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感悟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五篇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五篇《论语十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五篇,盼望大家喜爱!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1透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
论语十则读后感。
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需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十则读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动身点。
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渐渐领悟本来模糊的概念或观点。
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互相衍生又互相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
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
哲学家关怀的是真理、规律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肯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
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
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
有用比方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
无论是明示还是示意,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索。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冯友兰先生出如今《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肯定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始终到二十世纪四十年月,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哲学的进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
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
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三、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四、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感悟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中国哲学的学者,我有幸阅读了《中国哲学十九讲》这本书。
这是一本汇集了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智慧的书,通过对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共生等。
这些特点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它既包括了宇宙观的探讨,也包括了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哲学家中,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墨家的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但都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
四、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压力,人们更加需要从中国哲学中汲取智慧。
例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中保持平和与耐心;儒家的“仁爱”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墨家的“兼爱”思想则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五、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感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的人生智慧。
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决心。
六、结论总之,《中国哲学十九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哲学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去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经典1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经典1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
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
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
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
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
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
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
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
“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
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
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
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
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
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7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中国哲学学习心得7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中国哲学学习心得2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之感想
3112003208 容伦
或许在我们之间,一说起哲学就往往会想到欧洲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伟大的影响世界的哲学家,但是我们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哲学。
而现在《中国哲学的智慧》就带我们了解中国的哲学。
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人们由古以来的智慧的结晶,由衷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智慧的博大精深。
一说到哲学,人们就会感觉它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早在三千年开始,我们国人其实就是在中国的哲学中度过的,慢慢地发展壮大,直至到现在都影响着每一代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平时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所谓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早就在先秦时期的“天道观”中有所体现,在商代时的天帝之说和殷商时定水火木金土五行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都分别体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而殷商时期的《周易》,其中说明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神学体系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到后来出现,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观点。
老子提出“反”的观念,说“反者道之动”,强调“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表现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思想。
其中老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至今都是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
这些绝对是达到了哲学上的高水平。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人道观,孔子的“爱人”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良好的品格的养成至理名言。
还有古今观,许多哲学家都是通过对古今的对比,懂得了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这些哲学思想都是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其中还有知识论等等,让我们学习到了探讨人的知识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
孔子创办私学,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实这些我们在生活都是懂得的道理。
不要以为哲学离我们很遥远,中国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的手中,一直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