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形象分析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

思想与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他从自我认罪到批判统治阶级、认清社会现实的过程。因为精神复活的先决条件是对自己罪行的认识,而他的出身使他在认识罪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主客观的各种阻力,使其认识过程充满困难和压力。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是基本一致的。托尔斯泰批判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精种道德的堕落沦丧,并把农民因失地而流入城市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及大地主道德败坏、不愿放弃土地还地与民的直接恶果。他并且指出,俄国几百年来的农奴制的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的加速破产,积下了农民无数的仇恨、愤怒和拼命的决心,他们要求彻底铲除官办的教会,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制度,扫清土地,建立一种自出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而聂赫留朵夫两次放弃土地权就否定私有制及与托尔斯泰的性格发展而言是一致的,就其对私有制认识的程度和社会影响而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也体现了他和托尔斯泰在思想经历上的曲折性。

第一次类似于一个大学生为验证书本上的某个理论而去做一次实验,顶多被人看作是败家子的一次胡闹。第二次则不然,它具有求证性,即为什么土地私有制不道德,怎样才道德。第二次放弃土地权是因为他确认农民的灾难是地主阶级造成的,地主阶级是真正的罪人,因而放弃土地不过是为了自我拯救。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必然要触动生在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神经,引起种种反映。因此这一举动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许多人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行为”。贵族阶级乃至当时俄国的社会制度主要依赖于土地私有制这个基础,主动放弃土地私有权,就等于挖空了这个基础,也就等于否定了这个基础上的一切现存秩序,所以聂赫留朵夫的个人行为被上流社会视为“政治行为”也就毫不奇怪。由于聂赫留朵夫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当然要比下层人民对贵族阶级的内幕了解得深刻,也就更加可恨与“危险”。就个人而言,此举及他后来搬出象征贵族荣耀的豪宅住进平民公寓等平民化的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聂赫留朵夫与本阶级开始决裂,并走向人民,因而成为“复活”之路上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然而精神的决裂往往又是持续不断的灵魂折磨。聂赫留朵夫对旧生活的态度保持这着既迷恋义嫌恶的感觉,这预示他“复活”历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托尔斯泰的主人公性格更像是左右摇晃的钟摆,摇晃的幅度因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而异。而最具有托尔斯泰风格的要数聂赫留朵夫近乎“二重人格”式的矛盾性。聂赫留朵夫的矛盾性和动摇性突出表现在其精神的“复活”上,“精神的我”与“兽性的我”在他的体内抑制并存且互相斗争、此消彼长。这种矛盾性既表现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又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仅表现在他的外在行为上,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内心活动上。对玛丝洛娃犯罪时内心矛盾不断,在忏悔之路上更是举步维艰,对革命者否定中有肯定,对《福音书》肯定中有否定,在土地私有制、两性关系及贵族生活方式上摇摆不定。这些矛盾为其未来的“复活”提供了性格依据,使人物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感。

作为一个小说人物,聂赫留朵犬是一个确定性与多义性相统一的典型艺术形象,他的出现不仅宣告贵族阶级后继无人,也表明贵族知识分子退出历史舞台。在托尔期泰塑造的一系列自传性主人公形象中,聂赫留朵夫完全地体现了作家的思想探索及转变,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聂赫留朵夫近乎“二重人格”式的矛盾性是最具有托尔斯泰风格的。其矛盾性和动摇性突出表现在其精神的“复活”上。小说所展示的主人公经历的坎坷沉浮主要由其自身性格内在矛盾所致,聂赫留朵夫不仅悔过,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的集大成者。

李逵人物形象评价

对《水浒传》中李逵的人物形象评价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有关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无论是《水浒传》本身的故事情节还是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史上突出其珍贵的文学价值。其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李逵。本文针对李逵的人物性格特点作简要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水浒传》;李逵;性格的优缺点;评价;思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有关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在整部小说当中不仅对农民起义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同时还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形象。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人莫过于李逵。他为人耿直没有心机,单纯粗犷,勇猛威武,对宋江忠心耿耿;但同时,残暴、杀人成性、冲动、无赖等缺点也在李逵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中鲜而易见。纵观《水浒传》全文,李逵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物,既让人喜欢他的单纯粗犷,也让人厌倦他的残暴与冲动。 一、人物性格的优点分析与评价 1.重情重义。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兵 头领。他长相粗犷难看,在江湖上人们送其外号为“黑旋风”。 当宋江被发配至江州,军师吴用写信要江州两院阶级戴宗对 宋江多加照顾。此时李逵在戴宗牢狱中做押司,宋江与李逵 因此相遇。在宋江初见李逵时,因李逵无钱赎钱与人在酒楼

下争执,宋江得知便给李逵钱让其解决困难。李逵念宋江恩情,便想去赌坊赢钱回来还情于宋江,却把钱输得精光还惹了乱子。但是李逵的初衷是好的,对第一次见面就给予他了帮助的人他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值得肯定的,后在牢狱中照顾宋江起居也是其重情的表现。 自法场救下宋江,众英雄上了梁山,李逵重情义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李逵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把梁山众位英雄看做自己的亲人,收敛自己的脾气尊敬他们。无论是在东京杨太尉问李逵:“你这黑斯是谁?敢在这里?”,还是在前往寻公孙胜的路上遇见吃面的老人与其争执,他都表现出了自己火爆的脾气,与对方大打出手;而在梁山好汉与他交往的描写中,宋江、戴宗、燕青等对他有过呵斥与要求,甚至戏弄过他,他虽然在嘴上有时会辩他人的话,但是不如往常以火爆脾气与别人拳脚相加一样,最后还是听之任之,即使宋江多次训他也只是不说话忍气吞声。李逵杀了殷天锡,柴进因此被高廉下狱,在得知柴进在枯井中,李逵自告奋勇下入泥泞恶臭的枯井中救得柴进上来等等。这些也足能表明宋江并非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在粗狂的外表下有一颗重情义的心。 2.忠心。李逵的忠心突出表现在对于宋江的情义上,在初次见 面宋江给予他钱帮助他后,他对这位“哥哥”的情义随处可见。在宋江下狱后照顾宋江起居,宋江在法场要被斩首时冲在最前面杀官兵等等中,看出他忠心耿耿的对待宋江。宋江

爱心接力_人道主义在回归_从_悲惨世界_中的冉阿让到_复活_中的聂赫留朵夫

第24卷(增) (2009)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 OU RNAL OF N EIJ IAN G NORMAL UNIV ERSIT Y 爱心接力,人道主义在回归———从《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万洪君, 罗 兰, 徐 威3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文学巨匠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雨果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托尔斯泰是两位爱心大使,他们凭卓越的文学禀赋将爱无形地传递,把对社会的强烈控诉或自身的灵魂忏悔融入小说中,实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是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不同的:前者属于博爱型的,是高层次的,后者属于忏悔型的,是低层次的;前者是支持暴力革命的,后者是提倡“勿以暴力抗恶”的。究其根源,与他们各自不同的国家、社会、个人环境密不可分。 关键词:爱心接力;复活;人道主义;差异;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025-03 在浩瀚的外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有两位文学大师凭着他们的博爱之心至今闪耀着熠熠夺目的光辉,一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一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一位来自法国,一位来自俄国。两种不同文学创作风格的人物,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地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道主义回归的影子,他们就是雨果和托尔斯泰。他们各自在60花甲之际精心打造了一部精神复活的小说,向世人阐释着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爱心接力 在法国,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米里哀主教是一个无处不施教,无处不施恩的人,他“富有耶稣基督的辩才,又能服人”,“无论对于什么事情,他从来总是正直,诚实,公平,聪明,谦虚,持重的;好行善事,关心别人”,“多少人在努力发掘黄金,他却只努力发掘慈悲心肠”。他曾把自己的房屋改成医院,以帮扶病人;他曾邀请无人敢收留的出狱的苦役犯在他家住宿,虽自己一贫如洗,却好酒好肉相待冉阿让。然而冉阿让却在夜间偷了他家的银器然后出逃,不料却被警察抓回,他为了挽救冉阿让的灵魂,竟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把自己家中的银烛台也送给了冉阿让,也把这爱心的“接力棒”传给了冉阿让,他对冉阿让说:“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换给上帝”。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这无私的爱感化了。冉阿让自从接过了米里哀主教交给他的这爱心的“接力棒”———银烛台后,他就开始了他的爱心接力之旅。他改名换姓,办企业,复兴了蒙特奇市的经济,并因此而当选为市长。他安顿好因他无意间的错误而导致经历苦难的芳汀,同时,他的良心要求他去替承受他的罪名的商马第(假冉阿让)赎罪,因此他又被捕入狱了,他的名、他的利在瞬间化为了泡影。一次在海上救人的机会让他成功逃脱,逃狱后为完成死去的芳汀的心愿,他赎走了寄养在德纳第家被残酷摧残的女孩儿珂赛特(芳汀的女儿),并把他抚养成人。在革命暴乱中又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他原本很讨厌马吕斯爱上珂赛特,因为他们一结婚,他将会失去珂赛特)。他也曾放走了多次追捕他的侦查员沙威,使得沙威在冉阿让的以德报怨面前无地自容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珂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冉阿让捐出了所有的钱给马吕斯夫妇,并因良心的不安,他告诉了马吕斯他的苦役犯身份,然而他却被马吕斯抛弃了。直到冉阿让临死前,马吕斯才知道是冉阿让救了他,马吕斯夫妇匆匆赶来,接过了冉阿让交给他们的这爱心的“接力棒”———银烛台。 30年后,这爱心的“接力棒”由法国传到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接过了这爱心的接力棒。在他的小说《复活》中,大学时代的聂赫留朵夫原本是一个真诚、纯洁、善良、勇于上进的激进青年,但是当他进入军队并步入上流社会以后,由于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逐渐沉迷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生活。在一次到姑母家的庄园里做客时,邂逅了纯洁、善良、天真的玛丝洛娃并喜欢上了她,但是在他离开到军队的前夜,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当兵回来后,当他在法庭上看到同样堕落且被诬陷的玛丝洛娃,他忽然良心发现,他决定用自己的爱去感化玛丝洛娃,他在四处奔波上诉未果之际,处理了自己的田产,陪着被流放的玛丝洛娃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在狱中,聂赫留朵夫无私地帮助玛丝洛娃,并愿意娶身败名裂的玛丝洛娃,表面上玛丝洛娃并不为之所动,实际上她的心灵也在渐渐复活,并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但是她不愿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爱,她知道聂赫留朵夫为她付出了太多,不愿他为她遭受更多的痛苦,因此她爱上了西蒙松,并决定嫁给他。而聂赫留朵夫则在伤心之余仍尽量地帮助玛丝洛娃,并最终帮助她得以减刑,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复活,而玛丝洛娃后来所做的一切也完成了自己心灵的复活。爱终于在无形间得到了传递。 ? 5 2 ?  收稿日期:2009212204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8NDS-012)  作者简介:万洪君(1987-),四川广安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新闻播学院2007级学生。

《聂小倩》教学设计

《聂小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的短篇小说源远流长,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次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发展的高峰。《聊斋志异》不仅融入了深厚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社会意义,在灰暗的人生现实中建造了一座温馨的人生乐园,而且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聊斋志异》已从唐代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聂小倩》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构成强烈的对比,而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的动人故事。 这篇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都很能反映蒲松龄的思想艺术追求。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在模块(一)中学习过小说,学生对小说原本即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往往容易被小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忽略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把握。另外,本课是篇幅较长的文言小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文字障碍。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的能力;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本课在动态变化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作者通过人鬼相恋的故事,歌颂了不为色利所诱,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的美好品德,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4.搜集《聊斋志异》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用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来寄托作者的孤愤,表达美好的理想。 [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小说是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文字较浅显,因而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疏通大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养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设计口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避免过多地纠缠于文言字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从而为鉴赏艺术形象作好准备。 本文堪称短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善于通过言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

诗经氓原文及注释翻译赏析等可直接打印

诗经两首一、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两首——氓 原文释义 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 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 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 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 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 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 于“吁嗟”,叹词)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中十大人物形象 一、单纯的武松 很多人对武松的印象就是不近女色,仗义、好抱不平。为了这点,有些人甚至给武松编写野史,说武松练的是童子功,所以不能进女色。当初,潘金莲想要勾引武松,曾经拍了武松的肩膀一下,所以武松一生没有受过伤,只是单单丢掉了一只手臂。当然这些都是《水浒》迷们恶搞出来的,完全没有根据。至于,武松的爱打抱不平其实可以说是一种错觉,因为,在书中武松并没有什么抱打不平的事迹。杀潘金莲是为自己的哥哥报仇,至于杀蒋门神,与其说是抱打不平,不如说是被人利用。武松杀潘金莲后,来到孟州服刑,受到施恩善待。施恩的老子正是当地掌权者,所以武松在孟州的日子过得挺舒服。 施恩原先经营一家大型的夜总会“快活林”,生意非常好,可谓是日进斗金。后来被来头更大的蒋门神抢了去,施恩心有不甘,想要拉拢武松对付蒋门神。这是黑社会之间的黑吃黑,到底是谁控制快活林,本质上都没有区别的。在这里,武松就就犹如黑社会高级打手(看场子)。于是武松替施恩出头抢回了快活林。后来,蒋门神报复,设计陷害武松犯了官司。武松为出这口恶气,就杀了15个人。至此,武松除了落草外,再无别的路可走。武松是《水浒》众多好汉的一个代表,不近女色,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喜结交好汉。这些都是武松的特点,也就是“单纯”和“善良”。 武二爷没有心机,能交的朋友都交,能吃的酒席都吃,人家对他有一点好处,他就掏心掏肺,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所以武松被别人当作枪使是必然的,无路可走,上梁山也是必然的。怪只怪那个年代,不让单纯的人可以走单纯的路。 二、莽撞的李逵 说起李逵,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鲁莽。李逵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会有鲁莽的表现。而且李逵的鲁莽有些夸张,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李逵杀红了眼,“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这样滥杀无辜,使得英雄这个词,在

聂赫留朵夫的忏悔

聂赫留朵夫的忏悔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的著作《复活》,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描绘出了一幅十九世纪的俄国的真实画面,并且描绘出这个独特社会背景下所生活着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聂赫留朵夫是这部忏悔小说刻画得最为生动丰满的人物,从而使聂赫留朵夫成了忏悔贵族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从他诱奸玛斯洛娃到后来因为赎罪而跟随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的过程来看,他的思想经历着一个巨大变化发展过程,他的思想经历了“自私——醒悟——忏悔——同情——复活”的转变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紧紧围绕着他对玛斯洛娃产生的忏悔来展开和进行的。 聂赫留朵夫是上层社会家庭中的少爷,大学时期是一个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那时的他有着纯洁的操行,真心真意地爱过姑妈家里的女佣人,但在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时,他已经带着在军队的上层社会里染上的恶疾:贪淫好色、自私自利,丧失了理智和良心。他像个野兽一样诱奸了青春淳朴的玛斯洛娃,并在做出这样可耻的行动后,把她抛弃了,只扔下一百卢布,使玛斯洛娃沦为妓女,最后沦为阶下囚,造成她一生的悲剧。聂赫留朵夫抛弃了自己的所爱,造成灵魂的迷失,而后又遭受到良心的谴责。法庭上的卡秋莎撩起了他十年间被麻痹的罪恶感,他在良心呼救下,用各种方式对迷失的灵魂进行自我拯救。至此,他才完成了自私到醒悟的转变,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忏悔,开始了灵魂自我拯救的历程。 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犯人玛丝洛娃就是当年自己真爱过的卡秋莎时,他又怕被玛丝洛娃当场认出而出丑。在良心的直逼下,聂赫留朵夫感到十分的紧张、慌恐,良心促使聂赫留朵夫开始忏悔:在内心深处他已感到,不仅那个行为,而且他的整个闲散、放荡、残忍和自满的生活是多么残酷,卑鄙和恶劣。在以往的十二年里,有一块可怕的幕布一直遮住他的眼睛,使他看不见那件罪行和犯罪后所过的全部生活。如今这块幕布在飘动,他已经偶尔看到了幕布后面的景象。 由此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的良心起初只是人性的本能。聂赫留朵夫对卡秋莎不幸人生遭遇产生了深切同情和怜悯。同情与怜悯又促使聂赫留朵夫在内心自觉地承认了自己罪过,进而开始了自我忏悔和自我遣责。 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他回想当最后,聂赫留朵夫在《圣经》里找到了答案,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此,他的忏悔结束了,他复活了! 年,抚今追昔,才良心发现。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兽性的人。他为玛斯洛娃的不公正宣判奔走呼号,在为玛斯洛娃冤案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多次探监,了解了大量类似的冤案;他看到了沙俄官僚的昏庸、凶残,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元凶。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申诉的过程,以及在对监狱和苦役营犯人的描写中,多方位地展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状态,揭露了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黑暗和法律制度的本质。 精神的人一旦复活,聂赫留朵夫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在对待土地问题上,聂赫留朵夫认为土地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地主必须把土地交给种地的人。他先后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交给农民去种,收取很低的地租;一是交给农民,不收取任何地租。对封建官僚制度的问题,聂赫留朵夫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官僚嘴脸,他们残忍暴戾,嗜血成性,背信弃义,贪桩枉法。他感到那些担任要职的官员是制造“罪犯”的罪犯。聂赫留朵夫对待整个贵族阶级的态度是:由于他看清了贵族阶级是肮脏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所以他认为真正的上等人是劳动者和革命者。他在思想上,在行动上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他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彻底决裂,完成了从贵族忏悔者到贵族反叛者的巨大转变。最后,聂赫留朵夫

【有美堂暴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有美堂暴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苏轼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译文及注释】 1、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2、顽云:犹浓云。 3、潋滟(音敛艳):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4、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5、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6、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赏析】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

传统的术语来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予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李逵人物分析

一、野蛮背后的可爱众所周知,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个最为野蛮粗鲁的角色,由于他只知杀人,不问好坏的性格,只要在江湖上提起他的名字,神鬼也怕。但我却认为,他的野蛮背后有着无比大的可爱。和其他107将不同,李逵上梁山,成为梁林好汉,并不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革命思想的彻底,而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快活”。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黑旋风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 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杀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竟仅仅是为了快活!此外,李逵回家接老母时遇到回家的哥哥李达,就劝李达“同上山去快活”。就连黑旋风那最被一些人称道的一番话,即李逵初上梁山时叫嚷的“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一番话,也远不是出于什么彻底革命的高尚动机,因为就在“夺了鸟位”句后还有最关键的一句:“在那里快活,却不好?” 说来说去,所有的目的就在于此,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是为了等贵贱均贫富,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喝更大碗儿的酒,吃更大块儿的肉,这才是李逵的心思所在,什么坚决的农民思想根本谈不上。总之,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少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举动有近于童趣的天真烂漫的一面,所以说他可爱也不无道理。二、忠诚背后的依恋也许你会认为李逵能至死不渝地追随宋江,不顾一切地替他卖命帮他打江山,是出于他对宋江那种格外的、特殊的忠心。但我觉得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恋。因为对于李逵来说他同样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之父。你一定记得当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是何等的狂喜,兴奋。而宋江也是又送银子,又带李逵喝酒,对他那鲁莽的行事一味微笑着任从,你说需要银子还债,便给你银子还债,你说小盏吃酒不过瘾,便吩咐酒保专给你换大碗,看你吃鱼吃不饱,又专为你要了两斤肉,临别还送了五十两一锭大银。世间能有几人能这般对待粗鲁蛮横,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答案是仅此一个。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服侍,寸步不离”,这是何等情分,须知粗鲁的黑李逵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绝无仅有,这只怕要比他后来跳楼劫法场还难得多。后来,二人一个说“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一个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吧”。宋江带数人元夜上东京时,曾对李师师戏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儿小李”。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亲的深深的依恋。三、惹祸背后的成全纵观《水浒传》全集,你会觉得李逵是个“惹祸鬼”,因为自己鲁莽的个性,简单的头脑不知为大家闯了多少祸。这一点可以从宋江亲手结果李逵的行为不难看出。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但是再往深一点看,李逵的惹祸背后却隐藏着对宋江的成全。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就说,李逵的叫嚣造反要拥戴宋江做皇帝,“道出了宋江强压着的想当皇帝的心声”,而宋江对李逵的喝斥,则“似乎是在谴责自己内心那不可告人的部分”。夏志清的这一结论也许是受金圣叹的启发,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一直就认定宋江是满口忠孝心怀不轨的伪君子,而直肠直肚的李逵则常常将宋江那不可告人的心事叫喊出来,不正成全了宋江吗? 多翻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就会发现,这种“宋江+李逵”式的组合在中国古代类似题材的白话小说中是太多见了如刘备和张飞,岳飞和牛皋,杨六郎和孟良,秦琼和程咬金等等。宋江也好,刘备也好,

通过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通过玛丝洛娃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是个单纯美丽的平民女子,天真无邪的少女,但残酷的社会将她逼向生活的堕落。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抛弃后,沦落为妓女,后来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作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但玛丝洛娃的迷失并没有让她沉沦,她不断的探索人性,寻找复活之路。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再度重逢,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他还决定用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三次到监狱探监,使玛丝洛娃有不同的变化,,第二次的爆发意味着她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她重新找到了人身上的善,恢复了以前的信念。另一方面,玛丝洛娃的复活,是西蒙松给她带来了光明、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使玛丝洛娃真正地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在她的“复活”中,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主张“勿以暴力抗恶”,作者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 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刚开始他纯洁、热情、善良追求理想,但后来他被生活同化,开始放纵情欲,走向堕落,变的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但最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虚伪可耻,决定悔过自新,开始从忏悔逐渐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一方面他受当时贵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走向堕落,一方面当他认清现实,不断接触现实后,他开始认清了自己,进而他开始批判自己所属阶级的道德标准、腐蚀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开始寻求“复活”之路,开始改恶从善,以宗教道德来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既是他人的品质的复活,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他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俨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和春深二十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和春深二十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何处春深好,春深富贵家。 马为中路鸟,妓作后庭花。 罗绮驱论队,金银用断车。 眼前何所苦,唯苦日西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贫贱家。 荒凉三径草,冷落四邻花。 奴困归佣力,妻愁出赁车。 途穷平路险,举足剧褒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执政家。 凤池添砚水,鸡树落衣花。 诏借当衢宅,恩容上殿车。 延英开对久,门与日西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方镇家。 通犀排带胯,瑞鹘勘袍花。 飞絮冲球马,垂杨拂妓车。 戎装拜春设,左握宝刀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刺史家。 阴繁棠布叶,歧秀麦分花。 五疋鸣珂马,双轮画轼车。 和风引行乐,叶叶隼旟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学士家。凤书裁五色,马鬣剪三花。蜡炬开明火,银台赐物车。相逢不敢揖,彼此帽低斜。何处春深好,春深女学家。惯看温室树,饱识浴堂花。御印提随仗,香笺把下车。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何处春深好,春深御史家。絮萦骢马尾,蝶绕绣衣花。破柱行持斧,埋轮立驻车。入班遥认得,鱼贯一行斜。何处春深好,春深迁客家。一杯寒食酒,万里故园花。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何处春深好,春深经业家。唯求太常第,不管曲江花。折桂名惭郄,收萤志慕车。官场泥铺处,最怕寸阴斜。何处春深好,春深隐士家。野衣裁薜叶,山饭晒松花。

兰索纫幽佩,蒲轮驻软车。林间箕踞坐,白眼向人斜。何处春深好,春深渔父家。松湾随棹月,桃浦落船花。投饵移轻楫,牵轮转小车。萧萧芦叶里,风起钓丝斜。何处春深好,春深潮户家。涛翻三月雪,浪喷四时花。曳练驰千马,惊雷走万车。余波落何处,江转富阳斜。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铺啜眠糟瓮,流涎见麴车。杜甫诗云:路见麴车口流涎。中山一沉醉,千度日西斜。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聂小倩》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论文分类号:(I206.2) 密级:无 浅探聂小倩女性美 学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王焦洋 年级班学号: 2009级2班0901206 指导教师:彭鸿程(讲师) 2013年4月19日

浅探聂小倩女性美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Nie Xiaoqian’s Female Beauty 王焦洋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2班06号吉林四平 136000) 指导教师:彭鸿程(讲师)

【摘要】《聂小倩》是《聊斋志异》蒲松龄塑造的一个经典的人鬼爱情故事,文中的女主人公聂小倩亦被誉为蒲松龄笔下的第一女鬼。其刻画之深刻让人感觉到聂小倩仿佛是一个现实世界的人。《聂小倩》故事情节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主要描述聂小倩受夜叉胁迫欲加害君子宁采臣,但经过戏剧性的转变,人却救鬼于苦海。故事的下半部分讲述的是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爱情历程,人鬼恋是坎坷的,历经了种种磨难聂小倩才得与宁采臣厮守。最终二人夫妻和谐,聂小倩与宁母婆媳和睦,聂小倩为宁家生育男子,最终达到封建时代一个普通家庭的完美结局。 【关键词】聂小倩形象美人性美局限性 【Abstract】“Nie Xiaoqian” is a classical love story between human and ghost created by Pu Songling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The chief actress of this story, Nie Xiaoqian, is honored as Pu’s first female ghost, and readers tend to believe Nie Xiaoqian was a person in real world rather than a fictional character because of the deep and vivid description in the story. The plot o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ormer part tells that Nie Xiaoqian is forced by the yaksha to hurt Ning Caichen at first, but the human finally rescues the ghost through some dramatic shift. The later presents the love journey of the chief actor and actress. Although the love between human and ghost is rather tough, the two at last stay together after a series of hardships. This couple bears and rises up their children, and lives harmonious lives together with Ni’s mother, which ends up the whole story with a perfect outcome of normal families in the feudal age. 【Key words】Nie Xiaoqian; beauty of imag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limitations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菩萨蛮①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 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 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 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 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

谈谈《水浒传》中武松、李逵、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谈谈《水浒传》中武松、李逵、鲁智深的人 物形象 云南省昭阳区陈华 《水浒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北宋宋江起义为背景,描写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英雄形象。小说对每个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现了梁山好汉英勇豪迈、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同众多英雄人物一样,武松、李逵、鲁智深的性格特点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武松:这是一个身材魁梧、力大无比的英勇汉子。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是武松此人最为显著的特征。其兄武大郎,长相矮丑,人称“三寸丁谷树皮”,武大为人善良,以做炊饼为生。武松从小失去父母,被哥哥抚养成人。后来,武松因闯下官司离家出走,兄弟俩渐渐失去了联系。由于潘金莲得罪了张大户,被卖与武大为妻。潘氏长相貌美,但生性浮浪,其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死了武大。武松为替兄长报仇,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犯下了官司,被刺配孟州,结识施恩,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就此与蒋门神、张团练结下冤仇,蒋、张二人买通张都监,张设下圈套,陷害武松,武松被再次刺配恩州。蒋、张仍不肯罢休,设计在押送途中陷害武松,武松识破诡计,杀死了押送差人,并逃回孟州城,愤杀了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一伙歹人,然后逃至十字坡,被张青、孙二娘夫妇救起。因官府到处张贴捕

文,捉拿武松,无奈之下,孙二娘让武松穿上头陀衣服,扮作行者,投奔二龙山,与鲁智深、杨志聚义。从此以后,“行者武松”便闻名江湖。纵观武松的遭遇,可谓坎坷不平。即便如此,武松也是一身正气,杀了那些品行不轨、为非作歹之人,真可谓一身豪气冲云天。 李逵:此人可谓忠心耿耿,侠肝义胆,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生活无检点,毫不拘半点小节,操着两把板斧,发起威来可谓天崩地裂。为此,李逵绰号“黑旋风”。李逵为人粗狂直爽,深得宋江看重。当然,李逵也是一个粗中有细、重情重义之人,当他看到宋太公被接上梁山享福的情景,自己便嚎啕大哭起来,宋江问其缘故,他便说家中尚有老母,自己也想接她上梁山享福。由此细节不难看出,李逵也是一个刚中有柔、讲究孝道之人。只可惜其老母亲在沂岭被老虎吃了,李逵最终没能尽到孝心。他只能杀了老虎,为母亲报仇。 在《水浒传》中,李逵一生都跟随宋江,鞍前马后,哥哥长哥哥短。直至宋江死后,李逵也葬在他墓旁,即使到了阴曹地府,李逵也要保护宋江哥哥安然无恙。此番情感,实属罕见。 鲁智深:此人原名鲁达,“智深”乃是他出家的法号,江湖上称其为“花和尚”。鲁达为人快言快语,路见不平,总爱拔刀相助。只因帮助金老儿父女俩跳出火坑,打死了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导读

人性的力与美,走向精神的复活 -----高中名著导读《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他总是以温和善良的目光,穿越心灵的乌云,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凝视着苦难的人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晚年的作品《复活》中。罗曼·罗兰认为《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的高峰,或许是最高峰,否则就是最巍然壮观的高峰,它那望不见的峰巅淹没在云雾之中,却彰显着人性的力量与美丽吧。 托翁与《复活》 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年幼失怙,早年家庭生活不幸。大学期间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主动退学回到自己的世袭庄园。他曾对身受奴役的农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努力通过改革以缓解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但以失败告终。他曾在莫斯科的上流社会中度过了一段懒散而荒唐的生活,同时也在心烦意乱、焦虑不安中思索着道德纯洁与完善的问题。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工作,生活简朴,希望通过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在极度苦闷与矛盾中出走来彻底摆脱贵族生活。《复活》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世界观转变之后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 在小说中,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骗并抛弃了少女玛丝洛娃,致使玛丝洛娃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坠入风尘。十年后,二人在法庭上相逢,玛丝洛娃被诬告为杀人犯,而聂赫留朵夫则是该案的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决心赎罪。为了玛丝洛娃,他四处奔走,而后者对人生也逐渐重燃生机和希望。最终,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两人在精神上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了“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在书中,托翁认为每个人的心性品格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而人的精神复活是社会实现根本转变的起点。当时的俄国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堕落,农奴制的罪恶令许多民众痛不欲生。托尔斯泰借“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来剖析现实社会的溃疡痈疽,来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与情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首先是理想阶段。这时的聂赫留朵夫善良真诚,追求一切美好、纯洁的存在,他真挚地爱着农奴少女玛丝洛娃。托翁描述聂赫留朵夫此时的高尚不仅是为了和他以后的堕落作对比,也是为了表示他具有固有的美好的品质。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栾庆怡 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尽管生活的道路各自不同,但在追求婚姻幸福、蔑视和反封建礼教这一点上,却是她们的共同之处。《聊斋志异》一书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鸦头》中的鸦头就是一个敢于抗争、凌辱不能屈的坚强女性。《细侯》中的细侯,是一个比鸦头受凌辱受损害更重的女子,她被逼以妓为业,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她始终不甘心屈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却又中了富贾某的圈套,后满生归,她“方悟前次多端,悉贾之诡谋”,愤然“杀抱中儿(细侯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为报父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女子,被土豪南三复始乱而终

【琵琶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琵琶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