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历史
昆明大观楼的导游词

昆明大观楼的导游词昆明大观楼,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市区广化街与东寺街交汇处,是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大观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被誉为云南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物。
下面是一份关于昆明大观楼的导游词,让我们一起来参观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吧。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昆明大观楼,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并向大家介绍它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中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大楼高达19层,共有七十二支柱,高度达到41.7米,是中国目前现存最高的木质建筑物,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现存最高的多层建筑之一。
大观楼整体采用木结构,无使用一颗钉子,完全靠榫卯和斗拱来连接。
大观楼的设计严谨而精巧,整座楼体呈十字形,四面流转,构思巧妙。
楼体外观采用了典型的明式建筑风格,层次分明,檐角翘起,红墙绿瓦,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大观楼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结构也非常精湛。
每层都有相应的廊檐和凉亭,使游人可以边观景边休憩。
大观楼的第一层是大厅,大厅内陈列着昆明历史文物和展品,展示了昆明的历史文化。
第二层是纪念品店,可以购买一些纪念品和手工艺品。
从第三层开始就进入了较为宽敞的观景区域,每一层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景,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饱览整个昆明市区的美景。
大家可以从大楼的顶层开始,可以俯瞰到整个昆明市区的美景。
昆明是一个山水相亲的城市,周边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景色优美。
在晴朗的日子里,游客可以远眺西山,眺望滇池,观赏到云南的美丽自然风光。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大楼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例如,大楼南面的东寺街是古代昆明的商业街,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和特色店铺。
东寺街是昆明古代商业文化的重要街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古代商业氛围。
大楼的北面是广化寺,这是昆明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广化寺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佛教文化而闻名,游客可以在观光大楼后去广化寺参观。
昆明大观楼景点介绍

昆明大观楼景点介绍
昆明大观楼位于昆明滇池南岸,是昆明知名的楼台建筑。
它深入了昆明三江九湖,传说当初乾隆进献昆明时,正是在这里取景立楼而不如今日所见。
由昆明府官、百姓献工等多方参与,建于1784年,称其为大观楼,共有三层,总高54.42米,最高一层28.4米,是昆明城内最高的楼台,又称“太平塔”。
大观楼因经常聚集看昆明滇池之景,已成为昆明游客流连忘返的景观。
大观楼位于山地外围,仰望可观赏昆明令人惊叹的美景,蔚为壮观。
池水晶莹清澈,令人倍感悦目;横幅青云,沁人心脾;湖畔绿树,掩映中等正;吞雾交错,景谕苍奋。
四望天地尽其芳秀,令人不忍离去。
蓝天中白云卷清凉;若有谣,山水与湖泊的美景正好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昆明大观楼历史简介

昆明大观楼历史简介
昆明大观楼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历史建筑,建于明朝嘉靖
年间(1522年)。
它是一座木结构建筑,高达42米,共有7层。
大
观楼是昆明市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云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
大观楼最初是为了纪念当时的昆明知府杨继盛而兴建。
杨继盛在当时
负责修筑昆仑山道路,为了纪念他为民造福的事迹,当地官员决定在
市中心兴建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
大观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
在清朝乾隆年间(1737-1795),大
观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
此后,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大
观楼又进行过多次修复和加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观楼成为了昆明城市文化和历史遗产的象征之一。
在二十世纪初期,大观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观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回、滇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
它的外观
呈现出典雅的线条和精美的雕刻,内部则有丰富多彩的壁画和雕塑。
大观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还是昆明市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场所。
每年春节期间,大观楼都会举办庙会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传统文化。
总之,昆明大观楼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艺术精湛的建筑。
它见证了昆明城市发展的历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1. 背景介绍大观楼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古建筑,被誉为“滇池明珠”,是昆明市的地标之一。
它建于明代,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式建筑。
大观楼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 建筑特点大观楼由72根红色檀木柱子支撑着,高约41米,共有六层。
每一层都有独特的装饰和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每个层次都有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昆明市区的美景。
大观楼的外墙由红砖砌成,烧制自云南特有的红土。
墙上还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门窗,以及各种瓷砖饰品,展示了云南独特的工艺和文化。
3. 寓意与文化大观楼的长联起到了装饰建筑的作用,同时也承载了一定的寓意与文化内涵。
长联是一对对联,贴在建筑物的两侧,一般由四个字组成。
大观楼的长联不仅在字义上相互呼应,还要与大观楼的特点和地位相契合。
3.1 第一联大观经天地,昆明云海涌。
这一联通过“大观”和“昆明”两个词语的巧妙组合,表达了大观楼作为昆明的地标建筑,能提供无尽的美景和迷人的云海美景的意思。
3.2 第二联飞龙绕云破,燕雀衔花鸣。
这一联借助飞龙、燕雀与云和花的形象,抒发了大观楼壮丽的气势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美好祝愿。
3.3 第三联楼观飘如雪,心月照西溟。
这一联以飘雪和晴月为隐喻,象征大观楼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它带给人们心灵的宁静和启迪。
3.4 第四联昆明宛如梦,大观定桃源。
这一联表达了对昆明城市的赞美,将昆明比喻为梦境般的美丽城市,并用“大观定桃源”来赞扬大观楼的美景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乐土。
4. 大观楼的历史文化大观楼不仅是昆明市的地标建筑,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观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是为了庆祝明成祖朱棣的胜利而建。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巨变,大观楼成为了昆明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大观楼内还设有博物馆,展示了云南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和传统工艺品。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昆明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云南的独特魅力。
昆明大观楼的历史简要介绍

昆明大观楼的历史简要介绍昆明大观楼的历史简要介绍一、起源与建造背景1. 昆明大观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被称为“牛市楼”,用于举办集市和展览。
2. 在明代,大观楼被用作观赏楼,供游客观赏昆明的美景。
二、建筑特点与演变3. 大观楼最早是木结构,后来逐渐发展为砖木结构,如今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4. 建筑采用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包括硬山石台基、琉璃瓦屋顶和飞檐斗拱等元素。
5. 在改建过程中,大观楼被不断扩建和翻修,以适应不同时期和需求。
三、文化意义与历史变迁6. 昆明大观楼见证了昆明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7. 在明清时期,大观楼成为文人雅士的交流场所,举办诗词比赛和文化演出等活动。
8. 今天,大观楼作为旅游景点,成为了昆明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
四、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9. 昆明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市中心,坐落在西山的麓地。
10. 周围环境优美,被绿树环绕,可以一览昆明城市的美景。
五、游览体验与建议11. 游客可以参观大观楼内的陈列展览,了解昆明的历史和文化。
12. 登上大观楼的高处,可以俯瞰昆明城市全景,感受云南的独特魅力。
13. 建议游客在昆明大观楼附近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体验云南的美食文化。
总结与观点:昆明大观楼作为昆明城市的重要地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也是昆明人民的情感纽带。
通过参观大观楼,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昆明的历史变迁,领略云南独特的风景和风俗。
昆明大观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昆明大观楼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代表昆明城市文化的象征。
尽管文章我只写了13个方面,但我鼓励你在写作中进一步探索昆明大观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期待读到你的想法和观点。
昆明大观楼是昆明城市的一处重要地标,位于西山的麓地,周围环境优美,被绿树环绕,游客可以一览昆明城市的美景。
作为一座古老的建筑,昆明大观楼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昆明人民的情感纽带。
大观楼的历史故事

大观楼的历史故事
大观楼,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昆明市的地标之一。
大观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但它的真正崛起是在明朝。
明朝时期,大观楼被重建,并成为当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清朝时期,大观楼继续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游客前来。
到了民国时期,大观楼已经成为了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观楼也经历了许多磨难。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观楼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但幸运的是,在战后得到了重建,并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如今,大观楼已经成为了昆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这座古老建筑的美丽和历史价值。
同时,大观楼也是昆明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的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大观楼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发展史。
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昆明市的发展和繁荣。
在未来,我们希望大观楼能够继续保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为更多的人提供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
昆明大观楼导游词

昆明大观楼导游词昆明大观楼作为昆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云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其旅游价值不言而喻。
本篇文档将为大家介绍昆明大观楼的导游词,希望能够给予游客们更好的体验。
一、昆明大观楼的基本情况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明朝,红尘五百年,历经多次修缮,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标志性建筑。
大观楼平面呈方形,高约20米,是一座古代楼阁式建筑,拥有四座明间,占地340余平方米。
二、昆明大观楼的历史沿革明代永乐年间,昆明左卫都督谭纶奉命建造大观楼,当时为烽火台。
后清代铺路沟通,大观楼便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据点。
建国初期,昆明市政府曾在大观楼广场上举办了一系列政治活动。
198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大观楼变成一座重现明代建筑风格的新楼。
三、昆明大观楼的构造与布局大观楼是一座传统层级文化建筑,由基座、台基、门楼、亭台、房屋组成,呈方形基座,是四层楼阁式建筑。
每层大观楼都有四座明间,悬吊都辟。
大观楼平面方形,长和宽各有二十多米,高过地面二十余米,每个角上各有一支大箭楼,乃至昆明城的极高点。
四、昆明大观楼的文物保护与修缮1983年及1998年,大观楼都进行了特别的保护性修缮,以修复这个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观楼维修保养是与古建筑文物保护密不可分的工作。
错综复杂的古建筑是一座文化的缩影,拥有着大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严格的文物保护,以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昆明大观楼的旅游价值昆明大观楼是昆明市内的著名景点之一,对于来昆明旅游的游客绝对不能错过。
一方面,大观楼的古老建筑、精美雕刻、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们深刻了解到了昆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深度,另一方面,大观楼的雄伟建筑、灵巧构造,更是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条游览路线:从大门进入,沿着钟楼、鼓楼上台阶,首先要参观的便是第一层的大型竹刻壁画;之后可以上到第三层的展览馆,看看文物的展览。
第三层是一座漂亮的小庭院,其中还有展示苗族民居的图像和手工艺品。
云南大观楼导游词范文

云南大观楼导游词范文大家好,欢迎来到云南大观楼!云南大观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地标性建筑,是古城的象征和见证,也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云南大观楼的历史、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内涵,希望能增加大家对这座古老建筑的了解和欣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大观楼的历史背景。
云南大观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大理国首脑将云南地区的各族部落统一起来,以方便治理和管理。
为体现大理国的统治地位,大理国王下令修建大观楼,以示威武和雄伟。
其次,云南大观楼的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
大观楼完全按照明代建筑风格建造,属于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整个建筑群由正殿、配殿、后殿、左右回廊和牌楼组成,分为五进四院。
大观楼的主体建筑是高耸的五座建筑物,高度不一,各自独立却又相互照应,构成了宏伟的景观。
建筑采用红墙黄瓦,经过多次修整,保存完好,展示了明代建筑的卓越工艺和精湛技艺。
大观楼的正殿是全景展示大理城和洱海美景的最佳地点。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俯瞰整个大理古城、碧波荡漾的洱海和壮丽的雪山,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除了美景,正殿内还有一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大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瑰宝。
再次,云南大观楼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大观楼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灵魂,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观楼内还设有博物馆,陈列了大理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大理历史和文化的渊源,感受云南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一些参观大观楼的注意事项。
首先,游客们在进入大观楼时要保持文明礼貌,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
同时,为了确保大家的人身安全,请不要攀爬或跳跃。
其次,拍照是必不可少的,但请不要使用闪光灯,以免损坏文物。
最后,游览完大观楼后,你还可以逛逛大理古城,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古城的独特魅力。
感谢大家选择云南大观楼作为旅游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大观楼历史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
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
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
”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
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
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
”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
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
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
”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
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
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
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
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
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
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
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
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
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
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
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
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
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
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昆明旅游景点-大观楼
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
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
”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
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
”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
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
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
”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
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
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
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
”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
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
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
”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
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
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
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
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
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
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