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小儿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152919 临床医学论文小儿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体会442文章编号:1004-7484(20xx年6月――12月共收治HFMD患儿124例,其中23例并发病毒性脑炎。
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年龄0.5-6岁,平均(2.8±0.6)岁,病程3-7d,临床表现为发热23例,头痛7例,呕吐11例,手足疱疹22例,伴四肢疱疹15例,精神萎靡19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6例。
1.2治疗所有患儿严格消毒隔离,在抗病毒抗感染的基础上,甘露醇0.5mL/(kg?次)静脉注射,每4h1次,连用3d,之后逐渐减量,疗程1周;丙种球蛋白1g/(kg?d)静滴,连用2d;甲基强的松龙短期大剂量冲击治疗,以10-20mg/(kg?d)冲击治疗,2-3d后逐渐减量;同时给予护胃、营养支持、降温、止惊、镇静、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2结果经抗病毒与对症治疗,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2天,随访无任何后遗症。
3护理3.1隔离护理将患儿置于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清洁病房内,限制患儿与家人出入并拒绝探视。
病房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早晚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30min。
室内用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衣物需经高温消毒后再使用。
患儿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倾倒。
皮疹基本消退与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两个标准。
3.2心理护理疾病易使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同时陌生隔离环境会使患儿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以至于难以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亲近,耐心疏导与安抚,用和蔼、温暖的语言鼓励患儿,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可酌情使用镇静剂。
同时还应与家长进行细致的沟通与交流,介绍疾病的知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3发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每2h测一次体温,防止因高热加重脑缺氧。
对体温超过38℃的患儿,遵医嘱给予小儿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床单及内衣,保持患儿清洁、干燥。
小儿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的护理体会

小儿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的护理体会作者:冯周清王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6期作者单位: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癫痫样发作等。
此病发病急,可累及脑膜以及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损害,多见于婴幼儿,其预后与病变范围及病情轻重有关。
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发生惊厥持续或反复发作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后遗症增多,因此,早期有效地控制惊厥是关键,可减轻脑损害、减少后遗症,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共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78例,本组资料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0.3~14岁,住院天数5~53 d。
其中29例治愈,42例好转,6例留有后遗症,1例放弃,治疗过程中26例出现惊厥及神志异常。
2 护理2.1 基础护理2.1.1 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
2.1.2 预防并发症每2 h翻身1次,动作宜轻柔;翻身时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
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保持口腔清洁,2~3次/d 口腔护理,睁眼昏迷患者做好眼部护理。
2.1.3 营养供给静脉及留置胃管补充营养,鼻饲患儿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以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观察回抽胃液的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
定期更换胃管。
2.1.4 二便护理尿失禁患儿, 勤换尿垫, 保持会阴清洁。
尿潴留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 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尿道口护理2次, 记录24 h 尿量。
保持大便通畅,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保持臀部皮肤清洁,每天温水擦浴, 出汗多,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意识情况、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瞳孔及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前囟紧张等情况时, 应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可能。
儿童神经内科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儿童神经内科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在儿童神经内科的护理体会。
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方便选取该时间段内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儿根据1:1的比例分到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2例患儿,两组患儿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是神经内科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
对两组患儿使用不同方法护理时,观察和分析患儿的临床状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尤其是治疗效果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两组统计后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观察得知,采用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观察组相对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表明,对儿童神经内科中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护理时,使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临床状况,还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儿童神经内科;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体会引言:为了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中除了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外,还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儿童神经内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以此探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在儿童神经内科的护理体会,现将报告内容如下呈现。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方便选取该时间段内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儿根据1:1的比例分到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2例患儿。
对照组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有17例和15例,患儿的年龄阶段处于1-11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23±2.36)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有18例和14例,患儿的年龄阶段处于2-1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01±2.06)岁。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可比价值较高。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作用,总结护理经验。
方法:对24例患者重点从心理、发热、疼痛、惊厥和用药方面进行综合护理。
结果:本组2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经过及时系统治疗和科学的护理,20例治愈,2例好转,2例放弃治疗。
结论:科学护理可以有效促进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和痊愈。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也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大多数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等,严重者可有昏迷、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有的预后留有后遗症。
小儿病毒性脑炎在科学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也是促进患儿早日痊愈的必要医疗手段,为了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经验,现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8月收治的24例病脑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5.3±4.7)岁,病程3~50日,平均15日;住院天数5d~60d,平均住院天数25.8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发热、呕吐。
其中,瘫痪5例,昏迷3例,语言障碍3例,惊厥7例,视物模糊2例,共济失调4例。
本组患儿均采用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法治疗。
2.护理措施2.1 生命体征监测。
由于患儿不能完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要仔细观察患儿意识情况,测量体温和血压,注意脉搏、呼吸和心跳,了解其精神状态,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变化,做详细记录,为医生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如发现意外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抢救。
如血压升高,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增快、呼吸不规则,则提示颅内压增高[1],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开展心理护理,与患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增进情感交流。
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治疗进展,说明病毒性脑炎经早期积极配合治疗能有效促进疾病康复,不影响身体生长发育,在患儿面前不讲对患儿心理造成负担的说话,以减少患儿对疾病恐惧感,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应常与患者家属沟通,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照顾好患儿。
病毒性脑炎患儿1例护理报告

病毒性脑炎患儿1例护理报告儿科病区摘要目的以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结果患儿经治疗及环境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自动出院。
结论予以小儿病毒性脑炎综合护理对患儿疾病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综合治疗;护理措施1.临床资料以我院收治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患儿祝××,年龄4岁,因咳嗽10天,发热、头痛、呕吐1天于2017年9月6日入院。
现病史:10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为阵发性非痉挛性咳嗽,喉中有痰不易咳出,入院前一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7.6℃,热时无寒战及抽搐,诉头痛、颈部疼痛呈阵发性,具体描述不祥,伴呕吐3次,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样物质,未诉腹痛,无腹泻。
既往史:平素体质健康,否认患过结核等传染病,否认肝炎等传染病接触史。
具体预防接种不详。
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时有“脑损伤”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104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34kg,余大致正常。
专科检查:专科检查:双巴氏征阴性,布氏征、克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WBC25.49×10^9/L;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副鼻窦炎症,鼻咽顶后壁软组织稍厚,腺样体肥大可能;CK-MB40.1U/L,C-反应蛋白27.10mg/L;脑脊液常规检查:潘氏实验+-,白细胞总数240.00×10^6/L,余未见异常;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
2.诊治过程入院后立即给予下一级护理,遵医嘱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病毒、头孢曲松抗感染、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溴己新止咳化痰,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经对症治疗和积极护理后,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自动出院。
3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经验总结

3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经验总结目的对3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其治疗情况及效果。
结果经统计分析,护理治疗痊愈的有296例,总痊愈度达到98.6%,治疗效果显著。
结论采用有效的临床护理能提升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痊愈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标签: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病毒性脑炎是多种病毒侵入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的综合性疾病[1]。
其具有常见性,多发性且病急等临床特点。
如果治疗不及时,轻者会有癫痫、智力呆滞、瘫痪等后遗症,重者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导致死亡[2]。
因此,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加强临床护理,重视治疗效果。
本文针对3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进行全面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儿144例,男性患儿156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为(6.5±1.9)岁;患儿的发病时间为2~4d,平均发病时间为(45.9±3.2)h;150例患儿中,具有呕吐症状的有142例,具有发烧症的有125例,具有抽搐症状的有89例,具有腹泻症状的有136例。
1.2护理方法①一般护理:随时开窗户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流畅,环境清新,同时为患儿做好防潮保暖的工作,避免感冒发生等症状延续;定期为患儿擦拭身体,保证对衣物及床单的清洁,定期为患儿翻身、按摩,舒展胫骨,定期为用生理水为患儿清洗口腔,保证口腔无异味;对于儿童出现呕吐,腹泻等现象,及时向医生禀告,并用相应的药物缓解症状的持续发生。
②饮食护理: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由于发烧等症状,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因此需要补充水分达到患儿体内的水平衡。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应采取流食的方式进行喂食,少食多餐,将代谢成分高且易消化的食物搅碎或用汤汁拌成流汁借助吸管将食物输入患儿口中,保持患儿的营养水分和机体免疫力。
1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均为农村患儿 。入院时发热持续时间均 ≥4天 ,体温 均 ≥3  ̄ 或有头痛 、 9C, 呕吐, 多伴 有抽搐 和不同程度 的意 且 识障碍 、 脑膜刺激症状 、 病理反射 等。
3 一 般 护理
碍,所 以在恢复期与家属共 同共 同讨论和制定后期 的康复
计划 。
1预防关节孪缩和废用性肌萎缩 )
2 语 言 功 能 障碍 者 )
应与患儿多接触 , 消除其恐惧心理 , 指导患儿家属与患
儿密切接触 ( 抚摸背 、 、 )多给患儿说话 , 故事 , 手 脸 , 讲 有利
于 患 儿 意 识 和语 言 的恢 复 。 结 果
裤, 保持床单清洁 , 无邹褶。 2小时翻身一次 。 ) 每 6 在静脉输 液过程 中, 除甘露醇要求快速外 , 应严格控制输液滴速 , 以 防滴速过 决, 增加 心肺负荷 , 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1物理降温 : ) 头部 可用 冰帽持续降温, 头 、 额 腋下 、 腹股
沟等大血管处可放置冰袋降温, 力求体 温控制在 3  ̄ 8C以下 。
如高热不退可用冰盐水保留灌肠。 ) 2 止惊药物的应用 : 一般 选用作用快 、毒性小 、对呼吸循环 功能影响较小的抗 惊厥
的发生 , 因此 , 应加大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患儿入院后 , 及 早 明确诊 断 、 正确施 治 、 心护理 、 精 在恢 复期注重肢体功能
4 应 用脱 水 剂 的 护 理
1 4例患儿均均采用抗感染 、 抗病毒 、 降低颅 内压 、 营养 脑神经细胞 、 改善脑细胞代谢 、 针灸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取 得 了很好的疗效 。疗效标准 , 治愈 : 体温正常 , 神志清楚 , 饮
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体会

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体会李会娜(邢台市人民医院儿二科,河北邢台 054001)【摘要】病毒性脑膜炎常伴有腮腺肿大,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
该疾病患儿,由于致病病毒因素不同,所以,病情有轻重之分,该疾病会出现嗜睡、头疼、呕吐、惊厥、昏迷、偏瘫、烦躁不安等精神异常,轻者可以自行缓解,重者会留下后遗症。
本研究对1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进行精心护理和积极有效地系统化治疗,希望能够提升该方面的治愈率,该方面的具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4.103.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1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都伴有呼吸道感染,其中,男患儿70例,女患儿50例。
发热症状的有80例,呕吐的有25例,惊厥的有15例,经临床检查,两者均符合儿科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颅内压降低,抗病毒,抗感染治疗。
保持水和电解质之间的平衡,提供合理的营养供应,并为营养不良的儿童提供静脉营养液。
抗病毒药物加入5%葡萄糖注射于静脉。
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用脱水剂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增加或减少直至停药。
1.3 结果经过系统,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本次研究中有120例患儿中,114例患儿治愈,6例患儿有明显的好转症状。
2 护 理2.1 发热护理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干净整洁。
患儿入院后,如果体温在38.5℃以上,要采取物理降温法,;如果持续高温,要采用低温治疗仪辅助降温,这样的降温治疗最少3小时以上,采用该方面降温半小时后,将胶手套装满冰水扎口,放置患儿两侧腋下,降温效果更佳。
2.2 预防惊厥护理患儿发生惊厥的现象可能由痰堵、高热等原因引起,所以,保持患儿呼吸道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做好定期翻身、拍背等护理。
对于惊厥的患儿,应做好应急措施,切记头一定要侧向一方,为了进一步防止患儿在发生惊厥时咬舌伤到自己,必须在患儿口腔中放置一种压舌板,进而保障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