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最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精品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前言《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决定与影响。
本文选取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为讨论对象。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精神特质。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论语》和《孟子》中若干章节的讨论,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的论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讨论,这部分选取《道德经》的若干章节为讨论对象。
一、对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的思考讨论中国哲学有着怎样的论理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中的若干章节的讨论看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论语》、《孟子》的所有篇章几乎都是这样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是孔子在一些场合中说过的话,有些是给他的学生的教训,有些是对某个国君的献策应答,有些则是在其他一些场合做的议论、评论。
这些简短的语句,绝大多数都是些训诫,即说怎么做,怎么怎么样,都很少有论理的展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他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
那么一定是这样的吗?但凡遇到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什么是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师?这都需要先给出一个限定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各自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如何解读?如何接受呢?这些问题,这些道理远非八个字的一句话所能释清道明的。
君子之于天子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些片言片语每句话皆可有诸如上面的那些疑问。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
以下就专讲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
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
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
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
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
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
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论中国哲学精神

论中国哲学精神何谓“中国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
问题不只是在于哲学家们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而是看他们如何给出答案的。
冯友兰、牟宗三、张岱年、冯契、萧纇父、李泽厚等人的观点都自成一家之言,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大多数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哲学精神”的。
如何从历时性、部门哲学等角度来进一步思考中国哲学精神的问题,或可以深化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哲学特征;共时性;历时性;部门哲学[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__)02-0044-08吴根友(1963—),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
(湖北武汉 430072)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谈论自己民族哲学精神或特征的话题,都无法避免或明或暗的比较视角。
没有作为“他者”存在的不同民族哲學作为参照系,任何谈论自己民族哲学精神或特点的话题都将是无意义的。
考察20世纪中国哲学学科建立的过程,绝大多数哲学家或哲学史家都是在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下来思考中国哲学的精神或其特点的。
今天,我们重新思考这样的话题时,也无法避免这一“比较的视角”。
由于我们思考视角的限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对“他者”了解的深浅度与清晰度,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民族哲学认识的深浅度与清晰度。
而所有人对“他者”的认知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职此之故,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要完全真切地把握“中国哲学精神”,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一、中国哲学精神的名、言辨析现代学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首先要厘清所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再由形式逻辑上升到语言学与语义学的层面,逐步揭示所使用概念的日常意义、学术意义与言外之意。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首先对精神、中国哲学精神二词的日常意义与言外之意作一个简单的辨析,从而限定本文的讨论范围。
刘智远:《中国哲学的精神》

这世间留得住的东西并不多,但永恒,却泊在一切消 失当中。当消失悄悄逼近的时候,永恒就从万物中升起, 它可以是光,可以是不具体的存在着,只因为
存在本身! —— 刘智远
佛性之原
生命的体验
精神的超越
当下的永恒
忧患意识
【北宋】张载
和合精神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 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 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 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 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 的中心。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的精神
刘智远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主要内容
哲学是什么
中国哲学的智慧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philosophy】爱智慧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 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黑格尔说: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冯友兰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谢谢大家!
哈佛校训
“真理”(Veritas)
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
哲学王
柏拉图的《理想国
》
“内圣外王” 普罗米修斯精神
二、中国哲学的智慧
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亦是善于致思的 民族,她为人类文化贡献了老子、孔子、王弼、朱 子等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名家;中国哲学是“与时偕 行”和生生不息的哲学,它为世界哲学增添了《周 易》、《论语》、《道德经》、《传习录》等一大 批传世经典和创新名著。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故乡, 哲学的家园,善思的疆土„„
论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

论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精神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得真理的方法。
中国哲学强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注重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强调诚实、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此,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深厚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
二、自然观念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强调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道德观念的高度重视。
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认为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是人类价值观的核心。
中国哲学倡导“仁爱”、“忠诚”、“诚实”等道德品质,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四、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哲学强调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文化认同,强调文化传承和发扬,把道德和文化认同视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基石。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是实践性、自然观念、道德伦理和文化认同。
这些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 1 -。
浅谈中国哲学精神

浅谈中国哲学精神摘要】要谈中国哲学精神那就要将这个标题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精神”,并且对中国哲学精神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梳理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中所包含的六个内容,这六个内容基本就能反映出了中国哲学精神之所在。
【关键词】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精神、六个内涵中国哲学精神这个题目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内容从范围上来分析的话,从宽范围到具体范围来说的话就是: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精神三个部分。
对这个主题进行探讨就要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中国哲学精神三个层次的概述。
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个没有办法给出准确定义的学科,人们对哲学有着两种认同的说法:第一种就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关于对世界的看法、观念的学问,是哲学家运用哲学观念来解释世界、理解世界。
第二种是个模糊的说法,那就是哲学的原初意义即“哲学是爱智慧”,从这个说法出发认为哲学家是一个智慧的追求者,人们历代都是在追求智慧的,因此可以理解为“哲学在途中”。
这两种说法都肯定了哲学是一个“复数”,没有只是哲学的哲学,哲学的前面总是要点缀些、加一些前缀的。
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等。
所以要对哲学树立一种复数的哲学观的概念,只有在哲学是复数的前提下才会有中国哲学,才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研究和分析。
2、中国哲学。
所谓中国哲学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一套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中国人爱智慧的一种独到的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精神现象学。
中国哲学说白了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一套理论体系,它有独到的精神韵味。
3、中国哲学精神是什么?我们已经概说了中国哲学的内涵,那么中国哲学的精神应该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与古人的精神世界相交融、相沟通,利用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资源、精神遗产来打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中国哲学精神其实是一个领悟性的话题,领悟的人、时代不同,对领悟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话题,没有固定的结果;因此这更是一个体验性的话题,体验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7651编号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神

7651编号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神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它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在中国哲学中,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精神,这些特点和精神得以延续至今,并且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重视“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将人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广泛流传,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二、强调道德品质中国哲学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认为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标准。
中国哲学强调“仁义礼智信”,即人应该有仁爱之心,遵守正义,重视礼仪,开拓智慧,讲信用。
这种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三、倡导“中庸”之道中国哲学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强调平衡和稳健,主张谨慎和节制,避免走极端,体现了中国人的慎重和现实主义。
中庸之道的实践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四、崇尚“礼”文化中国哲学强调礼仪之道,认为人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规矩。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人的个性塑造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强调人际关系,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对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
五、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中国哲学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个人修身,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修身齐国,从而达到健康、和平、安定的生活。
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追求,并且是中国哲学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国哲学具有重视“天人合一”、“道德品质”、倡导“中庸”之道、崇尚“礼”文化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等独特的特点和精神。
这些特点和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这种独特的特点和精神也对世界学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学问体系,极富价值和意义。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内涵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代哲学,是源自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
一、道家哲学的精神内涵道家哲学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思想代表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通常被描述为“虚无缥缈”,但这种描述是有误的。
道并非虚无,而是包含万有的至高源泉,它超越了思维限制,包容了举世万物,在它里面一切皆可变通、皆可归一。
道家哲学对人类世界的思考通过勤劳、简朴、自然、超越,形成一种强调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以而求得超越自我的智慧。
二、儒家哲学的精神内涵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强调个人的努力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仁者不仅要奉献给家人、朋友,更要为人民的繁荣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共荣。
儒家强调人性的本善,关注人的内心,鼓励个体通过学习、修身、行仁、做德而不断完善自己。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墨家哲学的精神内涵墨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让天下无忧”。
墨家强调爱的普遍性与无私性,反对战争和暴力,推崇“节用”,即勤俭节约,避免浪费,建设和谐的社会。
墨家将人的生命视为无价之宝,强调个体的人权,认为人民的权力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取向。
四、法家哲学的精神内涵法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流派,强调法治、权力和信仰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只要确立了法律和制度,就能够建立一个公正、稳定和自由的社会。
法家主张“以法制人”,掌握强有力的权力让统治者能够按照法律和制度来行事,消除了任性、腐败和独断的影响。
因此,法家哲学对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现代法律制度建设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性的复杂性、社会和谐与公正的重要性、自然和人的关系、人类意义的追寻,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并一直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启迪我们思考未来前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问题,首先要明白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说到哲学,就必须谈到宗教,这样也就要明白什么是宗教?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解释。
这里讲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每种宗教大多有一种哲学思想,而宗教则是以某种思想外加教条、组织等构成的。
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它以反思也就是思想自己的思想作为基础从而产生了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
我们自然应当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开始思想我们的思想,就有了思考宇宙的思想,得到了思想思想后的思想,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一切存在之全”,也相当于惠施所云的“大一”。
只有反思自己思想后得到的思想才是知识,才是认知世界的能力。
关于中国哲学的地位问题,还要牵扯到“超道德价值”这个概念。
所谓超道德价值,是高于道德价值的。
比如说爱人是道德价值,而爱宇宙则是属于超道德价值范畴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道德价值就是对超乎现实的追求,中国人对于超乎现实的追求的欲望也是存在的。
因此,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不是注重增加一个人的知识。
道家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区分了为学和为道两个概念,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中国哲学是属于为道范畴的。
二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家们力图要解决一些问题。
其一:如果一个人要获得个人与宇宙的统一,那么是否要远离社会或是要否定“生”?这个问题,道家和佛家的观念是差不多的。
佛家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所以必须要脱离尘网,脱离人生这个痛苦的根源。
道家认为“以生为附赘悬疣”,也就是说,要成为圣人,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必要时可以放弃生。
显然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有消极意义的。
如果人人都想成为圣人,即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统一,那么他们都会远离社会,这样和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因此,他们的思想显得过于片面。
还有一种哲学与这种所谓的“出世思想”相悖,即普通的入世哲学。
这种哲学,不是超道德价值论,而是普通的道德价值。
然而,孔子无疑是持这种入世思想的,这也成为出世哲学者的批评理由,即太过于现实主义,太过于肤浅。
其实,无论哪一派,中国的中哲学都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体,他们都会提到政治、道德。
当然,中国哲学的关注点在于人伦日用,注重实际社会,而不是空泛的指天、宇宙。
即使是宋代新儒学和明清之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也都是关注人的,如格物致知等,他都是为人服务的。
总的说,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如此的,实际上,中国哲学很实用,但又并不肤浅。
说到入世与出世,就可以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联系。
这两者是对立的,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二者有机统一。
要完成这两个对立
面的统一,就不仅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际行动中完成,完成了这个任务,那就成了圣人。
圣人是可以做到“内圣外王”的,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既做好自己的心灵净化工作,也要对社会作出巨大功用。
当然圣人是最适宜为王的,从这方面讲,又可以引出中国哲学的又一任务,就是使人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
正是因为哲学使人达到“内圣外王”的哲学任务,那么哲学就必定不能与思想政治分开。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们也就都在为自己的思想而不断去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宇宙的统一。
这样,他们就在通往圣人的路上永远摸索着。
中国哲学精神离不开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他们的言论、文章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联系,那是因为中国哲学传达的是如何为人的思想。
他们的文章都成不了系统的哲学著作。
因而他们的文章多简短,如《论语》,《道德经》。
《道德经》一书只五千余字,但这大都为名言隽语,同中国古诗词一样,它们都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
这点与西方的哲学著作是不同的,西方的著作更为明晰,更能清楚地表达某一种观念。
然中国哲学著作善用论证、比喻,因此,这些著作更具、暗示力。
这种意境恐怕也只有中国人能够体会的,它在中国艺术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诗、画。
西方的艺术在这点上至少是难以与之匹敌的。
另外,中国哲学之深,不可想象。
要了解,必须读原著。
翻译毕竟只是一种翻译,已失去原著的部分意趣。
原为隐喻,而译者直言之,让
人失去想象空间,也就失去了暗示的作用。
说到底,翻译只能作为原著的一种暗示,因此也就不能开阔自己的思想,思想自己的思想,只好勉强接受别人的观点。
这无疑是被动的,所以要学会主动地去接受原著思想,去品味暗示的无穷力量,以此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下面谈谈中国哲学的起源背景。
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地理位置。
从这方面讲,中国是大陆国家。
至少从孔子时代到十九世纪,中国还没有一位思想家到达过公海。
论语中只有一次提到过海:到不行,乘桴浮于海。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提过:关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显然与生活在欧洲的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家的思想是不同的。
他们的思想中多了几分探索精神,至少是对外探索和抗争的勇气。
这一点,大陆民族恐怕是稍逊了吧!并且这种民族品格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体现。
西方人率先踏上了侵略的征程,这难道与他们的思想毫无关联吗?
其次是经济基础问题。
中国是大陆国家,自古以农业为主。
无论在何时,甚至战争时期,政府也是将农业放在重要位置。
这样,中国的经济思想中就有了“本末”之分。
历代帝王一般喜欢把农业奉为“上农”,重农抑商就是开端。
当然,儒道属于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关于重农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再次是家族制度因素影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向来是很浓重的,,
传说就有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其中三种属
于明确的家庭关系范畴,而君臣可视为父子,朋友则可视为兄弟。
这样,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就形成了。
后来出现的“三纲五常”就是依此而来。
儒家学说正顺应了这种现象,注重人伦物理。
儒家思想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还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对中国哲学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儒道两家都认同一个观点,就是一种事物走向极端后必定会向反方向发展,、这样反复,被称作“复”。
这个理论,为中庸思想奠定了基础,至少儒道两家都是赞同中庸的,这个思想用两家共同的言论讲即为“毋太过”。
中国哲学就在碰撞中交流,越来越深入,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精神极为广博,中国哲学也因此有特定的强调和省略之处,构成中国哲学的特色。
辛卯十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