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浅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矛盾

浅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矛盾

浅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矛盾作者:刘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一篇长篇小说,其故事情节的基础是在真实的案件上描述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他晚年阶段的呕心沥血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性格充满了矛盾,有时优柔寡断,有时又果敢而坚定。

本文从小说的作者生活简历和小说的梗概入手,讨论了聂赫留朵夫的矛盾性格,并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复活》;聂赫留朵夫;矛盾性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15-02《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阶段的代表作,他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沙俄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

托尔斯泰以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观对抨击了社会的黑暗。

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性格是多重性的,他既被认为是贵族阶级堕落的体现者,同时也是一名批判贵族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一、长篇小说《复活》创作背景及简介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包括有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三部,每部小说都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忙碌的辛勤创作,他的作品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他的作品其中虽然有些空想的成分,但仍不愧为人类精神进步的骄傲,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2、长篇小说《复活》的创作背景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是一部最能充分地反映托尔斯泰后期世界观矛盾的作品,这部小说整整创作了十年。

当这部小说完成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超过七十岁了。

在他十年之内的创作过程中,他多次修改手稿,最后成为一本表现阶级对立并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小说。

他为了使作品真实地反映出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现状,不顾自己年事己高,亲自出席法庭听取审判,并走进监狱去见犯人,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他找了很多机会去接触各个阶级的人们。

高中课文复活人物形象

高中课文复活人物形象

高中课文复活人物形象一、聂赫留朵夫。

1. 贵族青年的堕落与觉醒。

- 聂赫留朵夫原本是一个善良、有理想的贵族青年。

他在大学时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对土地所有制等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同情。

例如,他在年轻时和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关系中,最初是怀着真挚的爱情的。

- 在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他逐渐被贵族生活的腐朽所侵蚀。

他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道德观念逐渐淡薄。

他对卡秋莎的伤害就是他堕落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他诱奸了卡秋莎后,又无情地抛弃了她,这一行为反映出他被贵族阶层的不良风气所同化,失去了曾经的纯真和善良。

- 但聂赫留朵夫又有着自我觉醒的一面。

在法庭上再次见到卡秋莎,他被她的遭遇所震惊,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从而走上了“复活”之路。

他决定为卡秋莎上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了解俄国社会的黑暗面,从一个只关心自己的贵族子弟逐渐转变为一个想要为社会底层人民谋福利的人。

2. 矛盾的性格特点。

-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有善良的本心。

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自私和贵族阶层的传统观念作斗争。

他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财产和贵族身份,这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良知。

- 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完全摆脱贵族的习性。

在他的“复活”过程中,他有时会表现出犹豫和动摇。

例如,在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反对时,他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他的思想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挣扎和矛盾中逐渐完成的。

二、卡秋莎·玛丝洛娃。

1. 纯真少女的毁灭与重生。

-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活力的少女。

她生长在乡村,有着质朴的情感。

在与聂赫留朵夫最初的相处中,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并且真心地爱着聂赫留朵夫。

她的形象如同俄国乡村中一朵纯洁的花朵。

- 聂赫留朵夫的抛弃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她被赶出庄园后,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位伟大作家,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以“镜子说”为核心的文学反映理论。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在《复活》中作者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身体力行使灵魂得到救赎的主人公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托翁极力追寻和宣扬的托尔斯泰主义实践者的代表,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者。

【关键词】聂赫留朵夫;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天才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对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自己半世纪以上的文学活动中创造了许多天才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九〇五年革命前的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命题,并且拥有巨大的艺术力量,从而“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1〕列宁以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在1908至1910年间撰写了多篇论述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文章,对这位文学巨匠做出了精辟的解读,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文艺理论。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批判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感情,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有说服力,这样的新鲜、诚恳并有这样´追根究底´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正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因为他的批判真正表现了千百万农民的观点的转变,这些农民刚刚摆脱农奴制度获得了自由,就发现这种自由也不过意味着破产、饿死和城市底层的流浪生活等等新灾难罢了。

”〔2〕《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经典作品,较为充分和深刻地展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因此,对《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再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从而深入认识“托尔斯泰主义”的消极作用与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列宁文学反映论的精神实质,丰富和发展新文艺理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复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复活》(课件)
这一段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 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熟练、迅捷。身上 不再有她本来那种纯真、朴素的影子,一个狡猾、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 跃然纸上。
分析形象——玛丝洛娃
(3)“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段)
设问方式: 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xxx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xxx有哪些性情特征?请简要概括。 4.文中画线句子对xxx人物的描写,表现了xxx人物怎样的性情特征? 5.xxx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表现了怎样的性情特点?这样写有什 么意义? 6.概括xxx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中的考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复活》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分析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分析形象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分析形象——聂赫留朵夫
小说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 理、细节等方面的精妙描写来刻画人物, 展示人物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令你感触最深的一部分描写, 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
微笑着说 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深入人物,体会情感
①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②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 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③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④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⑤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①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 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②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 洛娃的原谅。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通过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聂赫留朵夫本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在社会的影响下,他逐渐堕落,成为了一个自私、残忍的人。

而玛丝洛娃则是一个受害者,她的命运在社会的压迫下变得悲惨。

然而,最终聂赫留朵夫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这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只要我们有悔改之心,就有可能找回失去的善良。

书中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

在那个时代,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而贫苦人民则生活在苦难之中。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让我对当时的俄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当今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部作品还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的爱情,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

他们的爱情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跨越社会阶层和时间的。

《复活》是一部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作品。

它让我对人性、社会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和行为。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生的启示,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1、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

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

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

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

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

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

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2、玛丝洛娃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

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

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
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

复活高中课文节选人物形象

复活高中课文节选人物形象

复活高中课文节选人物形象一、聂赫留朵夫。

1. 人物身份与背景。

-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贵族青年。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处于上层阶级。

2. 性格特征。

- 善良与良知的觉醒。

- 在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开始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自己当年对玛丝洛娃的引诱是一种罪恶,这种反思体现了他良知的觉醒。

例如,他看到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遭受不公正的审判时,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这种情绪驱使他想要为玛丝洛娃做些什么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 矛盾性。

-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有着贵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他在社交场合中周旋,享受着贵族的特权。

另一方面,他的善良又使他对这种贵族生活产生怀疑。

在对待玛丝洛娃的问题上,他的矛盾性也很明显。

他想要帮助玛丝洛娃,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受到影响。

他在决定为玛丝洛娃上诉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己的私利和对玛丝洛娃的救赎之间挣扎。

- 精神的复活。

- 随着故事的发展,聂赫留朵夫逐渐走向精神的复活。

他开始摒弃贵族的虚伪和自私,积极地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开始思考整个社会的救赎问题。

3. 人物意义。

-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精神复活过程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于人性救赎的思考。

他代表了俄国贵族阶层中一部分有良知的人,通过他的转变,托尔斯泰揭示了贵族阶级的腐朽和堕落,同时也表达了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拯救社会的理想。

二、玛丝洛娃。

1. 人物身份与背景。

- 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农家少女。

她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进入聂赫留朵夫姑妈的庄园当女仆。

2. 性格特征。

- 纯洁到堕落再到觉醒。

- 在与聂赫留朵夫相遇之前,玛丝洛娃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

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聂赫留朵夫也怀着纯真的爱情。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一、引言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文学史上“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旨在揭露俄国丑恶的社会现实,剖析人物内心细微处的变化。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著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当托尔斯泰接近人生终点之时,他的人生体验已达到成熟期,阅历也非常丰富,基于对真实事件的了解,深度挖掘真实事件背后所表现出的俄国资本主义下的黑暗与丑陋。

十九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俄国受俄土战争的影响,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尤其是地位低下的底层人民,连年饥饿使他们饱受折磨,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压榨,让本已无力的人民更加绝望。

这时的托尔斯泰看清了治理国家的沙皇的嘴脸,希望借此小说警示上层贵族阶级,同时也在向普通民众宣扬博爱、勿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

他曾说道:“艺术的主要目的——假设真的有所谓艺术并且假设艺术真的有所谓目的的话——那么,艺术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表现和揭示人的灵魂的真实,揭露用平凡的语言所不能说出的人心的秘密,因此才有艺术。

”《复活》主要叙述了女主人公喀秋莎·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玛丝洛娃在做女仆时被主人的侄子诱奸致使其怀孕,经历了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做女仆时多次被扫地出门的窘况,最终沦为妓女,她原本以为能够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却不幸被指控谋财害命而走上法庭受审判。

命运一直在捉弄着她,审判她的陪审员正是当年诱奸她的聂赫留朵夫。

在见到玛丝洛娃之前,他已经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聂赫留朵夫竟起了恻隐之心,想要为她申冤,实际上也这么做了,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行为打动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再次真正地爱上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真诚的,玛丝洛娃的“复活”是彻底的,而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他精神上的“重生”,用尽全部气力做最后的挣扎,小说中体现了博爱、勿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在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之后,将之概括为托尔斯泰主义,接下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看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形象分析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
思想与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

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

”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

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

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

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

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

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

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

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

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

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

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他从自我认罪到批判统治阶级、认清社会现实的过程。

因为精神复活的先决条件是对自己罪行的认识,而他的出身使他在认识罪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主客观的各种阻力,使其认识过程充满困难和压力。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是基本一致的。

托尔斯泰批判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精种道德的堕落沦丧,并把农民因失地而流入城市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及大地主道德败坏、不愿放弃土地还地与民的直接恶果。

他并且指出,俄国几百年来的农奴制的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的加速破产,积下了农民无数的仇恨、愤怒和拼命的决心,他们要求彻底铲除官办的教会,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制度,扫清土地,建立一种自出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

而聂赫留朵夫两次放弃土地权就否定私有制及与托尔斯泰的性格发展而言是一致的,就其对私有制认识的程度和社会影响而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也体现了他和托尔斯泰在思想经历上的曲折性。

第一次类似于一个大学生为验证书本上的某个理论而去做一次实验,顶多被人看作是败家子的一次胡闹。

第二次则不然,它具有求证性,即为什么土地私有制不道德,怎样才道德。

第二次放弃土地权是因为他确认农民的灾难是地主阶级造成的,地主阶级是真正的罪人,因而放弃土地不过是为了自我拯救。

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必然要触动生在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神经,引起种种反映。

因此这一举动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许多人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行为”。

贵族阶级乃至当时俄国的社会制度主要依赖于土地私有制这个基础,主动放弃土地私有权,就等于挖空了这个基础,也就等于否定了这个基础上的一切现存秩序,所以聂赫留朵夫的个人行为被上流社会视为“政治行为”也就毫不奇怪。

由于聂赫留朵夫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当然要比下层人民对贵族阶级的内幕了解得深刻,也就更加可恨与“危险”。

就个人而言,此举及他后来搬出象征贵族荣耀的豪宅住进平民公寓等平民化的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聂赫留朵夫与本阶级开始决裂,并走向人民,因而成为“复活”之路上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

然而精神的决裂往往又是持续不断的灵魂折磨。

聂赫留朵夫对旧生活的态度保持这着既迷恋义嫌恶的感觉,这预示他“复活”历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托尔斯泰的主人公性格更像是左右摇晃的钟摆,摇晃的幅度因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而异。

而最具有托尔斯泰风格的要数聂赫留朵夫近乎“二重人格”式的矛盾性。

聂赫留朵夫的矛盾性和动摇性突出表现在其精神的“复活”上,“精神的我”与“兽性的我”在他的体内抑制并存且互相斗争、此消彼长。

这种矛盾性既表现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又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仅表现在他的外在行为上,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内心活动上。

对玛丝洛娃犯罪时内心矛盾不断,在忏悔之路上更是举步维艰,对革命者否定中有肯定,对《福音书》肯定中有否定,在土地私有制、两性关系及贵族生活方式上摇摆不定。

这些矛盾为其未来的“复活”提供了性格依据,使人物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感。

作为一个小说人物,聂赫留朵犬是一个确定性与多义性相统一的典型艺术形象,他的出现不仅宣告贵族阶级后继无人,也表明贵族知识分子退出历史舞台。

在托尔期泰塑造的一系列自传性主人公形象中,聂赫留朵夫完全地体现了作家的思想探索及转变,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聂赫留朵夫近乎“二重人格”式的矛盾性是最具有托尔斯泰风格的。

其矛盾性和动摇性突出表现在其精神的“复活”上。

小说所展示的主人公经历的坎坷沉浮主要由其自身性格内在矛盾所致,聂赫留朵夫不仅悔过,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的集大成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