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入库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018-2019年度惠州市科技专项资金入库项目申报指南一、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我市核心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持开展前瞻性技术应用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市打造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一)申报专题专题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立足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和优势,重点支持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北斗导航应用、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4K 电视、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推动产业链向前端和高端延伸。
联系人:高新科,余嘉鹏,2808179专题二、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支持智能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示范、面向精密制造行业的智能加工装备及系统、面向制造加工业的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提升我市装备智能制造水平。
联系人:高新科,余嘉鹏,2808179专题三、石化能源新材料。
充分发掘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和潜能,依托上游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拓展产业链,重点支持石化产业中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能源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和清洁高效与节能等产品和技术,为我市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联系人:产学研科,蒋照炼,2808736(二)申报条件除应符合通知中的申报基本条件和其他相关要求,此外还需符合以下条件:1、申报单位须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并建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或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需配套自筹资金,额度不低于200万元。
(三)申报材料1、通过惠州市财政专项资金综合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申报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报书纸质文件。
2、必须提供的附件:(1)项目负责人资质证明材料(学历学位、职称证明);(2)企业提供2017年度第三方财务审计报告;(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项目立项查新报告;(5)如有合作单位,提供合作协议;3、可以选择提供的附件:知识产权证明材料、检测报告、获奖证书、企业资质证明材料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指南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国高校积极开展面向互联网应用创新的科研与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校互联网创新型应用成果的产业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IJ”,资助优秀大学生团队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金融科技、区块链、软件定义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创业。
—、项目介绍此次申报针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设立本指南,各团队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学术特长,拟定具体项口。
项忖分为重点项口和一般项U两类,基金分别提供5万元和2万元的资助(包括项口经费和平台使用)。
项口的选题方向与选题介绍如表1所示。
表1:“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选题列表A01二.申报条件1.团队成员在选定的项口研究方向有较好的技术储备,包括与申报项□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教材、论文、专利、获奖等;2.团队组成合理,分工明确,学生人数不多于4人;3.优先支持已经设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方向)、虚拟现实相关专业或者已经成立相关研究中心的院校;4.优先支持选题方向符合表一要求的项5.优先支持研究内容有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有可转化前景的项LI:6.优先支持有明确研究成果,成果有应用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项LI,不支持纯理论研究;7.优先支持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详实,研究方案完整可行的项H;8.优先支持院校对所申报项目有资金、政策、人员和场地等条件支持的项9.申请人应客观、真实地填写申报书,没有知识产权争议,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规。
在项U申报书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必须以脚注或其他方式注明出处,引用U的应是介绍、评论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成果或说明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
对于伪造、篡改科学数据,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申请资格;10.资助项U获得的知识产权山资助方和项U承担单位共同所有;11.项LI组在项LI开展过程中,需具备可独立支配的研究基础软硬件条件,基本要求如表2所示;表2 :研究所需科研条件的基本要求三.资源及服务针对入选合作院校,基金将提供完善的资源和服务体系,以保证院校顺利开展合作项目,并为院校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方向的科研及人才培养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书

专业名称
手机号
电子信箱
通信地址
学校信息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学校类型
□普通本科(是否应用技术型: 是 □ 否 □ )
□高职类
申请课题简介(不超过500字):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负 责 人:
学校名称:
所在院系: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填报日期: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9年3月制
一、基本情况表
项目信息
申报项目名称
项目方向编号
申报项目类型
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负责人信息
姓 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最终学位
2024年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请信模板

2024年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请信模板申请人:申请日期:收件人:收件人地址:尊敬的先生/女士:我写信是为了向贵组织提交2024年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的申请,并希望能够获得贵组织的支持和赞助。
我相信,这个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为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我们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
因此,我们计划发起一个名为“xxxx”的项目,旨在探索和开发新颖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以应对未来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我们的项目目标如下:1. 提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2. 开发出具有实用性和商业化前景的信息技术产品;3. 推动信息技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和知识交流;4.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项目的实施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痛点;2. 创新理念和方案提出:基于调研结果,提出创新的理念和解决方案;3. 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利用团队的技术实力,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工作;4. 测试与改进:对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和改进,确保其性能和可用性;5. 推广与应用:将成果推向市场,推广项目产品并寻求商业合作。
三、项目预算和资金需求为了顺利实施该项目,我们需要适当的资金支持。
根据初步的预算和资源分配,我们预计项目所需资金为xxxxx元。
这些经费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团队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
我们希望贵组织能给予该项目xxxxx元的资金支持。
四、团队介绍我们的团队由一群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组成。
我们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市场推广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能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通过以上的项目描述,我相信贵组织能够看出我们的项目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我们希望贵组织能够对该项目进行认可并提供资金支持,共同推动信息技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2020新兴产业创业项目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2020新兴产业创业项目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创业想要获得成功与很多因素有关,创业准备,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个人能力等等,其中也有一点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创业政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2020新兴产业创业项目政策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你们!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01资助领域一、新一代信息技术1.光通信;2.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3.物联网;4.平板显示;5.集成电路;6.新型元器件。
二、高端装备1.智能网联汽车;2.智能装备;3.机器人;4.航空航天装备;5.精密制造。
三、生物医药1.精准医疗;2.医学工程;3.医药;4.生物制造;5.照护康复。
四、数字经济1.大数据;2.云计算;3.金融科技4.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五、新材料产业1.电子信息材料;2.绿色低碳材料;3.生物材料;4.新型结构和功能材料;5氢燃料电池材料;6.其他前沿新材料。
六、海洋经济1.海洋电子信息;2.海洋生物;3.海洋高端装备;4.邮轮游艇;5.海洋新材料;6.海水淡化。
02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须是在深圳市(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等机构。
2.申报单位为企业的,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能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申报单位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的,财务制度健全,拥有专业化的技术及管理团队,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成果和技术储备,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3.申报单位拟获得我委2020年度专项资金资助的,原则上需在本次项目征集中提前申报。
单个项目单位本次可以申报的项目数量不超过3个。
03项目资助标准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扶持计划1.工程研究中心组建项目:项目综合评审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的,按经评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资助资金须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投资。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请指南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申请指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设立“中国高校产学院创新基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用以资助大学生团队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研究,提升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一、项目介绍1. 项目说明此次申报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下一代互联网(新电商)等领域设立本指南,各团队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学术特长,拟定具体项目。
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基金分别提供5万元和2万元的资助(包括项目经费和平台使用)。
项目执行时间为2020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
项目的选题方向与选题介绍如表1所示。
表1:“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选题列表2. 项目评审⑴项目评审分初评与会评答辩两个环节。
初评通过后的项目,应参加会评答辩,答辩成绩作为是否资助的依据。
⑵初评采用网络评审方式,由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行业企业专家匿名完成。
⑶项目初评时间为2020年5月1日至5月20日。
⑷通过初评的团队,应依据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完善申请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
⑸会评时,团队应从研究基础、已有成果及展望等方面进行答辩。
⑹此次项目申报和组织等相关工作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协办。
二、申报条件1. 团队成员在选定的项目研究方向有较好的技术储备,包括与申报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教材、论文、专利、获奖等;2. 团队组成合理,分工明确,教师不多于2人,学生不多于4人;3. 优先支持已经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下一代互联网(新电商)相关专业或者已经成立相关研究中心的院校;4. 优先支持选题方向符合表1要求的项目;5. 优先支持研究内容有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有可转化前景的项目;6. 优先支持有明确研究成果,成果有应用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不支持纯理论研究;7. 优先支持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详实,研究方案完整可行的项目;8. 优先支持院校对所申报项目有资金、政策、人员和场地等条件支持的项目;9. 申请人应客观、真实地填写申请书,没有知识产权争议,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规。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攻关及技术开发项目申请

二、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阐述项目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开发、产 业化状况、我市相关行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以及知识产权、市场需求情况等。
五、项目实施方案 阐述实现预期目标所需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实施步骤、科 技资源综合利用、成果产业化策略、研发资金的筹集与投入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对策措施以及特殊行业的许可报批 等。
15
六、项目计划进度 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 括时间进度指标、技术指标、资金使用计划、产业 化情况等。每一阶段目标应是比较详细的、可进行 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每半年为一个阶段)。
29
五、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 展目标及重点领域内容
(一)互联网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产业
30
(一)互联网产业
1、主要任务: (1)加快建设基础设施 (2)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3)着力构建支撑体系 (4)优先发展重点领域
31
(一)互联网产业
2、重点支持内容(资助不超过60个项目) :
6、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 ;数字化印刷设备;数字金融设备等。
25
7、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本年度将重点支持以下专题和产业链,具体包括: 三维打印机;高精密数字加工中心、先进数控关键技 术等。有关攻关技术的课题将另行公布。
26
(四)医疗器械领域重点支持方向
1、高端医学影像和治疗康复设备,主要包括:新 一代1.5特斯拉以上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高分 辨低剂量多排CT成像系统、高清PET成像系统、彩 色超声成像系统、数字X光机、生物医学光学成像 、立体定位放射治疗设备、肿瘤热疗系统、光动力 治疗设备、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及手术导航等。
2024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2024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摘要:
1.2024 科研项目申报指南简介
2.申报项目的基本要求
3.申报项目的具体流程
4.申报项目的注意事项
5.申报项目的截止日期
正文:
【2024 科研项目申报指南简介】
2024 科研项目申报指南是为了帮助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而制定的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申报者提供详细的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申报过程的顺利进行。
【申报项目的基本要求】
1.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2.申报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3.申报项目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条件。
4.申报项目应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
【申报项目的具体流程】
1.申报者需首先了解申报项目的基本要求和评审标准。
2.申报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填写申报表格,并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3.申报项目需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终审等环节。
4.通过评审的申报项目将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
【申报项目的注意事项】
1.申报项目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申报项目应严格按照申报表格和要求填写。
3.申报项目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将不予受理。
4.申报项目在评审过程中,申报者需积极配合评审专家的工作。
【申报项目的截止日期】
2024 年某月某日,具体日期请留意相关部门发布的通知。
请各申报者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进行申报,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支撑“云上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加快发展。
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加强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智能问答机器人、机器翻译、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区块链应用等研究,推动特定领域的问答机器人、东南亚语言器翻译、智慧学习服务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在相关领域应用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一)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视频图像理解、多模态信息处理等算法与理论,探索面向云南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构建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算法与模型,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及文本图像处理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新方法、面向特定任务的文本及视频图像处理新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新方法、多模态信息处理新方法等的研究;完成符合云南特色、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与平台、面向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服务平台等的开发;申请专利3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二)特定领域智能问答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特定领域问答机器人的知识获取、组织与分析方法,以及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和知识图谱推理方法;研究提出场景分析、人员分析与问答系统的结合方案,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智能问答机器人。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智能机器人问答系统开发,实现问答平均精度均值达到0.7,响应速度小于200ms;完成问答机器人对交互人员的智能分析系统开发,实现人员认证准确率达到90%,情感分析准确率达到90%,在教育、旅游等2个以上的领域开展应用示范;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三)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汉语-东南亚语言平行语料获取、标注与评价方法,构建汉语-东南亚语言语料库方法,建设汉语-东南亚语言双语对齐语料库;研究东南亚语言词法、句法和语义分析等自然处理技术与方法,开发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方法,翻译准确率BLEU值不低于29,建成汉语-东南亚语双语对齐语料库(至少2个语种,每个语种200万以上);建立东南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至少2个语种),开发出汉语-东南亚语言双向机器翻译系统(至少2个语种),在网络安全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信息服务示范应用;申请专利4项以上。
(四)面向东南亚的语言信息检索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东南亚的互联网大数据获取、分析与存储技术,建设面向东南亚语言的Web数据中心,开发跨东南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互联网语言信息大数据获取与存储方法,构建面向互联网Web数据中心,覆盖中文和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及泰国等五国主要网站;提出跨语言信息检索、事件关联分析关键技术,准确率90%以上;提出多语言事件摘要及对比摘要的方法与关键技术,准确率90%以上,研发完成跨东南亚语言信息检索分析系统;申请专利4项以上。
(五)智慧学习服务关键技术及规模服务应用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学习环境的主要特征,开展面向智慧学习的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情景识别、环境感知及社群联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学习软件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智慧学习的云南省学分银行区块链,服务全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建成基于智慧学习的云南省学分银行区块链管理平台,记录、认证学习成果并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其数据结构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开发智能导学扶教平台,具备智能化制定个性学习建议和学习计划功能;开展大规模学习服务示范应用,在线服务人数不低于150万人;申请专利4项以上。
(六)虚拟现实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播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云南丰富的历史、旅游、少数民族等文化遗产多源数据融合、历史遗迹场景三维智能重建与理解技术,构建表演剧目、虚拟人物、场景资源、三维舞蹈动作资源库,开发具有快速重现、辅助排演、虚实融合的少数民族舞蹈数字表演创意与展示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历史遗迹室外场景3D建模系统,文物几何、纹理与材质建模系统等研发,实现面向3个以上历史遗迹场景、50件重点文物三维重建(精度0.1mm,纹理不低于300DPI,支持高反光);完成VR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展示内容1套,采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曲目与舞蹈动作不少于10套,在虚拟现实+文化遗产、创意演艺、旅游等领域应用示范;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七)智能化、高精度纸张加工检测装备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彩色数字影像采集处理、高精度光栅测量反馈闭环数控系统、影像测量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自主新型数字影像测量仪;研发层流流量计、测量软件等关键软件,开发以PLC可编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N20纸张透气度仪;设计开发图像观测系统、孔眼像素面积与透气度数学模型等,研发激光打孔在线图像观测系统。
考核指标:完成数字影像测量仪的开发,实现分辨率达到0.001mm,精度达到0.01mm,重复性达到0.02mm,放大率达到20~45 X;开发N20纸张透气度仪,实现测量范围在0 Cu-30000 Cu间,分辨率达到0.5Coresta,测量精度≤±1.5%,耗气<50升/分,单次测试需时≤3秒;研发完成激光打孔在线图像观测系统,系统视场6.4mm*4.8mm,分辨率8.4um/pixel,帧速max.24frames/sec,测量范围约50Cu~3000Cu,最小孔径60um,最高机速300 m/min;年生产能力达到3×10台套。
(八)烟草制丝智能化生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研究内容:开展中式卷烟制丝生产加料、干燥、加香关键工序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共性关键应用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制丝生产智能工艺支持系统,研发中式卷烟制丝生产智能制造示范系统。
考核指标:建成集成制丝生产实验示范系统,制丝加工质量稳定性提升5%,在线指标符合性提升5%、料液利用率提升10%;申请专利5项以上。
二、红外及微光夜视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围绕红外和微光夜视制造,突破核心元器件的关键工艺技术,推进红外和微光夜视技术进步。
(一)红外波段光调控微纳结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中波、长波红外、覆盖可见至长波红外的宽波段光调控微纳结构;研究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研究红外波段光调控微纳结构物理性能、光学性能、抗激光损伤等性能;研究红外波段光调控微纳结构应用于整个光电系统性能。
考核指标:中长波3-5um、8-12um锗样件Tτ≥98%(不包含材料本征吸收波段);宽波段3-12um,锗样件Tτ≥90%;角度入射光学性能:θ<30 时,Si、Ge透射率和0°入射时一致;θ<45°,Si、Ge 的Tτ≥95%,宽波段Ge的Tτ≥85%(不包含材料本征吸收波段);θ<60°,Si、Ge的Tτ≥90%,宽波段Ge 的Tτ≥80%;申请专利2项以上。
(二)红外探测器封装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开展VOx基非制冷焦平面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的封装技术研究,开发单、多元热释电探测器与铟镓砷基焦平面红外探测器等红外探测器组件,研究IC及半导体芯片真空封装工艺技术、固化真空封装工艺技术及用于红外探测器芯片的封装关键工艺。
考核指标:非制冷焦平面红外探测器列阵规模384×288或640×512;像素尺寸:25um×25um或20um×20um;中心距:25um或20um;工作波段:8um-14um;电压响应率:≧15mV/K;NETD:≦50mK;年产能达到2000套/年。
(三)大面积球型光电倍增管研究开发研究内容:面向高能物理探测领域,开发高性能光电倍增管(MCP-PMT),开展大尺寸玻壳制作机封接技术、阴极增透及均匀性制作技术和后续电子补充技术,及高探测率微通道板研制技术、光电倍增管测试技术等方面研究。
考核指标:高性能光电倍增管(MCP-PMT)的外形尺寸达到20英寸;量子效率≥28%@420nm;探测效率≥27%;增益≥1×107;单光电子峰谷比≥3.0;暗计数率≤50KHz;能量分辨率≤40;项目完成后年内,达到年产4000支能力。
(四)轻型多用途微光夜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研发符合头戴、手持、枪瞄等使用模式下的1-5倍系列高性能微光物镜系统,研究符合人眼视觉特性、枪瞄匹配、相机匹配及大口径、长出瞳目镜光学系统,开展高灵敏度的微光像增强器设计研究,并实现白光枪瞄镜与微光夜视镜组合、快速瞄准或夜间远距离敌我识别、通用接口激光指示器等。
考核指标:轻型多用途微光夜视系统具有头戴观察、手持观察、昼夜瞄准、与相机或DV摄像机连接进行拍照、录像、强光保护、低电压指示、辅助照明功能;放大率:1×、3×、5×;出瞳直径:≥φ16mm;视距:(晴朗夜空条件下)1×系统的识别不小于120m直立活动的人,3×系统的识别不小于300m直立活动的人,5×系统的识别不小于400m直立活动的人;主机重量:≤300g(1×系统);产能达到年产2000套。
(五)红外微光数字融合夜视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满足国际及国内公共安全领域需求的红外微光数字融合夜视技术研究,研究时域配准、空域配准技术,开展微光与红外在各个视场值畸变一一匹配设计,开展算法及伪彩色显示,机芯集成一体化、低功耗、小型化设计等研究。
考核指标:在微光模式下,照度1×10-3lx时,对2.3×4.6m 的目标识别距离≥300m;红外模式下,在能见度8km、湿度60%、目标与背景平均温度差3k条件下,对2.3×4.6m的目标识别距离≥800m;视场:16°×12°(手持),40°×30°(头盔);融合图像中心图像重合度≤1个像素;手持产品重主机≤850克(含电池);头盔产品≤600克(含电池)。
(六)微波收发天线与电磁屏蔽一体化整流罩研究与开发研究内容:研制具备微波收发天线与电磁屏蔽一体化的整流罩,研究整流罩材料的配方、制备技术,开展微光天线和电磁屏蔽层参数设计,开展对多波段光谱增透对微波不吸收的减反膜制作及屏蔽层和减反膜材料研究。
考核指标:微波收发天线与电磁屏蔽一体化整流罩能透过白光、激光、红外及微光波段;相应波段透过率大于等于70%,@100MHz-18GHz,屏蔽效能达到20-30dB;微波天线增益根据波长不同约为7.5dBi;项目完成后,可实现90%以上的多模式隐身制导装备,年供求量2000-30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