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目前已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找矿,评价阶段常用的算术平均法和地质块段法。

(一)算术平均法该法的实质是把形态不规则的矿体,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有同等厚度的板状体,其周边就是矿体的边界。

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探矿工程平面图(或投影图)上圈出矿体边界,测定其面积(若为投影面积,需换算成真面积。

见后面块段法的面积换算)。

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平均体重。

最后按下面公式计算:矿体体积:V=SxM式中:V一矿体体积(下同);S一矿体面积;M一矿体平均厚度。

矿石储量: Q=VxD式中:Q一矿石储量(下同;D一矿石平均体重。

矿体金属储量:P=QxC式中:P一金属储量: C一矿石平均品位。

(二)地质块段法地质块段法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法的一种,其不同之处是将矿体按照不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开采顺序等划分成数个块段,然后按块段分别计算储量,整个矿体储量即是各块段储量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矿体产状,选用矿体水平投影图(缓倾斜矿体)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圈出矿体可采边界线,按要求划分块段。

然后分别测定各块段面积S (系矿块投影面积),根据各探矿工程所获得的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块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体重D和平均厚度M(为平均视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

因为矿体的真面积与真厚度之乘积等于投影面积与投影面之法线厚度之积具体按下面步骤计算:1.块段体积:V=S x M如果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垂直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M为块段的水平厚度;若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水平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为矿块的垂直厚度。

2.块段的矿石量:Q=V XD3.块段的金属量:P=QxC矿体的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

如果计算时采用的矿体平均厚度为真厚度,而面积是测定的投影面积,这时应把真厚度换算成视厚度(即水平或垂直厚度)。

或者将投形面积换算成矿体的真面积。

面积换算公式如下:S= Sˊ/sinβ式中:S一矿块真面积;Sˊ一矿块投影面积;β一矿体倾角。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 原油地质储量计算公式:N = A × h × Ω × Swi × ρo × Boi。

其中,N 表示原油地质储量,单位为104t;A表示油田含油面积,单位为km2;h 表示平均有效厚度,单位为m;Ω表示平均有效孔隙度;Swi表示油层平均含水饱和度;ρo表示平均地面原油密度,单位为g/cm3;Boi表示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无量纲。

2. 储量丰度计算公式:Ω0 = N / A。

其中,Ω0表示油藏储量丰度,单位为104t/km2。

3. 采油速度计算公式:采油速度 = (日产油量 / 地质储量)× 100%。

4. 折算年采油速度计算公式:折算年采油速度 = 日产油量 / 365。

5. 采出程度计算公式:采出程度 = (累积产油量 / 地质储量)× 100%。

6.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累积产油量 / 可采储量)× 100%。

7. 采收率计算公式:采收率 = (可采储量 / 地质储量)× 100%。

8. 最终采收率计算公式:最终采收率 = (累积产油量 / 原始地质储量)× 100%。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质储量的采出程度、采收率、最终采收率等指标,从而评估油田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采矿业中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

采矿业中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

采矿业中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是采矿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评估矿产资源的质量和储量,对于决策采矿规模、投资规划以及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采矿业中的应用。

一、矿产资源评估方法1. 地质调查法:通过地质调查,获取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形态和产状等信息,基于地质模型进行资源评估。

该方法适用于矿产资源初期评估,但由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结果需谨慎解读。

2. 统计法:利用现有的矿产产量和储量数据,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推断和估计。

该方法适用于已有较完善的矿产开发数据的情况,但对于新矿床或矿产类型较为复杂的情况,其准确度有限。

3. 数学建模法:基于矿床的特征和统计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资源评估。

常用的模型包括地统计学模型、地质模型和地软件模型等。

该方法依赖于大量的矿产数据和专业的数学建模能力,适用于较复杂的矿产资源评估工作。

二、储量计算方法1. 直接计量法:通过实地测量、钻探等方法,直接计算矿床中矿物质量和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已经发现的矿床,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储量数据。

2. 空间插值法:在已有的矿床采样数据中,利用插值方法推算未采样地点的矿产储量。

该方法对采样网络要求较高,适用于含金属矿床的储量计算。

3. 概率统计法: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和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对矿床构造特征和分布的分析,计算矿床储量的概率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矿床高度变异或储量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

三、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的应用1. 资源管理与规划:矿产资源评估可为矿业企业提供准确的资源数据,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制定开采计划。

2. 投资决策:通过对矿产资源的评估和储量计算,能够为投资者提供风险评估和回报预测,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3. 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有助于预测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环保措施。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1)、计算单元内有岩芯分析资料,且代表性较好,其 有效孔隙度取岩芯分析值。
(2)、计算单元内无岩芯分析资料,有效孔隙度采用经 验公式计算值。
目前均借用最新储量报告取值。
4、原始含油饱和度---So, %(取整)
(1)、利用油基泥浆取芯实验室获得。 (2)、若无油基泥浆取芯,采用阿尔奇经验公式法和半 渗透隔板法等。
1、含油边界圈定---A, Km2 :
根据钻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在平面构造图上圈定含油面 积。圈定原则如下:
(1)、断块油藏按相应层位的构造图圈定பைடு நூலகம்断层线控制含 油边界;
(2)、以构造为主要因素的含油边界圈定原则: 一是当含油边界有油水同层井点控制时,含油边界线
可通过构造最低部位的油水同层井点,并平行于构造等高线圈 定含油面积。
尖灭井
含油边界线
油井 尖灭线
干井
2、平均有效厚度---h ,m
有效厚度划分: 顶底界面的确定---采用以自然伽玛、微电极、深浅 侧向测井曲线为主,参考微球等其它曲线划分有效厚 度。以自然伽玛、深浅侧向半幅点和微电极幅度差的 异常点,结合微球电阻率下降对应点确定油层顶底界 面,起划厚度0.4m。
夹层扣除:夹层有两种,即泥岩夹层和灰质夹层。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公式 :
采用容积法进行储量计算:
N=100×A×h×Φ×So×ρ。/Boi
A --- 含油面积,Km2 h --- 平均有效厚度,m Φ--- 平均有效孔隙度,% So--- 含油饱和度,%(取整) ρ。— 地面原油密度,g/cm3 Boi— 原油体积系数 N — 石油地质储量,104t
二是含油边界无油水同层井点控制时,含油(气)边 界线可通过相距最近的油井与水井间距之半处或外推一根等高 线(50m),并平行于构造等高线圈定。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计算是石油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估算石油储层中的可采储量。

准确的储量计算是决定石油开发方案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并对其适用范围和计算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油1. 物质平衡法物质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储层中的流体平衡原理,通过石油气田的产量及气藏中原油的组分和状态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原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采收率较高且气藏物性比较单一的情况。

2. 体积法体积法以储层中的原油体积为计算依据,通过测定储层体积、有效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原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孔隙度较高和载油组分较复杂的储层。

二、天然气1. 产量法产量法是计算天然气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气井的产量数据和气藏参数,通过推算气藏衰减规律来估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量。

该方法适用于气藏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较大的情况。

2. 压缩因子法压缩因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它通过测定天然气的压缩因子、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硫气体和高压气藏等特殊情况。

三、重质油1. 含量法含量法是计算重质油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石油样品化验结果,通过测定重质油中的组分含量和密度等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的情况。

2. 计算模型法计算模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重质油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石油化工和油藏工程理论,通过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油质较复杂和渗透率较低的情况。

总结起来,储量计算方法依据不同的油气藏特点和采收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储量估算。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其它地质和工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储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介绍的储量计算方法仅为常见的几种,随着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公式

储量计算公式

储量计算公式储量计算公式是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储量。

储量是指地下岩石中所蕴藏的可采储量。

准确地计算储量对于能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要计算一个油藏的储量,需要准确地了解该油藏的几何结构、岩石物性、脆弱岩石和非脆弱岩石的比例、裂缝的存在等。

然后,通过实地勘探、地震、测井等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并应用储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常见的储量计算公式有体积法、含量法、比率法和历史数据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体积法:体积法是根据岩石的几何结构和物性,通过计算油藏的体积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体积× 饱和度× 孔隙度× 储层厚度× 孔隙储层效应系数× 有效井密度。

其中,体积是储层的几何体积;饱和度是指油气的占有比例;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比例;储层厚度是指岩石的有效储层厚度;孔隙储层效应系数是指孔隙度和饱和度的组合效应;有效井密度是指油井的裂缝密度。

2. 含量法:含量法是根据岩石中油气的含量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含油气面积× 面积× 厚度× 有效井密度× 饱和度。

其中,含油气面积是指地震资料中的含油气面积;面积是指地质剖面中含油气的岩性面积;厚度是指岩石的储层厚度。

3. 比率法:比率法是通过将某一指标与已知油气田的数据进行比较来估算储量。

常用的比率有原油富集系数、含油气比、采出率等。

4. 历史数据法:历史数据法是通过对已开采油气田的生产动态、损耗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来估算储量。

根据历史数据,结合生产阶段的地质信息和经验值,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推算,如Arps公式、Hubbert公式等。

在实际应用中,储量计算常常会结合多种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储层特性的差异性等因素。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计算步骤: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

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

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

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

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储量是指探明和已经被证实的固体矿产资源中能够经济开采的部分。

储量的计算是对已知矿产资源中可供开采的数量进行估算,通常包括证实储量和潜在储量。

证实储量是指在有关地质、矿产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勘探和采样等工作已经被证明存在的矿石数量。

证实储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勘探法:通过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确定矿床的规模、品位以及矿石的分布等信息,进而推算矿床的储量。

(2)矿石评估法:通过对矿石进行取样测试,分析其成分、品位等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矿石的储量。

(3)神经网络模型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已有的矿石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预测和模拟,推算出未知区域的矿石储量。

潜在储量是指尚未被证明的、但根据地质和勘探证据可以推测存在的矿石数量。

潜在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潜力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矿石赋存条件以及已有勘探数据,对未知区域的地质潜力进行评价,进而推测出潜在储量的数量。

(2)地质统计法:通过统计已有矿床的规模、品位等信息,结合地质条件和勘探数据,利用概率分析方法,预测出未知区域的潜在储量。

(3)综合指标法: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矿床周围的地质条件、地质勘探信息等多种因素,对潜在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其数量。

资源量是指地壳中存在的固体矿产总量,包括已探明的储量和未探明的潜在储量。

资源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勘探法和传递因子法。

1.完全勘探法完全勘探法是指针对其中一特定地区,通过全面地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对所有地质构造和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探。

通过对全面勘探区域内已探明储量的估算,再结合周边同类地质构造的勘探数据,推算出该特定地区的资源量。

2.传递因子法传递因子法是指将已探明的储量数据应用到类似的未勘探区域,通过确定相似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按比例将已知资源量扩展到未知区域,得出资源量的估算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计算方法邓善德(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一、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矿体的自然形态是复杂的,且深埋地下,各种地质因素对矿体形态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储量计算中只能近似的用规则的几何体来描述或代替真实的矿体,求出矿体的体积。

由于计算体积的方法不同,以及划分计算单元方法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在。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多角形法(或最近地区法),断面法(包括垂直剖面法和水平断面法)及等值线法等,其中以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和断面法最为常见。

现将几种常用的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1.算术平均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储量计算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个形状不规则的矿体变为一个厚度和质量一致的板状体,即把勘探地段内全部勘探工程查明的矿体厚度、品位、矿石体重等数值,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加以平均,分别求出其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然后按圈定的矿体面积,算出整个矿体的体积和矿石的储量。

算术平均法应用简便,适用于矿体厚度变化小,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矿产质量及开采条件比较简单的矿床。

2.地质块段法它是在算术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储量计算方法,此方法原理是将一个矿休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根据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不同品级、不同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状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

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

地质块段法应用简便,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矿体的不同部分的储量,通常用于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由单一钻探工程控制,钻孔偏离勘探线较远的矿床。

地质块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和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

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陡的矿床,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平缓的矿床,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因为计算较为繁琐,所以一般不常应用。

3.开采块段法是以坑道为主要勘探手段的矿床中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由于矿体被坑道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块段,即将矿体化作一组密集的、厚度和品位一致的平行六面体(即长方形的板状体)。

因此实质上开采块段法仍是算术平均法在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计算储量时,是根据块段周边的坑道资料,(有时还包括部分钻孔资料)分别计算各块段的矿体面积,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矿石体重等,然后求得每个块段的体积和矿产储量,各块段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

开采块段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不同质量和研究程度的储量及其空间的分布情况,块段的划分与开采系统相一致,所以在开发勘探时期广泛被应用。

4.断面法又称剖面法,是矿床勘探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储量计算方法。

它利用勘探剖面把矿体分为不同块段,除矿体两端的边缘部分外,每一块段两侧各有一个勘探剖面。

按矿产质量、开采条件、研究程度等,还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块段,根据块段两侧勘探剖面内的工程资料,块段截面积及剖面间的垂直距离即可分别计算块段的体积和矿产储量,各块段储量的总和,即为矿体或矿床的全部储量。

断面法的特点是借助勘探剖面表现矿体不同部分的产状、形态、构造以及不同质量,不同研究程度和矿产储量的分布情况。

按勘探剖面的空间方位和相互关系,断面法又分为水平断面法、垂直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而在垂直断面法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按勘探线为划分块段边界的,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而另一种则是以勘探线间平分线为划分块段边界的,又称之为“线储量法“。

即每一勘探剖面至相邻两剖面之间二分之一距离的地段,即为该剖面控制的地段,分别计算各块段的储量,然后累加即为矿体或矿床的储量。

线储量法主要用于砂矿床的储量计算。

此法之优点是计算简单,适用于任何产状和形状的矿体,但要求所有勘探工程(坑探、钻探)均分布于同一勘探剖面上,其储量计算工作是建立在地质勘探剖面图的基础之上,是应用较广的计算方法。

水平断面法是利用水平中段进行储量计算,其计算原理与剖面法相同。

常用于坑道控制的矿体或露天开采的矿床储量计算中。

此外还有几种不常用或应用条件较为狭窄的储量计算方法,它们可以用于资源量的概略计算。

适用于地质勘探程度不高,工程分布有限,研究程度不足,只能用于供远景规划的资源计算等。

(1)最近地区法(又称多角形法):其实质是将形状不同的矿体,人为地简化为便于计算体积的多角形柱体。

即在储量计算平面图所圈定的矿体范围内以每个勘探工程为中心,按其与各相邻工程的二分之一距离为顶点,将矿体划分为一系列紧密连接的多边形地区。

再依据每个多边形地区中心的工程资料分别计算其矿产储量。

这种储量计算法不仅不能反映矿体的真实特点,而且计算过程繁琐,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

只有在工程分布不均匀、工程揭露的矿体其厚度、品位相差悬殊、矿体形状极不规则的情况下,为了考虑各工程所影响的权数才采用此方法。

多角形顶点的选择,有时也采用内插法以便使计算结果更准确一些。

但总的来说,这种方法应用并不广泛。

(2)三角形法:其实质是将形状不规则的矿体,人为地简化为便于计算体积的三棱柱状体。

即在储量计算平面图所圈定的矿体范围内,以直接连接各相邻勘探工程,把矿体分为一系列紧密连接的三角形块段,再依据三角形块段顶点的勘探工程资料,分别计算各块段的矿产储量。

这种计算方法不仅不能反映矿体的真实特点,而且计算过程繁琐,实际的勘探报告中很少应用。

(3)等高线法:这是层状沉积矿床或岩体中常用的一种储量计算方法。

它以矿层顶板等高线图为基础,把矿层分为若干倾角相似的部分,然后用一定的公式分别计算其体积和储量。

等高线法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反映矿层的产状和埋藏特点,适用于产状和厚度都比较稳定,倾角中等,并有足够勘探工程控制的矿床。

(4) 等值线法:其实质是利用矿体等厚线图或厚度-品位等值线图,把形状复杂的矿体变为一个形状相似,底平面平坦面顶面高低起伏的几何体,然后用一定的公式分别计算各等值线内块段的体积和储量。

其优点是可以借助上述图件,形象的表现出矿体形态,有用组分的分布及变化特点,但缺点是制图复杂,特别是含有多种有用组分的矿床,必须按每种组分分别制图,所以实际工作中亦应用不广泛。

(5)类比法:其实质是应用类比的原理,概略地计算矿产储量的方法。

它根据已经勘探或开采的矿床的资源,来求出矿区单位面积内所有的矿产储量,然后将其推及到地质条件相类似的新发现地区,估算出全部矿化面积内可能有的矿产储量(严格说应当是资源量)。

这种方法,只用在区域矿产远景评价或矿床远景评价时,用来估算区域的地质储量(资源量)或矿床远景储量(资源量)。

对某些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矿化极不均匀的矿床,如水晶矿床和某些稀有金属矿床等,用一定的公式计算矿体单位面积(1m2或100m2)的矿产产出率(吨或千克),也属于一种简单统计法。

二、工业指标工业指标,是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对矿产质量和开采条件所提出的要求,也是评价工业矿床价值,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所依据的基本参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所使用的矿产储量工业指标是依据市场规律变化而相应变化的。

而国家为了统计全国矿产资源总量,以分析资源供需形势而使用的工业指标则需求相对稳定的,这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在未来的储量管理改革中就有可能形成两套不同用途的工业指标。

一种是国家用于宏观决策的指导性(参考)工业指标,另一种则是企业行为的微观条件下的工业指标。

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用的地质报告采用的工业指标(包括多种矿种共生或伴生的综合工业指标),是根据国家的各项技术经济政策、资源情况、开采和加工的技术水平,结合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要,由地质勘探单位提出有关地质资料和对工业指标的初步意见,经设计部门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由矿山企业确定。

一般固体矿产的工业指标主要包括边界品位,工业品位,有害组分最大允许含量,最低可采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夹石剔除厚度,以及剥离系数等。

此外还可针对某些矿产的特殊情况和要求,提出其他项目的工业指标。

矿产的参考工业指标只用在普查找矿、详细普查、或初步勘探阶段,作为矿床评价和储量估算时参考。

(一)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1.边界品位,又称边际品位,是工业部门对固体矿产提出的一项质量指标。

它是指在储量计算圈定矿体时,对每个样品有用组分提出的最低质量要求,它是区分岩石和矿石的一个最低品位界限。

就单工程而言,位于矿体厚度边界线以内的第一个样品,其有用组分的含量一般应大于或等于边界品位。

边界品位一般是按当前经济技术水平、国民经济对该矿种的需求以及矿石质量的特点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的。

对于需要选矿的有色金属矿产来说边界品位一般是尾矿品位的1.5至2倍以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边界品位的确定,往往取决于矿产品(精矿)价格与采选(冶)总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即不盈利,又不亏本的品位值。

边界品位的第二个用途是划分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矿石的界线,如果按边界品位圈定的矿休,经处理后,其平均品位仍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的要求,则对高于边界品位而又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矿石,划为平衡表外矿石;反之,若平均品位高于最低工业品位,则称之平衡表内的矿石。

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取消了“表内”、“表外”储量代之为“经济的”、“次经济的”储量,大致可与原“表内”及“表外”储量相对应,但新的储量分类,包括内容更全面、更广泛,不仅仅单指“品位”而言(请参阅《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最低工业品位或最低可采工业品位它是工业上可以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是区分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的标准之一。

一般是指单项工程所揭露的单个矿段中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品位而言。

有些特殊矿种,也同时下达矿段最低平均品位或者矿体(床)最低平均品位,目的是确保矿山开采后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最低工业品位的确定,决定矿床的采选技术条件,国民经济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在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充分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

工业指标最低的计算取决于矿产品(精矿)价格与采选(冶)总成本和略有盈余的平衡点。

其略有盈余一般是指同类产品的最低社会平均利润值。

因此,矿山企业的工业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随社会经济因素制约而引起的变量,不应当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企事业应当推广先进的储量计算技术,实行微机化动态管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矿石品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或某些矿石的物理性能,以及不同用途的要求,把矿石划分为不同品级,如贫矿、富矿、一级品、二级品等。

因此,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查清不同矿石品级的分布,对于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4.有害杂质平均允许含量矿段或矿体内矿产品质量和加工生产过程中有所影响的有害成分的最大允许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和利用性能的重要标志。

对于一些直接用来冶炼或加工利用的富矿和一些非金属矿,如耐火材料、熔剂原料等更是一项重要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