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的禁忌症

小针刀的禁忌症

小针刀疗法的禁忌症

禁忌症一:凡一切有发热症状的患者;

禁忌症二:一切严重内脏病发作期;

禁忌症三: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或肌肉坏死者;

禁忌症四: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有深部的脓肿者;

禁忌症五:血友病的患者;

禁忌症六: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以上六种情况之一,虽有小针刀疗法的适应指征,也不可施行小针刀手术。其次,对于休质极度虚弱或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宜慎用小针刀治疗。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操作规范 2.电针操作规范 3.灸法操作规范 4.拔罐操作规范 5.头针操作规范 6.刮痧操作规范 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 9. 温针操作规范 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 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 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 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

毫针操作规范 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

否有残留的针具等。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观点,集针刺与手术之优点,对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和某些骨关节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方法简单,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为其优点。 【原理】静态平衡与失调。人体在静止时,其所有组织器官都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以维持人体各部稳定的正常的力学状态,谓静态平衡。如果组织器官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在某一部分遭到破坏,不能维持这一部分的正常的力学状态,谓静态平衡失调。 动态平衡与失调。人体在活动状态下,其所有组织器官在体内不同的活动方向.范围.以维持各种活动状态下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力学状态,谓动态平衡。如果某一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方向.范围遭到破坏或限制,人体在活动状态下不能维持某一组织器官在体内的正常力学状态,谓动态平衡失调。 软组织损伤或病变(如炎症)后,可产生的粘连.结疤.使肌肉.韧带.筋膜.腱 .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破坏了静态和动态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粘连发生在人体活动较强,肌肉运动幅度较大的部位,如四肢.腰背.关节周围容易出现症状)。小针刀剥离粘连、松解肌肉,使局部血液循环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的含量,再配合功能锻炼,可达到新的静态、动态平衡而痊愈。 【适应症】 1、各种原因软组织粘连而引起的四肢、躯干各处的顽固性痛点,外力损伤、累积损伤、病理损伤(包括风湿、疽、痛、疖切开排脓,或其他切开手术愈合后)所引起的粘连后,可使疼痛迅速缓解削除。粘连面积越小,效果越好。 2、滑囊炎。滑囊受急慢性损伤后闭锁,囊内压力增高,产生胀痛。胀大的滑囊压迫周围生疼痛。这种病变常规方法难以奏效,用小针刀将滑囊切开数孔,往往可速见疗效。 3、各种腱鞘炎或韧带挛缩引起的疼痛,尤其是对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跖

循证医学概念

循证医学概念 随着循证医学[循证医疗(保健、诊疗)、求证(证据)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health care,practice)的普及和发展,其正在逐渐和不断地融入整个医学(疗)体系,丰富和完善医学知识、方法、理论和观念,影响、促进和推动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的文献不断增加。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可以检索到数白篇有关中文文献,国内已经出版了至少3本中文的循证医学书籍、创办了2本证医学专业期刊和创建了至少2个中文的循证医学网站;通过Medline可以检索到近万篇有关文献,国外已经出版了数十种英文循证医学书籍(这其中有循证药学),创建了不计其数的网站或网页。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有必要从宏观角度,遵照循证思路,采用系统性综述与叙述性(传统)综述相结合的方法,联系国内情况,了解和探索其基本概念或含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中文资料3本循证医学专著中循证医学的定义;用循证医学、循证医疗和循证诊疗,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中直接描述循证医学属性的文题(2002-01-21检索)。剔除明显译自外文者。 1. 1. 2英文资料 加拿大Health Network大学、Albtera大学、美国医学图书馆科学院(NYAM L)、英国Sheffield大学和牛津大学的5个知识性循证医学网站中。Evidente based medicine, evidence based health care和evidence based practice的定义(2002-10读阅);3本英文版循证医学专著中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定义。用“evidence based”检索Medline所得文献的题目中,直接描述循证医学属性的标题(2002-10

pico原则--循证医学

How to practic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黄晓明 【提要】概述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循证医学 ·证据、医生和患者是循证医学的三个要素。 ·实践循证医学的5个步骤: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效果评价。 ·循证医学并不否认临床经验。 在长期传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医生往往根据经验、直觉、基础理论知识或个案研究结果来指导临床实践。前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Sydney Burwell曾对医学生说过“在10年内,你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有一半会证明是错误的,更糟糕的是没有老师能告诉你们哪一半是错的[1]。”这让初涉临床,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十分困惑,遇到实际的临床问题,我该何去何从。近十多年来随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发展,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EBM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成为代表当前医学实践的主流方法学。对于社区医生要想成为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必需了解EBM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什么是循证医学 EBM的创始人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将EBM定义为(2000年[2]):“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诊疗措施。”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在获得了患者准确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找出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最佳的科学证据作出对患者的诊疗决策,同时在患者的合作下接受和执行这种诊治决策,从而尽可能地取得最好的临床效果。 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及患者的参与是EBM的基础。临床医生是实践EBM的主体,对疾病的诊治和任何处理都是通过医生去实施的。临床流行病学是实践EBM的学术基础。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是指对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所获得的成果。医生任何诊治决策的实施,都必须通过患者的接受和合作,才会

小针刀治疗的临床应用

小针刀治疗的临床应用 针刀疗法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总结现代骨伤科关于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方面的最新成就。在现代西医外科手术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针刀疗法将西方逻辑思维运用于东方宏观辩证的哲学思想中,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它是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有机结合和发展,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使世界医学史又增添了新的篇章,在诊断和治疗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高度。针刀疗法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疗法方面的问题,包括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骨刺、四肢、陈旧性骨折后遗症,某些运动系统所引起的后遗症;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中存在的瘢痕、挛缩和粘连等病理因素,造成了软组织内在动态平衡失调,针刀疗法关于新的病理因素的认识,也正是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动态是协调的平衡的”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的,针刀疗法是闭合性手术疗法,适用于多数常见的需作切开手术的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200例,对照组1000例,治疗组单用针刀疗法接受1200例患者中男680例,女520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治疗1~2次即可。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150例,颈椎病300例,斜方肌损伤120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50例,桡管综合征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臀中肌损伤40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60例,坐骨结节滑囊炎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0例,跟骨骨刺40例,肱骨外上髁炎20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20例。 对照组:运用针刺疗法,接受1000例患者中,男660例,女340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90例,颈椎病280例,斜方肌损伤70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40例,桡管综合征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臀中肌损伤40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30例,坐骨结节滑囊炎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5例,跟骨骨刺45例,肱骨外上髁炎20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20例。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进行闭合性手术疗法。 1.2.1.1 小针刀操作方法(1)定点:根据患者主诉、体征,认真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后,参考局部解剖关系,在体表用紫药水做一个记号,术野消毒,铺上无菌洞巾。(2)定向:针刀尖部有一个0.8mm宽的刀,进行时容易造成不必要损伤,为尽量避免损伤,刀口线的方向按上述原则确定:①与病变部位肌肉、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②若手术部位较大的神经、血管通过,刀口线要与神经、血管运动方向一致;③若上述两点相互矛盾,如治疗梨状损伤时,损伤肌肉纤维方向与坐骨神经方向垂直,一般与运动方向一致,确定针刀进针时的刀口线方向。(3)加压分离:为避开神经、血管,进针时以左手指拇指下压肌肤之成凹陷,横向拨动一下,再下压使血管、神经被分离在手指两侧,针刀沿拇指甲背进针,若在关节部位或病变外在骨面,左手拇指用力下压,可感到坚硬的阻挡物,说明手指已压在骨面。(4)刺刀:将针刀刃于左手拇指甲壁,稍用力下压可刺破皮肤。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 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

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的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最新循证医学考试重点

循证医学的产生1疾病谱的改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疗效判断指标和实践模式2医疗模式转变,供需矛盾突岀,要求更加合理的 决策与管理3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实用化使循证医学的产生成为可能 循证医学区别于传统医疗实践1系统收集的证据优于非系统的临床观察2以患者终点结局为判效指标的试验优于仅根据生理学原 理制定指标的试验3解释医学文献对医生是一项重要技能,有必要正规学习一些证据的相关通则,以达到熟练解释的程度4医生对于患者基于证据的个体化治疗优于仅靠专家意见作岀的决策 循证医学定义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法。循证医学是最佳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技 能、经验和病人的期望、价值观三者之间完美的结合。 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1证据必需分级以指导临床决策2仅有证据不足以作岀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的特点1 “证据”及其质量是时间循证医学的决策依据2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3充分考虑病人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提岀明确的临床问题2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3严格评价,找岀最佳证据4应用最 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和结果 二次研究证据1系统评价/Meta分析2临床实践指南3临床决策分析4临床证据手册5卫生技术评估6实践参数 GRADE标准特点(优势)1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指南制定小组制定2明确界定了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3清楚评价了不 同质料反感的重要结局4对不同级别证据的升级与降级有明确、综合的标准5从证据到推荐全过程透明6明确承认价值观和意愿 7就推荐意见的强弱,分别从临床医生、患者、政策制定者角度作了明确使用的诠释8适用于制作系统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及指 南 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1可能降低证据指南的因素①研究的局限性②研究结果不一致③间接证据④精确度不够⑤发表偏倚2可能增加证据质量的因素①效应值很大②可能的混杂因素会降低疗效③剂量-效应关系 强推荐的含义对患者一一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患者会采纳推荐方案,只有少数不会;此时若未予推荐,则应说明。对临床医生一 —多数患者应该接受该推荐方案。对政策制定者——该推荐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采纳作为政策 弱推荐的含义对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会采纳推荐方案,但仍有不少患者不采用。对临床医生一一应该认识到不 同患者有各自适合的方案,帮助每个患者作岀体现他 (她)价值观和意愿的决定。对政策制定者一一制定政策需要实质性讨论,并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4S模型:即原始研究、系统评价、证据摘要、证据整合系统 选择循证医学数据库的标准1临床医生选择标准①循证方法的严谨性②内容覆盖面③易用性④可及性2图书馆选择标准 证据检索的思路分三个层面 1 (应用)大多数医生将在层面1解决问题2 (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往成果的检阅,也是寻找新研究方向的契机 3 (研究)是少数有余力和条件的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的专利 证据检索的步骤1明确临床问题及问题类型2选择合适的数据库3根据选定的数据库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和关键词4判断结果是否达到目的5证据应用和管理 系统评价中的统计描述指标:计数资料主要有:相对危险度RR比值比OR率差RD计量资料:除均数和标准差外,还有均数差 MD和标准化均数差SMD 基本指标1 ERR、CER及置信区间2率差及置信区间3 RR及置信区间4 OR及置信区间 Meta分析的基本内容1合并统计量的选择2异质性检验与两种模型3合并统计量的检验4漏斗图5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6 RevMan软件简介 如何高效率阅读医学文献1明确阅读文献的目的2熟悉文献的基本结构3选择性的阅读文献4可保留对文献的最后裁决权临床研究证据的步骤1初筛临床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2确定研究证据的类型3根据研究类型评价医学文献 评价医学文献的一般原则1文献内部真实性2文献的临床重要性3文献的外部真实性 患者参与决策的模式1家长模式2消费者模式3解释模式4共享模式 病因或致病因素是指外界客观存在的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的有害因素,或者人体本身的不良心理状态以及遗传的缺陷,当其作用于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导致疾病发生 危险业指与疾病的发生及其消长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因素,但尚无充分依据能阐明其名曲的致病效应 诊断试验概念:是用于诊断疾病的试验和方法,包括①从病史、体格检查获得的临床资料②实验室检查③影像诊断技术④各种诊断指标 治疗性研究概念: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临床医学的基本目标。考察防治性措施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称为治疗性研究。治疗性研究是临床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也是问题较多的领域 随机对照试验RCT (属治疗性研究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治疗研究性研究的最佳设计方案。因为RCT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有测试客观效应的指标和方法;有具体的执行条件和考核标准,允许研究者主动控制各类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RCT是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试验和对照措施,在一致条件或环境里同步进行研究并观察试验效应,再用客观效应指标测量试验结果。RCT最重要的特点是随机分配 选择研究设计方案需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1设计方案的科学性2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全科医学培训内容

全科医学科 1.轮转目的 通过全科医学科培训,系统学习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培养全科临床思维、并将其应用于基层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处理中,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SOAP书写)、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治疗、随访管理等临床技能。 2.基本要求 (1)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论 1)全科/家庭医学的主要概念与原则掌握:医学模式转变与健康观的理论,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生概念,全 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全科医学对个人、家庭和社区进行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一体化照顾的理论。 熟悉:全科医师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全科医学的历史起源,全科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内外全科医学发展概况,我国发展全科医学的必然性、迫切性、特点与可行途径。 2)全科医师的临床维与工作方式

掌握: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全生命周期保健原则和内容。 熟悉: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疾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了解:生物医学模式的优势与缺陷、全科医疗成本效益原则及其与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 3)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与评价 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科医疗管理技能,包括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检原则与方法;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原则、规范化管理与评价。 4)健康档案 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熟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及其使用.。 5)健康教育 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居民健康教育的计划、实施、评价方法。 (2)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如发热、消瘦、肥胖、淋巴结肿大、头痛、头晕、胸闷、胸痛、咳嗽、心悸、腹痛、便秘、血尿、关

小针刀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小针刀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 小针刀 临床 针刀疗法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总结现代骨伤科关于软组 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方面的最新成就。在现代西医外科手术疗法和中 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针刀疗法将西方逻辑思维运用于东方宏观辩证 的哲学思想中,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它是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 的有机结合和发展,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 使世界医学史又增添了新的篇章,在诊断和治疗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高 度。针刀疗法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疗法方面的问题,包 括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骨刺、四肢、陈旧性骨折后遗症,某些运 动系统所引起的后遗症 ; 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中存在的瘢痕、 挛缩和 粘连等病理因素,造成了软组织内在动态平衡失调,针刀疗法关于新 的病理因素的认识,也正是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动态是协调的平衡 的”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的,针刀疗法是闭合性手术疗法, 常见的 需作切开手术的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000 例,治疗组单用针刀疗法接受 1200 例患者中男 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治疗1?2次即可。枕部神 经卡压性头 痛 150例,颈椎病 300例,斜方肌损伤 120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 50 例,桡管综合征 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220例,臀中肌损伤 40例,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60 例,坐骨结节滑囊炎 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适用于多数 1.1 一般资料 本组 22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 1200 例,对照组 680 例,女 520

40例,肱骨外上髁炎 20 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 20 100 例,跟骨骨刺 例。 对照组:运用针刺疗法,接受 1000例患者中,男 660例,女 340 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 90例,颈椎 病 280 例,斜方肌损伤 70 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 40 例,桡管综合征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例,臀中肌损伤 40例,梨状肌损伤综合 征 30例,坐骨结节滑囊炎 40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85 例,跟骨骨刺 45 例,肱骨外上髁炎 20 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 20 例。 10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 1? 2 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进行闭合性手术疗法。 小针刀操作方法 (1) 定点:根据患者主诉、体征,认真检查 确定病变部位后,参考局部解剖关系,在体表用紫药水做一个记号, 术野消毒,铺上无菌洞巾。(2)定向:针刀尖部有一个0.8mm宽的刀, 进行时容易造成不必要损伤,为尽量避免损伤,刀口线的方向按上述 原则确定:①与病变部位肌肉、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②若手术部位较 大的神经、血管通过,刀口线要与神经、血管运动方向一致 ; ③若上述 两点相互矛盾,如治疗梨状损伤时,损伤肌肉纤维方向与坐骨神经方 向垂直,一般与运动方向一致,确定针刀进针时的刀口线方向。(3) 加压分离:为避开神经、血管,进针时以左手指拇指下压肌肤之成凹 陷,横向拨动一下,再下压使血管、神经被分离在手指两侧,针刀沿 拇指甲背进针,若在关节部位或病变外在骨面,左手拇指用力下压,

小针刀治疗知情同意书

都昌县人民医院 针刀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科室: 中医、康复科住院号: 中医/西医诊断: 既往史/过敏史: 拟行手术/操作的名称:针刀治疗 风险告知部分: 鉴于患者所患疾病,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针刀治疗。针刀治疗的目的就是针刀以针的形式刺入病变的部位,然后在病灶内发挥刀的作用,对病灶内瘢痕粘连组织进行微小的疏通、松解和剥离,解除瘢痕、粘连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卡压和刺激,恢复正常的循环通道,具体的手术技巧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本项手术/操作是一种创伤性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特此郑重想患者及家属告知,施行本项手术/操作的术中或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 1.晕针刀。可以发生在术前、术中、术后,主要是紧张、疲劳、体质差等原因,出现胸闷、头晕、眼黑,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嗜睡、血压下降等。 2.微小血管损伤而造成局部皮下血肿、瘀斑。 3.小针刀施术部位有重要血管神经发生解剖学变异,在术中损失,造成局部血肿,疼痛,肢体麻木功能障碍。术后如果剧烈何大幅度运动造成肌肉渗血亦可能造成肢体青紫血肿疼痛等。颈胸腰部位因肌肉丰富,毛细血管渗血进入椎管压迫脊髓发生截瘫,甚至死亡。胸部施术发生气胸。 4.麻醉药物过敏,轻者出现荨麻疹,重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死亡。 5.小针刀施术部位感染,造成疼痛加重、发热、脓肿形成。 6.骨质疏松患者在术后经手法牵引、矫正小关节时造成骨折。 7.少部分患者因患病部位较深或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而无法进行针刀治疗修复。 8.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治疗。 9.部分患者术后很快就能够疼痛消失功能恢复,部分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取得疗效。术后症状恢复的情况取决于病灶的部位、范围、病程以及术后康复、戒除不良工作生活方式等因素。手术后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需要维持关节外固定和休息。

全科医学基本理论考试题含答案

全科医学基本理论考试题 1.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E A 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 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 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E 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 2.世界全科/家庭医生组织/学会(WONCA)成立于 C A 1969年 B 1986年 C 1972年 D 1993年 E 1992年 3.全科医学概念引入中国是在 B A 20世纪60年代后期 B 20世纪80年代后期 C 20世纪90年代后期 D 19世纪80年代后期 E 19世纪60年代后期 4.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不包括 D A.以人为中心提供照顾 B.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照顾 C.提供机会性预防服务 D.主要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E. 以团队的形式提供所需服务 全科医生是 D A 全面掌握各科业务技术的临床医生 B 提供“六位一体”全部服务内容的基层医生 C专门为社区群众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生 D 经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合格,在社区提供长期负责式医疗保健的医生

E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医生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D A 以门诊为主体的照顾 B 为个体提供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照顾 C 为服务对象协调各种医疗资源 D 提供以急诊室和家庭病床为主的服务 E 提供使社区群众易于利用的服务 5.全科医疗作为一种基层医疗保健,它不是 C A公众需要时最先接触的医疗服务 B 以门诊为主体的医疗照顾 C 仅关注社区中前来就医者 D 强调使用相对简便而有效的手段解决社区居民大部分健康问题 E 强调在改善健康状况的同时提高医疗的成本效益 6.全科医学“连续性服务”体现在 D A 全科医生对社区中所有人的生老病死负有全部责任 B 全科医生在患者生病的过程中均陪伴在病人床边 C对患者的所有健康问题都要由全科医生亲手处理 D全科医生对人生各阶段以及从健康到疾病的各阶段都负有健康管理责任E如果全科医生调动工作,就必须将自己的患者带走 7.对“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描述正确的是 C A 对辖区内全体居民进行健康登记 B 在居民社区内设立全科医学诊室 C 以一定的人群健康需求为基础,提供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服务 D 对社区内所有居民的进行健康状况普查 E 组成医-护-公卫团队每日巡回于居民区 8.对“以家庭为单位照顾”描述最佳的是 D A全科医生将家庭访视作为其日常工作中的最主要内容 B全科医生必须为社区内所有家庭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C全科医生负责管理每个家庭所有成员疾病的诊疗及康复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针刺法 二、拔罐法 三、穴位按摩法 四、刮痧法 五、湿敷法 六、灸法 七、电针法 八、耳针疗法 九、小针刀 十、穴位注射疗法

一、针刺法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循证医学的概念与步骤

循证医学的概念与步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清

我今天跟大家讲,如何理解和运用循证医学的证据。 我们不是神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过去往往凭一些经验来处理些临床问题,有人说我有什么好的秘方,好的方法如何如何有效,这些东西到底可信不可信,都没有一个很重要或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比如说我们的中药,中医。为什么到现在发展都不如西医呢,就是因为我们缺乏那种循证医学的证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循证医学对现在医学的影响。 要讲的内容我们大概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循证医学的概念或步骤,第二个是循证医学与临床指南的关系,还有循证医学的高效证据的举例,另外在新生儿系统那种循证证据对我们一些启示。 我们在临床中靠什么进行呢?一个是临床实践,因为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那是要靠我们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什么,一个是来源于的实践的经验,一个是来源于循证的证据。 那什么是循证医学呢?( Evidence-Base Medicine EBM), 建立在证据之上的医学我们叫循证医学,就是慎重准确的和明智的运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这三者,一个是研究的证据,一个是专业的技能,一个是价值和愿望,这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制定每个病人最佳的诊治措施,这我们叫循证医学。它是由 David Sachett 在 2000 年的时候给下的定义。 循证医学大概是起源于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以及到后来的九三年,九五年一周,到我们中国是一九九七年,以及 Cochrance 的中心的成立和九九年,这个中心正式注册为

小针刀治疗护理指南

小针刀治疗护理指南 术前 1. 了解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 2. 督促医生做好术前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心脏功能检查; 3.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麻醉、手术的疑虑、不安和害怕,树立信心,取得配合; 4. 询问药物过敏史,术前、术中、术后用药皮肤实验,并观察记录结果; 5. 协助患者做好卫生处置工作,(沐浴、更衣、理发、剪指/趾甲),并根据手术部位准备皮肤; 6. 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7. 根据医嘱安排病人进入手术室,准备好手术用材料; 8. 门诊病人必须完善病例、治疗处方单、及收费单,做好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址、电话) 术中 1. 根据手术部位摆好体位,充分暴露手术野,备皮、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3. 根据手术要求,配合手术医生相应的针刀及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4. 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感觉,观察表情、呼吸及应答。 5. 协助医生做好手法整复,然后固定;

6.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 7. 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术创部位,并加冰袋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术后 护理注意: 1. 术后送入病房,门诊患者安排休息床,发给治疗须知,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若有头晕、心慌、胸闷、恶心、疼痛、血肿等不适症状,立即向主管医师反应;以便医生及时妥善处理。 2. 根据患者病情拟定术后体位;保持术创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水和汗液浸湿。 3. 做好基础护理,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讲明术后调理的重要性,使其配合治疗; 4. 严格服从医生交代的其他注意事项。并观察 1 小时,经确认无异常后签字离开。 交代病人: 1. 门诊病人观察时间到,经医生或者观察护士检查、确认无恙后患者或者家属签字方可离院,住院患者术后回病房卧床休息,床旁留陪伴,三天内针眼局部忌水,避免发生感染。 3. 术后严格休息,三天后可以进行一些轻微劳动及局部的功能锻炼; 4. 术后两天,施术部位不可热敷、敷药膏、照射(加热)

针灸推拿科特色治疗操作规程

泸西县中医院针推科中医操作规程目录: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3、中药涂擦治疗法 4、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5、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6、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7、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8、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操作规程 9、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10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11、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3、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4、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15、耳针法技术操作规程 16、皮肤针技术操作规范 17、小针刀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18、颈椎牵引疗法操作规程 19、腰椎牵引疗法操作规程 20、中频电脑治疗仪操作规程 21、火针刺法操作规范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与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75%酒精、棉签、必要时备毛毯与屏风等。 操作前应用皂液流动水冲洗双手,连续操作时,每操作一个病人后都应用皂液与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操作后应进行手的卫生消毒。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与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就是否松动,针身与针尖就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6、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7、起针,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与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与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小针刀门诊治疗病历

小针刀治疗门诊病历 初诊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目前健康状况(现病史) 主诉: 发病时间病程时间 请逐项填写:(用√表示) 诱发因素:受凉□劳累□姿势不当□无明显诱因□ 引起疼痛的动作或姿势:坐位疼痛□坐位起立时疼痛□翻身疼痛□咳嗽时疼痛□弯腰疼痛□后伸仰腰时疼痛□左侧旋腰时疼痛□右侧旋腰时疼痛□左侧弯腰时疼痛□右侧弯腰时疼痛□翘二郎腿疼痛□穿脱袜子疼痛□ 屈髋关节疼痛□平卧疼痛□髋关节外展疼痛□髋关节内收疼痛□ 上楼或上坡疼痛□下楼或下坡疼痛□蹲下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蹲不下去□ 蹲下起立时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半蹲位时疼痛□足外翻时疼痛□足背屈时疼痛□足内翻时疼痛□足跖屈时疼痛□低头工作疼痛□玩手机头项痛□骑车手麻木□手臂伸直疼痛□手臂旋转疼痛□手臂上抬疼痛□手臂倒背疼痛□左转头疼痛□右转头疼痛□抬头疼痛□低头疼痛□头顶痛□前额痛□左耳上头痛□右耳上头痛□后枕部疼痛□肩周痛□肘关节疼痛□其他: 诊疗经过:用过小针刀治疗是□否□用过激素封闭是□否□ 其他诊疗经过 疗效 除了上述症状外,是否还有其他疾病

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类风湿□凝血机制障碍□ 如有高血压,请将高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方可治疗。 如有糖尿病,请将空腹血糖控制在L以下,或餐后血糖控制在L以下方可治疗。 女性填写:怀孕是□否□如果是,请填写已怀孕个月 以往健康状况(既往史) 请逐项填写:(用√表示) 主要的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开颅手术□胃切除术□脊椎侧弯手术□阑尾切除术□ 扁桃腺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背部手术□骨折□其他□ 其他: 主要的事故或摔伤时间 住院治疗时间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循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系统评价:是一种综合文献的研究方法,即按照特定的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已有的相关和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并进行科学的定性或定量合并,最终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Meta分析:对具有相同目的且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的 一种研究方法。即Meta分析不仅需要搜集目前尽可能多的研究结果和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价,而且还需要对符合选择条件(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定量的合并。 发表偏倚: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统计学意义’,和无效的研究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如果Meta分析只是基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因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占多数,从而夸大效应量或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而致偏倚发生。 失效安全数: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报告数,即失效安全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失效安全数越大,表明Meta分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敏感性分析: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方法对相同类型的研究(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含Meta 分析),比较这两个或多个结果是否相同的过程,称为敏感性分析。其目的是了解系统评价结果是否稳定和可靠。 固定效应模型:以研究内部抽样的变异的倒数赋予各项研究相应的权重。假定治疗效应相同。研究的样本大小和事件的数量是决定其重要性的主要因素。 随机效应模型:以研究内部和研究间的变异之和的倒数赋予各项研究相应的权重。允许不同的治疗效应。当异质性存在时,使结论更趋向于保守。 严格评价:应用证据的法理和逻辑规则来评价临床的、调查研究的和发表的资料的的技能,以评估他们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信性以及可应用性。 内部真实性:强调在一项研究课题中,能够排除或避免了各种偏差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可以被重复的。 外部真实性:强调一项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应的疾病、对象和不同的环境中推广应用,且能取得相同(似)的效果,因而都可被重复。 临床实践指南:是以系统综述为依据,用于指导决策和提供卫生保健的某特定领域中诊断、管理及治疗相关原则的文件。不足:研究质量的不确定性;系统综述的局限性;指南制定方法学缺乏透明度;未能成立包含多领域利益相关者、多学科的指南开发团队;指南中相互矛盾的推荐意见;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不能全程使用严格的方法学。 循证临床实践: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其内容主要是鼓励个体医生检索、评估和利用研究证据,进行临床实践。 研究能力:获取信息、鉴定知识缺口、提出研究方案、获取研究经费、进行研究、交流与发表研究结果的能力;知识产权: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有收益的权力。全分析人群:包括至少服过一次药物,且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后有效性评估的人群。PPS:1、有效的基线值2,、符合方案,不违背纳入排除标准,依从性良好。SP:安全性评估人群,包括至少服过一次药物,且接受一次治疗后安全性评估的受试者。 RR:相对危险度RR=P1/P0=EER/CER(试验组某事件发生率P1与对照组或低暴露组发生率P0之比)用于说明前者是后者的多少倍,常用来表示试验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意义的大小 OR:比值比OR=P1(1-P1)/P0(1-P0)=ad/bc(P1为病例组暴露率,P0为对照组暴露率)OR意义与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