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2015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

2015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的能力。C.举:兴起,发动。
答案:C
偏义复词
【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 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 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 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 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 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 多义词。例如:
“属”:(1)shǔ,意思有:①隶属, 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 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 公》);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鸿门宴》)。(2)zhǔ,意思 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 文”(《张衡传》)。
【例3】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题目。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 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 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 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 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 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 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指导资料 0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指导资料 0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必修教案1015 19:5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

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考点分析: 常见文言实词”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 频率较高实词。 频率较高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 境中的意义。 境中的意义。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 知识的情况, 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运 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诸将乞贷 诸将乞贷淬
成语: 成语:严惩不贷
宽恕、 宽恕、宽免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 解释〗 处罚; 宽容。 惩罚,绝不宽恕。 惩罚,绝不宽恕。
5、 结构推断法 、
•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 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 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 •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不积跬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江海。 江海。 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 步。 • 2 追亡逐北 •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 败。 • 3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不必用 贤不必以 • 以,对应“用”,被任用。 对应“ 被任用。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8
敌见,惊退。逐至东门, 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

2015年高考复习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5年高考复习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迁移而知。B 项中的“纵”,常 用的意义有“腾跃(纵身一跳)”、“放纵(听任)”、“释放(放 掉)”等,根据上下文判断,应为“释放(放掉)”的意思。“诸 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中的“纵”就是这个意思。 C 项中的
“官”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此句主语为罗提督), 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做官”。D项中 的“抵”,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
罗提督常常和人说他以前做过窃贼的事,没有一点避讳, 并且邀请读书人详细记叙那些事情,确实是个不寻常的男子汉 啊。他改邪归正后才娶了妻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用了很多 方子都没有治好。有一个道长拜访他说:“有一个方子可以救 你,但是需要三十千的钱才能配齐药。”罗提督心想家里没有
钱,从哪里获得三十千的钱呢?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现在病
2.(201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 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 , . 利为 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 . 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 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 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 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 .
得快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把你卖掉,换来一些钱买药,
那么我们两个都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
他的病后来果然痊愈了。
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到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
的钱将妻子赎回来,他们重为夫妻,恩爱如初,用来报答妻子
卖身救夫的大义。这件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拿他跟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互训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1、语境分析法
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 给缝衣服的任务呢”?
【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 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 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 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 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22.(陈寿)遭父丧有病,使婢丸药 23.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 敛诸大谷者尤亟。(郭)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 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96) 24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 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 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 人见而夺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 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 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 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 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 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词(重点掌握 考纲 但不局限于考纲所列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 阐释 词);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 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在字典中的 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 而不是识记。
1 .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 ( 纫,通“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 飞》) 2 .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 “纳”)。(《鸿门宴》) 3 .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 如:举酒属(属,通“嘱”)客。 (《赤壁赋》)
4 .形近通假。形近通假指的是通假 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形体相近。例如: 说(说,通“悦”)怿女美。(《静女》) 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 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 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 如“蚤”可以通“早”,但“澡”和 “枣”就不行;“县”通“悬”,但 “玄”、“旋”、“璇”就不行。也有 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 假字。如“李广详死”、“箕子阳狂” 中的“详”和“阳”都通“佯”。
3.词义转移 (1)表示甲事物转移为表示乙事物。如“泣涕 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的“涕”,古义指眼 泪,而非今义鼻涕。 (2)由甲意转移为乙意。如“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曹操《短歌行》) 的“烈士”,古义指有 抱负、有操守的男子,今义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献 身的人。 (3)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老 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的“走”, 古义为跑、逃跑,今义为行走。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词是由两个同义或 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 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这就是偏义复词现象。 1.词义相对的偏义复词。例如: ①昼夜勤作息 ②去来江口守空船
2.词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例如: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意偏在“姥”,
指婆婆。
2007~2014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 况一览表 年份 考查情况 2007 年 质、善、玩、录 2008 年 振、收、造、悦服 2009 年 奇、起、诛、弛 2010 年 语、委、识、恙 2011 年 苦、纵、官、抵 2012 年 擢、豁、举、卒 2013 年 第、推、绳、知 2014 年 素、论、持、决
考点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分布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本考点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 多义,考查最多的是一词多义,其次是词类 活用。2013 年全国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 几乎都能和考生熟悉的课内知识相联系,考 生总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因此考生应熟练 掌握课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考纲规 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应该加强记忆其容 易混淆的词义。2013 年全国高考都考查了 文言实词,所考查的文言实词都是常见的, 应该说难度不大。但是考生平时复习时,只 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 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也应引起高度重 视。近几年广东实词题型稳定,实词的考查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单独命题考试;②在文 言翻译中综合考查。所以对于实词除了理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答案】B 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 量”“评定”,常见词有“论 罪”“论功行赏”。
借题发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需 要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 结合起来。如联系课文中已学文言实词的 相关知识,再结合卷中词语所处的特定语 等进行推断,许多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的“爪牙”,古
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 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 鄙”(《出师表》) 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 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 义词。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 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 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 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 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 考的热点。以《逍遥游》 为例:
3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
同,词义也不同。例如: 作动词,意为“恢复”。)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 《孔雀东南 飞》 )( “复”作形容词,意为“双层的,夹 层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师说》 )( “复”
练习:下列名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如)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不真,与“真”相对)
境,运用“成语联想法”、“温故知新法”
【例 2 】 (2013 ·广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 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 让。„„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 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 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 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解析: C. 绳:名词用作动词,约束、 制裁。 答案:C
借题发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来确定实词义项,考虑加点词的解释与前 后的词语是否搭配,在词义的轻重、范围 的大小、感情的褒贬等方面是否恰当,力
求做到“信” ( 忠实于原文 ) 、“达” ( 文
辞畅达)、“雅”(有文采,简明优雅)。
【例 3 】 (2012 ·广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题目。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 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 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 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 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 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 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意偏在“兄”,
指兄长。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忘路之远近 3.昼夜勤作息 4.死生,昼夜事也 5.孰与君少长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能谤讥于市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的能力。C.举:兴起,发动。 答案:C
偏义复词
一、文言实词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常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代替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现象。如“具” 通“俱”、“惠”通“慧”、“直”通“值” 等,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联系上下文去理 解,切莫望文生义。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 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 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 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四 类:
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B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 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用)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曝)
【解析】信,通“伸”,伸张 【答案】 B
(二)一词多义
1 .由本义发展,产生引申义、比喻义等。
“负”,本义为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 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例如:
A.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
B.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 C.古之学者必有师(读书求学的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因果关系)
【解析】
“绝食”是词义演变了。“小学” 古是“小”和“学”两个单音节词相 连,今义则是一个双音节词;“学者” 古义是泛指求学读书之人,今指有专 门学问之人,词义缩小了;“所以” 古义表示“……的原因”或“通 过……的途径、方法”,今表示结果, 词义转移了。
名题导练
【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 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 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 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 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 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词语 古义 志 之 记载 到……去
例句 志怪者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 南为。
今义 志向、志气 常作代词、 助词 不出所料 连词 恶劣、凶恶 不为人知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 也。 恶 何,疑问代 彼且恶乎待哉。 词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例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D )
例: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 “早”)(《鸿门宴》)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 宴》)(“倍”同“背”) 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石钟山记》)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同“授”)(《师说》) 5.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 “俯”)(《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