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范升(文言文解词)

合集下载

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

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

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导语:《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以下是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后汉书.卷八十三》【原文】:(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

【译文】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

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

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

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主人同意了。

(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

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

《后汉书·范式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范式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范式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后汉书·范式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范式列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

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

”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既终,妻从其言。

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

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

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

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

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

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候赢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

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

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伸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

嵩官至南海太守。

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

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当太学生,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

张劭字元伯。

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

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

后汉书列传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列传文言文翻译

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人。

性刚毅,有雄心壮志。

初仕王莽,后归刘玄,辅佐光武帝,共创基业。

(光武帝)初,光武帝与兄伯升起兵南阳,以讨王莽。

伯升战死,光武帝收聚余部,转战河北。

是时,河北豪杰,多归附之。

光武帝以其才略,渐得人心。

建武元年,光武帝自立为帝,国号汉,建都洛阳。

光武帝以天下初定,务在安定民心,故优待功臣,任用贤能。

是时,功臣有邓禹、吴汉、冯异、耿弇、贾复等。

邓禹,字仲华,南阳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禹为大司马,封高密侯。

禹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崩,邓禹辅佐明帝,继续平定天下。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汉为大将军,封广平侯。

汉随光武帝征战,屡建奇功。

光武帝崩,吴汉辅佐明帝,继续巩固汉朝基业。

冯异,字叔武,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异为征西将军,封阳夏侯。

异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崩,冯异辅佐明帝,继续平定天下。

耿弇,字伯昭,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弇为征东将军,封扶风侯。

弇随光武帝征战,屡建奇功。

光武帝崩,耿弇辅佐明帝,继续巩固汉朝基业。

贾复,字君房,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复为征南将军,封广阳侯。

复随光武帝征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崩,贾复辅佐明帝,继续平定天下。

以上诸臣,皆光武帝之股肱,国家之栋梁。

光武帝崩后,明帝继位,诸臣辅佐明帝,继续推行光武帝之遗策,使汉朝得以延续。

明帝崩,章帝继位。

章帝时,有功臣班固、马援、张衡等。

班固,字孟坚,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固为征东将军,封东平侯。

固随光武帝征战,屡立战功。

章帝继位,班固辅佐章帝,继续推行光武帝之遗策。

马援,字文渊,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援为征西将军,封阳平侯。

援随光武帝征战,屡建奇功。

章帝继位,马援辅佐章帝,继续巩固汉朝基业。

张衡,字平子,南阳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衡为征南将军,封南郡侯。

衡随光武帝征战,屡立战功。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2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2单元译文

【第十二单元】范式言而有信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①,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②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③,见孺子④焉。

”乃共克⑤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zhuàn)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认真)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酝yùn,酿酒)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汉书?范式传》)【注释】①诸生:本指许多儒生,此指太学里的学生。

②并:同。

③尊亲:指张劭的父母亲。

④孺子:小孩子。

此指张劭的儿女。

⑤克:约定。

⑥乖违:背违。

【译文】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里游学,成为(太学里的)学生,跟汝南的张劭是朋友。

张劭字元伯。

两人同时告假回故乡。

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母亲,并看看你的子女。

”于是共同约定日期。

以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把情况一一告诉母亲,请(母亲)准备菜肴来等候巨卿。

母亲说:“分别已两年,千里之外答应的话,你为什么相信得那么认真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个守信用的人,必定不会违约。

”母亲说:“真是这样的话,一定要给你们酿酒。

”到那天,巨卿果然来到,登堂拜见(元伯母亲)并一起饮酒,尽情而别。

1魏文侯期猎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约定的时间)猎。

是(这)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谏(规劝)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哪里)之(去、往)?”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不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②。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

②身自罢之:亲自宣布停止这次打猎。

【译文】魏文侯是与掌管山泽的小官约定时间打猎。

这天,喝着酒正快乐,天下雨了。

魏文侯将要出去,左右的人规劝说:“今天饮酒快乐,天又下雨,您要到哪儿去呢?”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时间打猎,(现在)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约定时间见面吗?"于是前往,亲自(向掌管山泽的官)宣布停止这次打猎。

范大成传文言文翻译

范大成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范大成,字子立,吴郡吴人也。

生于汉光武中叶,长于汉章帝之世。

少而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周易》。

弱冠之年,即有盛名于世。

年二十有五,举孝廉,授郎中。

三十有二,迁太子舍人。

四十有二,擢为侍中,参预朝政。

五十有五,以老病乞骸骨,归隐于乡里。

年六十有六,寿终正寝,遗令薄葬,不兴丧礼。

【翻译】范大成,字子立,吴郡吴地之人。

生于汉光武中叶,成长于汉章帝时期。

他年少时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周易》。

弱冠之年,即有盛名于世。

二十有五岁,被举荐为孝廉,授予郎中之职。

三十二岁,升迁为太子舍人。

四十二岁,被提拔为侍中,参与朝政。

五十五岁,因年老多病,请求辞去官职,归隐于乡里。

六十六岁,寿终正寝,遗命要求薄葬,不举行繁琐的丧礼。

范大成,生性恬淡,不慕名利。

他虽居官位,但心无贪念,常以清贫自守。

在任太子舍人期间,他教导太子读书,使之学识渊博,深得太子尊敬。

及至升迁为侍中,他更加勤勉尽职,为国家政治献计献策,深得皇帝信任。

范大成平生交友,不拘一格。

他与当时名士孔融、郭泰等交情深厚,相互切磋学问,共同探讨治国之道。

然而,他并不以此炫耀,始终保持谦逊低调,深得世人敬仰。

范大成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他深知,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因此,他始终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主张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他的倡导下,许多政策得以实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康。

范大成退休后,归隐于乡里,专心致志于学问。

他整理古籍,注释经典,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虽隐居,但仍关心国家大事,时常向朝廷献策。

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范大成一生,可谓德才兼备。

他勤学好问,关心民生,忠诚尽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他的事迹,传颂千古,永垂不朽。

【注】本文根据《后汉书·范滂传》及相关史料翻译整理而成,力求保持原文风格,同时兼顾可读性。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高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驯杨仁赵晔卫宏董钧丁恭周泽钟兴甄宇楼望程曾张玄李育何休服虔颍容谢该许慎蔡玄《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

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

高诩字季回,平原般人也。

曾祖父嘉,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

父容,少传嘉学,哀、平间为光禄大夫。

诩以父任为郎中,世传《鲁诗》。

以信行清操知名。

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仕莽世。

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诩,征为郎,除符离长。

去官,后征为博士。

建武十一年,拜大司农。

在朝以方正称。

十三年,卒官,赐钱及冢田。

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

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

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贼所得,遂见拘执。

十余日,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

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光武即位,乃归乡里。

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

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

”谠遂遣子师之。

举孝廉,除郎中。

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

拜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

永平五年,迁大鸿胪。

每进见,锡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

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

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

病笃、帝亲辇驾临视。

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

魏应字君伯,任城人也。

少好学。

建武初,诣博士受业,习《鲁诗》。

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

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

以疾免官,教授山泽中,徒众常数百人。

永平初,为博士,再迁侍中。

十三年,迁大鸿胪。

十八年,拜光禄大夫。

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诏入授千乘王伉。

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

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

《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

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①,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②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显荐异节,抽拔幽陋。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2017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文言文《范升字辩卿》翻译

2017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文言文《范升字辩卿》翻译

2017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文言文《范升字辩卿》翻译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

少孤,依外家居。

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范升,宇辩卿,代郡人。

少年时死了父亲,依靠外祖父家生活。

九岁时通晓《论语》、《孝经》,到年长时,学习《梁丘易》、《老子》,并教授学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

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

”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

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

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

当时王莽频繁调发兵役,征收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书面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比太阳月亮还明亮,比雷庭还宏大响亮,可是朝廷却说看不见,您也说听不见,那么老百姓向哪里呼唤苍天呢?现在正是春天,是一年开始的时候,却发动百姓到远方服役,粗劣的饭菜也不能吃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再是国家的吏民。

这样,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身旁了。

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倒悬之忧,免去百姓的急难,不能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全部陈述我的想法。

”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是对的,但最终没有采用。

范升借口生病请求辞职,王邑不同意,派他乘传车出使上党。

范升就与汉兵相遇,于是留下来没回去。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

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

”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升传解词版:
《论语》、《孝
经》《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繁多】【宏大响亮】
,田荒不耕,谷价
倒悬之忧】,免元
,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

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梁丘易》
【精通】,惭负
常常。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
大家讨论】。

“《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
,。


,日中乃罢。

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
《五经》。

,卒于家。

原题版: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

少孤,依外家居。

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

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

”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

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

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

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

”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

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

”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

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

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

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

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

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

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

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

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10.A
11.B(“乘传”意为乘坐驿车出使)
12.C(“让博士之位于他们”不合原文)
13.(1)官员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

像这样,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在身边作乱了。

(关键词语:吏人、汤火、帷帐)
(2)《左氏春秋》不尊奉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

师徒传承,又没有传人,并且它不是先帝所留存的经书,没有理由能设立博士。

(关键词语:祖、所存、因、立)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

少孤【死了父亲】,依外家居。

九岁通【通晓】《论语》、《孝经》,及长,习【学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范升,宇辩卿,代郡人。

少年时死了父亲,依靠外祖父家生活。

九岁时通晓《论语》、《孝经》,到年长时,学习《梁丘易》、《老子》,并教授学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征召】升为议曹史。

时莽频【频繁】发【调发】兵役,征赋繁兴【繁多】。

升乃【于是】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比】日月,震震【宏大响亮】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老百姓】焉【哪里】所呼天,方春【现在正是】岁首,而【可是】动发【发动】远役,藜藿【粗劣的饭菜】不充【吃饱】,田荒不耕,谷价腾跃【飞涨】,斛至数千。

吏人【官吏百姓】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近在身旁】矣。

升有一言,可以解【解除】天下倒县【倒悬之忧】,免元元之急【急难】,不可书传,愿【希望】蒙【蒙受】引见,极陈所怀。

”邑虽【虽然】然【认为……是对的】其言,而竟【最终】不用。

升称病乞身【请求辞职】,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

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

当时王莽频繁调发兵役,征收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书面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比太阳月亮还明亮,比雷庭还宏大响亮,可是朝廷却说看不见,您也说听不见,那么老百姓向哪里呼唤苍天呢?现在正是春天,是一年开始的时候,却发动百姓到远方服役,粗劣的饭菜也不能吃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再是国家的吏民。

这样,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身旁了。

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倒悬之忧,免去百姓的急难,不能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全部陈述我的想法。

”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是对的,但最终没有
采用。

范升借口生病请求辞职,王邑不同意,派他乘传车出使上党。

范升就与汉兵相遇,于是留下来没回去。

建武二年,光武征【征召】诣【到】怀宫,拜议郎,迁【升为】博士,上疏让【推辞】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学过】《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年老】,经学深明【精通】,而臣不以时【及时】退,与恭并立【同位】,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推荐】,惭负二老,无颜于世。

诵【陈说】而不行,知而【却】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希望】推博士以避【回避】恭、羌。

”帝不许,然由是【从此】重【重视】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常常】见访问【咨询他】。

建武二年,光武帝征召范升到怀宫,封为议郎,升为博士。

范升上疏推辞道:“臣和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都学过《梁丘易》。

他们二人年纪都老了,对经学精通,可我不及时退下来,与梁恭同位,我十分了解吕羌的学问,又不能推荐,对二老深感惭愧,没脸面见世人。

陈说却不去做,知道却不说,不能开口去做别人的师长,我希望推辞博士的职位来回避梁恭、吕羌。

”皇上不同意,但从此更重视他,数次下诏接见,每有朝廷的重大决策,常常咨询他。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诏】下其议【让大家讨论】。

四年正月,朝【朝见】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

帝曰:“范博士可前【上前】平说【陈说评论】。

”升起【起身】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况且】非【不是】先帝所存【遗存】,无因得【可以,能够】立【设立博士】。

”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辩驳问难】,日中乃罢。

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违背】《五经》,谬【错误理解】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

诏以下博士【交给博士讨论】。

当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想为《费氏易》、《左氏春秋》设立博士,皇上下诏让大家讨论。

四年正月,皇帝在云台朝见公卿、大夫、博士。

皇帝说:“范博士可上前陈说评论。

”范升起身回答道:“《左氏》不承袭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若是师徒相传,又没有这样的人,况且又不是先帝所遗存下来的,没有理由可设立博士。

”于是和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驳问难,到了中午才停止。

当时问难的认为太史公多引《左氏》,范氏又上书说太史公违背《五经》,错误理解孔子的话,以及《左氏春秋》不可录用的三十一事。

诏书把他的意见下交给博士讨论。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因为】事免【免职】,卒于家。

永平年间,做聊城令,因事获罪免职,死在家中。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