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_《生活之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生活之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永恒的水》、《蛋炒饭》等音乐作品中受到启发,思考怎样运用生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2、能积极参与简单音乐创作实践;3、能理解“音乐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在欣赏、实践中获得快乐,培养合作创新意识,感悟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播放2001年春晚的《过年我当家》这首热闹的生活交响曲导入。

听几个音乐片段,引出标题音乐。

根据定义判断标题音乐。

二、思维上简单创作试着为指定的题目《蛋炒饭》找声音素材。

欣赏优秀作品〈〈蛋炒饭〉〉并回答问题简单创作体验由生活中的跑操时喊的口号、马蹄声等,用肢体动作模仿出来。

实践探究,分组合作学生记住自己的节奏1组、X 0 ︳X 0 ︳X 0 ︳X 0 ‖2组、X XX ︳X XX ︳X XX ︳X XX ‖步骤:A、分组后,单独为《铃儿响叮当》配节奏伴奏,评出“最佳合作奖”。

B、每组操作熟后,节奏一先开始,至歌词的第二段,节奏二加入。

三、欣赏与探究欣赏〈〈永恒的水〉〉潭盾简介:思考:1、作曲家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使水发出不同的声音?2、作品中加进哪些乐器,加进这些乐器使音响出现了怎样的声音效果?四、感受体验利用身边的物品为歌曲〈〈铃儿响叮当〉〉配节奏伴奏。

学生、老师体验创编五、课堂小结通过《生活之音》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深深的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并高于音乐,并且我们参与了简单的音乐创作。

由此可见其实离我们很近,近到我们身边的每一样物品,可能都奏出动人的旋律。

所以我们对生活要积极乐观,善于观察、创新,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快乐别人。

学情分析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音乐鉴赏》的学习还停留在只欣赏、无鉴赏的层次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高效、主动的参与到鉴赏的层次上,就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其次就是引导他们对不同形式、风格、体裁的作品理解并进行创作。

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对于生活中的音乐素材进行指导学生。

高中音乐鉴赏《生活之音》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生活之音》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第一单 Nhomakorabea音乐与生活
第三节生活之音
1、《打字机》
2、《盖邮戳》
3、《钟》
4、《永恒的水》
5、《破铜烂铁敲起来》
②知识拓展:
1、用“纸”来创作一首“纸乐”并将做法写在教材音乐文档中
2、请学生分组即兴展示纸乐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愿意与同学合作、创遍,积极表现音乐
5、精彩放送
《破铜烂铁敲起来》
1、教师播放《破铜烂铁敲起来》片段
2、学生欣赏
多角度感受音乐,丰富课堂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教师播放音乐
2、学生听音乐
3、课件出示思考题
4、学生将相应的内容写在书上并回答问题
5、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6、教师讲解并总结
7、教师介绍“工作歌曲”
8、分组练习节奏
通过聆听与学习,了解乐曲结构及表现的情绪并从中感悟到:音乐来自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欣赏:
《钟》
1、教师播放课件录像并出示思考题: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
第三节生活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
媒体使用
电脑课件、音响、钢琴等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1、接触伴随人类生活的各种音乐,认识音乐作品的体裁、演奏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2、能从《永恒的水》的观赏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创作一首“纸乐”;并向同学展示自己搜集和创编的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音乐作品。
4、欣赏:
①《永恒的水》

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

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

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生活之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活之音》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必修课第一单元第3节的教学内容,在这单元里选择的音乐内容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学生能感悟:“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教学理念】本单元教学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起“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音乐鉴赏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参差不齐,所以学生独立鉴赏的能力较低,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非常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

如何能把学生的无限“音乐潜能”挖掘出来呢?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他们在生活中的音乐,这样既能通过搜集获得更多的信息,又让学生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

在这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讨论,真正去了解生活中的音乐,真正领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接触一些伴随人类生活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同时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及特点2、能从作品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即兴创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2、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向同学推荐介绍自己搜集的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音乐作品。

【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人生处处充满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感悟与启发。

2、难点:即兴创作【教学方法】聆听音乐,师生互动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探究法。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桶、脸盆、水、盒子、笔、皮筋木棒【教学过程】一、导入看一组图片引出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声音和创作歌曲,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初步了解音乐来源于生活。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第1节生命之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特点,分辨出每首乐曲的表演形式。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记出《猎人送葬》主题音乐并分析其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始对鉴赏音乐产生兴趣,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作为地球公民应”珍爱生命,保护自然”.【教学内容】1、欣赏三首以生命的开始-成熟-终结的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特点.2、了解音乐小知识舞剧摇篮曲交响曲。

3、了解三首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悟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和意义.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通过聆听记录音乐片段.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课时: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学案: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幼儿安静入眠而唱的一种歌曲。

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中,都有很多悦耳动听的摇篮曲。

后来作曲家们对摇篮曲的应用突破了原来只用于催眠的局限,逐渐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一种抒情歌曲,成为独具一格的音乐体裁。

摇篮曲有它的自身特点,它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曲调抒情、优美、静谧;旋律比较平稳,音域适中,不用过高过低的音,起伏不大;节拍形式多为2/4、4/4、6/8等复拍子,也有3/4拍子的,节奏、拍节不强调重音,但律动整齐,以适应表现摇篮徐缓、摇曳的特点。

速度缓慢,大多是行板(Andante);力度较弱,一般不超过中强(mf);调式一般用明朗的大调式;演出形式一般为女声独唱。

2、舞剧《鱼美人》首演于1959年,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和杜鸣心作曲,由当时在中国任教的前苏联著名舞蹈家彼·安·古谢夫和他的中国学生们集体编导。

这部舞剧曾分别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音乐和舞蹈的"经典奖",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和香港地区进行了成功的演出。

高中音乐《生活之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生活之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生活之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节《生活之音》教学设计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从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物品。

同学们能从视频中找到水桶、暖瓶、脸盆、车轮钢骨等等,正是运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所谓的破铜烂铁,STOMP 乐队给我打造了一段独具魅力的音乐。

引导同学们思考能不能运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一场以“生活之音”为主题的音乐编创活动。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能够选择的乐器,有笔、书本、杯子、眼镜盒、上下课的铃声等等,乐器选好了,要运用怎样的创作方法进行编创呢?同学们遇到了困难,那么先欣赏三段音乐,从中学习作曲家是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的,借鉴他们的方法,完成我们的创作。

二、新课展开1、《盖邮戳》教材中给出了三段小音乐,请学生听其中的一段,给音乐起个名字!同学们能够给出正确的名字《盖邮戳》。

带领同学们分组学习《盖邮戳》音乐中的3 个典型节奏型第一组同学用(笔点ft桌面)的方式表现“盖邮戳”的节奏第二组同学用(拍ft书本)的方式表现“拍ft取信”的节奏第三组同学用(拍ft手掌)的方式表现“印墨”的节奏三个小组分组学习,并合作表现盖邮戳这样一个工作现场。

在同学们实践的基础上,提问这样一个工作现场因为有了什么,使我们有了音乐的感觉呢?正是有了丰富的节奏和音响,使一个生活实景有了音乐的感觉,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创作小启示。

2、《钟》收藏好了第一个创作小启示,请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你来模仿,我来猜!教师事先准备好两种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大钟”和“小闹钟”,请一位同学模仿这两件物品所发出的声音,同学们猜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钟声,简单介绍乐曲之后,同学们会带着强烈的好奇来欣赏钢琴模仿钟声的乐曲《钟》。

乐曲欣赏完后,带领同学们总结作曲家运用了钢琴怎样的特点来表现钟声的?钢琴这件乐曲可以借助模仿的手段来表现生活中的钟,那么我们在创作中可以怎么做呢?用独特的音响——模仿——生活实物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创作小启示。

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联系到生活,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这种以生活现象或生活中的声音素材创编的音乐作品——生活之音
二、讲解
欣赏学习标题音乐、工作音乐的概念
聆听曲子《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
聆听完后,想下曲子的标题什么?那这些标题和曲子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们对这种音乐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结合生活发挥联想,寻找生活中的音乐素材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高二
教学形式
音乐鉴赏
教师
张华
单位
吴川一中
课题名称
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学情分析
1、注重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教育
把审美教育作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感知、体验、理解,使同学
能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美。
2、注重发挥学生对事物的想象力
本课时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能在音乐课堂上活跃起来,让学
同学们,有谁听过这首旋律优美的曲子?
以大自然中熟悉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在短时间进入音乐课堂的学习状态,并直接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同时再次播放音乐
我们再来听一下这首曲子,同时,请同学们留意曲子里面,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背景音乐播放结束
讨论曲子里面的声音,结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些声音,但最常听到的声音,但却能成为音乐里面的一种素材
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找到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
人。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美与想象力,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一些音乐的元素,利用教室的物件和老师
准备的水杯,合奏一首曲子,同时也激发出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课选自高一级《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的第三节生活之音。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教案

《生活之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花城出版社高一音乐必修课《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节生活之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参与创作“生活之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生活中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创造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并尝试创作“纸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活,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感悟音乐来源于生活,认识音乐作品的体裁和音乐的元素。

教学难点:从《永恒的水》观赏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创作“生活之音”三、教学方法: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讲授法、欣赏法、练习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四、学法上:我遵循新课标提出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采用了欣赏视频、听讲、创作纸乐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纸。

六、教学过程如下:1、欣赏小品《过年我当家》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能创作音乐的道具和音乐的构成要素:力度、速度、节奏。

2、聆听2首乐曲,关注使用的乐器和乐器的标题。

聆听《钟》,让学生思考钢琴模仿的是什么声音?钢琴的演奏技巧?学生回答完了以后,老师总结钢琴透明清澈的音色、均匀的节奏、以及短促的跳音演奏,模仿出小钟鸣响的生动效果。

接着,介绍《钟》的作者和作品,以及标题音乐的特点。

3、介绍作曲家谭盾和作品:永恒的水。

使用了哪些“乐器”?水乐中有什么艺术元素?让学生领悟生活之音来源丰富,善于发现身边简单的东西。

通过加入音乐的元素:速度、力度、节奏。

3、学生自主创作“纸乐”4. 课堂总结:只要有心,音乐无处不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把他变成音乐。

从音乐中获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从生活中获得对音乐的感悟。

高中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音乐教案

高中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音乐教案

高中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音乐教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2. 学习音乐的基本元素和表现方式。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音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2. 音乐的基本元素和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素材:音乐作品、音乐节目、音乐视频等。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作品,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和好奇心。

Step 2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例如:音乐可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传递信息等。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什么时候会听音乐,以及为什么会选择某首音乐。

Step 3 学习音乐的基本元素(15分钟)通过简单的示范和解释,学习音乐的基本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节奏。

Step 4 音乐表现方式(20分钟)介绍音乐的各种表现方式,如:旋律、和声、节奏、动态、音色等。

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方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第二课时:Step 1 复习(5分钟)通过问答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音乐的基本元素和表现方式。

Step 2 音乐欣赏(15分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从演奏技巧、表现力、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音乐作品。

Step 3 音乐表达(15分钟)组织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选择一段音乐,用音乐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故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4 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例如:音乐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你对音乐的理解有哪些变化?课后作业:1. 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写下自己对这些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生活之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之音》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必修课第一单元第3节的教学内容,在这单元里选择的音乐内容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学生能感悟:“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起“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音乐鉴赏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参差不齐,所以学生独立鉴赏的能力较低,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非常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

如何能把学生的无限“音乐潜能”挖掘出来呢?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他们在生活中的音乐,这样既能通过搜集获得更多的信息,又让学生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

在这
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讨论,真正去了解生活中的音乐,真正领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接触一些伴随人类生活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同时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及特点
2、能从作品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即兴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2、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向同学推荐介绍自己搜集的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音乐作品。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人生处处充满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感悟与启发。

2、难点:即兴创作
【教学方法】
聆听音乐,师生互动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探究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桶、脸盆、水、盒子、笔、皮筋木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一组图片引出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声音和创作歌曲,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初步了解音乐来源于生活。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两节课的内容了,《生命之歌》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感受到音乐见证人的成长,陪伴人的每个阶段。

《情感之声》,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

亲情,友情,爱情在我们一生当中。

一样都不能缺少。

而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些音乐,它来源于哪里?产生于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

先看这一组图片《磨刀老头》
巷口里的叫卖声:“磨剪子,锵菜刀……”(跟唱)
师:刚才老师给大家听了的叫卖声,像这样的叫卖声穿梭在大街小巷你们是否注意到?
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叫卖声。

(买酒瓶。

买烧成灰的纸钱。

卖花生、卖百货,卖冰糖葫芦、卖膏药)
师:对,有很多很多,我们再来听听作曲家刘欢根据这叫卖声写成的一首歌,看它变成什么样了?
提问:两者有什么不同?
师: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叫卖声,变成了描写磨刀人生活、心理、劳动的一首歌。

师:对,这是深入生活中发现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还有哪些?(海
边拉纤的。

搬运工作,哭丧的55542-4542--)等等。

还有我们熟悉的《酒干倘卖无》我们这里是怎样叫卖的?酒樽来卖,而把它创作成音乐也就不是单纯的买酒樽了。

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本的几幅图,它已经不再是单调的几幅图了,是吧?你是否发现:闹钟、打字机、盖邮戳。

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能发出声音的。

我们现来听听这有趣的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与鉴赏《打字机》《盖邮戳》
1、《打字机》
提问:
用什么物品演奏的?
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什么?
1答:用真正的打字机
2答: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来做伴奏声部。

特点是速度的快。

3答:感受到忙碌、紧张的气氛。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的《打字机》创作于1950年。

作者独具匠心地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又采用了管弦乐器表现音乐,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来做伴奏声部。

特点是表现速度的快。

描绘了大城市办公大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

2、《盖邮戳的音乐》
①这段音乐录制于非洲的加纳大学邮局,两个邮政工人一边吹口
哨,一边做着盖邮戳的工作。

②工作歌曲是一种音乐,它的功能是可以把各种复杂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使乏味的重复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就不知不觉地把生活变成艺术了。

录制音乐的人在描述邮政工人是进一步写到:“那些听起来好像音乐。

当然他就是一音乐。

”但是那些表演的工人一般不那么想,他们认为这是工作而不是在表演音乐,经过这个工作场所的人也很少注意到这是“音乐”这也可说明音乐本身就在我么身边,音乐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

听完这两首歌曲,我们应该知道音乐产生哪里?来源哪里?
小结:音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来源于生活。

﹙二)课堂实践
师:人从生到死,可以说处处都离不开音乐,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音乐呢?
生日——生日歌死亡——安魂曲、送葬曲
睡觉——摇篮曲、睡眠曲列队——进行曲
毕业——毕业歌恋爱——情歌
结婚——结婚进行曲国家——国歌
学校——校歌少先队——队歌
师:除了这些有创作成音乐以外,你还能发现哪些听起来像音乐?生:海边拉纤人的声音、搬运工作、哭丧声。

师:接下来我们尝试自己创作音乐。

道具:脸盆、水、药盒、笔、皮筋。

用什么方式使水发声?表现什么情绪?(3人)
请学生上台实践创作表演。

(三)聆听与欣赏《永恒的水》
1.作品简介
师:《永恒的水》使用不同的发声用具,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音响各异的水声,把我们身边最普通、最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通过声音和画面全新地展现给我们。

乐曲把水作为主题,有关水的名言古句,同学们能够随口说出几句吗?
生:“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君子之交淡如水。


师:很好!说到水,我想起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一句话:“水是最容易让人联想起故乡在何处。

”我们听了现代先锋派音乐家谭盾所创作的《永恒的水》,仿佛听到了故乡的叮咚流水,看到姑娘们在流水边嬉戏,洗衣。

我们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中流连忘返,感觉如梦如幻。

乐曲表现了一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潇洒的人生境界!这个协奏曲,作曲家专门制作了50多种与水有关的装置和乐器,让人听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新奇声音,把水的滴落声、流淌声、碰撞声和翻滚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在水边所能听到的一切声音,我们在乐曲中都能听到!令人大开“耳”界!
师:水呀水,永恒的水,你能永恒吗?据统计,我国有70%的河流
湖泊受到污染,有1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有1/4的人群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江河湖海在哭泣,鱼虾贝蟹在挣扎!同学们,为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为了永恒的水能够永恒,请珍惜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欣赏后请学生回答听到音乐受到什么启示
3.介绍作曲家谭盾(旅美作曲家、代表作品)。

1979年,22岁的谭盾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箫等乐器,当时被认为是最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

1983年,他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1984年举行了“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并发表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

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品:电影《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

三.课堂拓展《破铜烂铁敲起来》
学生欣赏后讨论并归纳“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四.总结
今天聆听了几首与我们生活有关的音乐,也让我们知道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五、课后延伸
请大家搜集一些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音乐作品,在适当的时候,与同学们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得当,教案设计完整、合理。

教学内容容量适度、正确,能贴近学生实际,难易恰当,并能依据教学内容适时拓展。

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和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激励学生通过聆听、发现、对比、交流和讨论等活动,以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

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思考,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符合认知过程三个层次要素的因果层次性,由经验探索,诱导学生思维开始,经过合作讨论、分析研究,最后迁移知识点,让学生参与音乐创作,从中获得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