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电影赏析

合集下载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让观众不仅仅是享受了一部精彩的
电影,更是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麦克墨菲的故事,揭示了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现实,引起了观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出色地诠释了麦克墨菲这一角色,他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且,他与其他病人之间的互动也让人印象深刻,展现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次,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导演通过麦克墨菲在疯人院内外的经历,展
现了他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这让人深刻反思了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影片的主题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疾病的电影,更是一部
关于人性和自由的电影。

通过麦克墨菲的故事,影片呼吁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佳作,它通过出色的表演、
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更是一部让人反思和思考的电影,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飞越疯人院》/《飞越杜鹃窝》电影分析

《飞越疯人院》/《飞越杜鹃窝》电影分析

《飞越杜鹃窝》电影分析一、 电影履历《飞越杜鹃窝》1975年/ 又名:《飞越疯人院》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改编电影剧本:肯·凯西,博·古德曼,达尔·瓦瑟主演: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拉奇德:路易丝·弗莱彻酋长:威尔·萨姆森马汀尼:丹尼·德·维托 荣誉: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奖/改编剧本奖/男主角奖/女主角奖 故事梗概:精神正常的麦克被送到了疯人院。

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生性自由的麦克以一名反叛者的身份,拒绝了疯人院中种种规矩与管理制度为其所建构出来的自我,种种反叛行为与以拉奇德护士长为首的院方构成了强烈尖锐的矛盾对立,并且受到了阻挠和惩罚。

最后,麦克被医院摘去部分大脑,变成了痴呆人。

麦克的好友酋长不忍看到麦克变成一个痴呆生活下去,他闷死了麦克,带着他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

二、 叙事分析叙事结构:影片就叙事结果来说还算是一部具有标准美国电影语言风格的影片。

可以从护士长和墨菲两个部分来分析影片结构。

1、从麦克的角度看,本片全长120分钟,是一个标准的三幕剧式的电影结构。

① 开头:30分钟(情节点Ⅰ:麦克与众人打赌:一周内把护士长制服。

)② 发展:60分钟(情节点Ⅱ:麦克因为反抗,遭受电刑。

)③ 结尾:30分钟 (情节点Ⅲ:酋长“杀死”麦克,带着麦克的灵魂奔向自由。

) 2、从关于护士长的叙事角度来看,影片的情节主部是五次集体治疗讨论会,显现出了护士长运用她的权威, 叙事策略: 作为反映反政府体制之时代思潮的作品,导演以温和保守的叙事形式处理具高度批判性的严肃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解读,达到雅俗共赏之效。

在该片产生前,好莱坞也曾拍摄过精神病院题材的作品,但大多是借用病人来反映病态的人物、社会、心理的寓意。

《飞越杜鹃窝》则寓意将人们印象中的病态与正常进行倒置,从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解读了该类题材。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
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麦克墨菲
(Jack Nicholson饰)在精神病院里的生活,他通过与其他病人的
交流和观察,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制度的不合理,最终选
择了“飞越疯人院”。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Jack Nicholson塑造的麦克
墨菲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魅力。

同时,其他演员
也都非常出色,他们每个人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使整部电
影更加丰富和生动。

其次,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通过麦克墨菲的视角,我们
看到了精神病院内外的种种不合理和荒诞。

影片通过幽默和讽刺的
方式,揭示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制度的弊端。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使影片更加引人深思。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思考。

麦克墨菲的“飞越疯人院”不仅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更是一种对抗和反抗。

影片通过麦
克墨菲的经历,传达了对自由、对尊严、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权
威和规则的怀疑。

这种精神上的共鸣,使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不仅给人以欢乐和感动,更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深刻的共鸣,使影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飞越疯人院》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反叛与自由的追求电影《飞越疯人院》是根据美国作家肯·库西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该片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于1975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讲述了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人物刻画,展现了人类对禁锢的反抗,以及追寻内心自由的坚持。

1. 反叛的勇气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主角麦克墨菲是一个自由奔放、冒险精神极强的人。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规则和樊篱时,他选择了反抗。

麦克墨菲并不甘心被社会的束缚所限制,他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决心。

2. 自由的价值影片中的精神病院象征着对个体自由的剥夺和压迫。

疯人院中的病人重获自由的渴望成为了影片的主要线索之一。

通过描绘病人们的表现和思想,电影表达了对真正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探讨了“正常人”和“病人”之间的界限。

3. 对抗社会规范电影中,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们不断对抗社会的规范与束缚。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体制的不满,并以幽默且激进的方式挑战安排。

这种反抗精神和对权威的挑战,反映了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与呼应。

4. 自我认知与自由在片中,一位精神科医生麦克墨菲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引发了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疯人院的环境和他们的行为方式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自由,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都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与病人们的互动和体验,人们开始思考自我认知与自由之间的联系。

5. 内心深处的自由《飞越疯人院》通过影片结尾的桥段,呈现了一个最令人深思的场景。

当麦克墨菲被定性为病人,并正式放弃了自由,他最终选择了牺牲。

这种牺牲的背后,承载了对内心深处自由的至高追求。

总结:《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具有深刻反叛与自由追求主题的电影。

通过展现主角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们的坚持和反叛精神,电影使观众思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规范和体制的批判。

它激发了人们思考内心自由的力量,并以此来追求更加真实的自我。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经典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
还能够引起观众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影片以疯人院为背景,讲述
了一群病人在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和监管下,试图逃离束缚,追求自
由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将病人麦克墨菲的疯狂与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表演不仅让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深思。

而导演米洛斯·福
尔曼则通过镜头语言和节奏感,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其次,影片对自由和权力的探讨也是令人深思的。

影片通过病人
们对医院和护士的反抗,展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力的反抗。

影片中的病人们不仅仅是疯子,他们更是一群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人。

而医院和护士则代表了社会的权力和束缚,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
控制病人,使他们顺从于规则和秩序。

这种对权力和自由的探讨,
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个体的尊严。

最后,影片中的情感共鸣也是非常深刻的。

影片中的病人们虽然
身处疯人院,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互相扶持,让人感动不已。

而麦克墨菲和他的朋友们共同追求自由的故事,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病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影片通过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飞越疯人院影评(一)不是冲着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才去看这部电影的,是故事或者说吸引了我。

想必米洛斯·福尔曼的本意也不是让你看偶像。

待故事结束,“酋长”奔向海边的树林,我却意外事件地重见了电影初始的长镜头。

静止如水,最前方有横行的山,近一点是笔直的路,然后是水,水波不兴,似乎也有芦苇,风吹不动。

是的,我们看到的仅此而已。

数座疯人院安身立命于此,天人合一,便也是公平无比。

造物主是不会偏袒谁的,就像时间的分配。

毋庸置疑,《飞越疯人院》是一个埃唐佩县的讽喻。

美国评论界称它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与不能容忍他的社会之间展开的一场巨大斗争”。

麦克墨菲结束牢狱生涯,被当作智障者遣送到疯人院。

他的出现打乱了病人们的“生物钟”,被打乱了固守的宁静。

病人们开始拒绝疯人院的时间,拒绝按时吃药、治疗、听音乐,拒绝按时洗手、活动、睡觉,他们意识到了“画地为牢”的痛苦,他们是“自由人”了。

看看麦克墨菲,我们的英雄,他是怎样对抗拉奇德小姐对抗疯人院的制度的呢?他倔犟地跟拉奇德小姐(男朋友一个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情人,任护士长一职)争论不休,为病人们争取谋求睡觉的权利;他把妓女让失落的比利体验爱情;又用打篮球的方式发泄对疯人院的愤怒,并唤醒了“酋长”(一个高大强壮的新生儿,“酋长”是他的绰号)的心智;他还翻出眼白假扮被摘除了脑叶的白痴来迷惑拉奇德(这个情节也是一场悲剧性的分页,影片结尾他被摘除脑叶,真的变成无用的时候,冲破地牢牢笼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他甚至翻过高高的铁丝网,劫走院车,把病人们送回海边去坐船(这是全片最明亮的一个桥段,病人类拿着鱼竿钓鱼,看漂亮的小妞,听海风吹过,海水自由流淌)。

然而,“一切为了自由”(引自英国影片《一切为了爱》),却终于什么都无法敲定,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进另一个牢笼,与“画地为牢”又有何不同呢?就像众所周知的格斗游戏,“跳房子”,命运本身与这个游戏的差别谨小慎微。

《飞跃疯人院》影评

《飞跃疯人院》影评

《飞跃疯人院》影评飞跃疯人院》影评电影《飞跃疯人院》是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于1975年上映的美国剧情片。

影片改编自肯·凯西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轻人麦克墨菲在精神疾病疗养院中的经历,以及他背后的意义深远的故事。

本文将从剧情、演员表现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经典之作。

剧情电影以麦克墨菲闯入夜晚的学校为开端,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他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人,但他在当时的社会并不被接受。

被判入疯人院的麦克墨菲遇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病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障碍,这些病人与他建立了奇特而真实的人际关系。

在疗养院的日子里,麦克墨菲逐渐改变了看待生活的方式。

他开始反抗制度,鼓励其他病人推翻疗养院的束缚。

他带领着一群病人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决定向自由挺进。

整个故事令人捧腹大笑,同时也引人深思,探讨了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以及个体的奋斗和自由追求。

演员表现《飞跃疯人院》的演员们给予了观众们难以忘怀的表演。

杰克·尼科尔森在麦克墨菲这个角色中的精湛演绎尤其值得一提。

他以他特有的幽默和表情展现了麦克墨菲充满活力和疯狂的一面,同时也将他内心隐藏的脆弱和渴望自由的渴望传达给观众。

除了杰克·尼科尔森的精彩演出,其他演员们也都发挥出色。

劳伦斯·菲希伯恩出色地扮演了一位勇敢而热情的病人,他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丹尼·德维托则饰演了“雷诺先生”,他的搞笑和活力为电影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时刻。

主题探讨《飞跃疯人院》并不仅仅是一部笑料满满的喜剧片,它还涉及到了许多深度主题。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

电影通过描绘疯人院中的病人,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观众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这些病人其实也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和追求的。

另一个主题是对自由和个体奋斗的探讨。

麦克墨菲以他的冲动和反叛精神,影响了其他病人,使他们开始反对疗养院的束缚。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还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以一个精神病院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病人在医生和护士的监管下,通过各自的方式寻求自由和真相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主角麦克墨菲展现了一个疯狂但又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形象,他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而且,其他演员也都演技精湛,将各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节奏感强,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影片通过病人们的行为和对话,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对外界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忽视。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人深思不已。

最重要的是,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疯人院”,或许是生活的压力,或许是内心的痛苦。

影片呼吁人们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挣扎,寻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深刻而震撼的电影,它不仅让人笑中带泪,还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部经典之作,将会一直影响着观众,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生活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影《飞越疯人院》——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博弈班级:英语国际法系13-4班姓名:***学号:*********《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成名已久,它的魅力经久不衰。

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光从奖项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就内容来看,也是无可挑剔的。

它黑色幽默屡次令人捧腹,对白之精彩,让人臣服于冷幽默的杀伤力。

它最大的魅力在于男主角有勇气打破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黑暗,拥抱自由。

看完电影的结局,我非常震撼和感动。

但仔细考察这部电影的环境和演进,我认为是这并不是一部完全歌颂革命和自由的电影,虽然它包含着反抗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因素。

疯人院是精神病人的聚居地。

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

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

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

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

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

“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

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

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

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

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

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

“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

当然,护士张瑞秋压制了这种病人们妄想主宰自己部分生活的行为,虽然两次投票都是她这个实际上的独裁者首先提议的,但显然——独裁是不可能改变的,民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奇维克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

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

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

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然而,麦克的计划失败了。

他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一直在独善其身和成为领袖这两者之间徘徊。

理性告诉麦克,他不可能成为这样的领袖,但他不由自主地完成了对病人们的“启蒙”之后,潜意识里又无法完全抛弃他的同伴(他们弱于他)。

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错失逃跑的良机,并且被比利——这个享用了麦克的友谊和女人的年轻人——出卖。

让麦克致命的行动,并非是他的最后一次“Party”,也不是他“诱使”比利与女伴发生了性关系——类似的麻烦他已经惹过很多次了——而是他对护士长瑞秋的攻击。

这时候,强权者暴露出了其容忍的底线:一切想要威胁其存在的人,必然会受到最不公正的、最严酷无情的报复。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

”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

风波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

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

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

他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

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当强大的极权已然稳固之后,历史就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惯性,如同疯人院那张“精心研制”的作息表一样,这就是秩序的力量。

在疯人院里,秩序给予病人们保护,同时也造成他们被彻底剥夺自由的现实。

民众是具有疾患的。

他们热爱英雄,但同时软弱无力、畏惧强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无原则可言。

而且,正如李普曼说,民众是需要被统治的——“我确实知道,对同居于一国或一地的人群来说,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如有可能便实行自治;如蒙天赐,就受廉明政府的统治,但无论如何,非被统治不可。

”当自由与秩序(权力)进行博弈的时候,其实是“利益”站在天平的两端。

而权力掌握着所有的资源,自由手里则空空如也,高下立判。

因此,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

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曾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扬名国际,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欧洲,之后辗转到美国,在1974年拍了这部影片。

1975年的奥斯卡奖中获得5项金像奖。

《飞越疯人院》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

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

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带来一层特殊的光泽。

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

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

”疯人院在福柯的书中,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

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

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

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

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

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

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

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

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

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

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

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

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

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

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

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

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

”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

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则担任了一个恶毒的母亲角色。

她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永远是一幅严肃、端庄、对局势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

她支配调度着这些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因为她熟知他们的弱点。

所有的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

尤其对于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

在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透露了比利"疯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亲阻止了他和女孩约会。

比利也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因为比利以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院里才能够安全,虽然他也渴望长大并离去。

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理智的说:我可以解释一切。

但是拉奇德却拿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说: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成熟的自己。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

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

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始终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仰视,拍病人时,则是俯视。

当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时,吃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疗的意识反复出现,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这不仅是在重复上延宕这种情绪,而且逐渐的把这表意为一种仪式。

而对于仪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文化特征。

他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的舒展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

这一切是为了要躲避,拒绝语言就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酋长像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牢的空间里。

而当麦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时,他主动的对他说话了。

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手段,是一种新生不过百十年的传播媒介,而在这期间,出现过数量不是很庞大的经典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把经典全部看一遍的(所以我一直在推荐给朋友、同学、亲人一些好的电影)。

有一些哲理片,真的是值得看很多遍的,《飞越疯人院》是其中不可以遗漏的经典好片。

如果哲理片又同时是一部吸引人看的所谓商业片,那就有意思了。

中国几乎没有这样的片,更没有像《飞越疯人院》这样题材的电影作品。

中国的商业片是纯商业片,文艺片导演们不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