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赫留朵夫的忏悔

合集下载

复活节选故事梗概高二

复活节选故事梗概高二

复活节选故事梗概高二一、故事背景本故事选自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复活》,以19世纪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行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冲突。

二、主要人物1.聂赫留朵夫:故事的主角,一名贵族青年,本故事中他的内心变化和成长是重点。

2.卡秋莎:聂赫留朵夫的初恋情人,一位美丽纯洁的乡村姑娘,因被聂赫留朵夫抛弃而沦为妓女。

3.西蒙松:一位年轻有为的革命者,卡秋莎的爱人,他的出现改变了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的生活。

三、故事梗概1.引子:聂赫留朵夫回到家乡,看到农村的贫困和破败,心中充满不安和自责。

他在回忆中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也意识到自己年轻时的错误和对卡秋莎的伤害。

2.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他决心弥补自己对卡秋莎的伤害,帮助她恢复生活。

他开始努力了解卡秋莎的现状,并多次探望她。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逐渐升温。

3.卡秋莎的转变:在聂赫留朵夫的关心和帮助下,卡秋莎逐渐放下心中的怨恨,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自己的价值。

她逐渐从一名堕落的乡村姑娘转变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女性。

4.西蒙松的出现:一位年轻的革命者西蒙松闯入他们的生活。

西蒙松是一位勇敢、正直的青年,他的出现让聂赫留朵夫意识到卡秋莎已经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和幸福。

5.聂赫留朵夫的成长:面对西蒙松和卡秋莎的爱情,聂赫留朵夫没有嫉妒和阻挠,而是感到一种高尚的敬意。

他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精神的重生,成为了一个更成熟、更有担当的人。

6.结局:尽管聂赫留朵夫没有与卡秋莎在一起,但他为她感到高兴和祝福。

他决定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并放弃贵族特权,跟随西蒙松一起投身于革命事业。

四、主题思考本故事选段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冲突,强调了人性的成长和道德的升华。

聂赫留朵夫经历了从迷茫到忏悔、再到成长的过程,他在对过去的行为负责的同时,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卡秋莎则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的转变,找到了新的幸福。

西蒙松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人性的高尚和勇敢。

举例作者分析列聂赫留朵夫对堕落的反思

举例作者分析列聂赫留朵夫对堕落的反思

举例作者分析列聂赫留朵夫对堕落的反思在本文中,列聂赫留朵夫是通过外部形象来展示自我灵魂挣扎和思想变化的。

其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将内心独白引入对话”等手法都是显而易见的特色所在。

这样就使得整篇小说的气势如虹,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更好地感受到俄国当时社会底层青年对生活无奈与迷茫。

他一度渴望能成为人上之人;但每次做出努力后却又立刻失去信心——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活儿也难以持久坚持下去。

从此再不肯把握任何机遇——但另一方面,尽管找工作屡遭碰壁,他还是仍然抱着希望去尝试新的可能。

由此可见,尽管在本质上作家始终关注着这个人物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困苦,同时始终也没有放弃鼓励主人公去积极争取新的突破。

主人公因贫穷被学校开除,母亲只得回娘家,他寄居在舅父家里,靠做杂役勉强糊口。

为了填饱肚子,他做各种卑贱的工作:扫烟囱、打水、扛东西….可他偏要给学校送报纸!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列聂赫留朵夫那倔犟、叛逆的品格才使得他拥有“巨大的耐心和忍辱负重的精神”,才让我们体味到什么叫做坚韧。

主人公的反抗有个性化的表现:在于作者巧妙地把情节的跌宕与行动相结合,主人公无论怎样堕落,总有那些善良纯朴的村民包括舅父和好友普罗霍洛夫给予帮助和宽容。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首先,作者从表现列聂赫留朵夫心理上、经历上和性格上成长、改造,并且实际也写出了一个不平凡少年逐渐走向觉醒、发展
和成熟的全过程。

虽然,列聂赫留朵夫几乎从未明确提及或者写到他想过要摆脱童年时代所处的环境、想要离开它甚至于早已决定要反抗——他曾激烈地想要逃跑,也多次寻求远方朋友的帮助,可是“然而当局却没有设法消灭人民群众”(列·托尔斯泰语)。

《复活(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复活(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复活(节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迫不及待地想把玛丝洛娃减刑的好消息告诉她。

于是,获得了典狱长的批准后他带着御前办公室的减刑公文副本去探监。

B.玛丝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玛丝洛娃伸冤,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

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决定陪他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

C.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意志力极强又有着自由思想的人。

他是军需官的儿子,认为父亲所挣的钱是不义之财,应该交还人民,为此跟家庭决裂。

D.玛丝洛娃认为自己同聂赫留朵夫结合会毁掉他的一生,而跟西蒙松一起,就可以使聂赫留朵夫恢复自由。

所以出于对聂赫留朵夫的爱,她选择了西蒙松。

二、名著阅读2.《复活》是托尔斯泰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的创作思想——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结晶。

一方面,它体现为对自我的严肃剖析和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以暴制暴”“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 )3.在《复活》第一部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共见了三次面,聂赫留朵夫两次说要与玛丝洛娃结婚,都被拒绝。

但是聂赫留朵夫第二次被拒绝的时候,玛丝洛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戒了酒,心中开始对聂赫留朵夫有好感,所以聂赫留朵夫虽被拒绝,但仍然感到高兴。

( )4.托尔斯泰提出了“道德自我完善”的主张,他认为“人在失足后仍可以重新站起来,并在道德上获得新生”。

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就经历了这种自我完善,请列举出3处相关情节。

5.以下关于《复活》相关知识,正确的一项是()A.《复活》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中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B.陪审席上的聂赫留朵夫有了忏悔之意,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冤情,并决心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最后,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感动并接受了求婚。

C.《复活》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个平民女性,是俄罗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

《复活》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8篇)

《复活》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8篇)

《复活》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8篇)《复活》读书笔记1000字篇1《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我读过之后深有感触。

《复活》主要写了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少年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姑妈家的女仆卡秋莎,之后又将她抛弃了。

卡秋莎的命运就此改写。

多年以后,卡秋莎被人冤枉,说她毒死了客人,而身为公爵的聂赫留朵夫正好是法庭的陪审员。

当她得知了卡秋莎的悲惨命运后,感到非常愧疚。

于是,他为她四处奔走,后来还跟她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

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卡秋莎,卡秋莎再一次爱上了他。

不过为了他的名誉和地位着想,她拒绝和聂赫留朵夫结婚,最后,她和西蒙松结为连理了。

聂赫留朵夫曾经在年少的时候,犯下了错,导致了卡秋莎的不幸。

当他再一次见到卡秋莎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便下定决心,帮助她脱罪。

期间他遇到了很多挫折:家人的埋怨,朋友的不解,甚至还有外人的嘲笑,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拯救卡秋莎。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有一个兽性的人,还有一个善良的人。

当他犯下错误时,便是内心兽性的人占了上风;当他无怨无悔地帮助卡秋莎时,他的纯真的、正直的灵魂便占了上风。

同样,对卡秋莎也是一样,一开始,命运打到了她柔软的肩膀,使她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

最终,她又重新爱上了他,但此时此刻,卡秋莎不再自私了,她拒绝和聂赫留朵夫结婚,决定和西蒙松在一起,而得知卡秋莎拒绝原因的聂赫留朵夫,也没有为她流泪,因为他善良的灵魂已经统治了他整个身体。

这部小说展示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抨击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农民极度贫困的现状,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俄国封建社会。

我觉得当时的法庭简直太不公平了,他们冤枉了一个本应该无罪释放的女孩,并把真正应该坐牢的人放了出去。

当时的法官迟到了却还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装模做样地宣判。

当时的法官用钱就可以买通,他可以宣布一些无聊、无谓、的假话,他的一举一动都展现了他大腹便便的心理,每一句话都可以使一些公正的人遭到惩罚。

复活中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部· 九
“从前,我叫卡吉琳娜。”
“这绝对不可能,”虽然聂赫残留忍朵又夫卑嘴鄙里一直在嘀嘀咕
咕,可是在他的内心,已经毫无疑问地断定,她便是姑姑家 的养女兼侍女,这个姑娘他确确实实曾经深深地爱过。在疯 狂的情欲诱惑下,当年他把她诱奸了,事后,又把她弃之不 顾。一想到这件事情,他就痛苦万分,这事情令他露出了庐 山真面目,打那儿以后,他再也没有想起过她,这事情让他 深刻地认识到,虽然他向来自诩正派严肃,可对这个姑娘他 竟毫无正派可言,甚至可以说非常卑鄙。
第一部· 三十三
“我要去监狱,告诉她所有的事情,请求她原谅我。如 果需要,对,如果需要的话,我要娶她。”他想。
在这个清晨,这种不惜牺牲一切娶她为妻,以达到道德上 的完满的念头,使他自己特别地感动。忏悔的贵族
他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过这样精神振奋地迎接新的一天 了。看到阿格拉斐娜.彼得罗夫娜走进房间,他立刻以一种自 己也没有料到的果断毅然地宣称,以后他不再需要这所房子, 也不再需要她的伺候。
又把椅子上的放典的型早的就贵准族备好形的象刷净的衣服穿上。这样,他浑
身上下芳香怡人,虽然还不能说精神焕发。他走进长方形的餐 厅,那里有着闪闪发亮的镶木地板,这是昨天三个农民擦地的 功劳,一张 大酒台和活动大餐桌摆在上面,那酒台是麻栎木 的,而餐桌更是气派非凡,桌腿全都雕成大大张开的狮爪形状。 铺在桌子上的是一条薄桌布,浆得笔挺,用巨大的花体字母在 上面绣着家徽。装有香喷喷的咖啡的银质咖啡壶放在桌上,还 有个糖罐也是银的,小银壶中的奶油已经煮沸过,桌上还有个 小篮子,里面满是新鲜的白面包、面包干和饼干。
《复活》
人物形象分析
聂赫留朵夫——忏悔的贵族
第一部· 三
想起昨晚的事,他便长叹了一声,把手里的烟蒂扔掉, 想再从银烟盒里拿出一支烟,忽然却又改了主意,把那两条光 滑白净的腿从床上拿下,用脚穿上拖鞋,把一件丝绸晨衣披在 肥胖的肩上,迈着又沉重又急速的步子,走进了在卧室一旁的 盥洗室。一股甘香酒剂、花露水、发蜡、香水的混和香味弥漫 了整个盥洗室。在那里,他刷洗他那口补过几次的牙齿,用的 是特等牙粉,漱口用的也是香气扑鼻的漱口水,接着擦洗身体, 再分别用几条不同的毛巾擦拭干爽。他用香皂洗手,细致地用 刷子把长指甲刷干净,又在硕大的大理石脸盆里把脸和肥胖的 脖子洗净,之后,又到卧室旁边的第三间屋子里去,在那里, 淋浴已经为他准备停当。他那脂肪肥厚的白皙的身子被凉水冲 好后,又用软毛巾擦干。然后,把熨得平整干净的衬衫穿上, 又登上擦得光洁如镜的

《复活》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聂赫留朵夫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里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是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受过高等教育,相信上帝,相信良知,用道德观和伦理观来衡量一切,他深刻意识到土地私有的罪恶,使得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是作家向精神呼吁、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活标本。

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天生富有激情,但被生活同化了,他经历了一个从纯洁、犯罪、悔罪、到精神复活的全过程。

他依据道德至上的信念行事,他面临着各种矛盾冲突。

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

他以一生的创作,反应了俄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生活的巨变,列宁因此把他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是托尔斯泰19世纪90年代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

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

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通过贵族青年涅赫留道夫从犯罪、悔罪、赎罪到精神复活的故事,特别是通过他为拯救玛丝洛娃到处奔走、陪同流放的路途经历,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俄国人民生活痛苦、冤狱遍地的悲惨图画,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和虚伪丑恶,批判了沙皇专制的暴力机构、官办教会和土地私有制度。

小说既是托尔斯泰最富有批判性的一部小说,又是托尔斯泰主义最集中的体现。

《复活》结实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大诗人暮年的心灵稳健,《复活》是托尔斯泰歌颂人类同情最美的诗。

是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和德行,一切都一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他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部是生活的本身。

浅析《复活》中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浅析《复活》中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浅析《复活》中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历史背景前言: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历经十年心血的长篇小说《复活》出版了。

这是他继《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又一部匠心之作,也是他晚年对自己探索了一生的思想总结。

这部作品通过对农奴女玛丝洛娃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贵族聂赫留朵夫的忏悔经过,无情的揭露了沙俄残余农奴制下,统治阶层的腐朽和贵族奢糜的生活面目,也撕毁了法庭教会伪善的嘴脸。

茅盾曾这样评价:“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特点在《复活》中最具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他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是在广大农民的贫困生活与贵族地主阶级的奢华生活的对照中,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级官员的极端腐败,猛烈地谴责了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

”足以见得这部史诗级作品的不凡之处。

【1】只有经历了才会成熟(丰富的人生经历下思想的转变)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作家。

虽然身为贵族,但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亡了。

可以说早年的成长经历,也是非常不幸的。

而成年后的他,先后担任过文官,上过前线。

尤其是在1852-1854年期间,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也是在这段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等作品。

后来他离开了军队,又重新回归到酗酒好赌的娱乐圈。

1856年之后,中尉退役的他先后到德意法等国游历,并创办过子弟学校,办起了教育杂志。

他对教育制度的研究和对哲学的兴趣,也是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

1866年,由于士兵希布宁无法忍受军官的虐待而反击被送上军事法庭。

托尔斯泰出席并前后奔走为其辩护,但最终还是被枪决了。

这让他对法庭和死刑产生了强烈的反对之情。

到了19世纪70到90年代期间,在全国饥荒困苦的大社会环境下,激发了他对世界观的立场转变。

此时的他,深切体会到了人们饥寒交迫的窘境。

也是在这段经历中,他开始从宗教、伦理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诉求。

这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探索经历。

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彻底转变,并以同贵族阶级割裂,亲自体力劳作来抗议自己周围贵族的生活。

《复活》赏析

《复活》赏析

第三次探监
玛丝洛娃心平气和地请求聂赫留 朵夫不要再管她的事了。但聂赫留朵 夫深受振奋和感动,郑重表示即使玛 丝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他一 道去流放,她走到哪儿,他便跟到哪 儿。玛丝洛娃终于答应去医院做事, 并表示今后不再喝酒了。聂赫留朵夫 想:她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他开始 相信爱情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一张合家照片
聂赫留朵夫回到庄园,明白了老百 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不在他们手 里。聂赫留朵夫把在巴诺沃找到的一 张两个姑妈、大学时代的他和玛丝洛 娃的合家照片带给了玛丝洛娃并告诉 她,她要上彼得堡一趟,参政院将要 审理她的上诉案件。下班后,玛丝洛 娃看到照片,刚开始觉得幸福,可一 想起以往可怕的日子,就感到很伤心。
玛丝洛娃被法庭错判的经过
在审讯中,法官们或忙于私事, 或心情不佳,或酒醉未醒,对案件 审理都心不在焉,检察官以犯罪的 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最后, 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 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 的意图,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 性命的意图”,这样玛丝洛娃被判 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第一次见面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斯洛 娃,刚开始她没有认出他,而是用惊讶和 探问的神情望着他,当他问起他们的孩子 的时候,她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 句。她把他当作可利用的有钱的男人,向 他要十卢布烟酒钱。当聂赫留朵夫请求她 宽恕时,她仇视冷漠,最后还向他投以那 种想要取悦男人的笑。
第二次见面
误会
聂赫留朵夫到莫斯科得知玛丝洛娃 被调回监狱,听信了看门人说的玛丝洛 娃与医师勾搭,对她很反感。他把上诉 被驳回的坏消息告诉玛丝洛娃,并让她 在告御状的状纸上签字,想起以前的罪 孽,又怜惜起她来,于是再次向她表示 自己跟她去西伯利亚的决心。他觉得玛 丝洛娃有什么样的行为,都不能改变他 对她的爱。他爱她不是为了他,而是为 了她,为了上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赫留朵夫的忏悔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的著作《复活》,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描绘出了一幅十九世纪的俄国的真实画面,并且描绘出这个独特社会背景下所生活着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聂赫留朵夫是这部忏悔小说刻画得最为生动丰满的人物,从而使聂赫留朵夫成了忏悔贵族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从他诱奸玛斯洛娃到后来因为赎罪而跟随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的过程来看,他的思想经历着一个巨大变化发展过程,他的思想经历了“自私——醒悟——忏悔——同情——复活”的转变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紧紧围绕着他对玛斯洛娃产生的忏悔来展开和进行的。

聂赫留朵夫是上层社会家庭中的少爷,大学时期是一个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那时的他有着纯洁的操行,真心真意地爱过姑妈家里的女佣人,但在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时,他已经带着在军队的上层社会里染上的恶疾:贪淫好色、自私自利,丧失了理智和良心。

他像个野兽一样诱奸了青春淳朴的玛斯洛娃,并在做出这样可耻的行动后,把她抛弃了,只扔下一百卢布,使玛斯洛娃沦为妓女,最后沦为阶下囚,造成她一生的悲剧。

聂赫留朵夫抛弃了自己的所爱,造成灵魂的迷失,而后又遭受到良心的谴责。

法庭上的卡秋莎撩起了他十年间被麻痹的罪恶感,他在良心呼救下,用各种方式对迷失的灵魂进行自我拯救。

至此,他才完成了自私到醒悟的转变,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忏悔,开始了灵魂自我拯救的历程。

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犯人玛丝洛娃就是当年自己真爱过的卡秋莎时,他又怕被玛丝洛娃当场认出而出丑。

在良心的直逼下,聂赫留朵夫感到十分的紧张、慌恐,良心促使聂赫留朵夫开始忏悔:在内心深处他已感到,不仅那个行为,而且他的整个闲散、放荡、残忍和自满的生活是多么残酷,卑鄙和恶劣。

在以往的十二年里,有一块可怕的幕布一直遮住他的眼睛,使他看不见那件罪行和犯罪后所过的全部生活。

如今这块幕布在飘动,他已经偶尔看到了幕布后面的景象。

由此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的良心起初只是人性的本能。

聂赫留朵夫对卡秋莎不幸人生遭遇产生了深切同情和怜悯。

同情与怜悯又促使聂赫留朵夫在内心自觉地承认了自己罪过,进而开始了自我忏悔和自我遣责。

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他回想当最后,聂赫留朵夫在《圣经》里找到了答案,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从此,他的忏悔结束了,他复活了!
年,抚今追昔,才良心发现。

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兽性的人。

他为玛斯洛娃的不公正宣判奔走呼号,在为玛斯洛娃冤案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多次探监,了解了大量类似的冤案;他看到了沙俄官僚的昏庸、凶残,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元凶。

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申诉的过程,以及在对监狱和苦役营犯人的描写中,多方位地展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状态,揭露了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黑暗和法律制度的本质。

精神的人一旦复活,聂赫留朵夫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

在对待土地问题上,聂赫留朵夫认为土地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地主必须把土地交给种地的人。

他先后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交给农民去种,收取很低的地租;一是交给农民,不收取任何地租。

对封建官僚制度的问题,聂赫留朵夫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官僚嘴脸,他们残忍暴戾,嗜血成性,背信弃义,贪桩枉法。

他感到那些担任要职的官员是制造“罪犯”的罪犯。

聂赫留朵夫对待整个贵族阶级的态度是:由于他看清了贵族阶级是肮脏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所以他认为真正的上等人是劳动者和革命者。

他在思想上,在行动上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他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彻底决裂,完成了从贵族忏悔者到贵族反叛者的巨大转变。

最后,聂赫留朵夫
在《圣经》里找到了答案,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从此,他的忏悔结束了,他复活了!
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成功地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个“忏悔贵族”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人物,是一个敢于冲破社会枷锁的大胆“叛逆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