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等方面。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他们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适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并尽量保持食物的天然营养。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要吃下去。
西方人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
所以几乎每个中国菜都要用两个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鸭、蹄筋、鲍鱼、海参、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辅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二、饮食对象的差异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
且食物的种类单调,最中意的无外乎牛、鸡、鱼。
西方人很少吃猪肉,打开西餐菜谱,很少看见猪肉类的菜肴。
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欧共体明文规定:任何动物的内脏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饮食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显著差异。
中西方在食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如大米、小麦、玉米、豆类、蔬菜、肉类等常见于中餐中。
而西餐更注重肉类和奶制品,如牛肉、猪肉、鸡肉、鱼肉、奶酪等。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人们的主食习惯不同,中餐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而西餐则以面包、意大利面等为主。
中西方餐桌礼仪有显著差异。
在中餐文化中,家庭成员一起吃饭,强调家庭的团聚和温馨。
家人之间会相互传菜,共同分享食物,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在西餐文化中,餐桌上的食物是个人的,不会互相传递。
用餐时西方人会使用刀、叉、勺等餐具,而中国人更习惯使用筷子。
中西方在烹饪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火候的掌握,追求色、香、味俱佳,常用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炖、蒸、炸等。
而西餐更注重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常使用烤、煎、炸、蒸等方法进行烹饪。
这体现了中西方人们对于食物味道和质地的不同追求。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中餐注重营养均衡,强调荤素搭配,追求五味调和。
而西餐注重各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单一食材的原味,鲜香美味。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家庭成员一起共享食物,强调团聚和温馨;西餐注重肉类和奶制品,食物个人使用,追求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
这些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融合。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饮食方式有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多美食,并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FOOD INDUSTRY ·71 王福燕 徐州救助管理站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重对于食物精神方面的享受。
再简单的食物,只要它有营养都可以被西方人列入饮食清单,因此,西方人的饮食很简单,面包、牛奶、黄油、奶酪等这些简单的食物就可以组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与交融方式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结构的不同与用餐方式的差别,在食材方面,中国人主要以农作物为主,以肉类为辅。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再加上中国人高超的种植技术,使我国农作物产量较高。
而动物的养殖较少,所以我国的食材结构是以粮食、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
然而西方的食材结构与我国却有很大不同,由于西方的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作物不能很好的生长,所以西方人都是以养殖畜牧业为主。
肉类产品比较丰富,因此,西方人的食材结构都是以肉类为主,农作物为辅,与中方的食材结构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人主要以筷子为主,以杯、盘、碗、匙为辅进行用餐。
而西方人主要是以刀叉为主,以杯、盘等餐具为辅。
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根据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哪一方的饮食文化高,哪一方的饮食文化低。
应该说各有其优点,也都存在着缺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只注重外形与味道,而不注重营养。
西方的饮食文化只注重营养却不注重味道,双方都有利弊。
因此为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同发展,我们因该使两种饮食文化进行交融,不断吸收彼此的精髓,改善自身的缺点,使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达到更高的水平。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中西方的人们对食物的追求方式上。
中国人追求的是食物的外形与味道,对营养的要求较低,然而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的追求却与中国人正好相反,他们追求的是食物的营养搭配,对味道和外形却不是很在意。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交融。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地区的餐桌礼仪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在饮食习俗、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习惯。
本文将就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餐桌礼仪的意义中西方餐桌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中方文化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准确的餐桌礼仪可显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是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在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具有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交秩序等深层次含义。
二、进餐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进餐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用筷子是主要的进食工具,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后放到嘴里,不常用刀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主要的进食工具,用刀切菜,用叉将食物放到口中,刀叉的使用技巧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三、就座次序的差异中西方的就座次序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就座通常是按照地位、长幼来规定的,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依次就座。
而在西方文化中,就座次序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就座通常没有固定的次序,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座位。
四、餐桌礼仪细节的差异在餐桌礼仪的细节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
比如在中方文化中,使用筷子时应该扎菜根,夹菜时不要用筷子指头指着别人,饭碗不可高高举起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应保持坐姿端正,切菜时要谦和地使用刀和叉,不可伸长手臂距离过远等。
五、餐桌礼仪的其它差异此外,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还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吃饭时吵闹和大声嚼食是不礼貌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夹食物表示亲情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大声说话被视为互动和社交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彰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魅力。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共同创造和分享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其在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社交礼仪、家庭观念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米为主食”,主要以米饭、面条等为主食,搭配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
中国餐桌上注重家庭聚餐,人们会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强调团圆和谐。
而在西方,面包、面食、马铃薯等是主要的主食,餐桌上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独立性,人们一般各自选购自己喜欢的食物。
二、社交礼仪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不同。
在中国,人们注重传统的社交礼仪,尊敬长辈,注重面子和礼节。
习惯上,人们在聚会时会互相敬酒,称呼长辈时会加上尊称。
而在西方,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社交礼数相对简单,人们更注重沟通和表达自我。
三、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文化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互相帮助和关爱。
长辈在家庭中享有崇高地位,子女会尽责照顾父母并维护家庭的尊严和荣誉。
然而,在西方,较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家庭关系相对松散,年轻人往往在成年后独立生活,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和经济。
四、休闲娱乐中西方在休闲娱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进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太极拳等。
中华文化强调平和、内敛和节制。
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个人的娱乐和休闲,喜欢进行户外活动、旅行、看电影等。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融合引言文化交流是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桥梁,它是促进文明进步和长久和平发展的重要方式。
中西方文化交流尤为重要,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然而,要实现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融合,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并提出一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主体1. 社会价值观中西方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鼓励个人权利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重视社会秩序和家族责任。
1.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是支配思维方式的重要元素。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我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家庭和团体的责任和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1.2 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中的社会秩序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西方社会中,个体的自由是无可侵犯的,而中国社会更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尊重彼此文化的特点。
2. 语言与沟通方式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和沟通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
言语表达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2.1 直接与间接沟通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采用直接、明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注重间接性,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西方文化的直接性和中国文化的间接性,避免沟通误解和冲突。
2.2 尊重与礼貌中西方文化对待他人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
而在中国社会,尊重长辈和他人的权威地位是一种传统价值观,人们注重礼貌和尊重。
3. 文化传统与节日庆典文化传统和节日庆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一、中国的餐桌礼仪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
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
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
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
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
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
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
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
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
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
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
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
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
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
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
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
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
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
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
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世博餐饮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西餐服务的细节,例如摆盘的细节、音乐的细节、享受的细节结合起来音乐、环境、灯光都要充分利用,营造更好的就餐环境,这种中西融合也必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饮食观念,饮食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开始注重营养和科学搭配。
西方人也开始喜欢中国菜,开始追求味道和意境,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
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饮食方面深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调和饮食方式等方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讲求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
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
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
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通常多食“素菜”,年节里才加进荤菜。
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
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
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
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
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
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
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三)、烹调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那种原料。
(四)、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方式,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
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食客的进食量或者说是每个人所消耗的食物的量占总食物量的比例是不确定的。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
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的不同。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
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
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
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光芒。
在西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那也是很多西方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像唐人街。
尽管中国的餐饮形式多样化,美味让人留恋忘返,但传递的文化价值却一直难有突破,与美国餐饮的快速便捷,法国大餐的浪漫高雅相比,中国餐饮的定位很模糊。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餐特别是洋快餐,席卷了中国餐饮市场,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异地美食,全国诸多地方都开设了西餐厅,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招牌随处可见。
随着营养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也更加注重科学搭配,合理地摄入热量。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更加趋向理性,特别是年轻人的饮食越来越西方化。
而在西方饮食中,蔬菜类的比重也明显加大,西方人越来越欣赏中国的饮食,越来越重视体验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饮食文化应该增强交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先进的科学的餐饮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