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运动难点:观察蜗牛的触角、观察蜗牛的运动五、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棉签、活动手册、活动记录单、树叶、透明塑料杯、线、木棍。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0《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案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第三课。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本课课题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但是为什么选择了蜗牛呢?第一、蜗牛在我们各省市都有分布,是我们身边常见动物。
第二、蜗牛易于饲养,行动缓慢,便于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观察。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方面特征。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比较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从科学认知上,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此外,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科学态度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体。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李张宇【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阅读二:常见的动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阅读二:常见的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阅读二:常见的动物》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鱼、鸟等,通过阅读这些动物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还需要在阅读理解、词汇积累等方面加强培养。
在导入环节,我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谈谈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几种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难点: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实物等教具。
2.准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
3.准备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我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作业。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2.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

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将开启学生观察动物的探索之旅。
教材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是“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来暴露学生对动物的初步认识,引出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探索;二是“探索: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把它画下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来详细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三是“研讨: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一起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动物的关注从幼小时候就开始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对植物初浅的观察经验,初步知道如何观察、比较、记录、描述,但是由于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处于动态的,所以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知道动物具有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共同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记录、描述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生能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2.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真实详尽记录、描述小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3.观察一种动物课件(共17张PPT)

蜜蜂
蚂蚁
蚯蚓
蜗牛
关于我, 你有什么好奇的吗?
请你帮我 拼一拼
壳
头
躯干
任务一
蜗牛有什么特Biblioteka ?1.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身上长着什么? 3.安静观察后把蜗牛画下来。
安静有序、分工协作、珍惜生命
任务一
蜗牛的口
任务一
蜗牛对外界的刺激会 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触角伸缩、身体缩 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2.静静地观察它的运动
3.试一试把透明板竖起来、 倒过来
任务二
黏液 保护蜗牛、留下信息 腹足
与蜗牛相似的动物
kuò yú
luó
gé
蛞蝓
螺
蛤
这些动物和我们今天观察的蜗牛有什么相似之处?
应激反应
任务一
ké
壳
fù zú
腹足
chù jiăo
触角
yǎn jīng
眼睛
口kŏu
任务一
口可以用来___吃__食__物___ 眼可以用来_____看_____ 触角可以用来___探___路____ 壳可以用来_保__护__自___己___
___?___可以运动
任务二
蜗牛是怎么运动的?
1.将蜗牛轻放到透明板上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一种动物》教科版

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不过从一般情况来看,选取常见的蜗牛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合适。
本课的聚焦板块从选择以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
探索板块主要分为蜗牛的身体特点、应激反应和运动三大方面。
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蜗牛身体上的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利用棉签触碰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观察蜗牛的运动。
最后通过研讨板块,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上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用处,爬行本领这么大,主要与腹足有关。
拓展板块通过与蜗牛相似的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保障。
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此外,学生使用放大镜并不是非常熟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
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观察所得。
在科学情感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认识蜗牛身体上的壳、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知道这些结构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学生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学生知道蜗牛能用腹足在不同物体表面爬行,爬行时腹足会细波浪状运动并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经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蜗牛的探究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地观察,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认识蜗牛身体上的结构。
2.学生通过棉签触碰蜗牛,发现蜗牛的应激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理论指导】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尤其强调通过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造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这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研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用工程思维,而不仅仅是科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不同于指向求知的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设计、制作和改进的过程,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学习加以整合,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融通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这一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做出结构完整的蜗牛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蜗牛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
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 通过构思、合作、实践,做出部位完整的蜗牛模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情景教学.【教学准备】课件、工具箱20个,蜗牛数只、水彩笔、棉签、核桃、乒乓球、号码贴、火柴、放大镜、微视频、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导入,让学生先借助实物投影仪直观地看到蜗牛。
利用蜗牛爬葡萄藤的方式组织教学,不但与主题相关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
】今天这节课,邓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观察一种动物》。
(贴好课题,拿出两只卡片蜗牛)孩子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观察的小动物——蜗牛。
(师板书)这只红色的蜗牛代表一大组(1-5组),蓝色的蜗牛代表二大组(6-10组),看哪个组的同学能够通过优异的表现让蜗牛爬上葡萄藤的终点。
大家有没有信心?(有)2.说想法【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了解观察动物的几大方面,如外部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等等。
】有信心的孩子请看这儿——(打开实物投影仪看到蜗牛)小组交流,你想观察蜗牛的什么?(指名反馈)生1:我想观察蜗牛的身体(背、触角)。
(师相机引导,概括,板书:外部特征):我想观察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2生(师相机引导,概括,板书:运动方式)生3:我想观察观察蜗牛是怎么吃东西的。
(师相机引导,概括,板书:生活习性)生4:我想观察蜗牛的反应。
(师相机引导,概括,板书:应激反应)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我真开心!因为蜗牛的生活习性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三个问题,(指着黑板的板书)那我们怎样才能把蜗牛的外部特征、运动方式、应激反应都观察到位呢?谁来给我出出招儿?生反馈:用眼睛看,用放大镜观察。
(师拿出放大镜,教学生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触碰蜗牛观察它的反应,相机引出话题:观察蜗牛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反馈:不能直接用手去触碰蜗牛,戴上一次性的手套;要轻轻地用棉签触碰;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蜗牛;不能把放大镜直接贴在蜗牛身上观察;我们的观察盒子是透明的,可以通过看底部的方法观察......【教学反思:学生自己在总结观察的注意事项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要适时帮助,特别是蜗牛的运动方式探究,学生要戴手套操作,可能有点不好组织。
】二、观察探究【设计意图:因观察蜗牛结构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蜗牛的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可以放在一起进行,于是我将三个任务单一起出示,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更加专注,不致使思维被打断。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接下来,同学们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请听合作探究任务单。
(PPT出示任务单,并播放音频。
)1.出示任务单: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看看蜗牛是由哪几个部位组成?用棉签轻轻去触碰蜗牛时,它有什么反应?蜗牛能在菜叶和树枝上爬行吗?它的爬行本领与什么有关呢?(请组长拿出1号实验箱,生探究,师巡视并相机拍照)2.生反馈。
探究时间到,请组长快速收好1号实验箱,按要求做到的小组蜗牛向前爬。
(1)生反馈蜗牛的外部特征,师在黑板上贴卡纸做的蜗牛并相机板书其身体部位:触角(两对)、眼睛、壳、腹足。
(引导观察蜗牛的口及小触角,小触角长在长触角的前面,可借用希沃放大蜗牛图片一起观察。
)师追问:我们指导,动物的每一个身体部位都有它独有的功能,你来猜猜蜗牛的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生反馈,壳可以保护自己,眼睛用来看。
)师留问题:怎么证明大触角上面长着的就是蜗牛的眼睛呢?蜗牛有没有耳朵呢?它排大小便的肛门又在哪呢?这些问题可真有意思,我们以后可以多花时间去探究哦。
(2)反馈蜗牛应激反应与运动。
师提问:你用棉签触碰了蜗牛的什么部位,它有什么反应?生反馈:我碰了蜗牛的壳、触角,它.....师追问:蜗牛为什么会缩回身子?(自我保护,害怕)(老师变成大棉签,请大家伸出大触角,小小蜗牛准备好,我的棉签扫来啦!生马上收回大触角。
)(3)反馈蜗牛的运动方式。
蜗牛能在菜叶和树枝上爬行吗?(生反馈:蜗牛能在菜叶和树枝爬行;它靠腹足爬行。
)我们一起来看可能大家观察的不够细致,因为蜗牛有点儿害怕,一段视频吧!播放蜗牛爬行的微课,看到黏液。
黏液对蜗牛的爬行有什么帮助吗?(生反馈)【教学反思:观察探究环节要把观察时的要求讲述清楚,只有在学生明确要求之后才能带着目的去观察。
学生反馈环节要信任学生,敢于放手。
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顺序,比如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
蜗牛的运动观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可能看不清蜗牛爬行时留下的黏液,借用微视频更直观。
】三、课中韵律操【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课中放松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同学们一定有点儿辛苦了,来,轻轻地站起来,和邓老师一起放松放松吧!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四、制作蜗牛模型【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蜗牛,同时也是为制作蜗牛模型环节铺垫。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蜗牛,重点放在学生能完整、准确地将蜗牛模型做出来。
】1.世界各地的蜗牛小朋友们,刚刚大家观察到的蜗牛是我从郴州的菜园里抓的,下课后,我还得把它们放回大自然,让它们与家人团聚。
(课件出示蜗牛图片)其实吖,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
蜗牛的种类很多,约25000多种,遍布世界各地,仅我们中国就有数千种。
孩子们想不想看看世界各地的蜗牛吖?(ppt出示不同地方的蜗牛。
)古巴的这种蜗牛因为非凡色彩外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蜗(拿牛。
老师因为特别喜欢,所以做了一个蜗牛模型呢,大家看看!.出蜗牛模型)孩子们,你们想做蜗牛模型吗?(想)2.动手做蜗牛模型瞧,这是邓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
你打算用它们做蜗牛的什么?(ppt出示材料,生反馈。
核桃做壳,粘土做腹足......)你们的想法可真棒,不过在做手工之前,邓老师要提出几个小要求。
出示制作要求: 1.蜗牛模型的外部特征要完整。
2.两人合作完成一只蜗牛模型。
3.可以适当打扮一下蜗牛模型。
(组长拿出2号材料箱,教师巡视指导,并用视频展示做得较好的学生。
)3.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做蜗牛对学生而言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如何做出一只外部特征完整的蜗牛?如何选材?这些都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
在互相帮助或独立完成的12分钟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实践,还原一只蜗牛的样子。
这是巩固的过程,也是实现创新的过程。
】师:制作时间到了,想把蜗牛模型带回家的小组请坐端正!下面,让我们用热烈地掌声,有请xxx小朋友上台展示蜗牛模型。
借助投影仪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评。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蜗牛作品。
(观察学生做的蜗牛模型是否有完整的外部特征。
)【教学反思:动手做蜗牛是检验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掌握情况,如何做出一只比例协调的蜗牛对部分孩子而言有些困难,特别是腹足的部分。
教师可以稍微示范。
展示环节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特别注意学生对长短触角的位置掌握如何。
此外,在做蜗牛的时候要给足时间,给学生发言的权利。
进行视频同步时要尽量避免晃动。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提出自己还课堂小结是对整堂课的再次梳理,【设计意图:想了解蜗牛的哪些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课后探究。
】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新收获?(生反馈)谢谢大家的分享,老师也希望孩子们在困难面前,都能有小蜗牛一样的心态,爬得慢点儿没有关系,只要选择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终会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今天这节课咱们的第x组获胜,下课后到班主任老师那里领取神秘大奖吧!【教学后记】蜗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在通过观察其身体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之后,学生们也都对蜗牛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而做蜗牛模型环节能促使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有效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蜗牛的外部形态。
由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有限,课堂上做出来的蜗牛不太漂亮。
但是学生乐在其中,能根据自己对蜗牛的了解,在脑海中构思一只蜗牛,并在材料箱找到相对应的材料完成制作。
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日后的学习是很关键的。
【板书设计】观察一种动物蜗牛运动方式应激反应外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