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乔门学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期科研实验报告2

小学期科研实验报告2

不同矿泉水中Ca ,Mg含量的测定看其是否达标一. 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原理,特别是通过控制试剂的酸碱度,温度及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在钙离子,镁离子等离子共存的情况下直接分别测定各离子的方法。

2、掌握络合滴定法中的直接滴定法和络合掩蔽法及其计算方法。

3、通过与各种矿泉水中的钙、镁含量特性指标为参照标准,来看所测定的矿泉水是否达标。

4、进一步掌握络合滴定法中多种金属离子共存于同一溶液中,EDTA均能与它们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如何判断能否进行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的判别式及相应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的相对稳定。

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含有国家标准规定的矿物质及限定指标。

根据身体状况及地区饮用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矿泉水饮用,可以起到补充矿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的作用。

盛夏季节饮用矿泉水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矿物质,是有效手段。

选用矿泉水,不要选择限量指标超过国家。

如锂、锶、锌、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硒、游离二氧化碳以及溶解性总固体。

其中必须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符合上述成份,即可称为天然矿泉水标准规定的产品。

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规定达到矿如锂、锶、锌、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硒、游离二氧化碳以及溶解性总固体。

其中必须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符合上述成份,即可称为天然矿泉水泉水标准的界限指标。

2、EDTA常因吸附约0.3%的水份和其中含有少量杂质而不能直接作为标准溶液,因此需要准确标定其浓度。

用ZnO来准确标定其浓度。

3、实验所用到的反应式:Zn2+ + H2Y2- =ZnY 2- + 2H2+Zn2+ +EBT(蓝)=Zn-EBT(酒红色)ZnEBT(酒红色) +EDTA = Zn-EDTA +EBT(蓝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分析天平(AR 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万分之一天平);容量瓶(100,250ml), 移液管(10, 25ml) , 锥形瓶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各种滴定仪器等。

陇西县乔门学校两免一补情况汇报

陇西县乔门学校两免一补情况汇报

陇西县乔门学校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两免一补工作总结
本学年是我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改革中谋创新“的一年,也是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效益年,我校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以陇西教育改革为契机,着眼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着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位提升,全面完成了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按照国家规定的“一费制”收费,无乱收费现象,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

现把工作总结汇报如下:我校现有学生739人,其中初中476人,小学263人,全部按上级精神免除了课本费和学杂费,为了防止免除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开学报到前张榜公示一费制收费标准,之后每个班对免除对象登记造册并经学生和家长签名后在交教导处、校长审核方可通过,现有校外住宿生人,其中初中16人,小学人,全部按上级精神发放了每人500元的住宿生补助,也对每一位住宿生登记造册并经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同时签名后再在交教导处校长审核方可通过。

对于循环利用的教科书放假前由班主任负责回收交图书管理员处以备下一级学生使用。

我们知道,安全工作中的乱收费是生命线中的一条不敢触摸的“高压线”,我们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决不能有一例违规事件发生。

陇西县乔门学校2011,、7、10
陇西县乔门学校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两免一补工作总结
陇西县乔门学校
2011,、7、10。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科学实验报告:酸碱中和反应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性和原理。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过程。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盐酸溶液- 碳酸钠溶液- 酚酞指示剂- 纸巾- 试管- 酸碱试纸2. 实验方法: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2) 在盐酸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 将两个试管倒置,使两种溶液充分混合。

4)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5) 用酸碱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盐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同时,酸碱试纸显示溶液呈酸性。

2. 实验讨论:这个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和酸碱性的改变是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在本实验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由于酸碱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指示剂的颜色。

酸碱试纸则通过改变颜色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过程。

2. 酸碱中和反应会改变溶液的颜色和酸碱性。

3. 酸碱指示剂和酸碱试纸可以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五、实验的意义和应用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比如:1. 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用于调节土壤的酸碱性,提高农作物的生长。

2. 酸碱中和反应在制药工业中用于中和药物的酸碱性,使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3. 酸碱中和反应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中和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六、实验的不足和改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和酸碱性的改变,但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性,可以通过测定溶液的pH值和盐的产量来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标题:自行车鸣笛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鸣笛器的方法。

2.理解鸣笛器的原理。

3.观察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发出的声音有何区别。

二、实验器材1.自行车。

2.不同材质的鸣笛器若干(例如:金属、塑料、木质等)。

3.计时器。

4.实验记录表。

5.安全工具(例如:手套、眼镜等)。

三、实验步骤1.将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固定在自行车上,让每种材质的鸣笛器相隔一定距离。

2.骑上自行车,以适当的速度行驶。

3.随后按下鸣笛器,记录下每种鸣笛器发出的声音,注意标明每种材质的鸣笛器。

4.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四、实验原理鸣笛器是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装置。

它的原理是当鸣笛器顶部的按钮被按下时,鸣笛器内部的喇叭会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气体震动产生的。

当按钮被按下时,气体会从鸣笛器内部的空间中挤压出来,通过鸣笛器顶部的出口。

气体的快速挤压和释放会引起空气分子的震动,从而形成声音。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发出的声音有一些差别。

金属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响亮,音色清脆;塑料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相对较轻柔,音色较为柔和;木质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相对较低沉,音色较为浑厚。

六、实验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在振动时产生了不同的声波。

声波的特点包括音量大小、音调高低和音色等方面的差异。

2.金属鸣笛器发出的声音较响亮,是因为金属的振动传导效果好,能有效地将声音传递出去。

而塑料和木质的传导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发出的声音相对较轻柔。

3.不同材质的鸣笛器还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

音色是由声波中不同频率的成分组成的。

金属材料的鸣笛器由于其振动频率较高,所以形成的声音音色较为清脆。

而木质材料的鸣笛器由于其振动频率较低,所以形成的声音音色较为浑厚。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鸣笛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也观察到了不同材质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的差异。

实验结果证明了材质对鸣笛器声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这不仅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也增加了我对不同材料特性的认知。

陇西县乔门初中理科组2014-2015第二学期

陇西县乔门初中理科组2014-2015第二学期

陇西县乔门初中文科教研组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周次时间起止活动内容组织者负责者教者
1 3.2-3.6 开学注册报到整理校园安全教育校委会
2 3.9—3.1
3 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开学典礼暨校园读书节活动启动
仪式校委会
3 3.16—3.20 镜子工程启动仪式班级“我的读书故事”演讲比
赛校委会
4 3.23—3.27 七年级数学公开教学理科组
5 3.30—4.3 专题:如何提高理科课堂教学效率理科组
6 4.6—4.10 九年级数学公开教学理科组
7 4.13—4.17 第一次全校考试教导处
8 4.20—4.24 月考试卷分析,成绩分析八年级物理公开教学理科组
9 4.27—5.1 如何提高毕业班复习效率理科组
10 5.4—5.8 七年级生物公开教学理科组
11 5.11—5.15 安全教育抗震防洪抗灾演练校委会
12 5.18—5.22 九年级化学公开教学理科组
13 5.25—5.29 迎接“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委会
14 6.1—6.5 第二次全校考试教导处
15 6.8—6.12 八年级生物公开教学理科组
16 6.15—6.19 九年级离校课程暨艺术表演初中毕业会考校委会
17 6.22—6.26 八年级数学公开教学理科组
18 6.29—7.3 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理科组
19 7.6—7.10 期末复习计划理科组
20 7.13—7.17 期末考试教导处
21 7.20—7.24 试卷分析学期工作总结校委会。

西红柿鸡蛋实验报告

西红柿鸡蛋实验报告

1. 探究西红柿鸡蛋的烹饪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 了解西红柿和鸡蛋的营养成分,分析其搭配的合理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烹饪技能。

二、实验材料1. 西红柿:新鲜、成熟的西红柿2个。

2. 鸡蛋:新鲜鸡蛋3个。

3. 食用油:适量。

4. 盐:适量。

5. 酱油:适量。

6. 糖:适量。

7. 鸡精:适量。

8. 炒锅:1个。

9. 筷子:1双。

10. 菜板:1块。

11. 刀:1把。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将西红柿洗净,切成块状;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

2. 热锅凉油:将炒锅置于炉灶上,倒入适量食用油,待油热后,将搅拌好的鸡蛋液倒入锅中,用筷子快速翻炒至鸡蛋凝固成块状,出锅备用。

3. 炒西红柿:将锅中剩余的油倒入西红柿块,用中火翻炒,待西红柿出汁后,加入适量的盐、酱油、糖和鸡精,继续翻炒均匀。

4. 合炒:将炒好的鸡蛋块重新倒入锅中,与西红柿一起翻炒,使两者充分融合。

5. 出锅:待西红柿和鸡蛋炒至熟透,汤汁浓稠,即可出锅装盘。

1. 西红柿在烹饪过程中逐渐软化,出汁,颜色由红变深。

2. 鸡蛋在烹饪过程中由液态凝固成块状,颜色由透明变白。

3. 炒制过程中,锅中汤汁逐渐浓稠,味道鲜美。

五、实验分析1. 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等作用。

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体理想的营养来源。

两者搭配,营养均衡,口感鲜美。

2. 烹饪过程中,注意火候控制,避免西红柿过熟变烂,鸡蛋过老变硬。

适当加入调味料,可提升菜肴的口感。

3. 在炒制过程中,注意翻炒,使食材受热均匀,防止粘锅。

六、实验结论1. 西红柿鸡蛋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家常菜,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食用。

2. 烹饪过程中,注意火候、翻炒等技巧,可提高菜肴的口感。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烹饪技能。

七、注意事项1. 选择新鲜、成熟的西红柿,以保证口感和营养价值。

2. 鸡蛋应选用新鲜鸡蛋,以确保口感和安全性。

三年级上科学试验报告

三年级上科学试验报告

三年级上科学试验报告标题:酸碱中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条件,并观察中和反应的现象。

二、实验材料试管、漏斗、烧杯、酸、碱溶液、酸碱指示剂、水、红色菜叶。

三、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酸溶液。

2. 通过漏斗加入碱溶液,同时滴加酸碱指示剂。

3. 不断滴加碱溶液,同时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4. 当试管中的颜色变为中性时,停止滴加碱溶液,记录滴加的碱溶液体积。

四、实验结果1. 在滴加酸碱指示剂之前,酸溶液的颜色呈现红色。

2. 滴加碱溶液后,酸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变成橙色。

3. 当试管内的颜色变为橙色时,停止滴加碱溶液。

记录此时滴加的碱溶液体积为5ml。

五、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后,酸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呈中性。

2. 中和点是指酸碱溶液反应到正好中性的时候,即酸和碱的分子数量相等。

3. 中和点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颜色变化的中间阶段正好是中和点。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条件,具体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了酸碱溶液颜色变化的现象。

中和反应时,酸性和碱性逐渐减弱,最终呈中性。

中和点能够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这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不要乱倒酸碱溶液。

2.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的整洁。

3. 在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酸碱溶液溅泼到皮肤和眼睛上,如发生意外,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范本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范本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范本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1. 一根铁钉2. 一杯水3. 一块纸巾4. 一块磁铁三、实验步骤1. 将铁钉放在桌面上,并用纸巾擦干净。

2.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并记录现象。

3. 将磁铁移开,再次观察并记录现象。

4. 将铁钉放入杯中的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5. 取出铁钉,用纸巾擦干净,并再次观察并记录现象。

四、实验结果1. 当磁铁靠近铁钉时,铁钉会被吸引住,可以看到铁钉和磁铁之间有一种力。

2. 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不再被吸引,力消失。

3. 当铁钉放入水中时,铁钉不会被吸引住,力消失。

4. 当铁钉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再次靠近磁铁时,力重新出现。

五、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磁铁对铁物体具有吸引力。

2. 当磁铁靠近铁物体时,两者之间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被称为磁力。

3. 当磁铁移开或铁物体离开磁铁时,磁力消失。

4. 水可以阻止磁力的传递,铁物体在水中不会被磁铁吸引。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磁铁对铁物体具有吸引力,这种力被称为磁力。

当磁铁靠近铁物体时,两者之间会产生磁力,铁物体会被吸引住;当磁铁移开或铁物体离开磁铁时,磁力消失,铁物体不再被吸引。

水可以阻止磁力的传递,铁物体在水中不会被磁铁吸引。

七、实验思考1. 为什么铁物体会被磁铁吸引?铁物体会被磁铁吸引是因为铁物体内部的微小磁性颗粒会受到磁铁的磁力作用,从而被吸引住。

2. 为什么水可以阻止磁力的传递?水是一种非磁性物质,它不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因此可以阻止磁力的传递,使铁物体不再被磁铁吸引。

八、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观察它们与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可以探究不同强度的磁铁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否有差别。

九、实验小结通过本实验,我了解到磁铁对铁物体具有吸引力,并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