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_江西樟树市临江古镇
樟树市旅游必去景点

樟树市旅游必去景点
樟树市是江西省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许多令人向往的旅游景点。
樟树市旅游必
去景点众多,其中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是樟树古镇。
樟树古镇位于樟树市中心,
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游客可以漫步古镇小巷,感受
传统文化氛围,品尝地道美食,领略当地民俗风情。
古镇中的古井、古宅、古桥等古
迹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走进樟树古镇,仿佛置身一幅古韵画卷中,让人流连忘返。
樟树市著名的自然景点还包括樟树湿地公园。
这片湿地公园占地广阔,水草丰茂,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地。
游客在湿地公园中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妙景色,感受清
新空气,尽情放松身心。
沿着湿地小径漫步,可以近距离接触自然生态环境,感受大
自然的奇妙之处。
在这里,游客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体验与城市喧嚣不同的宁静与
美好。
除了自然景点,樟树市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景点值得一游。
例如樟树市博物
馆展示了樟树市的历史文化沿革,展品丰富多样,让人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另外,樟树市的特色街区也是游客喜爱的地方,这里有传统手工艺品、当地特色小吃等,让游客体验到地道的民俗文化。
游览这些文化景点,不仅可以增加对樟树市的了解,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情和人文底蕴。
总的来说,樟树市旅游必去景点丰富多彩,涵盖了自然、历史和文化等方面。
无
论是喜欢古镇风情、自然生态还是民俗文化,游客都能在樟树市找到心仪的景点,留
下美好回忆。
游樟树市临江古镇作文

游樟树市临江古镇作文
今天,我们一家去了江西樟树市的临江古镇,那是一个充满了古朴气息的古镇,那里有古色古香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店铺。
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
在我们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告诉我说:“明天要去那里玩,你一定要穿上雨衣和雨鞋哦!”我听了爸爸的话,心想:“如果明天下雨了怎么办呢?”爸爸说:“可以打伞呀!”于是我就准备好了雨伞。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楼下吃完早饭后,就坐上了车。
在车上我看到了许多美景:有金黄的油菜花,有雪白的梨花,有火红的枫叶……到了目的地后我们首先来到了一座祠堂。
我看见它里面
挂满了红灯笼和贴着福字。
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告诉我说:“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
”于是我又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又
告诉我说:“因为这里是我们江家的祖祠呀!”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一座桥和一座塔,其中塔比较有名一点。
那座塔叫永宁塔。
它高28米,共有五层。
每层有5个拱门和一个大圆窗。
—— 1 —1 —。
樟树市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樟树市文化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樟树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樟树市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并总结樟树市的文化现状和特点,为保护和弘扬樟树市的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选取了樟树市的不同地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市民对樟树市文化的了解程度、参与度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期望。
三、樟树市文化概述樟树市历史悠久,是一个融汇多种文化的城市。
在樟树市,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还有独特的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等。
樟树市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产,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1. 文化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对樟树市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一些知名的文化景点和传统节日有较深的印象。
然而,仍有一部分市民对樟树市的文化了解较少,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2. 文化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愿意积极参与樟树市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时间、经济等原因,还存在一定的参与限制。
3. 文化传承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保护历史建筑、文物等;- 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承。
五、建议与展望基于调查结果和市民的期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文化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樟树市文化的认知度。
2. 加大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确保其长期保存。
3. 积极组织和策划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4. 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引入新的文化元素,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文化调查,我们对樟树市的文化现状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3 .水南一
花窗艺术
5 .保护价值 古村落是我国 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 . 在聚藩构成 建筑形制 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 风 俗 习惯上都集中体现了地域民族的特殊’ 陛 安义 古村群 完整的宗族里 甲制度 ( 罗田)雕饰糈 .
水南村为古罗田村黄氏分支后裔于明初
创建 因位于罗田村前黄源溪南 . 故名水南
古樟 古戏台、 石牌坊,完整的地下引排水涵 道 以及 古民居 中丰 富多彩 的木雕 . 砖雕 石 雕等 . 是赣北乡土建筑艺术 的集中展现 。 三个古村虽各 自独立 但相距仅一里 之
遥 . 田间石板古道相连。且东 有灌边 水库 有
南有野猪岭 . 在湖光山色和田园景致的映衬 中 接同构威具有浓郁赣北 乡土特色的古村落群 。
“ 要庄 ” — — 民居 与 私 塾 的 有 机 融 合 ・ 台 京
罗田前街 . 以横街 为界 又分 为上街 下
街 曾是当年安义 永修 等地 香客赴西山蕲拜 许 真君的必经之路 . 又是通往南昌的古商道 多年人来客往. 店铺林 立. 古街 由此而生 古 街道宽 3 m左右 .由麻 石横铺而成 .独轮车辙
清晰可见 石板下是排水道 几百年来畅通不
塞 .沿用至今 , 历朝 罗田村文化商 贸名人辈出 有民谚 小小安义县 大大罗田黄’ 罗田村至今保留 下来 的最大规模的古宅为清代赣商 黄秀文所 创 建的 世大夫第“ .原建筑占地面 积4 0 多 40
.
主体建筑五进四堂 . 此外还建有 书塾 . 宴
席堂 库房、下人用房.碾米房 饲养场 晒 场等 共 4 e个天抖 I 尚存 2 现 6个) 仅建造周 .
期就长达 3 年 8 其布局缜密可见 一斑
巷深 深
维普资讯
槽遗迹
安义古镇调研报告

安义古镇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安义古镇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安义古镇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郊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而闻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安义古镇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并为进一步推动古镇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1. 采访:我们采取了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与当地居民、商家和旅游者进行了解谈。
我们询问了他们对古镇的印象、发展需求和潜在的问题。
2. 观察:我们仔细观察了古镇的建筑、街道和人流,以了解其旅游资源和潜力。
三、调查结果1. 历史文化:安义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江西省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
古镇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古街道,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
2. 旅游资源:古镇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周边山水环绕,有许多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点。
在古镇内,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和美食特色。
3. 发展潜力:尽管古镇在旅游规模和知名度上还有待提高,但有潜力发展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古镇靠近南昌市,交通方便,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古镇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的平衡点。
4. 问题和挑战:古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基础设施需要改进、宣传推广不足,以及游客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另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规划。
四、建议和展望1. 增加宣传力度:安义古镇的知名度有待提高,可以通过加强网上宣传、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特色产品等方式增加曝光度。
2. 提升游客体验: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体验。
建议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公共厕所和休息区,增加导游和讲解员的数量。
3. 保护和开发:在保护古镇历史建筑和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规划。
可以在古镇建立博物馆或文化展示中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产业融合:古镇可以与周边的农业、手工业和特色小镇相结合,打造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和手工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江西上饶陈坊古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江西上饶陈坊古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作者:阮仪三
作者单位: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9,33(9)
1.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浙江景宁东弄畲族村[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8(5)
2.阮仪三湖北宣恩县彭家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9(8)
3.阮仪三广西北海老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9(10)
4.阮仪三浙江宁海许家山古村[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10(11)
5.阮仪三.姚子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江西吉水仁和店古村[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6(8)
6.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云南巍山县东莲花村[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8(10)
7.阮仪三.周丽娜.苗阳福建泉州崇武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9(7)
8.杨眉浙东历史村落的独特价值及持续发展的困境[期刊论文]-城乡建设2010(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200909022.aspx。
江西樟树地区城乡年文化对比调查报告

江西樟树市城乡年文化对比调查报告春节,即过年,是中国自殷商以来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亿万中华儿女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但在我国民间,一般而言“过年”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即小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三周左右的时间。
近年以来,我国民间过年的诸多习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趋于明显。
就此,笔者以江西樟树市为样于2013年2月24日至2013年2月20日之间进行了部分调查,报告如下:一、调查对象:江西樟树市城区及临江镇附近乡村。
二、调查时间:2013年2月4日至2013年2月20日。
三、调查目的:了解该地区城乡年文化异同及近年来年文化新变化,以小见大得到我国年文化的部分新情况。
四、调查方式:亲身经历,走访调查。
五、调查主要内容:(一)年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在以前,过年在人们的心中,最重要的便是饮食上的改善。
如今,饮食文化在年文化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腊月二十四前后,各家各户陆陆续续都会备齐以食物为主的年货。
瓜子、糖果、饼干、糖片、冻米糖、茶叶、酒水、腊肉、香肠、牛肉、公鸡、猪蹄、酒糟鱼等,都需要准备齐全以备年夜饭和过年待客。
同时可以看出,绝大多人的饮食习惯尚未跳脱出以往大鱼大肉的范畴。
除夕夜的年夜饭,可谓一家人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顿饭。
在农村,老人们会将已经分家的儿孙们召齐,少则七八人人,多则十几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饭桌前,一起吃顿晚饭。
靠近山林的地方,人们还会在桌下生起炭火炉子用以取暖。
而在城市,一般都只有一家三口一起吃饭了,虽不如农村热闹,却也乐得清静。
少部分城市居民还会选择到饭店里去吃年夜饭。
这一现象在大城市较为多见,但在樟树市还不多。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过年吃饭中的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方面是主人家这边需讲究待客之道,往往只来一两个客人也得摆上一桌子十几个菜。
虽说主要以易保存的干菜盘为主,但每餐还是会有一些剩余的饭菜被倒掉。
人文府地古临江

人文府地古临江说及推行新法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人们都知道其祖籍是江西临川,可是他的出生地何处,恐怕知道者就寥寥了。
他于宋天禧五年(1021)出生在江西临江府(今樟树市临江镇)衙内“维崧堂”,时其父王益任临江军判官。
王安石七岁时才离开临江,在临江度过了跨着竹竿当马骑的童年时代。
临江开始叫萧滩,因为梁武帝萧衍侄子吴平侯萧励于天监年间(502~508)受封于此,取其姓而名。
唐武德八年(625)正式建镇,南唐昇元二年(938)八月升为清江县,又因为萧滩临近赣江,所以,宋淳化三年(992)置临江军,自此取用临江之名。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临江军为临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临江路为临江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于临江设立湖西分守道,也叫道台衙门,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撤销府的建制。
为军、路、府所在地达九百多年,为道署所在地达一百多年,建镇近一千四百年。
临江曾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鼎盛时期,“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街道三十条,是个有近二十万人口的城市。
明宣德四年(1429),列为全国三十三工商课税重镇之一。
我曾无数次乘火车、汽车途经临江镇,总想去看看它那古老的雄姿,可一直未能如愿。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路过临江,有意停留了两小时,到古镇一游,感触极深,作为宜春的一分子,为宜春能有这样一个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镇深感骄傲和欣慰。
现在的临江镇虽然只是一个乡级建制单位,可街道纵横交错,商铺鳞次栉比,镇内绿树成荫,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好一座现代化小城。
据说全镇五万人口,有三万居住在集镇。
二○○四年评为全国重点镇,二○○七年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
怪不得街上到处是忙碌的人流。
我漫步街头,寻寻觅觅,想透过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寻找她当年那迷人的身姿。
因为它毕竟辉煌了上千年,是府台、道台所在地,相当于今天的设区市,绝非等闲之辈。
可惜的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实在太快,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临江镇那满脸的历史皱褶就被现代化的美容大师几乎抹平,古老的卵石、麻石路面全部被水泥淹埋,斑驳幽暗的古建筑寥寥无几,曾经十几个书院、二十来个寺院庵堂、五十六个牌坊大都悄然退到了历史的幕后,只有钟楼、大观楼、万寿宫、萧江书院以及仅存门楼的“清江户局”等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还默默地注视着临江镇日新月异的巨变,向游人娓娓述说着这里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