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特点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04
中药方剂与剂型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中药方剂的组成
中药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 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
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功效可以分为解表方、泻下方、补 益方等;按照中药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味药方 和复方方等。
中药剂型的种类与特点
02
中药制剂工艺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进中药 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03
中药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中药质量可控、可追溯 。
04
中药研发创新
鼓励中药新药的研发,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新型中药 。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1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份额,尤其在亚洲地区有较 大影响力。
02
中药药材与炮制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
总结词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 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 要。
VS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对 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采集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进行采收,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 含量最高。同时,鉴别药材的真伪也是非 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 味、颜色等方面进行鉴别。
反应。
05
中药临床应用与实践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需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 境等因素,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治未病思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
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初期尽早干预, 以防止病情恶化。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巴豆
辛,热;有大毒 胃大肠肺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牵牛子 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 1、用于水肿,臌胀 2、用于痰壅喘咳 3、用于热结便秘,食滞等 4、用于虫积腹痛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心肝肾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 2、用于虚热证 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4、用于疮痈,肠痈
赤芍 苦,寒 肝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1、用于血热之斑疹、吐衄 2、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用于目赤肿痛
水牛角 苦咸寒 心肝胃 清热凉血 解毒消斑 1.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衄 3.疮痈,喉痹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蒲公英 苦甘寒 肝胃 清热解毒 利湿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蚤休 苦微寒有小毒 肝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鱼腥草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3.四气五味——五味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等证。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 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 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即阴可转化成阳,阳也可转化成阴。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汗出的 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 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 冬阴气上升且盛,抑制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统 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对立
阴平阳秘
阳阴
阴阳对立
阴阳失衡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消长
NO2.阴阳五行说——五行学说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相生 五行的相克 五行制化 五行的相乘 五行的相侮
NO2.阴阳五行说——五行学说 五行相生相克
பைடு நூலகம்
五行相乘相悔
NO2.阴阳五行说——五行学说
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
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次序与相生一致: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
病传肾,肾病传肝。
临床常见:水不涵木,就是由于机体肾水不足,不能滋
养肝木,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又称“子病犯母”或“子盗母气”。 次序与相生相反:肝病传肾,肾病传肺,肺病传脾,脾 病传心,心病传肝。 临床常见:心肝血虚:由心血不足,再累及肝脏,而使肝血 亏虚,形成心肝血虚;心肝火旺:若心火亢盛,然后波及到 肝,引动肝火,则可出现心肝火旺病证.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如附子、肉桂、干姜等药 性温热,用治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 脉微欲绝等阴寒证。
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 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 止痉等作用,主治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 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 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阳热证;
辛味 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 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咸味 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
NO4.君臣佐使与配伍——君臣佐使原则
NO4.君臣佐使与配伍——配伍原则
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 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 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 失药效。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目录
一 本草 二 阴阳五行说 三 四气五味 四 君臣佐使与配伍
NO2.阴阳五行说
中医理念: 1.整体观念
1.自身与外界相统一 2.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恒衡观念 3.辩证论治
辩 证 论治
阴阳消长转化 五行生克制化
辩证求因, 论治求果。
NO2.阴阳五行说——阳与阴
运动着的、外向的、 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 对于人体具有推进、 温煦、兴奋等作用的 物质和功能
二)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 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生理过程:物质-功能(能量)-物质。 病理:(1)阴阳的偏胜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损其有余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NO2.阴阳五行说——五行学说
NO2.阴阳五行说——五行学说
NO3.四气五味
什么是四气五味? 中医上说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
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 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 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 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NO3.四气五味——四气
相对静止的、内守 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 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 和功能
NO2.阴阳五行说——阳与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 2.阴阳消长 3.阴阳互根 4.阴阳转化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阴阳的属性都是相互对立、相反的。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具有抑制、约束 和排斥作用。
NO2.阴阳五行说
相互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和阴阳互根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在阴阳的不断消长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以阴阳的对立互根为基础的。 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互根基础上表现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
变基础上的质变。
石膏、知母、黄连等药性寒凉,用治高热烦渴、 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多温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 阳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 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 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互根
三) 阴阳互根 指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气和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损 阴阳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不能资助或促进另一方的生化,导致另一方也不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