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怎样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

怎样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

怎样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高中语文中,古文和文言文一直是学生们的难点,其中古文词语更是令人头疼的一环。

要想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下面我将分享几个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首先,了解基本词义。

古文词语通常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对古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进行了解。

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或者古代汉语词典来查询词语的基本词义和用法。

熟悉了这些词义,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文文章的含义。

其次,掌握常见的古代典籍和文化背景。

古代的文章常常有着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古文词语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找一些古代典籍的译本或者相关的文化书籍进行阅读,逐渐积累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文词语的内涵。

另外,关注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有着特定的搭配和用法,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经典的诗词作品,来熟悉这些词语的用法及其常见的搭配。

此外,多做古文阅读题和习题也是提高古文词语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对古文词语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可以选择一些语文辅导书籍或者相关的习题集,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对古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最后,要保持对古文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古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对古文抱有兴趣并且乐于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词语理解。

可以尝试读一些有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增加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

总结起来,要想掌握高中语文的古文文言文词语理解,我们可以从了解基本词义、掌握典籍和文化背景、关注词语的搭配和用法等方面入手,结合做题和保持兴趣,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古文词语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你一定能够很好地掌握古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很多人常常会面临理解难题,因为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与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文言文。

一、注重词语的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词语可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所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对词语的辨析。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上下文分析词义,在遇到生僻词汇时,可以通过查询词典或专业书籍加深理解。

二、把握句法结构古代文言文句法结构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

在阅读时,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夸张等,理解这些修辞手法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注意关联词的运用关联词在古代文言文中非常重要,可以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常见的关联词有“然而”、“所以”、“因此”等,通过准确理解这些关联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四、重视文化背景的了解古代文言文中常常涉及到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典故。

因此,了解文化背景对于理解古代文言文非常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增加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言文的含义。

五、多读多练古代文言文的阅读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

每天坚持阅读一些文言文的作品,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够渐渐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总结:古代文言文的阅读需要我们借助一些特定的技巧与方法。

在理解词语、把握句法结构、注意关联词的运用、重视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多读多练等方面下功夫,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解读古代文言文。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本文已拓展至1500字,使用了结构化的方法来分段叙述,同时遵循了整洁美观的排版要求,将标题的内容贴切地融入文章中。

)。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答题技巧
1. 一定要多读几遍文章呀!就像你交朋友,不多相处几次怎么能了解呢?比如《劝学》这篇,多读几遍,文意不就清楚多了嘛!
2.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呀,去感受他们的处境和情感!就好像你就是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军,那对于描写战争的文言文,是不是理解起来更容易了呢?像《曹刿论战》里的曹刿,去体会他当时的心境。

3. 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哦!这可像在一堆宝藏中找到最闪亮的那颗宝石一样重要呢。

比如“之”“而”等常见的字词,在《陋室铭》中关注这些关键词,理解起来可就顺溜多啦。

4. 遇到不懂的地方别死磕呀,先跳过去嘛!就像走路遇到个小坑,先绕过去,说不定后面就明白啦。

比如读《岳阳楼记》时,有些地方不明白,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5. 结合注释来理解呀,这可是个好帮手呢!好比有个小导游在旁边给你讲解。

像学习《小石潭记》,注释能帮你好多呢。

6. 用自己的话把文意讲出来呀,这就像给别人讲故事一样。

试试把《桃花源记》讲给朋友听,讲得顺不顺不就知道自己理解透没。

7. 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很有必要呀!不然怎么能理解古人的想法呢。

就如同你要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好交流一样。

好比了解古人的礼仪,对于理解相关文言文超有用呢。

8. 把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呀,那可有意思了。

就像对比不同风格的画一样,会有新发现哦。

《出师表》和《陈情表》就可以对比着看。

9. 多做练习题呀,实践出真知嘛!这不就跟运动员要多训练一样嘛。

做几道文言文文意理解题,你肯定会进步的!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技巧真的超有用,只要你认真去用,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肯定能拿下!。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即指具体、可实物化的词语,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掌握一定的
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1.基础词汇积累:学习文言实词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基础词汇。

可以从
常见的文言实词入手,逐渐扩大词汇量。

2.了解词义变化:文言实词的词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词义。

3.学习常用实词:在学习文言实词时,可以重点学习常用的实词,这
些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掌握了这些实词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句法结构:学习文言实词还需了解句法结构,掌握实词的用法
和搭配,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准确运用实词。

5.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的用法和特点。

同时,
多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提高对实词的灵活运用能力。

6.注重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往往与上下文有关,理解语境对于
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要注重理解语境,掌握文言文的语境特点。

7.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利用专门的工具和资源来学习文言实词,比
如词典、辞书、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理解实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点。

总之,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注重词汇积累和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学习,可以加快学习的效果。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辨析准确使用古词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辨析准确使用古词

古代文言文的解读技巧之词语辨析准确使用古词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古代文化和提高中文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时,常常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读古代文言文的技巧,重点是词语辨析和准确使用古词。

一、理解古代词义的变化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古代词义的变化。

相较于现代汉语,古代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字义的解释。

例如,古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明”,在不同场景和文句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如“明月”可指月亮的明亮,“明智”表示聪明伶俐,“明察”表示观察仔细等。

因此,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综合理解和把握其具体含义。

二、辨析相近词义古代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思相近,但稍有差别。

为了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

下面以三组常见的相近词语为例:1. 君子、士人、贤人这三个词语都表示儒家所推崇的人的理想形象,但各有侧重。

君子指的是有道德品质、知书达理、国事家事之人;士人指的是文化修养较高、有学问的人;贤人则偏向于有才德、有功绩、受人爱戴的人物。

因此,在具体运用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2. 虚心、谦虚、谨慎这三个词语都表达着在行为和态度上要保持谦虚、小心的意思。

虚心强调心态上的开放和求知欲;谦虚则强调追求谦逊和谦虚之道;谨慎则强调小心谨慎的态度。

因此,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下,我们需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3. 勇敢、刚毅、刚强这三个词语都表示坚定果断、敢于冒险的意思。

勇敢强调不畏艰险和敢于面对困难;刚毅则指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刚强则指意志力坚定、顽强不屈。

因此,在不同情境下,我们需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准确表达我们所需的含义。

三、准确使用古词古代文言文中,融合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不仅富有古韵,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 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巧链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试大纲》中的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方面的知识。

1.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的“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例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3)词义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转移为偷盗。

(4)词义弱化。

例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例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

例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最为常见。

一般说来,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以“兵”为例,兵的基本意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等。

在分析词义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1.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

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用要区别开来。

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中说“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用。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2.通假xx和异读字通假字是古人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异读字是古汉语中保留了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这两种字在古代诗文中经常见到,并且影响着对词义的理解。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是个通假字,通“早”,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

“说”在古代汉语中是个异读字,有三个读音: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读shuō,意思是“说法”;②“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中的“说’’读shuì,意思是“劝说”;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读yuè,意思是“愉快”“高兴”。

可以看出,异读字读音不同,意义亦不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

近十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联想推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中“廷、面”的意思,只要联想到课文中的“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很容易了。

而句中“从”字的意义,也极容易由成语“言听计从”联想到。

(2)结构对照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3)语法位置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下临深潭,一微风鼓浪”和“噌吰如钟鼓不绝”两句中都有“鼓”字,借助语法分析,可知前一个处在谓语的位置,且带宾语,是动词,译作“推动、吹动”;后一个则为“如”的宾语,是名词,再参照“不绝”就可确定译作“鼓声”或“击鼓发出的声音”。

(4)语境照应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如“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一句中的“贿”作“行贿”讲,还是作“受贿”讲?只要照应上文的“多欲”自然可以推断出应作“受贿”讲。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如字形推断、读音推断等,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

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差别很大),还要注意“微殊”(差别很小),更不能“以今律古”(用词语的现代意义来理解和解释词语的古代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试大纲》中的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

经过一再简化,现在的《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指的就是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凭空地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几种用法。

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呢?1.要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

2004年《考试大纲》列出的18个虚词中,“之、以、则、与、若、为、因、所”就是虚实兼类词。

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译为“认为”,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中的“以”,译为“将”“把”,是介词。

在阅读文言文和做题时,首先应分清哪些是实词,哪些是虚词,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古汉语中属于虚词,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不同。

2.要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明确虚词的用法,要根据它在文中的作用来确定。

例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用作连词,表因果关系;“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之意,这是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都是连词,在句中的作用完全相同,这是用不同的虚词表示相同的用法。

3.要看准关系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4.要注意古今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有的沿用下来,古今用法相同,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用法一样。

有的虚词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原因或表凭借,现在则用来表因果复句中的“结果”。

有的虚词改用了别的词,如介词“以”,现在用“用、拿、把、凭”等字代替。

还有的虚词作用完全消失,如起提顿作用的“者”和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就要注意这种古今变化的情况,要善于把虚词和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它与现代汉语的对译关系。

5.要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首先是单音双音的变化。

文言文中有些双音节的虚词,实际上是由意义独立的两个单音词构成的,但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变为一个双音虚词。

如“余是以知之”的“是以”实际上是“以是”,“以”是介词,表凭借,“是”是代词,表依据,现代汉语译作“因此”。

其他像“所以、何以、何其、虽然”等都属这种情况。

其次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焉”兼有“于是(从这里、在这里)”和“于之(向他)”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为加强语气,有时多个虚词连用,如“……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中的“者也”,是两个虚词连用,其重点在“也”上。

这些特殊现象,一定要结合原文语句仔细辨析,决不能用现代汉语的用法机械套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