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篇一: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构造地质教学实习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导师日期一.绪言1. 实习概况构造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旨在旨在培养我们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现场教学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基本知识和内容,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习时间,我们掌握野外沉积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描述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等专业技能。
2. 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将认识、掌握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
为我们以后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奠定了基础: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学会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2).掌握并应用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
练习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进行常见沉积岩、沉积现象的野外识别。
3).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努力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实习安排6月24日—6月26日:实习动员6月27日:漳州火山地质公园6月28日—7月4日:数据整理7月5日:青云山7月6日:长乐下沙海滩7月7日—7月10日:数据整理,撰写实习报告4. 实习区地质概况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3篇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3篇地质野外实习报告篇1一、前言1、实习目的本次的野外地质实习针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5级学生。
这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认识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
通过短期的野外实习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时通过实习巩固学过的《普通地质学》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2、北京概况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北接滦平、丰宁、赤县和承德等县;西临怀来、涿鹿等县;南临涞水、涿县、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县、市;东与大厂、香河、三河、兴隆和天津市的蓟县为邻。
东南是一块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称北京平原,其形状很象一个向群山丛中突出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城座落在北京湾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纬39度28分,北到北纬41度05分,西起东经115度25分,东至东经117度30分,南北横跨纬度1度37分,东西经度相间2度05分。
北京地处中纬地带,气候具有明显的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形成的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山脉绵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为全市最高点。
地貌呈明显的层状结构,山区河流多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洵河和拒马河。
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曾发现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顶洞人遗址。
全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辖九县十区,人口达1000多万,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交通运输枢纽。
3、实习路线本次实习共有五条路线。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采石场-->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东山腰处-->灰峪东山梁处及从军向北,向西远眺-->军庄火车站南,铁路剖面-->铁路隧道附近6月26日:军庄以西,永定河边的陈家庄-野溪附近-->下苇甸村西公路边-->河东铁路东面-->铁路隧道北口一带6月27日:昌平一号隧道-->龙山顶-->十三陵水库6月28日:房山区石花洞6月29号:周口店山口村东侧-->羊屎沟口-->东山口花岗岩采石场附:交通位置图二、地层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总厚度达六万米以上。
构造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内容本次构造地质学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地质填图、地质罗盘运用、地层分层、产状测量、岩性描述等基本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实习地点位于南京市湖山地区,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8日至6月18日。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填图技巧-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并掌握了地质填图的基本技巧,包括如何识别地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
- 完成了湖山部分地区的地质填图,记录了不同地层的分布、产状和接触关系。
2. 地质罗盘的运用- 巩固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岩层的倾角和方位角。
3. 地层分层与岩性描述- 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实习点上的岩层进行分层,测量产状,并详细描述了岩性特征。
4. 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与技能- 初步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定点、地质素描、地质记录等。
5. 地质思维能力与报告编写- 通过对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培养了地质思维能力。
- 编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成果1. 地质填图成果- 完成了湖山地区部分地区的地质填图,绘制了详细的地质图。
2. 地质罗盘运用成果- 能够熟练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岩层倾角和方位角的测量。
3. 地层分层与岩性描述成果- 对实习点上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并准确描述了岩性特征。
4. 地质思维能力与报告编写成果- 通过实习,提高了地质思维能力,能够对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 编写的实习报告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符合要求。
五、实习体会通过本次构造地质学实习,我对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地质思维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野外工作的艰辛和乐趣,激发了我对地质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报告(三篇)

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报告【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背景地质专业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在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野外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科的兴趣,并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以研究地质构造、岩石学和矿床学为主题,旨在加深学生对地质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和方法本次野外实习主要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出露地作为实习点,包括断裂带、褶皱带、火山地区等。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岩石样品的采集和分类、矿石的鉴定和分析等。
实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来进行,学生需要亲自体验和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实践经验。
三、实习过程和结果1. 实习地点:选择了山地和海滩两个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实习地点,以便学生们能够接触不同类型的岩石和构造。
2. 断裂带观察:我们在山地选取了一个断裂带作为观察点,通过测量断裂带的长度、宽度和位移量,学习了断层的形成和变形机制。
3. 褶皱带观察:我们在另一处山地选择了一个褶皱带作为观察点,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褶皱和测量褶皱的形态参数,学习了褶皱的形成和变形规律。
4. 岩石采集和分类: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还进行了一些岩石的采集和分类工作,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和成分等特征,学习了岩石的分类方法和岩石的成因。
5. 矿床鉴定和分析:在海滩实习地点,我们进行了一些矿床的鉴定和分析工作,通过观察矿石的外观和测量矿石的成分,学习了矿床的形成和矿石的资源评价方法。
四、实习收获和心得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对地质学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使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质构造的形态和变形规律,增加了对地壳演化过程的理解。
岩石采集和分类的工作使我对不同类型的岩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8篇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8篇地质野外实习报告篇1上午8:20到达望峰岗煤矿,之后在三楼会议室召开简单的介绍会,由地质科老总介绍本煤矿的概况。
老总是987年从我们学校毕业的。
此矿1986年第一次开采,1997年瓦斯爆炸,之后停工。
重新建井,预计全面投产。
主要开采-660米,-960米,-1200米三层的煤,目前已经开采到了-960米的煤层。
1、该矿地址构造比较复杂,地层有倒转现象。
瓦斯多,裂隙发育,易发生突水和瓦斯突出,如在建井过程中就发生了瓦斯和煤一起突出的事故,造成12人被埋,死亡。
同时由于开采深度大,地压大,地温高,也造成了开采难度大。
2、预计投产后每年产煤300万吨,由预计储量3亿吨可知能开采1。
次矿主要开采优质煤,主要用于化工和炼纲,成分是焦煤和肥煤。
3、主要有五个井筒:1个主井,2个附井,2个风井。
主井运输煤,附井运输器材和人员及煤矸石等,风井是通风作用的。
4、在02#井停留了较长的时间,老总们介绍了此井的建设过程。
早期采到-300米,即将采-960米的,最终采到-1030米。
在建井中早期遇到的是粉红色砂岩,;裂隙发育,涌水多,需要打注浆孔注入水泥.水玻璃等,同时需要地质工作者计算涌水量,注浆压力.范围.深度。
一般在建井过程中涌水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否则灰尘太大,工人很难在井下工作。
此井直径8米,依靠人工爆破挖掘,大约每22-27小时可以掘进4.5米,其过程如下:先用伞钻同时大十几个炮孔,放炮-——清理碎石——用护模支撑井筒壁,并在护模和井筒壁之间用水泥沙浆充填——固结后拆模——伞钻打炮眼——放炮,如此循环下去。
5、在瓦斯井的钻探现场我们见到了超大型钻机,了解了超大型钻机的工作过程并与我们在学校实习的多功能钻机惊醒了比较,从而找出二者的不同。
大型钻机的钻齿和牙轮的尖齿是合金纲制成的,硬度在8以上,牙轮主要起破碎作用。
钻孔分三次才能完成,直径先是30厘米——65厘米——80厘米瓦斯抽出以后经过提纯可以发电,居民供暖做饭,或者供应激动车辆,如出租车。
关于野外地质实习报告3篇

关于野外地质实习报告3篇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篇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学问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
我们有了理论学问,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
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
因此,应当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学问。
运用这些学问去观察、研究、分析和推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熬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树立喜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煤矿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学问之前必修的一门课程。
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理论学问,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进行地质研究还是地质学问应用几乎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观察。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取样,猎取地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材料,经室内进一步研究,进而最终获得地质学问。
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质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学问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本次实习是以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
第二节实习安排和进度我们本次的地质认识实习工安排了两天的时间。
实习开始以20xx/9/9号,8号晚上我们领来了实习所要的工具,9号早上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
本次实习安排了两天时间,所以实习也分为两条实习路线。
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3篇

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3篇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篇1马上就要出去参加实习了,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激动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在不断地慢慢的成长中学习到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参加实习的机会多了,我就会做好这一切,很多的现实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的,相信我能够做好这一切,参加实习得到实习的锻炼!一、实习地点论文联盟佛山市高明区西坑水库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二、实习目的及要求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毕业论文网2、认识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a.地形地貌条件b. 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c.地质构造d.水文地质条件e.物理地质作用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三、实习内容1. 西坑水库及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西坑水库(中型)位于高明区杨梅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10.5km2,库容为1030万m3,兴利库容为798万m3,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设计高程为114.2m,顶宽5.0m,最大坝高29.5m。
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为110.3m,宽15.0m。
在坝后建有一座发电站,装机发电功率为320 kw。
水库在1997年安全鉴定为二类水库,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前期所进行的除险加固措施未能彻底消除水库的安全隐患,主要还存在坝体渗漏严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坝坝体单薄、反滤体存在失效迹象等安全隐患。
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问题。
水库下游西坑村的村民未能迁往他处,这样不但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更严重的是,群众在水库管理范围外,溢洪道尾水两侧承包责任田里兴建住宅房屋,逐渐遍及了整个大坝下游的泄洪区域,涉及房屋1.3万m2,人口300多万人。
由于下游泄洪渠道仅1.0m宽左右,加上淤塞严重,一旦水库泄洪将淹浸和冲刷下游农田和这些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重庆交通大学)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日期:目录第一章绪言……………3—4第一节实习目的及意义 (3)第二节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3—6第三节地质研究简史………………6—7第四节实习概况 (7)第二章地层及相关地质作用………………7—10第一节侏罗系………………7—8第二节三叠系………………8—9第三节二叠系 (9)第四节志留系………………9—10第五节奥陶系 (10)第六节寒武系 (10)第七节相关地质作用 (10)1.风化作用 (10)2.岩溶作用 (10)3.根劈作用 (10)第三章构造..................11—14第一节褶皱 (11)第二节断层………………11—15第三节节理………………15—16第四章岩石………………17—20第一节沉积岩………………17—20第二节变质岩 (20)1. 接触热变质岩 (20)2. 动力变质岩 (20)第三节岩浆岩 (20)第五章矿产 (21)第六章结束语………………21—22第一节成果………………21—22第二节问题 (22)第三节致谢 (22)附录一.罗盘测角度的方法………………23—261.水平角测量操作 (24)2.垂直角测量操作………………24—253.岩层产状的测量………………25—26二.岩层厚度的计算………………26—271.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方向垂直测量时 (26)2.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测量时………………26—27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实习目的及意义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将认识、掌握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
为我们以后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奠定了基础: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学会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2).掌握并应用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
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地图的使用和培养野外记录的习惯。
练习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进行常见沉积岩、沉积现象的野外识别。
3).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努力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国的人生观。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1).实习区地理位置: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以代家沟、文星场为主,附以合川市土主乡一线及华蓥山一带等地。
地质填图仅在工区南段进行,面积约10 KM²。
实习区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5´,见下图:1-沥鼻峡背斜2-温塘峡背斜3-华蓥山背斜4-观音峡背斜5-龙王洞背斜6-铜锣峡背斜7-明月峡背斜8-卧龙河背斜2).自然地理概况:区内地形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500米左右。
最高峰为后峰山,海拔773米。
实习区北高南低,山脉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呈线状分布,地形高低及延伸方向与褶皱(背斜)轴向一致,属正地形。
实习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明显易见有二槽地,故有前槽(代家沟—后丰岩—水岚垭),后槽(喻家槽—芹菜田)之称,为嘉陵江组石灰岩分布区,遭受后期强烈剥蚀及溶蚀作用形成。
实习区基岩裸露,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稠密,梯田密布。
上三叠统砂、泥岩分布区峰峦叠嶂,气势巍峨。
3).自然经济及交通:该区以采煤业为主,有最早开发煤田的天府矿务局以及乡、村开办的小型煤矿。
石灰、水泥、黄铁矿、石英砂、采石场等中、小型企业。
农业方面,两槽盛产水稻,坡地以玉米、苕类为主,耕作条件一般。
作为“三大火炉”之一,气温较高。
7—8月气温平均在33--35℃,不过,工业区处于山地,气温偏低,雨季多在10—11月份,雨量不大,冬季多雾。
人口稠密,以汉族为主,文化较发达,生活开化。
交通较方便,南临嘉陵江,轮船下抵重庆,上驶合川;襄渝铁路、渝岳公路由工业区西北而过;市区公共汽车有北碚—后丰岩、北碚—杨柳坝、北碚--三汇坝等县,一日数班,相对便利。
4).一零级地质工程三班第一组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成员有:王誉霖,央吉啦,李莉,张培成,岳亚亚,井国璧。
其具体分工如下: 组 长记 录组 员测产状掌 图2012.07.012012.07.022012.07.03记 录记 录分层,中间读数分层,记录2012.06.30记录,测产状记录,填图拍照片记 录测产状填 图拍照片测产状前测手后测手分层,中间读数记录,测产状记 录测产状前测手后测手,测产状记 录第三节 地质研究简史新中国成立前地质前辈做过一些地质路线及矿点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做过1:10000煤田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以及1:200000石油地质普查等工作,资料较多,特别是矿区地质研究程度很高。
四川盆地内部,一般为侏罗系“红色”地层所覆盖。
川东地区褶皱强烈,出露三叠系以下地层,而在本区北东方向40KM 的溪口地区,由于华蓥山大断裂的抬升,可见到中、上寒武统地层(缺失泥盆系和上、下石炭统地层)。
本区常见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最新地层为侏罗统上沙溪庙组。
实习工作地区及邻近地区地层发育好,自寒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建立了较完整的地层层序。
第四节实习概况1. 概况(1). 准备工作阶段(2012.06.23--2012.06.29):全面搜集资料,借地质实习工具与器材:地质锤、罗盘、笔记本、铅笔、文具(量角器、三角板等)、测绳(30米)(组);衣服鞋子、干粮水和雨伞(帽子);学生证、身份证;四天生活用品。
(2). 野外工作阶段(2012.06.30--2012.07.03)完成地层剖面的测制,全面展开地质填图。
为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天出发前,都要进行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筹备充足的工作、交通和生活需要的装备和用具。
工作内容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
(3). 最终资料整理阶段(2012.07.04—2012.07.08)(4).实习的主要路线:路线一:水岚垭----毛狗洞----芹菜田---廖家坡---麻窝凼路线二:楼梯沟----铁厂沟路线三:后峰岩---鹰耳崖,全长70米左右。
路线四:某煤场附近,全长一公里左右。
2.实习2012年6月29日中午14时,我们从学校三号门乘车出发,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本次实习的住宿地—天府矿务局招待所。
下午没安排活动,老师让我们休整一下,为明天的实习做好准备。
30号早上是阴天,三十分钟的公交车程后,到达了实习路线一的起点--水岚垭,带队老师大体讲了一下之后就拉开了实习的大幕。
第二章地层及相关地质作用第一节侏罗系(J)上沙溪庙组(J²2s)厚度大于790m,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浅灰绿色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
下沙溪庙组(J¹2s)厚度386m,为紫红色泥岩与青灰、黄灰色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
自流井组(J1-2zh)凉高山段(J51-2zh)厚度120.9m,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下部夹石灰岩。
大安寨段(J41-2zh)厚度51.6m,为灰色介壳岩与灰绿色页岩不等厚互层。
马鞍山段(J31-2zh)厚度123.3m,为紫红色灰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东岳庙段(J²1-2zh)厚度52.8m,深灰色页岩、杂色泥岩夹薄层介壳灰岩。
珍珠冲段(J¹1-2zh)厚度145.7m,紫红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
第二节三叠系(T)须家河组(T3x)第六段(T63x)厚度147.8m,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第五段(T53x)厚度71.1米,杂色泥岩、页岩夹细、粉砂岩及煤线第四段(T43x)厚度102.7m,灰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第三段(T33x)厚度11.4m,页岩、粉砂质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薄煤层第二段(T23x)厚度27.3m,浅灰色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第一段(T13x)厚度102.4m,灰褐色泥、页岩夹砂岩及煤线,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雷口坡组(T2r)第一段(T12r)厚度66.6m,灰色砾屑灰岩、泥晶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嘉陵江组(T1j)第一段(T¹1j)厚度244.1m,泥纹泥晶灰岩、泥晶灰岩夹少许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第二段(T²1j)厚度79.4m,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及少许砾屑灰岩第三段(T³1j)厚度143.4m,灰色泥晶灰岩、泥纹泥晶灰岩夹少许砾屑灰岩第四段(T41j)厚度116.9m,灰白色泥晶白云岩、灰岩夹溶塌角砾岩飞仙关组(T1f)第一段(T¹1f)厚度74.2m,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生屑灰岩、砂屑灰岩第二段(T²1f)厚度32.0m,浅灰色亮晶鲕粒灰岩及藻纹层灰岩第三段(T³1f)厚度209.0m,紫红色钙质泥、页岩夹砂屑灰岩、泥晶灰岩第四段(T41f)厚度144.0m,泥晶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不等厚互层第五段(T51f)厚度46.5m,紫红色泥灰岩、页岩夹藻纹层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灰岩第三节二叠系(P)长兴组(P2ch) 厚度105.3m,深灰色泥晶灰岩、生物泥晶灰岩、局部夹生物礁灰岩龙潭组(P2l)第一段(P¹2l)厚度65.7m,页岩、泥岩夹粉砂岩夹煤,底部见铝土质粘土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第二段(P²2l)厚度4.3m,硅质、钙质生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第三段(P³2l)厚度28.2m,页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夹煤层第四段(P42l)厚度10.1m,灰黑色白云岩硅质生物灰岩夹硅质层第五段(P52l)厚度90.5m,页岩、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菱铁矿结核矛口组(P1m)厚度187.7m,含燧石团块生物泥晶灰岩、生物灰岩、洞缝发育栖霞组(P1q)厚度155.6m,深灰色灰岩夹沥青质页岩梁山组(P1l)厚度3.2m,灰绿色粘土岩、钙质页岩、夹页岩夹煤第四节石炭系(C)威宁组(C2w)厚度5.6m,黄至浅黄色含钙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第五节志留系(S)韩家店组(S2h)厚度54.8m,灰绿、紫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质灰岩、局部礁灰岩小河坝组(S1x) 厚度358.0m, 灰绿色砂质页岩夹粉砂岩龙马溪组(S1l)厚度66.0m, 灰绿色页岩,下部加黑色页岩第五节奥陶系(O)五峰组(O3w)厚度5.8m,黑色页岩及薄层硅质岩,含笔石临湘组(O3l)厚度3.0m,浅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含星点状黄铁矿宝塔组(O2b)厚度50.2m,灰色灰岩、硅裂纹生物灰岩十字铺租(O2s)厚度27.7m,泥灰岩夹薄层砂岩及页岩湄潭组(O1m)厚度179.1m,页岩夹少许薄层砂岩红花园组(O1h)厚度16.1m, 石灰岩加少许薄层灰岩桐梓组(O1t)厚度103.7m,页岩与白云岩、泥灰岩不等厚互层第六节寒武系(€)洗象池群(€2-3xx)厚度大于358.0m, 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第七节相关地质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