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学案设计

课题:大气压强学案授课时间:累计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大气压强测量过程。

会背1标准大气压的值。

3.会背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和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评价任务:1.通过实验中学生体会大气压强得存在等活动中的达成情况,给予指导性评价。

2.通过学生对所做实验的表述,实时评价其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正确、思维过程是否严谨合理。

教学设计:一.预习指导:1.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朝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叫,简称大气压.2.历史上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最先精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测出的大气压相当于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 .在粗略计算中,该气压可以.取为 pA二.合作探究知识点1:大气压的存在老师演示覆杯实验、空气压瓶、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学生讨论神奇现象背后的原因。

知识点2:测量大气压的得实验:①马德堡半球实验能测得大气压的值吗?讨论如何测量,需要测哪些量?精确吗?②大气压的精确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观看视频,简单介绍水银有毒)(1)为什么要灌满水银?(2)管内水银面为什么会下降?(3)水银下降后,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4)水银面下降了一段距离后为什么不再下降了?(5)怎样通过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6)若玻璃管内水银上方有一些空气测量结果会怎样?(7)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8)如果在做此实验时,外界大气压变化了,水银柱的高度是否变化?知识点3.大气压的变化(观看动画知道大气压的变化规律)知识点4.简单了解气压计,知道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两种知识点5.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知识点6.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课堂小结:1.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压的测量。

3.大气压的应用。

四.评价内容:1、由于空气也受_____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_______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3、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3节 大气压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3节 大气压强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一、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介绍大气压强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方法。

2. 大气压强的测量: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3. 大气压强的应用: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掌握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托里拆利实验的操作和原理。

2. 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单位,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吸管、水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吸管喝饮料)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大气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单位3. 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步骤4.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描述大气压强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请简述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3)请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

2. 答案:(1)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计算方法:大气压强 = 大气密度× 重力加速度× 高度。

(2)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相平衡,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度来计算大气压强。

实验步骤:安装实验装置,调整水银柱高度,读取压强值。

(3)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吸管喝饮料、抽水机、气象预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八下物理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下物理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导学案新人教版

大气压强集体备课备注课型新课课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大气压的测量三、预习感知1.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的瓶口,瓶会变塌.空塑料瓶变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用注射器抽吸密封在药瓶中的药液,医生先向药液中注入一些空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烧瓶中的水刚停止沸腾,现将注射器的活塞向外拉,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4.宋朝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 700m的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因为山上的泉水太寒冷,故有“万古冰雪之法汁”之说,其实这是由于高山上的气压导致水的的缘故。

四、合作探究(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87页“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3大气压强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3大气压强学案

课题第三节大气压强使用年级八年级时间探究器材吸盘塑料管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气压计流程具体内容方法指导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情感目标: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自主学习一、问题导入:空气也像液体一样能流动,空气中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压强?二、预习:1. 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空气,习惯上称为大气,所以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简称。

2. 自来水笔(通常所说的钢笔)吸墨水时,用手捏橡皮管再松开,墨水就被吸进橡皮管里去。

捏橡皮管的目的是;松开时,墨水在的作用下进入橡皮管中。

3. 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实验时,所用玻璃管的长度约为m,开始时,必须在管中灌满水银,目的是。

这样,当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时,其上端没有水银的那部分是。

.这个实验表明大气压大约能支持约高的水银柱,根据公式计算,大气压值约为 Pa。

如果在操作时,不小心或不按要求去做,使得少许空气进入了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这样所测得的大气压值就会实际的大气压值(填“等于”或“小于”“大于”)。

4. 大气压是变化的。

物理学中把等于 Pa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通常取 Pa。

它相当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 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把水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抽水机最多能把水抽到m的高处。

6. 如图所示,塑料挂衣钩贴在平整的壁上。

如果它的表面积是20cm2,大气压强为105Pa。

求空气对挂衣钩表面的压力。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用“双色笔”作好关键词的标注,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独立完成。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教案: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2. 详细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意义(2) 气压计的使用与测量大气压强(3)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4) 气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2. 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 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水银柱、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工作原理等,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观察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4.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高压锅能煮饭等。

5. 练习:随堂练习,解答与大气压强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气压计的使用与测量大气压强3.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4. 气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为什么吸管能吸饮料?(2) 为什么在高山上要用高压锅煮饭?2. 答案:(1) 吸管能吸饮料是因为吸管内部的气压小于外部大气压,大气压将饮料推入吸管。

(2) 在高山上要用高压锅煮饭是因为高山上的大气压较低,水的沸点降低,高压锅能提高水的沸点,使饭煮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大气压强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是否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拓展延伸:探讨大气压强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气象预报、航空事业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 大气压强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 大气压强 学案

第3节大气压强学案教材分析:《大气压强》这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变化及应用,安排两课时学习。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内容为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及大气压的应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虽然大气压较抽象,但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再从物理走向社会,认识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法指导:本次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分析、归纳,掌握本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能解释有关现象,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及大气压强的值,知道大气压强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理世界的奇妙,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识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强值;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一、覆杯实验;实验二、瓶子吞鸡蛋;实验三、试管上升;实验四、塑料瓶是完好的吗?二、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互相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会产生气压强,叫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到___________,且具有___________,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方向是____________的。

知识探究——小组讨论:1、你还知道哪些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列子?2、在以上例子中,我们在利用大气压时,都存在压强差,我们用什么方法使之存在压强差的?3、阅读马德保半球实验的故事,你得出什么结论?练习:(1)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强作用的是()A、水往低处流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C、用吸管吸饮料D、深水潜水员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2)下列不是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是()A、吸盘式塑料挂衣钩B、用针筒吸青霉素药水C、传统的中医理疗拔火罐D、热气球升空(3)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下列操作中能达到目的的是()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B、将易拉罐密封后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C、让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变瘪三、大气压的大小:1、教师模拟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演示过程:思考水为什么不留下来?2、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的主要内容有: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

2. 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压计、水银柱、气球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吸管吸饮料,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介绍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如水银柱法、电子气压计等。

3. 实验: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吹气球、气压计实验等。

4. 应用:讲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呼吸、血压计等。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大气压强、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等。

六、板书设计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大气压强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2)描述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3)列举两个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1)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

生活中的实例:用吸管吸饮料时,吸走的是管内的空气,大气压强将饮料推入管内。

(2)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有水银柱法和电子气压计法。

水银柱法是利用水银在管内的高度来表示大气压强,电子气压计法是通过电子传感器测量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呼吸过程中,肺部扩张时,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强,大气压强将空气推入肺部;血压计则是通过测量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来间接测量大气压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讲解了大气压强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气压测量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如固体气压计、液体气压计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的教案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从而引导他们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和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杯子、水、吸管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尝试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性。

b. 提问:为什么气球会变形?气球内的气体和外界的大气有什么关系?2. 理论知识讲解:a.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b.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实践环节:a. 让学生用吸管吸饮料,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b. 让学生尝试用吸管将水从一个杯子转移到另一个杯子,体验大气压强的力量。

4. 课堂讨论:a.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和发现。

b.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对生活的影响。

5. 课后作业:a. 让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b. 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大气压强的画,展示自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大气压强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并能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大气压强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知道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例子。

5.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自主探究学点一:实验证明大气压是否存在提出问题: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气体也受重力作用,也具有流动性,那么气体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活动体验:将杯中装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用手按住硬纸片倒置过来,观察现象;然后将杯口慢慢地转到竖直位置,观察现象。

阅读材料: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既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他们的市长,就是发明抽气机的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当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的时候,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像放炮一样。

”市民们惊奇地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没有什么,是空气。

”市长这样回答。

而如果把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进球里,用手一拉球就开了。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思考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1)用吸管喝饮料,先吸走管内空气,管内气压远远小于管外的气压,饮料在管内外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管内,进入嘴里。

(2)大气压强产生的大气压力把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

归纳总结:1.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大气压强简称或。

2.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是。

学点二:大气压的测量提出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4)为什么不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5)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改变吗?(6)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归纳总结:1.实验中玻璃管内的水银面上是,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空气,大气压支持管内的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量出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通常把这样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2.p0==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以取为。

3.水银气压计的特点:;金属盒气压计的特点:。

4.气压变化时,金属盒气压计的金属盒厚度,传动机构将这种变化转化为指针的。

学点三:大气压的大小变化实验操作:取一个瓶子,装入适量带色的水,再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的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

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使瓶内空气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

拿着它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从楼下到楼上玻璃管内水柱变高。

实验结论:随着高度的增大,玻璃管内的水柱的高度会逐渐变大,表明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归纳总结:1.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

2.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

课堂检测1.小明在玻璃杯内盛满水,杯口盖上一张硬纸片,然后托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或倾斜,水都不流出,纸片也不掉下。

对整个探究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A.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B.探究的假设: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C.探究的目的:研究水的重力与大气压力的关系D.探究的结论:大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2.在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下列各段在图中为76cm的是( )A.dfB.ecC.bdD.bc3.下列现象中属于应用大气压强的是( )A.用力捏小皮球,球变瘪了B.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C.茶壶盖上留有小孔D.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4.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手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B.将空易拉罐密封后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C.让空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变瘪5.如图所示是测量大气压强的装置,玻璃管长约1m,槽内装有水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装置是一个连通器B.第一次利用此装置测出大气压强的科学家是帕斯卡C.玻璃管竖直放置时测出的大气压强一定等于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D.将此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减小6.如图所示,是小强同学自制的气压计,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当外界大气压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管内液柱高度上升B.细管内液柱高度不变C.细管内液柱高度下降D.瓶子对桌面的压力减小7.下表为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p/×10 5Pa 0.981.011.131.291.481.691.82.05t/℃99 100 103 107 111 115 117 121压力锅工作时锅内气体压强最大可达1.80×105Pa,锅内水的最高温度( )A.可达100℃B.可达117℃C.可达121℃D.取决于加热时间8.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的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9.如图所示,为不同高度处的大气压值表,请从表中查出海拔高度大约为1km处的乌鲁木齐的气压为kPa;测得天山上某处气压约为80kPa,该处的高度是km。

10.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的存在。

制药时为了在不超过80℃的温度下从溶液中除去水分而提取抗菌素,采用的方法是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11.已知人体皮肤的表面积约1.5m2。

那么,在标准大气压下1.5m2的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为N。

人体并没有被压扁,是因为的缘故。

(标准大气压p=1.0×105Pa)1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他们拿来一个带挂钩的吸盘,将吸盘紧压在厚玻璃板的下表面,用一个可装细沙的购物袋(质量不计)挂在挂钩下。

如图所示,向袋里逐渐注入细沙直至吸盘被拉下来,由此可得到大气压的大小。

(1)本实验主要的测量器材:、;(2)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3)大气压的表达式p=;(4)如果测出的大气压仅为0.8×105Pa,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参考答案自主探究学点一:实验证明大气压是否存在1.大气压气压2.大气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学点二:大气压的测量1.真空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760mm2.ρgh1×105Pa3.精确但携带不方便携带方便但不精确4.变化偏转学点三:大气压的大小变化1.越小100Pa2.100℃降低课堂检测1.B 解析:本探究活动可以证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但不能测量大气压的大小,B 项正确。

2.B 解析: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是指玻璃管内水银面和水银槽内水银面的竖直高度差,B项正确。

3.C 解析:小皮球变瘪了,是手的压力使它发生了形变,A项错误;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项错误;茶壶盖上留有小孔,可使壶内气压始终与外界大气压相等,便于茶水流出,C项正确;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是靠注射器活塞压缩药液产生的压强完成的,D项错误。

4.D 解析:用手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证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A项错误;将空易拉罐密封后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证明液体压强的存在,B项错误;让空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证明地面的弹力可以使易拉罐发生形变,C项错误;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变瘪,证明大气压强使易拉罐发生形变,D项正确。

5.D 解析:连通器是底部连通、上端开口的容器,题图中的玻璃管顶部是密闭的,这套实验装置不是连通器,故A选项错误;第一次利用此装置测量出大气压的科学家是托里拆利,故B项错误;当外界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时,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为76cm,当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将此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顶,高度增加,大气压减小,玻璃管内外的水银面的高度差减小,故D项正确。

6.A 解析:当外界大气压减小时,细管内液柱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将上升,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瓶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瓶子、水及细管的总重力,当外界大气压减小时,由于总重力不变,故瓶子对桌面的压力不变,D项错误。

7.B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也越高,当锅内气体压强达1.80×105Pa时,锅内水的温度可达117℃,液体的沸点与加热时间无关。

8.D 解析:甲图中,挤出吸盘内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吸盘被紧紧压在墙壁上,压力的方向是水平的,钩码的重力与墙壁给吸盘的向上的静摩擦力保持平衡,所以A、B、C三项错误;乙图中,大气压力使两吸盘紧紧压在一起,若所挂钩码过多,会把两吸盘分开,大气压力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所以用此装置,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D项正确。

9.答案:90 2解析:由题图可知,当海拔高度大约为1km时对应的气压为90kPa;而当天山上某处气压约为80kPa时,对应的高度为2km。

10.答案:大气压强降低解析: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可以通过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11.答案:1.5×105人体内也有气压解析:F=pS=1.0×105Pa×1.5m2=1.5×105N;人体并没有被压扁是因为体内也有气压,身体内外的气体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12.答案:(1)刻度尺弹簧测力计(2)吸盘的直径D细沙受到的重力G(3) (4)吸盘中的空气没有被完全挤出;接触面没有处理干净;吸盘与玻璃板接触不紧密;存在漏气现象等。

解析:这是粗略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实验,需要测量吸盘的横截面积和所受拉力,所以用到的器材有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然后根据公式p=可求出大气压的数值。

这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数据不太精确,主要是因为吸盘中的空气不可能被完全挤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