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合集下载

科举制的利与弊

科举制的利与弊

科举制的利与弊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利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开始于隋朝。

自此在华夏大地绵延了十三个世纪之久,这自然有它赖以存在的道理。

首先,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

否定特权制度,是科举制最大的特点。

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科举制度本身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千百年里争来议去,在朝廷选官国家用人这个万民关注的问题上,除了科举,终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能够替代它。

换句话说,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其弊端会更为严重的。

诸弊相权取其轻,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

科举制向全天下抛出诱人的平等光环,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进身之阶,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

科场就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天底下思想最活跃的文人,使他们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拥拥挤挤抢过科举独木桥上。

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精选资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何芳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提出科举制度不仅为西方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提供了蓝本而且是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交汇点。

并从这个方面讨论了两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考试任职一、引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并不十分陌生。

因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清晰而浓厚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在年美籍华人学者罗纳德·S苏(LeonardSHsh)曾经在他的《孙逸仙他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一书中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我们认为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

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

”罗纳德·S苏的这段话明确无误的指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西方现代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渊源。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专制传统但不管是哪一种专制君主都需要掌握官员的选拔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考试任职尤其是由朝廷举行的统一的、可以充分贯彻君主用人意图的考试任职显然是控制官员选拔的有效方法。

在古代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尚武精神逐渐泯灭而重文风气日间抬头的趋势。

知识阶层的活动领域集中于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意味着这一阶层不得不接受专制君主日甚一日的控制。

古代的考试任职传统演变为科举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科举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篇一:文官-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以确立和完备,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意义。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1855年的英国,以后逐渐发展到美、法、德、日等国。

虽然它在各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都是指一种通过非选举程序(即考试程序)录取人员担任政府职务的一种人事制度。

因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的文官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了。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过分强调儒学经典而忽视自然科学,可谓“偏科严重”。

而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

西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

其次是将考试制度与人事制度相结合,选官与管理并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则相对独立。

如明清时代,就是采取了考课制度,初任官员第一年相当于现代的“试用期”,年满考核通过才“加实授”,之后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九年通计;在考科之外,尚有“考查”。

而文官制度带给西方的变革则包括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说文官制度的建立与人事管理制度的调整同步进行。

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2](p225-227),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话题。

首先,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而这种制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

从影响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强调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借鉴科举制的选拔方式,试图建立更公正、更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

其次,科举制注重知识和能力的选拔,这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官员的知识和能力,试图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官员选拔标准。

此外,科举制注重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官员的教育和培训,试图建立更完善、更系统的官员教育体系。

总的来说,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方向,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但是,也需要注意到,由于东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1“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子中国的科举制。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

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

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作法倍加称颂,后者在《伟大的中国》中则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

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广泛流传,尤其是后者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真关注。

据统计,1570-1870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达70种之多。

具体来看,英国文官系统形成时期(19世纪后半期),其一些主要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等先后撰文介绍中国录用官员的程序和方法,主张采用科举考试制度。

美国文官系统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1968年5月,一个州议员在向国会递交的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论述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引起参众两院的广泛的兴趣。

“法国大革命在其教育计划中高度重视竞争性的考试。

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模式。

’鉴于此,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西方世界之所以看中科举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则是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个传教士官给一个议会议长的信中找到答案:“您可以看到这种各级考试制度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人天性爱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种频繁不断的考试使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制造麻烦。

”“他们取得业士资格后,为了保住这个资格,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地去经受新的考试或者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同时,他们“用中西文化几比较的眼光着本土人司空见惯各类现象,从中抓住值得他们借鉴之事物。

中国与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与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与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文官制度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礼制、等级和忠诚。

在中国,文官被视为天命所归,他们的选拔和晋升主要基于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最有才干和品德高尚的人。

同时,中国的文官制度强调集权,政府对文官的任免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权力,文官在社会和政治的地位很高。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则更注重民主和权力制衡。

在西方国家,政府的权力分散于不同的机构和部门,文官被视为公共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的选拔和晋升主要基于教育背景和工作表现。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强调 meritocracy(精英才干原则),即
能力和表现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拔和晋升的机会。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更加注重透明和公正,各个环节都受到法律和监督机构的监管。

此外,中国的文官制度中还存在一种称为"特权派任" 的制度,即根据文官的家世和关系进行任命。

这在西方国家是被严格禁止的,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和晋升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距。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发布时间:2021-02-26T10:29:53.9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1期作者:李月[导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李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市海淀区100875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学子们提供了进入官场施展才华的机会。

高考是当代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为学子们提供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者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本质上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通过两种制度之间的对比,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为高考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科举,高考,对比,启示一、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概说(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始于隋,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学子经过层层选拔才有机会走上仕途。

历经六个朝代的发展,科举制度为古代社会选拔了大批官吏,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发展。

(二)高考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源于中国古代科举的考试传统,鉴于西方现代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物。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遭到废除,大多数学子们失去了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197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见,宣布当年恢复高考,至此,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的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在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程序、考试结果、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多关联,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将二者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比较,以古鉴今,力图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

(一)考试目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社会选拔人才,但二者在直接目的上存在差异。

科举考试的直接目的是选拔政府官员,从科考到直接用才,中举者可获得相应官位,因此科举考试既是教育考试制度也是人事考试制度;而高考制度则是高等院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学子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无任何政治待遇,因而只是一种教育考试制度。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 容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 的文官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答案] (1)新变化: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 级考试制;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 (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 (3)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 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注意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 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 得出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据材料一“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 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 三级考试制度”得出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科举的公 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
[历史解释] 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科举制 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现代西方文官 制度的起源。科举制与文官制度的具体差异如下: 1.选拔录用的对象不同 英国的文官制度选拔录用的是文官,实际就是事务官,在中国叫幕僚或 “吏”。英国的“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大臣是与内阁共进退的“政 务官”,属政客。所谓“文官”,仅指“事务官”,就是公务员。其职责是执行 当时政府的政策。而不参与党派之争。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前台二党轮流执政,后台政府永不更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1“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子中国的科举制。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

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

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作法倍加称颂,后者在《伟大的中国》中则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

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广泛流传,尤其是后者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真关注。

据统计,1570-1870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达70种之多。

具体来看,英国文官系统形成时期(19世纪后半期),其一些主要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等先后撰文介绍中国录用官员的程序和方法,主张采用科举考试制度。

美国文官系统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1968年5月,一个州议员在向国会递交的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论述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引起参众两院的广泛的兴趣。

“法国大革命在其教育计划中高度重视竞争性的考试。

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模式。

’鉴于此,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西方世界之所以看中科举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则是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个传教士官给一个议会议长的信中找到答案:“您可以看到这种各级考试制度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人天性爱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种频繁不断的考试使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制造麻烦。

”“他们取得业士资格后,为了保住这个资格,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地去经受新的考试或者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同时,他们“用中西文化几比较的眼光着本土人司空见惯各类现象,从中抓住值得他们借鉴之事物。

”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垄断状态,符合资产阶级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要求。

”而且,“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中行之有效的学士、硕士、博士分级学位制,就有这种科举取士(秀才、举人、进士—原文注)制度的遗迹。

刘海峰先生认为,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的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

而科举制度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贫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

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

根据刘海峰先生的考证,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至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科举制度更多是“贬”,都只看见其消极的一面,而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国人所知’。

实际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明显受到我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堪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的贡献。

刘海峰教授则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

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
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

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到1875年文官系统基本形成。

1806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学院,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选用文职人员实行公开考试,1855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

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它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18世纪之后,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在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下,中国人不得不学习西文、西艺、西政,而科举制则是屈指可数的反被西方人学习的中国特产之一。

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实际上,我国科举制很早就对一些国家产生影响。

比如,公元788年,朝鲜就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1893年才废除。

越南从1075年开始也以儒学为准实行科举考试,直到1915一1919年间才正式废除。

日本则在公元676年设立大学寮,大学寮分经、音、书、算四科。

人学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法,都与唐代科举制度类似。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人。

当我们在引进思想与效率、要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时,人们才发现原来西方文官制度竟然还是从我国的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1983年,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1.林黛玉:三生石畔,灵河岸边,甘露延未绝,得汝日日倾泽。

离恨天外,芙蓉潇湘,稿焚情不断,报汝夜夜苦泪。

2.薛宝钗:原以为金玉良缘已成,只待良辰,奈何君只念木石前盟,纵然艳冠群芳牡丹姿,一心只怜芙蓉雪。

3.贾元春:贤孝才德,雍容大度,一朝宫墙春不再,一夕省亲泪婆娑。

昙花瞬息,红颜无罪,到底无常。

4.贾探春:虽为女流,大将之风,文采诗华,见之荡俗。

诗社杏花蕉下客,末世悲剧挽狂澜,抱负未展已远嫁。

5.史湘云:醉酒卧石,坦荡若英豪,私情若风絮,嫁与夫婿博长安,终是烟销和云散,海棠花眠乐中悲。

6.妙玉:剔透玲珑心,奈何落泥淖,青灯古佛苦修行,高洁厌俗袅亭亭。

可惜不测之风云,玉碎冰裂,不瓦全。

7.贾迎春:沉默良善,见之可亲,深宅冷暖,累遭人欺,腹中无诗情风骚,膺内缺气概魄力。

空得金黄迎春名,可怜一载赴黄泉。

8.贾惜春:高墙白曼陀,冷水伴空门。

孤寒寂立一如霜,如何能得自全法?狠心舍弃近身人。

侯门金簪冰雪埋,海灯僻冷长弃世。

9.王熙凤:毒酒甘醇,罂粟灿艳,锦绣华衣桃花眼,眼明刀锋吊梢眉。

何幸七窍玲珑心,只惜冷硬霜凝集。

千机算尽,反误性命。

10.贾巧姐:七月七日,牵牛花开,绮罗金线裹绕成,家亡院坍落污地。

幸有阴德济困危,得获余生农家栖。

一亩薄田,岁月绵长。

11.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