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与秦桧之冤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岳飞真的死于秦桧的陷害吗?真实死因大揭秘

历史趣谈岳飞真的死于秦桧的陷害吗?真实死因大揭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岳飞真的死于秦桧的陷害吗?真实死因大揭秘
导语: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将领,领导岳家军打了许多胜战,为南宋收复了大片的疆土。

国父孙中山先生都评价岳飞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将领,领导岳家军打了许多胜战,为南宋收复了大片的疆土。

国父孙中山先生都评价岳飞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岳飞有勇有谋,在不利局势下扭转南宋颓势,使得南宋在和金人的战争中取得优势,保住了汉民族的文化,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那岳飞是如何从军,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岳飞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
岳飞的生平简介
岳飞出生在北宋年间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自幼爱研读兵书,所以就师从周侗,后又拜陈广为师,习得一身武艺,能左右开弓,天神神力。

在靖康之乱之前,岳飞就三次投戎,但因为父亲去世等原因没能长久留在军中。

第三次从军,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以激励岳飞奋勇杀敌,实现家国和民族的复兴。

靖康之乱之后,赵构建立北宋,岳飞也投身北宋朝廷,开始了自己几十年的复兴祖国收复失地之路。

主张奋力迎敌对战的岳飞被朝中主张议和的势力压制,在经过几次辗转之后,岳飞决定脱离当时的右相杜充的控制,自己转战敌后方阻击敌人。

在几次的战役之后,岳家军也逐渐形成了规模。

在绍兴元年,岳飞平定了几股游寇,又收复了伪齐政权的六个郡,终于得到宋高宗赵构的赏识和认可。

之后岳飞两度北伐,击败金人,收复了大片的失地。

然而朝中秦侩等人主张议和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宋高宗也被说动,主张议和。

就在岳飞接连击败完颜兀术的军队,准备乘胜追击之时,宋高宗下了十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奸臣秦桧是怎样义“莫须有”的罪名冤枉死岳飞的

历史趣谈奸臣秦桧是怎样义“莫须有”的罪名冤枉死岳飞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奸臣秦桧是怎样义“莫须有”的罪名冤枉死岳飞的导语:提起岳飞,几乎无人不晓。

他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曾为保卫南宋的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反而被秦桧迫害致死。

当时,女真人南侵,提起岳飞,几乎无人不晓。

他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曾为保卫南宋的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反而被秦桧迫害致死。

当时,女真人南侵,占领北方大片土地,建立了金朝,随后继续南下。

为了“精忠报国”,年轻的岳飞应募从军,参加抗金斗争。

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能干的军官,并组建了“岳家军”。

岳飞有句名言:“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

”不久,宋军从金兵手中收复大片土地。

1140年秋,岳飞率领军队在河南大败金兵,并准备把金兵赶回东北老巢。

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皇帝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

他和将帅们收复国土的宏图大志也不得不半途而废。

原来这是当朝丞相秦桧捣的鬼。

当时宋朝内部分为主战、求和两派。

秦桧是当朝最大的实权派,也是最富有的官僚。

为了保存财产与官职,他主张尽快求和。

求和的先决条件是除掉主战派代表岳飞。

秦桧绞尽脑汁,终于有了办法。

他首先诬陷岳飞手下的将领张宪谋反,然后又诬陷岳飞之子岳云给张宪写过谋反信,是同谋。

凭藉这些诬陷的罪名,岳飞与张宪就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监牢。

接着,他又借口质问岳飞几个问题,令他到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去。

岳飞一到临安,就被捕入狱。

为了掩人耳目,处死岳飞,秦桧宣布岳飞、岳云和张宪共同策划谋反。

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此愤愤不平,他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支吾吾,作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回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岳飞和秦桧的故事 秦桧为什么说岳飞之死不怨他

历史趣谈:岳飞和秦桧的故事 秦桧为什么说岳飞之死不怨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岳飞和秦桧的故事秦桧为什么说岳飞之死不怨他导语:1127年,金国士兵攻破北宋的国都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北宋宣告灭亡,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天险,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1127年,金国士兵攻破北宋的国都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北宋宣告灭亡,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天险,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至此,那些心中存有复国抱负的人们开始为恢复故土而不懈努力。

在南宋的历史上,岳飞绝对算得上是忠臣良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到今天都流传在民间,而对于害死他的秦桧等人,成为了历史罪人。

那秦桧为什么说岳飞之死不怨他呢?可笑的是,有谣传说秦桧留下一张布帛,上面说他害死岳飞是皇帝借刀杀人,自己甚至还想救岳飞。

上面写到:“岳飞脾气不好,屡次顶撞皇帝,引起皇帝忌惮才引火上身,我为了朝廷的安稳,家族的兴盛,不得已才帮了皇帝······”如此厚颜无耻的话都能说得出来,秦桧脸皮真的是比城墙还厚。

对于这个说法,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不是事实。

第一,这段话是写在布帛上的,南宋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了,一块布帛是很难在潮湿的南方存在900多年而没有腐坏的。

第二,这个记载基本上没有佐证,也不能靠着秦桧的一面之词就认定岳飞之死并不是因为他。

秦桧害死岳飞,千百年来,大家都已经形成了共识,这里也没有必要再做讨论,对于秦桧来说,他的所作所为让他成为了千古历史罪人。

首先,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他的名声变得很臭,老百姓们茶余饭后谈到岳飞时,都会对秦桧恨之入骨,不少人都要替岳飞说一句公道话。

其次,他虽然死前有些惨,但是在人们眼中,那也是恶有恶报。

最后,他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虽然起初他不是一个奸佞之人,生活常识分享。

岳飞和秦桧的历史故事

岳飞和秦桧的历史故事

岳飞和秦桧的历史故事岳飞和秦桧的历史故事说道秦桧,人们就会想到他是陷害岳飞的侩子手,是一个奸臣,那秦侩究竟是如何陷害忠良岳飞的呢?下面让店铺与你一起了解一下当时事情发生的经过。

宋军正要渡河,乘胜追击,却受到宰相秦桧(huì)的阻挠。

秦桧鼓动宋高宗与金人议和,并以宋军立即撤军作为议和的条件。

岳飞知道后上书朝廷说:“金人的锐气已经丧尽,辎重已全部抛弃,正迅速渡河向北逃窜;各地的豪杰纷纷来归,将士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

我大宋收复失地,重振雄威,正是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秦桧深知岳飞的抗金志向不可能改变,就先将韩世忠等另外几路大军的统帅调回,然后说岳飞孤军不可久留,必须赶快班师。

高宗为此一天之内竟向岳飞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

岳飞悲愤地叹息道:“十年努力,毁于一旦!”当时兀术正想逃离汴梁,但有个人拉住他的马缰说:“太子不要走,岳少保(‘少保’是岳飞的官衔)就要退兵啦。

”兀术不信,说:“岳飞以五百骑兵打败我五十万大军,现在正乘胜打过来,汴梁怎能守住?”那人回答说:“自古以来,朝中有奸臣掌权,大将就不可能在外立功。

岳少保自己性命还难保,怎谈得上成功呢!”兀术这才恍然大悟,决定留在汴梁,等待时机。

这人说的奸臣就是秦桧。

秦桧原是北宋的大臣。

徽、钦二帝被金兵抓到北方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也一起被俘。

秦桧为人阴险,善于见风使舵,金太宗就派他在其弟挞懒部下做官。

后来挞懒率领部队南侵,秦桧夫妻和婢女仆人居然“逃离”金军,赶到越州宋高宗的行宫。

大臣们多怀疑他为金人的内奸,但宰相范宗尹与他素来有交情,便向高宗极力推荐。

宋高宗正想与金人议和,因此与秦桧一拍即合,立刻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不久又升任他为宰相兼枢密使。

秦桧掌握了南宋王朝军政大权以后,便一心要同金人议和,把坚决抗金的岳飞看成心腹大患。

他看到岳飞北伐即将成功,便大耍阴谋,百般破坏,假传圣旨命令岳飞停止追歼金兵。

秦桧将韩世忠、岳飞召回京城后,就让宋高宗封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枢密使,名义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夺了他们的兵权。

《宋史·岳飞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岳飞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岳飞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宋史·岳飞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宋史》是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官修正史,《岳飞传》是其中一篇,属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主要记录了岳飞及子岳云领兵抗金,精忠报国,最后却为奸臣所害的历史资料。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宋史·岳飞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宋史原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世为农。

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

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历史趣谈岳飞之死 秦桧真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吗?

历史趣谈岳飞之死 秦桧真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岳飞之死秦桧真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吗?导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罢这首豪情壮志的《满江红》,你是否也想起那个“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这个南宋军事家的名字,几乎是流芳千古,家喻户晓,震烁古今。

传说岳飞出生时,他家房脊上落了只大鸟,呜叫几声就飞走了。

岳飞父亲岳和因此给儿子取名“飞”,字“鹏举”。

19岁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后其父去世,他退伍返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宋的生涯。

由于岳飞灵活用兵,不照搬兵书的做法,深受皇上欣赏,被封为东京留守司统制。

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之下只好随之南下。

是年秋,杜充不战而降,岳飞率军孤军奋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接着在金军进攻常州时,四战四胜。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下埋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

从此,岳飞威名震四方,他所统帅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成为宋人心中的“偶像”,金人心中的“夙敌”,被称为“岳家军”。

“岳家军”训练有素,战无不胜,所到之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们的欢迎和爱戴。

金兵统帅金兀术曾不无感慨地说:“撼山易,撼生活常识分享。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因了刘兰芳的评书联播之赐,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前一阵教育部人们闲着没事儿干,或许是想学学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样儿,把岳飞从民族英雄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惹得网上网下纷纷声讨,岳大帅着实又红火了一把。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

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

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

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里就有点儿奇怪了。

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肯定和岳飞仇深似海,为什么不编造点儿证据出来呢?‘莫须有’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常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秦桧是个状元出身、满肚子典故的人,要捏造出点儿证据来整岳飞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秦桧的“莫须有”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真实意思是想告诉韩世忠——岳飞有没有罪我也不清楚,反正也不是我想杀他。

可是,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要是放在明朝,在崇贞年间,那皇帝杀大臣是家常便饭、袁崇涣、熊廷壁就是稀里糊涂被杀掉的。

可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就有个不滥杀大臣的光荣传统,而且那赵构也不是糊涂人,而是被历史上称为“中兴之主”,把江南半壁小河山治理得井井有条。

如果赵构要杀岳飞,必然有非要杀他不可的理由。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把赵构被金兵俘虏了的老爸老哥接回来,这样赵构的位子就坐不稳了。

但仔细看看历史,赵构发12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时候,他老爹徽宗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虽然还有个哥哥钦宗在,可是兄弟之间么,立嫡以贤,他老哥把江山治理得一踏糊涂,自己都给抓去了,还有什么“贤”可称?更何况老哥还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儿表忠心,说:你只要把我弄回去,我当个平头老百姓就知足了,绝不和你争天下。

到底是谁杀害了岳飞

到底是谁杀害了岳飞

提起岳飞的死,从古至今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奸臣秦桧,无不对之深恶痛绝。

茶余饭后,零零碎碎地读了一点相关的文章,隐约感到其中有些猫腻,一直不甚明了。

近日忽有感悟,一吐为快。

当年岳飞亲率“岳家军”一路杀去,杀得金兵闻风丧胆,收拾不少旧山河。

豪情满怀的岳飞正想乘胜追击,直捣黄龙,一雪国耻。

谁知就在离踏平胡人老巢一步之遥的时候,朝廷却召其回师,十二道金牌一个挨着一个,岳飞无奈,士兵愤慨,后人叹惋。

不幸的是,这位打了胜仗的大功臣班师回朝后,什么奖赏没得到,反而捞了个“莫须有”的稀奇罪名。

面对如此不平,手握重兵的岳飞没有据理抗争,而是奉命领“罪”,命丧风波亭。

可怜一代民族英雄,没有战死在沙场,就这样悲死于内部人的屠刀之下,真令人痛心疾首。

战功赫赫的忠良将岳飞被问罪斩首,有悖常理,千古少见。

他的死似乎让人不可理解,其实,是一种必然。

智勇双全的岳飞临危受命,一心只想杀敌,精忠报国。

他料想不到,把金兵打得越惨,他越危险。

朝廷的意图是让他解围除困,不是让他灭金。

岳飞不解其意,挺兵疾进,节节胜利也冲昏了岳飞的头脑。

眼看灭金近在咫尺,一仗即可久安,“功德”即将“圆满”。

他实在不忍心错失最佳战机,让煮熟了的鸭子飞了。

接到朝廷的回师令牌,赤胆忠心的他自以为其心昭昭,日月可见,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退兵。

金牌一个一个的下,岳飞一次一次地置之不理,这大大刺痛了当朝皇帝宋高宗的心,触犯了朝廷的威严。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岳飞显然是在“玩火”。

抗令不遵,不亚于犯上作乱,这还了得!岳飞尽忠了“国”,却激怒了“主”。

本来宋高宗就唯恐岳飞抗金成功,救出徽帝、钦帝,弄一个一朝三帝的局面,自己不好收场。

岳飞又来个十二个金牌召不回,让朝廷威风扫地、脸面尽失,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岳飞做“好事”做过了头,功大“过”更大,注定了回京劫数难逃。

蹊跷的是,杀害岳飞的骂名让秦桧落下了。

岳飞立功带“病”,返京后即遭弹劾。

《宋史·岳飞传》称“秦桧诬陷岳飞,名将韩世忠不忿,质问秦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月2日《重庆商报》登载魏信德先生一篇《多则无益》的文章,其中说:1930年,德国出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知道后,耸耸肩说道:“一百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从而魏先生得出:“证明某理论、某件事、某个人的对与错、好与坏,不在人多,而在于你拿出来的证明站得住站不住脚。

拿秦桧来说,纵然有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来证明他是对的,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下以为魏先生的结论是对的,但是举出秦桧这个例子,正好使自己陷入悖论。

在中国历史上,“秦桧害死岳飞”早有“定论”,无论官家还是民间都一致认为,岳飞之死,秦桧罪在不赦。

何止千万人骂秦桧是叛徒、内奸、卖国贼,在杭州岳坟前,人们用无辜的白铁铸出无辜的秦桧夫妇向岳飞谢罪的跪像。

千年来,每时每刻都遭受人们的唾骂、尿浇和扔砸拍打。

这种仇恨人、不尊重人,可以随意凌辱他人的野蛮和残忍,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更是史无前例地发展到上干校、下牛棚、进劳改、火烧炮打、残酷迫害,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浩劫。

这种打倒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远开除,永世不得翻身,古往今来的众口一词,都是站不住脚的。

用魏先生的结论来衡量,也不本刊信奉并遵循秉笔直书,特别欢迎有见地不落俗套的文章。

本栏目此期发表了有关秦桧的两篇文章,是希望言之有据的文章都能到本刊来亮相。

岳飞之死与秦桧之冤□吉玉川能说明真理在握,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王朝专制下的中国,掩盖了多少历史真相,歪曲了多少历史事实,所谓“中国历史”,基本上把失败者、前朝说得荒淫无道、十恶不赦;为胜利者当朝统治者涂脂抹粉、歌功颂德。

很多事实证明:盖棺也不能定论。

例子朝朝代代都有,例如纣王残暴,例如白脸奸臣曹操,例如卖国贼秦桧……都是被妖魔化的。

反面意见也有,如孔门高徒、目光犀利并具有求实精神的子贡就说过:商纣王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坏,所以人怕倒台,一倒台,什么坏事都推到他身上。

只是这种观点被万众一词的“纣王残暴”所掩盖。

为曹操不平的人已经很多,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的身份也日益被肯定。

其中有一件事令人十分感动:曹操在大败袁绍之后,查到书信一束,皆是自己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

此时左右人建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难保,况他人乎?”于是命人将书信全部烧毁,不予追究。

如此之胸怀,如此之人文关怀,后世有几人能拥有?远的不说,看看近代的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现代的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中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惭愧!正像合肥曹操教弩台旧址的一副对联所说:“莫道忠奸成定论,须有历史辨愚贤。

”近年来为秦桧不平的人也渐多,人们对岳飞之死的元凶不断提出质疑。

我们得静下心来,耐心地打开尘封的历史,理智地辨别事实的真象,冲破孔老夫子设定的“为尊者违,为亲者违,为贤者违”的藩篱,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秦桧的罪状,主要有三条,一是卖国,二是主和,三是杀岳飞。

说秦桧卖国,冤枉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有什么资格卖?大宋是赵家天下,所以只有赵构才有资格卖国,物权在他手上。

实事求是地说,主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在赵构领导下所定的国策。

(岳飞出兵前,赵构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要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

)秦桧作为当朝宰相只不过是积极的推行者,如有错,也不能算是秦桧的罪名。

何况后来很多少数民族都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历史上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是最著名的和边政策,至今人们仍在传颂。

就是当下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策也是主和的,我们反对战争,主张和谈协商解决争端,我们的口号是和平崛起。

所以秦桧何罪之有?说秦桧杀岳飞,秦桧更是冤枉的,这不用太多的考证、分析,是仅凭常识就可以得出的结论。

他不可能有这个权力。

对一个取得节节胜利、战功显赫的高级将领,一个大臣就能把他杀了?只有皇帝宋高宗赵构才能有这个权力,而且赵构杀岳飞有足够的动机。

赵构是在徽、钦二帝先后被掳的“天赐良机”之下登上皇帝宝座的。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无论古今中外,皇帝宝座的争夺都是极其残酷的“刀影斧声,千古之谜”,既有异姓的觊觎,更有同室的操戈。

赵构突然拣了个这么大的便宜,在惊喜之余肯定时时担心失去,而岳飞却不合时宜地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高宗听了能不恼火?“徽钦既返,此身何属!”那怕回来一个,他往哪儿摆?封建王朝的中国,面对异族的入侵,无论朝野主战还是主和,与所谓民族大义无关,都得从属于当朝帝王的核心利益。

那金朝却深知厉害,时不时地放言要“送回二圣”,以威胁赵构。

赵构必然心中不满:这是串通好了跟我过不去,凭这,岳飞就死定了!当岳飞几次北伐取得大胜之后,因功勋太大,难免有震主之威,自己却浑然不觉。

而且在岳家军已有十万兵马,占全国兵力四分之一强的情况下,还多次要求增添兵力,赵构总是予以拒绝,说:“宁可缩小防区,也不能添兵”,要防止“尾大不掉”。

再有,岳飞大概是出于忠心,当面建议赵构:“早立皇储。

”这时正是赵构独子已亡,他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赵构时年才30岁,内心仍抱有生育希望,此时立皇储,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

赵构大为不满,说:“武将不能干预朝政”,认为岳飞有异志。

立太子本是皇家私事,聪明人不会冒然进言,能说的也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无论是摸准还是暗通,只能迎合圣上。

这足以说明,岳飞军事上有天才,政治上却是弱智。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梁漱溟提出宪法上不宜写入接班人名字时,不也被人认为是“放毒”吗?本来就忐忑不安的赵构必然心怀愤恨:好你个岳飞,又要迎回二圣,又要增兵,又要请立太子,根本就不把朕放在眼里。

产生杀岳飞之心是顺理成章的事。

为了保住皇位,他就不能把仗打得太大,“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

所以赵构用金字牌发出12道诏书,催促岳飞搬师回朝,旋即削去岳飞的兵权。

自古以来,为了服人,杀人都要有理由,很多时候真实的理由是说不出口的。

韩世忠对岳飞之死愤愤不平,却不敢直面“圣上”,只好质问秦桧。

秦桧说,岳飞谋反之事,虽然没有真凭实据,但事体“莫须有”。

南宋时期古汉语的口语“莫须有”的意思就是“也许有”,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一类。

而历史学家李敖的解释是“难道没有吗?”秦桧并没有为了开脱自己,说赵构一定要杀他。

“莫须有”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除了一些小人,或为升官或为被迫诬告岳飞外,一个前方将领经常不听调动,曾经擅离职守,私上庐山以及借口感冒、缺粮等没有及时增援淮西,以至用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显然是有令不行。

现如今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执行的三大纪律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美国西点的22条军规第一条也是:无条件执行。

所有古今中外的各种军队都是如此,军队的天职就是执行命令,走错路、开错枪,那是统帅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第四野战军解放了东北,因为打得很苦,部队十分疲惫,需要休整,需要补充兵员、给养和武器弹药,不顾最高统帅部即刻入关作战的命令,想休整一些时日。

在最高统帅连发三封急电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入关作战。

这事后来成了林彪的一大罪状:不听指挥,破坏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

如果非得下“十二道金牌”,当时就得查办。

说岳飞不是秦桧杀的,还有二个佐证,一个是有个叫胡铨的编修,反对议和,上奏说,我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并请斩下秦桧等三人的脑袋,悬挂在稿街上。

秦桧也没把胡编修怎么样,大概也不是不想杀胡,只能是他没有这个权力。

另一个是太学生陈东于两宋之交屡次上书讨论时政,曾风光一时。

最后,竟上书请高宗亲征以迎二圣,治众将不进兵之罪,以振士气。

结果因此次上疏而被斩首。

有权力杀岳飞、胡铨、陈东的只能是赵构。

于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赵构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

在宋代历史上,对秦桧的评价就曾经经过两次比较大的反复,他在被“追夺王爵,改谥谬丑”后,宋代皇室又曾恢复过秦氏家族的光荣。

对岳飞的评价,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由来已久的积习。

在元朝为当局所不容;明朝时又成了民族英雄;清朝时期重在宣传岳飞的“忠君报国”;晚清的革命党人又将岳飞纳入反满兴汉谱系。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事例,随处可见。

在那非白即黑,忠奸分明,缺乏理性,更残缺人性的时代,在下也曾到过“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岳庙、岳坟,秦桧夫妇屈辱的铸像可怜兮兮地跪在岳坟前。

现今有人建议把秦桧夫妇的跪像撤走(见葛红兵《秦桧汪精卫在中国》2005年1月12日《博客中国》),说法国的贝当充当了希特勒统治法国的帮凶,还曾受到:“贝当元帅在法国历史上,所经历的某些部分仍然是光荣的。

”法国人对“法奸”尚能有如此评价,而我国的秦桧还没有落到“汉奸”的地步,而且并无大错,却遭千年声讨唾骂,似乎有些不公。

过去,曾对鲁迅所说的“中国少有抚哭叛徒的吊客”很不理解,疾恶如仇的鲁迅怎能说出这种话来?尤其是我们在红旗下酿成的“样板戏情结”,革命和反革命,好和坏,那是天壤之别,一个是不能有任何污点,一个是没有丁点可取之处,这种背离客观事实,随意编造、篡改的思想方法和恶劣文风该结束了。

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说:“历史早该从我们的陈腔滥调中解放出来。

”最近,有网名叫“闻声”的博主,发表了一篇《年终考古大发现:秦桧政治遗嘱出土》。

说“秦桧在该份遗嘱中表明自己坚信对金议和是当时的‘国情’下保全国家的唯一出路。

激烈指责士大夫空言误国,以为慷慨激昂就能救国救民,政府一提出韬光养晦就会被指卖国,只要与金议和,就会被指媚外。

而战争需要大量积累,需要‘暂息兵戈勤稼穑’与民生息。

至于自己事后为皇帝分谤,从公议而言,高居相位责无旁贷,为江山社稷只好牺牲自己的令名。

从私情来说,高宗于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专’,只能为知已者死。

所以,教诲子孙,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贵,而高宗百年后秦家必将被清算。

他感慨,‘生逢乱世国家颠沛’,总想做点经世济国的实事,但‘为实事者均不见容于当下’,岳飞难以见容于皇帝,而他必将更难以见容于言官史册,会让他‘羞万年’。

”同时,他说:“是高宗决定杀岳飞的,他只是代高宗受过,他已尽全力至少保全岳云和张宪,但高宗指示全杀,他亦无奈。

”这份“遗嘱”只能是一篇文学作品,却基本上反应出历史的真实。

而秦桧是状元出身,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我们如今常用的“宋体”字,实际上是由秦桧所创,这是绝对真实的,虽然很少有人提起,却是从古至今没有疑义的。

只是我们为“尊者”讳缺点的同时,也为“卑者”讳优点。

所以,历史上有颜体、柳体等,而将应称为秦体的字改称为宋体。

有人说,当秦桧跪在地下,中华民族就没有资格屹立在世界。

在下同意这个观点。

现在是21世纪了,而我们又提出了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正视历史,还秦桧一个公道,也是应有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