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的看法
论述中国哲学的功用意义

论述中国哲学的功用意义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始终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和精神世界。
它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演变和深化,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除了作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哲学还具有深远的功用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
一、哲学的思辨功用中国哲学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思辨方法,它们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探究,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思辨方法的重要性。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揭示了认识事物和现象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推敲来逐步深化理解的道理。
比如老子的“不尚财,使民不爱盗”,就是采用辩证的思考方式来阐释产生财富与盗窃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荀子的“性恶论”,则通过推敲人性的本质,来探究道德规范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其次,中国哲学深刻理解这些思辨方法的理论意义。
例如,儒家注重对君子的品格修养和道德要求,实则是通过思考人的天性、社会规范和自我调节等方面,推导出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体系。
而道家则通过诸多神话、寓言来阐发自然、命运、道德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建构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以其内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考框架,提供了深刻的思辨属性。
最后,中国哲学对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具有积极意义。
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不仅是人们的根本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的生命目的。
在中国哲学中,“仁、义、礼、智、信”等概念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基石,这种追求引领数千年的历史,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因此,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思考和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哲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中国哲学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断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中,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不断调整、创新和变革,但其基本精神和思想信仰不曾改变。
首先,中国哲学一直扮演着向人们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德的角色。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强调保持适度和平衡。
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应避免过分的极端,保持稳定和中庸的状态。
3. 人性本善: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天赋品质。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生活的幸福与价值。
4. 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即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道路。
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道法自然是一种最高境界。
5. 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强调世界是变化和流动的。
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动态的,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和以人为本的思考,人可以实现自己的自我完善和进步。
6. 社会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重视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
儒家学说认为人应该尊重父母、师长和上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
定。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道义,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篇1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
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
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
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
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
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
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
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
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
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道即是无。
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
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前言《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决定与影响。
本文选取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为讨论对象。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精神特质。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论语》和《孟子》中若干章节的讨论,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的论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讨论,这部分选取《道德经》的若干章节为讨论对象。
一、对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的思考讨论中国哲学有着怎样的论理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中的若干章节的讨论看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论语》、《孟子》的所有篇章几乎都是这样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是孔子在一些场合中说过的话,有些是给他的学生的教训,有些是对某个国君的献策应答,有些则是在其他一些场合做的议论、评论。
这些简短的语句,绝大多数都是些训诫,即说怎么做,怎么怎么样,都很少有论理的展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他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
那么一定是这样的'吗?但凡遇到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什么是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师?这都需要先给出一个限定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各自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如何解读?如何接受呢?这些问题,这些道理远非八个字的一句话所能释清道明的。
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社会治理、人生智慧等方面探讨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哲学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了解决之道之一。
只有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提升,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并对社会风气、家庭伦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哲学所强调的道德伦理观念成为了人们反思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哲学关注社会治理和政治哲学,提出了许多社会治理的思想和原则。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应当为民众谋福祉,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中得到了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国哲学的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对于探索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中国哲学也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追求人生的意义。
例如,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满足。
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提供了应对焦虑和压力的重要思考方式。
而佛家思想则关注人生的痛苦和解脱,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的修行方法,对于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具有深刻的启示。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社会治理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财富。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家的智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崇尚仁爱、礼仪和忠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公平和互助。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观。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自由和无为而治。
道家学说将个体与宇宙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与自然相融合。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蕴含了许多关于个体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哲学智慧。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主义和公平正义,强调助人为乐和克己奉公。
墨家学派主张坚持兼爱和排斥战争,反对社会不公和有害的社会习俗。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倡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律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强调以法治国、以严明的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学派的理念对中国社会的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宇宙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由阴阳和五行所决定。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涉及到医学、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它培养了人们观察自然、理解世界的能力,为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多样,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等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道德和文化发展。
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中国哲学 认知

中国哲学认知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涉及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中国哲学的认知: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流派中都有体现。
例如,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减少干预自然,让自然自由发展;佛家则主张“因果报应”,认为人类应当善待自然,尊重生命。
2、强调内心的修养中国哲学注重内心的修养,认为人的内心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命运。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成为有用之人;道家主张“清心寡欲”,认为只有减少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佛家则主张“禅定”,认为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中国哲学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理论。
例如,儒家主张“学而时习之”,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道家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佛家则主张“行善积德”,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功德。
4、强调思辨的必要性中国哲学认为,思辨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先秦时期的名家主张“名实相符”,对事物的名称和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宋明时期的理学则主张“理气合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思辨的哲学思想对于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强调人文关怀中国哲学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例如,儒家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道家主张“以民为本”,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佛家则主张“以众生为本”,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和贡献。
总之,中国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修养、实践的重要性、思辨的必要性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5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5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篇二: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与社会 2014年5月中 第14期总第560期
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文化中,各地区在历史、地理、环境方面差别巨大,但这个文化最初的来源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代表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在泛东亚文明中的核心便是儒的思想,要了解它,要追溯到我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其一切活动,包括他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目的都是围绕周礼而展开的,要求人们“克己复礼”,补充以“仁”、“义”等道德观。
至于天道自然、生产技艺方面的知识,孔子认为此乃“小人之事”,而非“君子之学”。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主张施行“仁政”,《孟子·告子上》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并提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将“明人伦”作为其学习之终极目的,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至于天道物理因果运作之事,一些自然现象仅用来注释其政治观点。
荀子“礼”、“法”并重,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靠后天的“修身”“师法”来使人从善,在政治思想上,与孟子明显不同,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荀子·哀公》中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承认有自然规律,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然而他也认为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即对大自然主要在利用而不探究其奥秘。
孔、孟、荀及其他儒家学子,崇尚政治人伦之“礼义”,贬抑探索天地自然之“物理”和生产技艺这一点上是一脉相通的,从而构成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儒学传统。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在重视人的独立价值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高度抽象的政治哲学原理。
对自然物理运行提出一个“道”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到底什么是“道”,只是含糊其词:“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否定其他一切知识和技巧,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往前发展,是“无为自化”的,所以在政治上就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依然是持自然无为的思想,没有将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予以足够重视。
墨子则强调:“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主要以实用为标准,不可用的知识在墨家看来,在道德上已非善物。
法家崇拜权力,商鞅的《商君书·农战篇》谓:“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
”要求全部铲除,实行“燔诗书、禁游学”等政策。
韩非子则认为社会“五蠹”为文学、工商、技艺等文化人。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诸子学说大多鄙视自然学科知识,其核心内容是政治。
二、春秋战国诸子对仕途的态度及其政治诉求
这历史时期一般士人在经济上无独立地位,需要依附于掌握经济特权的君主或贵族大官僚,将所学服务于其政治,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其学生子夏则宣称:“学而优则仕”也便是学成安邦术货与帝王家 ,表明当时学习的目的就是做官帮助君主进行统治,所以学习知识就是学习治政的本领。
孔子一生凭其学识在不断求宦任官。
他的学生子路、子贡等人也都在各诸侯国为官。
除君主养士外,各诸侯国的有名的权势重臣也养士。
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均致客三千人以上,秦相吕不韦将这种厉害关系说的更透彻:耕田之利“十倍”,商人之利“百倍”,从政之利“无数”。
于是由大商人参与政治投机,一变而为秦相。
以此可推,那时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在君主、官宦之家得以生存 ,而为其出谋划策,成为其忠实的臣属。
纵横家的处世哲学是实务的,一切以取得成功达到目的为宗旨,法家商鞅进说秦孝公,连用霸道、帝道、王道诸说,以窥探统治者的口味。
三、春秋战国时期愚民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诸子由于其历史、地理诸方面的局限,只能对君主政治提出自己的各类解释,而在此局限中,多主张愚民。
儒家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有关主张无须赘引;老子的圣人之治,要求“常使民无知无欲”等一套理论。
墨家同样认为,“贵智者”是天子诸侯大人,“贱愚者”是“民”,民只能俯首从命。
法家则为统治,认为“民愚则易治也”,创造一套详尽的愚民政策。
曾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虽被人们称之为‘百家争鸣’,但每一家都尚同,都不宽容其他家的存在。
孔子念念不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法家力主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墨家赤裸裸地高叫‘尚同’,追求‘天下之义,尚于一人’;道家要求芸芸众生归于一个‘道’。
这种百家争鸣的实质是百家邀宠继而消灭对手,诸子百家几乎都自认为已经找到了绝对真理,都对自己所持学说有高度自信,不容他人怀疑,以君主统治的安稳性作为其价值目标,大多认为君主统治下的社稷是第一位的,而个人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服从君主与社会的需要,基本忽视个人权利与人格尊严,这也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之一。
程裕贞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略》中说:“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他们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品格。
”但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持有相应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参考文献
[1] 高正.诸子百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程裕贞著.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潘鹂(1987- ),女,云南昭通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浅谈中国哲学的发端
潘 鹂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57000)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学子贤哲,创造出一系列五彩缤纷的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学说对我国社会政治思想、科技成就乃至文化传统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文章集中于其思想理论核心内容分析了造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原因,从而浅析了中国古代主流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诸子;哲学;思想;文化
2014. VOL. 560. NO. 14·363·
浅谈中国哲学的发端
作者:潘鹂
作者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657000
刊名:
青年与社会
英文刊名:Young & World
年,卷(期):2014(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yshh20141426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