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中国传统礼仪

合集下载

春节拜年的礼仪方式礼品

春节拜年的礼仪方式礼品

春节拜年的礼仪|方式|礼品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其实,春节拜年学问很多,春节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春节拜年的礼仪1、拜年前的预约:拜年前要提前预约,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车”或是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

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有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最好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2、拜年的时间选择: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节日期间不要过早,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

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

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3、拜年的礼品准备:要根据拜年主要对象来选择得体的礼品,如果对拜年对象很了解,可选择对方喜欢的礼品,也算投其所好。

如不太了解可选择鲜花、水果、食品……也不会出错。

烟酒类要根据对象来确定,比如给奶奶拜年,送的却是奶奶不受用的烟酒,这个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品。

4、拜年的服饰:新年新气象,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的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

如果衣服颜色较深或是压抑,可适当增添一些小饰物来点缀,增加节日气氛。

一家人的服装色彩尽量做到协调,增加家庭的温馨感。

5、做客的礼仪: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到亲朋家做客,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

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6、拜年时间的控制:如果是没有饭局的拜年,一般控制在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为宜,如果有饭局,可适当在饭局前1个小时左右到,饭局结束后1个小时告辞,时间没有固定限制,可根据与拜年对象的关系来选择,以不增加拜年对象的接待负担为宜。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_礼仪知识_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_礼仪知识_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

“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

那么,我国的文化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传统风俗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传统风俗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春节的传统礼仪和礼节规范

春节的传统礼仪和礼节规范

春节的传统礼仪和礼节规范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新年或农历新年。

在这个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时刻,人们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和敬意的方式多种多样。

本文将介绍春节期间的传统礼仪和礼节规范,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一、拜年礼仪1. 拜年问好:在春节期间,拜年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礼仪。

拜访亲友时,要先恭敬地向长辈、长辈朋友和上级领导等拜年。

行拜年礼时,应站直身体,双手合十,鞠躬表达敬意,说出祝福的话语,如“新年好”、“祝你全家幸福”等。

2. 红包赠送:送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传统。

红包是装有现金的小红袋,象征着祝福和财富。

通常,长辈会将红包送给晚辈,以表达对晚辈的爱护和祝福。

在赠送红包时,应先拿出红包,然后恭敬地递给对方,同时表达新年的祝福。

3.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家人会共同围坐在餐桌前享受丰盛的美食。

在吃年夜饭时,要注意尊重长者,先让长者开始用餐;同时,也要遵守餐桌礼仪,不大声喧哗、不乱扔餐具,与家人和睦共享这个特殊时刻。

二、节日礼节规范1. 穿着打扮: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穿上整洁而体面的新衣服,象征新年新气象。

而且红色是春节最常见的颜色,被认为能驱邪辟邪,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穿红色的服饰。

另外,人们还会将头发整理得干净利落,不穿脏乱的睡衣外出,以示尊重和祝福。

2. 行为举止:在春节期间,人们应尽量保持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

要注意提前安排好行程,不迟到、不早退;出门时要关好门窗,以避免意外发生;避免高声喧哗,尊重他人的休息;同时,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

3. 言语礼仪:在与长辈和长辈朋友交谈时,应用尊敬的称呼,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并问候他们的身体和家庭情况。

同时,要避免谈论不雅或敏感的话题,尊重对方的感受,保持友善而和谐的交流。

4. 礼物赠送: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互相赠送礼物,以表达新年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对方的喜好和身份地位,不送有财物纠纷或破坏性的礼物;同时,送礼要遵循双手递交的原则,表示恭敬与真诚。

春节的传统礼仪

春节的传统礼仪

春节的传统礼仪春节的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礼仪,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传统礼仪篇1一、守岁礼仪守岁:除夕之夜,合家点灯熬夜,辞旧岁,迎新年,俗称守岁。

守岁有许多活动,如吃饭、做游戏等。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在守岁的时候切记娱乐要适度,春节电影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大年三十,亲友欢聚守岁,玩牌打麻将其乐融融,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不利,若通宵达旦的娱乐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其次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家里边的老人,对这些是非常忌讳的。

二、拜年礼仪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

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

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

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举止、姿态要文明。

三、春节用餐礼仪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经常走亲访友,那么了解合适的酒桌礼仪能让你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首先在餐桌上交谈要幽默,餐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春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其次,劝酒适度,有的人总喜欢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礼仪习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庆祝活动、宗教仪式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魅力。

一、日常生活习俗1. 拜年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意味着表达尊敬之情和祝福之意。

在拜年时,晚辈会向长辈行拜年礼,同时互相道喜,祝福健康和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2. 尊重长辈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孝顺长辈。

在中国,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当年轻人遇到长辈时,通常会行鞠躬礼,以示尊敬之情。

此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被称为信仰之源。

3. 宴客礼仪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客礼仪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传统习俗,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为客人服务,保证客人的满足感。

而客人则应礼貌地接受主人的款待,并表达谢意。

二、结婚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新郎新娘在婚礼当天会先进行传统的迎亲仪式,随后进行敬茶仪式和交杯酒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规定,代表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2. 禁忌和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一些禁忌和习俗。

比如新娘在结婚前一晚不能剪指甲,因为在中文中,剪指甲的发音与“分离”的发音相近;同时,新人离开婚礼现场的时候不可回头看,以示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三、节日习俗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于祭扫和纪念祖先。

在此期间,人们前往坟墓,整理墓地,并祭拜自己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对收获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赵子龙、写对联、战嬴英等等。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有着重要的关联。

四、宗教仪式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式,例如庙会和神像崇拜。

在中国,庙会是传统的集市,充满了文化、祭祀、娱乐等各种元素。

春节的年夜饭桌上礼仪

春节的年夜饭桌上礼仪

春节的年夜饭桌上礼仪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

春节的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仪式之一,人们会聚在一起分享美食和家庭的温暖。

在这一时刻,礼仪尤为重要,以下是春节年夜饭桌上的礼仪指南。

1. 尊重长辈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在年夜饭中,年长的长辈要先入座,年轻一辈要等长辈坐下后再入座,并且不能比长辈先开口。

长辈夹菜时,要主动为长辈夹菜,并向他们倒酒。

2. 餐具使用在享用美食时,使用餐具也是需要注意的礼仪。

餐具应该干净整洁,拿取餐具的时候应该轻拿轻放,不要发出噪音。

此外,在夹食物或者盛放食物的时候,应该使用服务勺或者筷子,不要直接用手接触食物。

3. 谈话内容年夜饭团聚是家人亲近的时光,但是在交流时需要注意一些内容的避讳。

不宜谈论一些负面话题,比如病痛、死亡、悲伤等等。

也应该尽量避免谈论财富、工作、政治等敏感话题,避免引发争论。

4. 酒量控制年夜饭上少不了美酒佳肴。

但是喝酒要有度,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酒量。

进餐时应该小口喝酒,不要大醉,不要向他人强迫饮酒,更不要在年轻人面前咳嗽或吐痰,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5. 结束礼节在年夜饭结束的时候,应该送别长辈,并向他们道谢。

此外,不能抢先离席,应该等长辈离席后再离席。

离席前要向主人道谢,并赞扬他的美食。

总之,春节年夜饭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家庭团聚和睦的时刻。

在这样一个喜庆和祥和的时刻,我们应该尊重家人,遵守礼仪,让年夜饭更加美好。

拜年的形式

拜年的形式

拜年的形式
一、叩拜,即跪拜磕头,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作揖,双手抱拳前举,抱拳时,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叫“吉拜”,相反,右手握左手,则是“凶拜”。

行礼时,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

三、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四、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边行礼边口称万福。

现已经鲜有袭用。

五、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六、云拜年,现今拜年的主要方式,不仅能传递我们的感情,也能减少外出和聚集,变得更安全。

但是云百年会使年味变淡吗?拜年的形式很重要,但能否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更重要,尤其是对长辈来说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孝心,比拜年时说几句吉祥话更能让他们开心。

云拜年是顺应时代诞生的,它的出现给我们的拜年方式又多了一种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新年中国传统礼仪
1、不许吧嗒嘴儿;
2、不许叉着腿儿;
3、不许斜楞眼儿;
4、不许罗着锅儿;
5、不许不称长辈为您;
6、不许掳袖管儿;
7、不许挽裤腿儿;
8、不许搅菜碟儿;
9、不许筷插碗儿;
10、不许嘬牙花儿;
11、不许抖落腿儿;
12、不许不叫尊称或名字就说话儿;
13、不许当众喳呼;
14、不许说瞎话儿;
15、夹菜不过盘中线;
16、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7、不许壶嘴对着人;
18、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19、吃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
20、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
21、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
22、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23、吃饭不能西里呼噜出声;
24、不许压人肩膀;
25、倒茶不能倒满;
26、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27、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28、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29、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
30、出门要说一声。

中国的文化传统到处在式微、在衰落,这是一个趋势。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地方,现在越来越找不到“中国”。

我们不妨把中国
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经济最发达、媒体最集中的区域——沿海以
及交通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是被全球化深刻影响的地方。

这些地
方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已经与西方人越来越接近,共
享着好莱坞电影、玩F1赛车、说英语、吃西餐、过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

他们中的很多人,讲起西方的习俗头头是道,说起中国的
却不甚了了,已经渐渐成为地球村的成员。

与之相对,中国还有一
块还没有被全球化波及的区域,比如说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那里
依然保留着一些民俗化的传统,但是在现代化、全球化中,这样的
地方正越来越少。

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的崩溃
文化这个东西很复杂,它是一套价值、是一些观念、是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套具有公众性的仪式。

对文化的感受和传承
都需要一套礼仪,现在中国文化这套礼仪可以说已经崩溃了。

在我
小的时候,春节有春节的样子,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包汤圆,这
些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问题不在于做,在于做的过程,正是这
个做的过程给人一种节日的氛围,但现在这些东西已经被快餐化、
社会化了。

近年虽然恢复几个传统节日作为公众假期,然而这些节
日也就被看成是一个不用上班的休闲假期,节日与假期是不一样的,假期是私人的,而节日是公众的,公众的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
意义。

然而,在今天,中国的节日,无论是国庆,还是春节、中秋,都被私人化了,节日假期化。

它不再具有民俗节日应有的一套文化仪式,恰恰是这套仪式在过去是非常丰富的。

物换星移,人的内心与
宇宙、与自然、与文化相通的一套规则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出现了断裂。

是否现代化、全球化必然如此?不尽然。

同样的东方,
如果过春节的时候在香港,你就可以看到每年初一有国泰公司组织
的花车巡展、年初二晚上维港有烟花汇演,这都是公众的仪式。


之相对,现在中国大陆这些仪式已经没有了,如果有的话也仅仅是
私人的、家庭的,而非社区的、地方的、公众的仪式,这是一个很
大的衰落。

当韩国人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真是“礼失求诸野”——这个节日仪式是由中国流传到韩国去的,韩国迄今保存的很完整,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而在中国,这套
东西却完全消解了,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礼仪的崩溃。

没有了这套礼仪,要把中国文化的价值继承下来,很难。

这套礼仪为什么会没有呢?最早是受到政治运动的打击,人们认
为这都是封建的、迷信的;全球化之后又受到了西方的冲击。

更为重
要的是,中国现在是有市民,没有市民社会。

如果有社会的话,一
定会创造出一些仪式来巩固这个社会。

现在中国的农村里面可能有
些家族在复兴,他们还有可能通过宗族的仪式来恢复逝去的礼仪。

在城市,都是陌生人,人们搬进新的社区,这些社区完全是功能性的,不具有文化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宗族、乡里的联系,很远很疏离,我把它称之为非人格化的关系,或者说是契约关系、市场关系,很少有非市场的、人格化的交流。

这套礼仪的消失导致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看不到中国,导致年轻人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作为自己的日
常生活仪式。

即使是洋节,无论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也都是私
人性的,与公共生活没有关系。

在今天的中国,缺乏的恰恰是公共
生活,是公共生活中的文化礼仪。

现有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大禹,
活动背后都充满着商业的色彩、经济利益的冲动,与日常生活没有
关系,甚至是反日常生活的。

镜子:台湾、新加坡
礼仪的衰落是可悲的。

在儒家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国大陆,这套礼仪衰落非常严重,而同为儒家文化圈的香港、台湾、新加坡与韩国,传统文化都远比中国大陆保存得好。

我曾在新加坡度过当地的中元节,感触很深。

中元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自
古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拜祭亡魂的“鬼节”。

体验新家坡的中元节,就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一个社区、一个群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加坡同样处在全球化之中,由于昔日的甘榜(马来语音译,也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变成了新的城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邻
居的闽南语发音)各分东西,平日难得一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
元节宴会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欢聚叙旧的机会。

同住一个组屋区的
居民,新老“厝边”齐联欢,借此机会联络感情。

中元节集会还让
在同一商业区做生意的商家小贩加强联系,让同公司、同工厂的员
工增进感情。

许多大企业、大酒店的华裔员工欢庆中元节,洋老板、洋主管都会来凑热闹,他们为的显然不是拜“好兄弟”(老百姓在中
元节期间为避讳,将亡魂称为“好兄弟”),而是为了入乡随俗,与
属下融洽关系。

不同种族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一同参加中
元宴会,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体现了中元节的多元性。

同时,中
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募善款的大好机会,许
多民间福利机构、宗教福利团体、民众联络所,都可以在中元节筹
募到大量的善款。

中元节歌台,每晚演出二三十台,表演通俗歌舞
和连场谐剧,新加坡本土的俗文化奇观,也只有在中元节才看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