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过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自然现象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自然现象形成过程

自然现象形成过程材料前记:地貌形成过程为地理高考常见的中高难度题型,且随着新高考改革,出现材料创新的趋势。

此类考题的两大难点在于形成过程难以辨析和答题规范性要求较高(此特点在山东卷表现尤为显著),因此2023考生需着重在以上两点进行重点突破。

其实,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材料创新,万变不离其宗,考点仍然为课本知识,只是载体稍有变化。

这要求考生在地理一轮复习过程中扎实必备知识,并且做好必要的关联与整合,便于在应试过程中做到考点即时分辨和条件反射式的思维迸发。

综合以上,对于地貌形成过程类考题,考生断不可盲目积累海量地质材料进行“撞材料”式备考,这并不符合新高考地理对2023考生素养的要求。

然而,一些基本的积累仍然必要,如课本上的典型地貌。

因此,本则复习材料重点在于课本典型地貌形成过程的术语规范以及近期考察过的典型地貌形成过程。

要求考生深度剖析其中的考点与思维路径,逐步规范作答,以不变应万变!同地质地貌形成过程一样,自然现象形成过程是过程分析类问题的另一大考察题型。

相应地,这类题型仍具有过程分析困难和答题规范要求高两大困难。

不同的是,以气象类为主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更加偏重于考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即多方要素影响某类现象的形成【而地质地貌类问题可直接从地质作用出发,基础思路比较清晰】,在高考中着重考察考生的综合思维,为0.3难度的分选题型。

对于此类难题,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熟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相关内容以及要素间的联系,打好应对综合分析题的根基。

另外,考生须在备考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于关键词的记忆与落实,从而做到考场分分必得。

只要有以上两个法宝,加以稳定的考场心态,在严苛的山东卷拿下过程分析题的满分不是空想!课本典型案例归纳一、气候1.热力环流①地面受热不均;②高温地区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高空由于空气不断流入,形成高气压。

③低温地区近地面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由于空气不断下沉,形成低气压。

2第二章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及动力基础

2第二章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及动力基础

第二章 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及动力基础地理系统运行的动力即其能量基础,按通常的分类来自与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外来能或外动力作用,以太阳辐射能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其它星际之间的引力能、陨石物质在地球引力场中坠落而产生的机械能、各种宇宙射线与地球物质的作用等。

其二是内生能及内动力作用,包括地球物质中放射性元素蜕变所产生的热能、来自地球本身的引力能、以及地壳构造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及动力作用等。

内生能及内动力因素对于地理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形态特征(如海陆格局的形成)的主导性、宏观性的控制作用方面,这种作用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才能显现出来,而对于现代地表物质的运动,则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途径和方式表现的;相比而言,对于地球表面的物质运动和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来说,更直接的动力和最基本的条件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来能及外动力作用。

这两大类能量和动力作用的存在及其在地理系统中的重叠和交叉,为地理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提供了动力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地理过程的进行和变化,决定了地理系统演化的方向和强度,并使得地理系统千姿百态和异常复杂地呈现出来。

从地理系统的这种纷繁多变的表象中,可以看到它们严格遵循着能量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的规律,表征着能量在形式上的互相转换以及始终守恒的特性。

第一节 外来能及外力作用一、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一)太阳辐射能1.太阳辐射能的产生太阳辐射能来自于太阳内部的热核聚变。

这种聚变有两种反应过程,其一是“质子—质子反应”,反应式为:1 1H + 1 1H →2 1H + e ++υ2 1H + 1 1H → 32H e + γ3 2H e + 3 2H e →4 2H e + 2 1 1H +γ 式中, 1 1H 为氢原子核, 2 1H 为重氢原子核(氘核), 3 2H e 是氦同位素核(氚核), 4 2H e 为氦原子核,符号左边的上标表示质量数(= 质子+ 中子数),下标表示电荷数(= 质子数);e + 为正电子;υ为中微子;γ为光子。

【热点探究】2023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自然地理演变过程

【热点探究】2023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自然地理演变过程
北京卷
2019年7题
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山东卷
2013年1~2题
2013年3~4题
2013年5题
2013年26题(1)(2)题
2013年33题
2013年34题
水循环主要环节、地表径流特征的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如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的形成过程;2021湖北高考真题考查天气系统形成过程;2021福建高考真题,考查三角洲演变过程;预测2023年高考仍然以新情景为载体考查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并分析某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考情统计
类型
年份、题号
考查内容
全国卷
2019年Ⅰ卷9~11 题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37 题
2019年Ⅱ卷9~11题

考研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述

考研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述

考研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系统,而人文地理学则关注于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互动关系和影响力。

本文将就考研地理学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资源等内容。

地理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地球形状与大小、纬度与经度、地球运动和地球的内部结构等基本知识。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文系统、地表系统和生物系统等。

自然地理过程是指在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现象和过程。

自然地理资源则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在考研地理学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首先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认识与了解,明确各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次是对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自然地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明确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机制。

再次是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明确其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途径。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

人文地理内容涵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人口地理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城乡人口结构等问题。

城市地理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规律等。

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

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的地理分布、交通网络和交通发展等问题。

文化地理则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景观等。

在考研地理学中,人文地理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首先是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自然地理学-第1章

自然地理学-第1章

10
➢ 行星的概念
行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
➢ 小行星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 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 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 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 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 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 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 米的大坑
2023/4/30
38
纬线
2023/4/30
几条重要的纬线
39
第四节 地理坐标
2 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而形成的圆。 特征:1、任意两条经线长度相等,与纬线相垂直。
2、经线指示南北的方向性。 本初子午线: 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穿过伦敦当时 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本初经线是经度为零度的经线。 由此向东向西各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是重合的,通常叫做180°经线, 经度的确定:该地所在精度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面 面角)。沿着纬线进行测量。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
2023/4/30
19
天体组合
天体
星系
星系群
总星系 星系团
2023/4/30
20
二、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 地心论 ✓ 日心说 ✓ 现代观点
✓ 与其他天体的物质能量交换
2023/4/30
21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地形球状的的大地小理及意其义地: 理天意地义
圆方
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太如阳如高度
2023/4/30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是指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海洋、地质、水文、生物、土壤、地形等各种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为人类提供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包括:1.大气过程:大气过程是指大气层中各种气体、水汽、尘埃、微粒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过程。

2.海洋过程:海洋过程是指海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过程,包括海水的循环、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海水的化学反应、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构造变化过程,包括地壳的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等。

4.水文过程:水文过程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流、潮汐等。

5.生物过程:生物过程是指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适应等过程。

6.土壤过程:土壤过程是指土壤的形成、变化、演化过程,以及土壤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包括:1.大气层的结构和流动规律:大气层的结构是由海平面上至太空的气体层次组成的,大气流动规律是指大气中气体、水汽、尘埃、微粒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规律。

2.海洋的结构和流动规律:海洋的结构是由海水、海底、海岸等构成的,海洋流动规律是指海水的循环、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海水的化学反应、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规律。

3.地质的构造和变化规律:地质的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构造,地质变化规律是指地壳的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等规律。

4.水文的流动规律:水文的流动规律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规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流、潮汐等。

5.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是指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适应等规律。

6.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是指土壤的形成、变化、演化过程,以及土壤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了解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对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二、自然环境的组成(l)对流圈。

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

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

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8—9 公里。

1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主讲教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统一的 ,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 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某一自然地理 要素的变化
其他要素 的改变 整个地理环境 状态的改变
案例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 美、山青水秀。自唐代以后, 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这种 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 统一变化形成的,说明自然地 理各要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发展 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 演化具有整体性。 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 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 降,植被生长慢,气候变得 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 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大, 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一: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矿 物燃料 砍伐森林 植 被
大气 co2 增 多
气 温 升 高
大 气
气 候 变 暖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水
海 平 面 上 升
淹没 沿海 低地 地貌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净化 空气
涵养 水源
浮尘、扬沙天 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风 化加速 水土流失加剧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 有机质
腐殖质减少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森林 面积 锐减
多人 工林 或天 然次 生林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四: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