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东区历史文化街区调研

合集下载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
的社会 价 值 与历 史价 值 ,在 城 市 发展 中不 能将 其 拆除, 因此 , 改造 工 人村 成 为城 市 区域 更 新 的最 佳
方式。
和 睦路 工 人村 位 于大 东 区黎 明二街 与 黎 明 四 街之 间 ,周 边 多 为与 用地 范 围 内情 况相 近 的 老式
住宅 , 部分 已经拆 迁 , 规 划将 在 该用 地集 中建 设居
格 相近 的住 宅 。
模 式等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工 人 村 因为 高强 度 的 使用 , 已经 逐 渐 出现 功 能 退 化 、 建筑破损 、 环 境 恶 化 等现 象 , 改造 更新 迫 在眉 睫 。
1 . 2 沈 阳市工 人 村 现状
和 睦路 工 人村 现状 建 筑 为 2 0世 纪 5 0年代 仿 苏 式 的工人 及 家属 生 活住 宅 ,多 为 3层 坡 顶 窄 窗 建筑 ,外立 面特 征 上 除单 元 入 口门洞 等 细 节装 饰 外, 苏式 风 格 并 不 明显 , 且 装 饰质 量 己十 分破 旧 。 现状 的 2 7栋住 宅 以外 立 面特 征 为 区别 , 大 体可 分 为 3类 。第 1类是 红 砖裸 露 式 ,第 2类 是 水洗 石 贴柱 式 , 第 3类 是 外墙 粉 刷式 ( 见图 1 ) 。
筑 空 间相互 独 立 ;老 并 入 新 ,即 新 旧建筑 空 间相
种 元素 的组合 拆 分 ,形 成 了风格 统 一 但细 节 差异 的 多个 立 面改 造 方案 。 同时, 在 建筑 基 调色 彩 的选 择上, 我 们 也 提 出 了咖 啡色 、 灰红 、 暖 黄 3种 色 彩
沈 阳 市现 存 3处 工 人村 , 分 别 是铁 西 工 人村 、
和 睦路 工 人村 和 三 台 子工人 村 , 根据 《 沈 阳历 史 文 化 名城 保 护 与复 兴规 划》 中 的规划 要 求 , 工 人村 被 列 入“ 展示工业文化 ” 工 作 任 务 范 畴 。 目前 , 铁 西 工 人村 已经进 行 了建筑 改造 ,形 象和 功 能都 有 所 更 新 ,并 建 设 了工人 村 生活 展 示馆 以展现 不 同年 代 工人 村 居 民的居住 生活 。但 由于工 人村 生活馆

沈阳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沈阳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沈阳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报告摘要:
本报告主要针对沈阳市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通过对沈阳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概况、重要民俗活动等方面的分析和整理,总结出沈阳的独特民俗文化特点,并探讨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对沈阳的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传承。

一、沈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沈阳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慈溪文化、古墓文化、清代宫廷文化等都为沈阳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沈阳的民俗概况
沈阳的民俗文化多样丰富,包括生活习俗、节庆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

其中,吃大餐、打麻将、团拜等都是沈阳民众喜爱的日常活动。

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是沈阳人民重要的民俗文化表达。

三、沈阳的重要民俗活动
沈阳有许多重要的民俗活动,如沈阳古墓文化节、沈阳冰雪节、中山公园牡丹花会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成为了沈阳市民自豪的文化符号。

四、沈阳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尽管沈阳的民俗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沈阳的民俗文
化,有必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并积极推广沈阳的民俗文化。

五、结论
沈阳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瑰宝,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加强对沈阳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对于沈阳市的文化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沈阳的民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沈阳古城调研报告

沈阳古城调研报告

沈阳古城调研报告沈阳古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沈阳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区域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沈阳古城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调研。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参观沈阳古城内的建筑和遗址,与当地居民交流等。

三、调研结果1.历史悠久沈阳古城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满洲王朝早期的都城,也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城多次扩建和修复,至今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如沈阳故宫、沈阳中街等。

2.丰富的文化遗产沈阳古城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重要的是沈阳故宫,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古建筑群,被誉为“东北小故宫”。

此外,古城内还有一些名胜古迹,如以沈阳中街为中心的商业街区、以文广寺为核心的宗教区域等。

3.建筑特色突出沈阳古城内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

建筑风格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两大类,其中官式建筑以庙宇、宫殿为代表,具有严谨、庄重、雄伟的特点;而民居建筑则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合理,别具一格。

4.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沈阳古城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古城中街每年举办的各种庆典和活动,如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等,都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并且能够增进市民的交流与互动。

5.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沈阳古城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城内的部分建筑已经出现了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文化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多样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吸引力。

四、保护和传承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沈阳古城的历史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修缮力度,对古城内已经出现老化和破损的建筑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其安全完整。

2.推动合理开发利用,将一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建筑和遗址进行整理和修复,使其成为旅游和文化场所。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为例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为例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为例李思漫【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工人村发展现状,研究了工人村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意义,初步探索了其改造更新的方法;并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项目为例,从功能、空间以及立面形象3个方面的改造更新方式方法进行阐述并加以总结,以期能够充分挖掘工人村的资源潜力,重建活力街区,同时也为其他工人村的改造更新提出一种可借鉴的模式.【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工人村;历史街区;改造【作者】李思漫【作者单位】英国HBA城市和区域咨询公司,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设了多个城市工人村,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工人村建筑经过60余年的高强度使用,大多已陈旧破损,部分建筑已经进入危房期。

由于工人村建筑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将其拆除,因此,改造工人村成为城市区域更新的最佳方式。

1.1 城市工人村简述工人村多是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拨款建设的工人住宅建筑项目,它集中体现了我国50年代的建设能力、居住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模式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人村因为高强度的使用,已经逐渐出现功能退化、建筑破损、环境恶化等现象,改造更新迫在眉睫。

1.2 沈阳市工人村现状沈阳市现存3处工人村,分别是铁西工人村、和睦路工人村和三台子工人村,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中的规划要求,工人村被列入“展示工业文化”工作任务范畴。

目前,铁西工人村已经进行了建筑改造,形象和功能都有所更新,并建设了工人村生活展示馆以展现不同年代工人村居民的居住生活。

但由于工人村生活馆只有纯粹的展示功能,参观的游客并不多,没有足够的人气。

1.3 和睦路工人村现状概况和睦路工人村位于大东区黎明二街与黎明四街之间,周边多为与用地范围内情况相近的老式住宅,部分已经拆迁,规划将在该用地集中建设居住小区。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沈阳市教育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爱护调查感悟炎炎夏日,酷暑难耐。

为了能更好地爱护教育文货物源,提高个人人文素质,做到对多地区教育文物的掌握和了解,为教育文化博物馆作贡献,沈阳师范大学赴沈阳市教育文化遗产调研20**年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王雷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沈阳市教育文物找访活动,希翼能够经过那个活动了解更多的教育文物知识。

7月20日是我们小组活动的第一天。

小组成员集体从东北大学动身乘车前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门附近的周恩来青年读书处旧址,那句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算是青年周恩来在这个地方发表的。

怀揣着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崇敬和对这所小学的好奇,课题组决定把这个地方作为课题调研的第一站。

由于对旧址具体位置别熟悉,课题组一行人在31℃的高温下,仅凭借着打听和地图的指引,经过一具半小时的步行终于在一处胡同小路上寻到了这所旧址。

旧址是一排类似于平房的建造,中间的匾额上依旧保存着民国阶段“奉天省官立东关榜样两等小学校”的字样,院内有一尊高约5米的周恩来塑像,基座上刻着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警世恒言,石像上周总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看起来依旧凝视着那个时代。

学校院内有两栋二层亭子,据治理人员介绍,这两栋楼算是原来的学生教室,由于时刻久远早已破败别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人,原址差不多得到返修和爱护,所有的建造都遵循原有风格。

经过了解这些,课题组成员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当年那些有志少年的奋斗精神。

在治理人员的帮助下,课题组成员查阅了馆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大量文字基础。

位于东北育才中学院内和中国医科大学院内的原满洲教育特意学校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向来在被学校使用,并得到了很好的爱护。

但位于原沈阳体育学院的汉卿体育场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早已被列为国家级教育爱护文物,但因为资金短缺没能得到妥善维护,如今的汉卿体育场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令在场的课题组成员感到可惜。

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75337 旅游管理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本课题主要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将其与沈阳的旅游产业联系起来,使沈阳在保护文化街区的同时,发展旅游行业,促使更多人了解文化街区的历史,一起为保护这一区域做出贡献。

由历史文化中心的保护引出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如此这一方案切合实际。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无理由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其进行保护是为了使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1986年,由国务院给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迹遗址或者当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这样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一步定义,其是指经由省、市或者直辖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遗留、丰富的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风貌,并且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2009年,沈阳市新颁布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条例,题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条例,该条例指出要对沈阳存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特殊保护,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毁坏。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在沈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区域为东、西、南、北顺城街之内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区域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大南街之内的部分。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所包括的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内的部分。

三、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1.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现状(1)政府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旅游开发给予高度重视沈阳市政府对于重现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力度,目标使沈阳各处的文化街区重现往日的光彩。

沈阳大东区典故

沈阳大东区典故

沈阳大东区典故
沈阳大东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有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1.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位于大东区。

2.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31 年九一八事变而建立的,位于大东区柳条湖地区。

3. 张氏帅府: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位于大东区。

4. 东塔:东塔是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大东区东塔街。

5. 万泉公园:万泉公园是沈阳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位于大东区万泉街。

这些典故和文化遗产都是大东区的重要历史文化财富,也是沈阳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的调研报告按照省旅游局《关于对全省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进行调研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对全市相关区县的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以下简称“五古”)进行了摸底,在省旅游局调研组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沈阳方城地区和沈阳路民俗特色街,还在文物部门、规划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五古情况的初步统计。

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的沧桑变幻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除去墓葬类、寺庙类的资源,我们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遗址资源进行了梳理。

一、古城资源按照已收集上来的情况,沈阳的古城古镇既有汉代(东陵区上伯官村)、高句丽时期(石台子山城),辽代(新民辽滨塔、康平祺州)古城遗址,也有代表明清时期的古城。

1.沈阳方城沈河区方城地区是指东、西、南、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面积约169公顷。

该地区从战国时期开始有城市建设至今,是清前期的都城和中后期陪都建设的重点区域,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完整记录了清前与奉系军阀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具有“十字街”、“井字街”两种道路格局和“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传统都城格局与特征鲜明的宫殿建筑群、多种近代建筑风格的帅府建筑群,对研究清、民国时期历史和中国传统建筑、近代建筑以及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地区现状文物保护较好,但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街区整体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规划部门认为应在在保护好各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延续“井字街、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中国传统都城布局模式,强化北通天街轴线,严格控制故宫、帅府建筑轴线南侧的建筑景观,加强对“井”字街沿线建筑檐口、屋顶形式的引导和控制,整体协调“井”字街两侧建筑的风格、体量。

按照皇城地区的总体规划,沈阳方城的改造依照“以轴举城”为原则,建立以沈阳路(抚近门至怀远门)为横轴,北通天街(沈阳路至南顺城路)为纵轴,将沈阳路改造和打通北通天街结合起来,在故宫和帅府之间构建“T”字特色文化街区,重点发展宫廷餐饮、皇家住宿、文化旅游纪念品、满清文化精品店等业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东区204区历史街区风貌特色调研与分析
沈阳大东区204地区是中航集团沈阳黎明肮空公司的附属地区,这里形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都是黎明工厂的职工宿舍,与三台子,工人村号称沈阳的骄傲。

至今,204地区依旧保留着许多老建筑,许多现存老职工宿舍楼都有四五十年的房龄了,且基本都是三层的“苏式”小楼,共有上百栋之多。

1.街区布局与景观
二零四地区位于沈阳大东和睦路地区,东至北运河,西至滂江街,南至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北至北运河。

区内有和睦路和黎明街等主要道路,其中和睦路以北有和睦北一马路,和睦北二马路,和睦北三马路。

以南分为和睦南一马路,和睦南二马路。

同时黎明一至五街贯穿其中。

地铁一号线从区域内部穿过。

从地图上来看,和睦北三马路与和睦南二马路并不是十分成熟的马路系统,位属于小区建筑楼之间,人行道,车辆不易通过。

(图1)
图1 沈阳大东区204地区示意图
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北边多是废弃的居住区,工厂与正在开发楼盘的地区,环境相对较差与南边的经济繁荣有很大差距。

且路宽相对于来说较小,只能通过双排车辆。

道路两旁商铺稀少,居住人员较少。

(图2a)但是在环境旅植方面表现较好:在新开河附近有这一片最大的绿化地带,且因为经济条件发展一般,并没有较大的车流流动,使得这里代入乡村城市之感。

但同时也造成了这里上学的不方便,处在这里的中学,小学的附近并没有什么辅助性商铺,造成这里的教育水平落后。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代附近被万科承包,进行建设性改造,相信这一带将会变得更加繁荣。

在和睦路以北这段地区,居住房屋大多都是红楼,是很浓的俄罗斯风格,尖屋顶,红五星,外阳台,但现在已是百病缠身,看上去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图2b)这些红楼都不是独立建立的,一般会有四个拐角形状的楼合围成一个区域,然后东西方向各有一栋厢楼。

中间合围成公共空间,供居民活动。

a
b
图2a、b 和睦路北工人住宅
在和睦路南边,更多的是生活居住带。

在南边的南一马路,,是一个小型市场集,道路很宽,即使两边布满搭起的蓬帐,中间也很宽敞。

退至市集后面则是居住区,这里的建筑也是苏式建筑,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与之前类似,每一个小的单元区都会形成四个拐角,但不同的是东西南北方向各插入一条小道与外面的市集相通,方便了这里的居民生活。

这一带街区的布置增添了许多商铺,饭店,
相对于北边更热闹,但相似的是大量古老居民楼形式的保留造成了本地规划的障碍及当地居民住房的难处。

(图3)
图3 和睦路南工人住宅
在景观方面,都是以植树为主,鲜少有花朵作为装饰。

总体来说,景观的布置都是沿着街道设置。

最基本的是在旧厂房,建筑工地旁,种植简单的绿色树木,隔离污染与噪音。

其次是居住区内部的布置,在中间的活动区域设有栽培的花草。

相对于来说有特色的是邻近新开河的沿河公园,邻河的小型绿地场所,如果再加上细心的栽培,会成为一个较为优秀的特色一角。

据可靠资料证实,二零四地区是根据地区功能定位及该区域的发展形成“三点,三带,三区的空间结构”三点:历史保护街区,黎明广场站,滂江街站节点;三带:艺术景观带,林荫商业带,科技普及带;三区:服务设施综合区,滨水景观型住区,紧凑型花园住区。

2.建筑风格与特点
204地区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尚未拆迁保留下来的建筑为当时的职工住房,为典型的苏式风格。

概括的来讲。

首先,从建筑单体上,204地区的老苏式建筑有四大特点。

第一: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第二: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是指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第三是都楼层都为三层(不包括后来在内院中加盖的较新的楼房);第四:房屋结构和装饰在手法上统一,如房顶都是斜顶,且门洞上面和四周多少带有石刻浮雕花纹,有的窗冬上会配装饰石刻浮雕花纹,或加阳台。

其次,从整理排布上来讲,204地区的苏式建筑都是以八座或者六座为一个组,围城一个环形,内部是人行道和绿地。

其中八座为一组的每座都是直线型楼,而六座为一组的包含四座直角型楼。

详细的分析。

在历史建筑的调研过程中,在大体统一的建筑样式中,一共发现了五种类型的建筑。

第一种,主要分布在和睦路及和睦北一路之间的街区,其主要特点是外墙颜色为粉色或蓝色,但同一街区颜色统一,其门洞四圈个上方有独特的石刻,类似于花环丝带,以及有铁艺装饰,且门楹上有左右对称的四个匾额,上的字迹大都模糊不清,有一个门洞上的勉强可以辩认出是“破私立公”四个字。

(图4a)其部分窗洞上也有石刻装饰,屋檐也同样是。

靠近两侧的三楼窗口有对称分布的铁艺阳台,架在两个垂直于墙面伸出的雕刻石柱子上。

(图4b)
a b
图4a、b 工人住宅门窗细节
第二种与第一种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二种外墙是红砖,其主要分布在和睦北二路和和睦北三路之间的街区中,其他特征皆与第一种相同(图5a)。

第三种出现在和睦北二路和和睦北三路之间的街区,位置在204地区偏西的部分,其外墙整体为白色,门洞四周装饰与前两种相同但没有铁艺装饰,顶部有石刻浮雕,内容为白鸽环绕黄色的五角星麦穗,左右分布有云状图案,十分精致好看。

(图5b)且其部分阳台是石质镂空装饰的,造型较前两种更加精致。

a b
图5a、b 不同的外墙立面
第四种与第五种的差异在于门洞。

其共同特点是外墙为灰色,,并不像前几种那样色彩明艳,且只分布在和睦路以南的部分。

不同的是第四种的门洞四周有简单的石刻装饰(图6),相较前三种可谓是十分简略,只是简单的缠绕花纹,
而第五种干脆没有任何装饰。

图6 简单的石刻装饰
其他建筑。

204地区除了老的苏式建筑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旧楼房以及新建高层楼房。

旧楼房有的穿插在苏式建筑围成的方形街区内,有的独立组合成街区,其外以灰色为主,有的在阳台部分加了黄色三角的装饰,层高不一,形状厚重,与原有苏式建筑较为和谐。

新建高层主要地区东边界附近以及和睦路西,包括在建的和已经建设完成的,其建筑分格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高层无异,不再赘述,但与此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不太和谐。

在和睦南二路南侧,在建的109中学采用苏式风格,与周围老建筑群相一致(图7)。

图7 109中学
3.历史遗产保存状况
沈阳市不仅是历史名城,也是建国初期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素有“东方鲁尔”和“共和国长子”之称,因此,沈阳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旧工业区建筑。

沈阳市的工人村是共和国最早的工人居住宅楼群,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也是在沈阳市展示曾经的工人村景观风貌的重要建筑群。

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欲复兴规划》中的规划要求,工人村被列入“展示工业文化”工作任务范畴。


阳市大东区的204地区的和睦路工人村也是其中之一。

和睦路工人村位于大东区黎明二街和黎明四街之间,工人村规划整齐,有着较为明显的苏式风格,通常是三层或是四层的外墙粉刷建筑,部分则水洗石贴式和红砖裸露式,屋顶是两坡式,有尖屋檐和窄窗,单元入口门和尖顶下外墙有饰纹,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沈阳市大东区黎明机械厂的工人及其家属生活住宅。

从整体上来说工人村的建筑虽然已陈旧破损,但大部分结构保存完好。

和睦路附近的工人住宅主要功能依旧是住宅小区,而和睦南一路的工人村则演变成为市场。

沈阳市对历史工人村的保护十分重视,目前正在实施对工人村的保护与更新,和睦路工人村暂时还没有改造完成。

但是从沈阳市对铁西工人村的保护与建筑改造可以看出,对工人村的建筑的形象和功能都有所更新,并建设了工人村生活展示馆以展现不同年代工人村居民的居住生活。

因此,和睦路工人村的改造也应该是这样的形式。

工人村的周围则是和工人村住宅相近的老式建筑。

在工人村附近不远处的地坛街30—3号,则是二战时期,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当时主要关押的是太平洋战争中的受俘盟军。

又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近5万平方米,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是1号战俘营房及其附属用房。

建筑都是是红砖裸露结构,其中日军用房是一层,战俘营房是两层,屋顶同样是两坡式。

沈阳市在旧址边新建了一座陈列馆和一面“死难者碑墙”。

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

经过多年的维修建设,纪念馆于2013年5月18日开始对外开放。

总结:通过对大东区204地区街区总体布局分析,建筑风格特点,历史遗迹
保护情况的等方面的具体调研,我们得知204地区有如下特点:工业保护恰当,街区热闹,绿地保护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