社会里,人们懂得个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他人自由基础上的,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

我们说话大声,本无可非议,究其心理无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突现自己的重要,深不知自己这种微不足道的行为在干扰着别人的
交谈、思考、工作或休息。

将说话大声纳入“豪放文化”范畴不知是否恰当,对豪放文化,我们更不能盲加评论,但我们自觉自己言行豪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干扰或影响到他人,注意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注意吸烟文化影响,培养思前顾后意识
笔者不吸烟,对烟文化没有多少了解和研究,但在国外学习考察期间,有件事情特别令人感动而难于忘怀。

在一个澳洲当地居民家里住了三个月,发现家主安德鲁每次晚餐后都要到屋子外去抽一支烟,我好几次感到纳闷,窗户打开,屋子内空气流通,为什么偏要跑到外面去抽烟呢?一次晚饭后,安德鲁又准备出外吸烟,我禁不住问起了这个秘密,下面是笔者与安德鲁的一段对话:
Michael: Andrew, why do you want to go out of the dining room and smoke in the yard? Can‟t you have a cigarette in the house?
Andrew: No, I can‟t. Because you don‟t smoke.
Michael: But I never mind your smoking. And the windows are open.
Andrew: No. If I smoke in the room, and it causes you some health problem, you can sue me.
Michael: Oh, I see.
安德鲁的回答令我感动,更令我对当地居民自觉的高尚行为而敬佩,后来,安德鲁还告诉我,因为我到澳洲之前他们了解到我不抽烟,他的爱人Vall把烟都戒掉了,他也从不在自己的办公室吸烟,因为澳洲法律规定:禁止公民在公共场所吸烟,如果因为吸烟而造成他人健康问题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比国内情况,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自己常常在办公室、会议室、餐厅里被烟熏得头晕眼痛。

而烟民们呢?看到别人难受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得意得意洋洋。

不吸烟的多数公民在大多情况下只得默默承受这种恶劣环境的伤害和毒化,因为这是中国特有的烟文化,已经被广大的人群所接受和认同。

是不是因为某种行为成了文化,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损人利己呢?不,每一个公民都应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注意培养一种思前顾后意识,以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的
环境。

四、注意争先文化影响,培养遵守秩序意识
争先恐后可以算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大行为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因此暂且把它纳入文化的范畴。

走路我们争先恐后,开车我们争先恐后,坐公共汽车我们争先恐后,在饭堂吃饭我们争先恐后,购物人多我们争先恐后,甚至坐飞机我们也争先恐后。

因为受争先恐后文化意识的影响,一来自中国的旅游团曾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国际机场出了登机时集体插队的丑闻,当时那批人正准备从墨尔本国际机场乘飞机返回悉尼,未登机前人们一般坐在椅子上等候,登机开始牌亮出来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旅客分两队排队按序登机,但当时却出现了特殊的一幕,那群中国旅客斜插在一队的中间独立成排争先恐后登机,而将后面按序排队的旅客挤在后面。

西方居民一般修养较好,他们只是用冷眼和白眼藐视那与众不同的人群,要是发生在国内,我想不打起来,起码也吵起来。

为什么争先恐后行为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或文化?我们无从考究,一是可能因为我们人口太多,二是可能因为我们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或者还有其他说不清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形象,插队事情虽小,但却足可以损害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

五、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化意识的概念、内涵、意义、要求以及培养的途经和方法。

作为英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单是为了教会学生说几句英语,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他人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少丢脸,不出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体运用语言,才能得体表现行为。

本文多从中西方行为文化的反差作了比较和分析,而且多谈了自己文化的不足,其意在于使人们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国际间跨文化交际能力。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欢
迎大家讨论或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