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矛盾

浅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矛盾作者:刘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一篇长篇小说,其故事情节的基础是在真实的案件上描述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他晚年阶段的呕心沥血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性格充满了矛盾,有时优柔寡断,有时又果敢而坚定。
本文从小说的作者生活简历和小说的梗概入手,讨论了聂赫留朵夫的矛盾性格,并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复活》;聂赫留朵夫;矛盾性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15-02《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阶段的代表作,他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沙俄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
托尔斯泰以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观对抨击了社会的黑暗。
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性格是多重性的,他既被认为是贵族阶级堕落的体现者,同时也是一名批判贵族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一、长篇小说《复活》创作背景及简介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包括有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三部,每部小说都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忙碌的辛勤创作,他的作品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他的作品其中虽然有些空想的成分,但仍不愧为人类精神进步的骄傲,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2、长篇小说《复活》的创作背景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是一部最能充分地反映托尔斯泰后期世界观矛盾的作品,这部小说整整创作了十年。
当这部小说完成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超过七十岁了。
在他十年之内的创作过程中,他多次修改手稿,最后成为一本表现阶级对立并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小说。
他为了使作品真实地反映出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现状,不顾自己年事己高,亲自出席法庭听取审判,并走进监狱去见犯人,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他找了很多机会去接触各个阶级的人们。
高中课文复活人物形象

高中课文复活人物形象一、聂赫留朵夫。
1. 贵族青年的堕落与觉醒。
- 聂赫留朵夫原本是一个善良、有理想的贵族青年。
他在大学时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对土地所有制等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同情。
例如,他在年轻时和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关系中,最初是怀着真挚的爱情的。
- 在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他逐渐被贵族生活的腐朽所侵蚀。
他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道德观念逐渐淡薄。
他对卡秋莎的伤害就是他堕落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他诱奸了卡秋莎后,又无情地抛弃了她,这一行为反映出他被贵族阶层的不良风气所同化,失去了曾经的纯真和善良。
- 但聂赫留朵夫又有着自我觉醒的一面。
在法庭上再次见到卡秋莎,他被她的遭遇所震惊,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从而走上了“复活”之路。
他决定为卡秋莎上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了解俄国社会的黑暗面,从一个只关心自己的贵族子弟逐渐转变为一个想要为社会底层人民谋福利的人。
2. 矛盾的性格特点。
-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有善良的本心。
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自私和贵族阶层的传统观念作斗争。
他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财产和贵族身份,这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良知。
- 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完全摆脱贵族的习性。
在他的“复活”过程中,他有时会表现出犹豫和动摇。
例如,在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反对时,他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他的思想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挣扎和矛盾中逐渐完成的。
二、卡秋莎·玛丝洛娃。
1. 纯真少女的毁灭与重生。
-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活力的少女。
她生长在乡村,有着质朴的情感。
在与聂赫留朵夫最初的相处中,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并且真心地爱着聂赫留朵夫。
她的形象如同俄国乡村中一朵纯洁的花朵。
- 聂赫留朵夫的抛弃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她被赶出庄园后,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复活中人物形象分析

丝洛娃的堕落
第一部· 十三
从那时开始算,已经有整整三年聂林留朵夫没再见过卡 秋莎,一直到他新被提拔大成学为时军期官:,正起直程的列青部年队的途中,路 过姑姑家,才又一次和她见面。但他已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不再是三年前的夏天,住在她们家里的聂赫留朵夫了。
当年他是一个勇于自我牺牲的正直的年轻人,愿意献身 于所有的高尚的事业:现在他却是个完完全全的自私主义者, 荒淫放荡、贪图享受。当年,他怀着强烈的兴趣想要解读他 眼中由上帝创造的谜般的世界:现在,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简简 单单,他所处的生活条件已经把它们都安排好了。当年,接 触大自然,与他从前生活过、思考过、感觉过的哲学和诗歌 进行交流,是必要的;现在,必要的事却是同人为的机构制度 和同事们交际。当年,女人使他感觉神秘而诱人,而且诱人 正是来源于神秘;现在,除了自己的亲属和朋友的妻子以外, 女人的作用就是非常明确的:女人是他经历过的最佳的娱乐工 具。当年他不要钱用,妈妈给的钱花不掉三分之一,爸爸留 下妈的给田他产千他五也百可声以布放,弃他,还把因它为们钱分不送够从给用军村而后民和:妈;花现妈花在闹公,矛子每盾个。月当妈 年,他觉得真正的自我是精神上的生命;现在,他觉得强健旺 盛的兽性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己。
第一部· 四十八
“我不用静一静。您当我醉了吗?我是有些醉了,但我清 楚我在说什么他急忽地说道,满脸通红,“我是个罪犯,是 妓女……,您是个绅士,是公爵,为了我而蒙受耻辱,这犯 不着。您还是去找那些公爵小姐吧,我的身价只是一张十卢 布的红票子。”
“无论您的话有多刻薄, 也不能说出我心里的感受,” 聂赫留朵夫浑身发抖,低声地玛说丝道洛,娃“的你嘲完全不能想象,在 你面前,我觉得自己的罪孽有讽多:么有深自重尊!心....”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位伟大作家,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以“镜子说”为核心的文学反映理论。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在《复活》中作者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身体力行使灵魂得到救赎的主人公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托翁极力追寻和宣扬的托尔斯泰主义实践者的代表,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者。
【关键词】聂赫留朵夫;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天才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对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自己半世纪以上的文学活动中创造了许多天才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九〇五年革命前的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命题,并且拥有巨大的艺术力量,从而“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1〕列宁以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在1908至1910年间撰写了多篇论述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文章,对这位文学巨匠做出了精辟的解读,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文艺理论。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批判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感情,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有说服力,这样的新鲜、诚恳并有这样´追根究底´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正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因为他的批判真正表现了千百万农民的观点的转变,这些农民刚刚摆脱农奴制度获得了自由,就发现这种自由也不过意味着破产、饿死和城市底层的流浪生活等等新灾难罢了。
”〔2〕《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经典作品,较为充分和深刻地展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因此,对《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再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从而深入认识“托尔斯泰主义”的消极作用与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列宁文学反映论的精神实质,丰富和发展新文艺理论。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1、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
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
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
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
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
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
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2、玛丝洛娃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
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
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
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
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
”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
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
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
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
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
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
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
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
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
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
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
复活高中课文节选人物形象

复活高中课文节选人物形象一、聂赫留朵夫。
1. 人物身份与背景。
-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贵族青年。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处于上层阶级。
2. 性格特征。
- 善良与良知的觉醒。
- 在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开始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自己当年对玛丝洛娃的引诱是一种罪恶,这种反思体现了他良知的觉醒。
例如,他看到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遭受不公正的审判时,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这种情绪驱使他想要为玛丝洛娃做些什么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 矛盾性。
-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有着贵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他在社交场合中周旋,享受着贵族的特权。
另一方面,他的善良又使他对这种贵族生活产生怀疑。
在对待玛丝洛娃的问题上,他的矛盾性也很明显。
他想要帮助玛丝洛娃,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受到影响。
他在决定为玛丝洛娃上诉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己的私利和对玛丝洛娃的救赎之间挣扎。
- 精神的复活。
- 随着故事的发展,聂赫留朵夫逐渐走向精神的复活。
他开始摒弃贵族的虚伪和自私,积极地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开始思考整个社会的救赎问题。
3. 人物意义。
-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精神复活过程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于人性救赎的思考。
他代表了俄国贵族阶层中一部分有良知的人,通过他的转变,托尔斯泰揭示了贵族阶级的腐朽和堕落,同时也表达了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拯救社会的理想。
二、玛丝洛娃。
1. 人物身份与背景。
- 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农家少女。
她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进入聂赫留朵夫姑妈的庄园当女仆。
2. 性格特征。
- 纯洁到堕落再到觉醒。
- 在与聂赫留朵夫相遇之前,玛丝洛娃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
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聂赫留朵夫也怀着纯真的爱情。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聂赫留朵夫是《复活》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忏悔贵族形象。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聂赫留朵夫经历了从放荡的贵族生活到对社会正义的认识,从自我放纵到自我救赎的转变。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体现者,他在青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养成了种种恶习,包括诱拐玛丝洛娃并抛弃她。
然而,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并未完全堕落,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一丝良知和道德底线。
多年后,在遇到受尽苦难的玛丝洛娃时,他的良心引发了深深的同情和忏悔。
这是他转变的开始。
聂赫留朵夫的转变不仅仅是内心的自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他通过宗教上的忏悔,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寻找各方面的关系,包括玛丝洛娃和其他受苦的人民,希望能为他们减轻刑罚,并最终提出与玛丝洛娃结婚。
这表明他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冤屈。
聂赫留朵夫的转变过程是他性格发展的过程,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过程。
他从一个纨绔子弟转变为一个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从一个自私自利者转变为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这个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深厚的道德良知和人性的光辉。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读者可以看到他对贵族阶级罪恶的认识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不仅在寻求自身的救赎,更在为整个社会和人民寻求公正和平等。
他的转变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过程,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复杂而且矛盾的人物。
他是贵族地主阶级的代表,是这个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但同时又是本阶级的批判者。
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
他通过自己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形象是矛盾、复杂和引人深思的,他是那个时代社会和人性矛盾的体现,也是托尔斯泰对“复活”这一主题的生动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聂赫留朵夫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里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是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受过高等教育,相信上帝,相信良知,用道德观和伦理观来衡量一切,他深刻意识到土地私有的罪恶,使得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是作家向精神呼吁、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活标本。
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天生富有激情,但被生活同化了,他经历了一个从纯洁、犯罪、悔罪、到精神复活的全过程。
他依据道德至上的信念行事,他面临着各种矛盾冲突。
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
他以一生的创作,反应了俄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生活的巨变,列宁因此把他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是托尔斯泰19世纪90年代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
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
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通过贵族青年涅赫留道夫从犯罪、悔罪、赎罪到精神复活的故事,特别是通过他为拯救玛丝洛娃到处奔走、陪同流放的路途经历,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俄国人民生活痛苦、冤狱遍地的悲惨图画,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和虚伪丑恶,批判了沙皇专制的暴力机构、官办教会和土地私有制度。
小说既是托尔斯泰最富有批判性的一部小说,又是托尔斯泰主义最集中的体现。
《复活》结实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大诗人暮年的心灵稳健,《复活》是托尔斯泰歌颂人类同情最美的诗。
是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和德行,一切都一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他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部是生活的本身。
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恶都很复杂,而《复活》权势了他们。
《复活》是作者整个文学生涯的总结性、作品,通过对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职制度的,反人民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复活的素材来自托翁的朋友、律师康尼讲的一个诉讼案件。
以道德觉醒为主题,把玛丝洛娃的悲剧命运,看作一个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轻浮行为的不幸后果。
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
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
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
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
当聂赫留朵夫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
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玛丝洛娃。
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暇。
三年后,聂赫留道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玛丝洛娃。
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玛丝洛娃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
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女工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
临别,他塞给她一百卢
布,便到部队去了。
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有捎给她,可是玛丝洛娃却怀孕了。
她是那样爱着聂赫留朵夫,却被这位贵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与谎言。
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发现她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
她为了生活。
受尽了凌辱和调戏,声下的孩子也死了。
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多次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和她结婚,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到更深的阶段。
这时他认识到农民的贫困是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于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给了当地的农民,后来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在那里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时刻。
他最终认清了阶级压迫的统治,无奈他无法改变它。
于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从他诱奸玛丝洛娃,后来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个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妓女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沦为"杀人犯"的玛丝洛娃。
他的内心卷起狂澜,从次他尽最大的努力起解救她,这是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心灵以及人性的复活,而我们所同情的女主人公获释后,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给一个地位不高的革命者。
这是她生命,心灵的复活,也是整个俄国社会的复活。
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诱奸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
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
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
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
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妓女却不知羞耻。
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
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
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
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
聂赫留道夫奔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在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玛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
聂赫留朵夫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聂赫留朵夫后来还是鼓起勇气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这是他迈出的重大一步。
这个充满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终于采取了切实的行动,走上告别旧我的第一个台阶他从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间终于明白到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大体上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因为尽管败坏到如此地步人与人还是互相怜惜、互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护的。
“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
可是,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
”对于这句话,对于信奉上帝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在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看上去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又是一个整体。
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别的。
一种互助互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就连动物也能够理解和去执行,为什么我们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无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间上很难分辨人的善与恶,因为没有一个定义去划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造成的。
世间上的事物都会有正负两面,而且人也不会有完美的人。
上帝说人有罪恶,那么说我们都应该从善。
时间的流逝使我们的观念都改变了,善与恶已经无法再以从前的标准来区分。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越拉越远。
由一个总体而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单位,就是这样,人之间的关系只建立在以一个人为中心向外扩张的状态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