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大城市的殡葬沿革史
中国殡葬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殡葬文化发展历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殡葬文化的演变深受历史、宗教、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上海殡葬风俗

上海殡葬风俗上海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中,人们对待殡葬的方式也有着独特的风俗。
下面将以人们的视角,为您介绍上海的殡葬风俗。
一、尊重和关怀在上海,人们对待死者的态度非常尊重和关怀。
当有人去世时,亲朋好友会第一时间前往悼念,表达悼念之情。
他们会为逝者准备花圈和鲜花,在殡仪馆或家中摆放,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亲朋好友会悲痛地扶灵,他们会坚守在逝者身边,陪伴他们度过最后的时刻。
二、殡仪馆的举办在上海,殡仪馆是举办告别仪式的常见场所。
殡仪馆提供了宽敞的殡仪厅,供家属和亲友们参与葬礼。
葬礼前,家属会在殡仪馆的告别厅摆放遗像和遗照,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追思。
葬礼期间,家属会请来专业的主持人,帮助组织葬礼仪式,包括朗诵悼词、唱挽歌等。
殡仪馆还提供鲜花和烛台,供人们祭奠逝者。
三、火化和骨灰安葬在上海,大部分人选择火化作为最终的处理方式。
火化后,家属会收到一份骨灰,他们可以选择将骨灰安放在家中的灵堂中,或者选择将其安葬在公墓或骨灰堂中。
上海有许多公墓和骨灰堂供人选择。
家属可以根据逝者的意愿和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安葬地点。
四、祭祀和祈福在上海,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和祈福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在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家属会前往墓地或骨灰堂,献上鲜花和祭品,并进行祈福仪式。
他们会为逝者烧香、点烛,祈求他们在天堂里安宁和幸福。
五、丧葬礼仪的变化尽管上海的殡葬风俗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元素,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丧葬礼仪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开放和积极,他们更加注重生命的庆祝和纪念。
因此,一些家庭选择举办非传统的葬礼仪式,如生命庆典,以回顾逝者的生活和成就,展示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
六、殡葬服务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殡葬服务在上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如今,有许多专业的殡仪馆和殡葬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遗体处理、丧葬礼仪、骨灰安葬等。
这些机构致力于为家属提供便利和周到的服务,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也让逝者得到更好的安葬。
中国近代丧葬习俗的演变-最新文档

中国近代丧葬习俗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a's Funeral Custom—— Taking the Suburb of Wuhan in 1980s and 1990s as an exampleDONG Furong(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 Jiangsu 210093 )The burial form , funeral consumption and sacrificial rituals have taken great changes in the suburb of Wuhanin 1980s and 1990s , which ar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so on. However , how to make the evaluation coordin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what we should consider.120 世纪 80、90 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演变1.1入葬方式武汉市郊传统的入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也就是把逝者装在棺材里下葬,但自上世纪 8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入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葬改成了盒葬或套葬。
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火葬,这是 80、90 年代武汉市郊丧葬习俗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即由土葬变成火葬。
如武汉市“新洲区一自然村在 2000-2006 上半年间共死亡 77 人,从 2000-2003 年,历年土葬的的人数分别为 8 人、6 人、 3 人和 2 人,2004 年后土葬消失,从 2000-2005 年实行套葬的人数分别为 3 人、3 人、2 人、1 人、1 人、 1 人,实行盒葬地人数分别为 2 人、4 人、6 人、8 人、11 人、12 人,2006 年上半年死亡4人,全部实行盒葬。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一座座墓碑墓地运载了我们的怀念,也更是由于有这种固有的典礼,才使我们有固有的怀念有所存放。
人这一辈子,谁都逃不出出生、长大、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和不可避免的。
因此自古以来产生了一整套系统、完善、庄重而又复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间推移的转型不停的充足和发展。
尽管在我们的当代日常生活,逐渐地人们生活习惯不停地发生变动,这种复杂的丧礼制度也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散。
那麼我们现在就来简略认识一下,古时候丧葬制度的演化和發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
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
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
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
"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
"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
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
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
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
"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
殡葬改革案例

殡葬改革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殡葬改革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一、上海市殡葬改革上海市是全国殡葬改革的一大引领者,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殡葬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了“一红、一绿、一送”、“五统一、三区分”的系统,实现了公益性殡葬和商业性殡葬相互补充和协调。
其中,“一红、一绿、一送”是指尸体可以被靠绿色环保殡葬(海葬、树葬)、红色传统火葬或墓葬的方式处理,同时还有公益送葬服务。
而“五统一、三区分”则是指统一墓型、墓碑,统一定价、骨灰盒样式、经营管理,在规划、审批、检查等环节中实行统一标准,区分殡葬志奉祀区、商业墓区和公益墓区。
北京市于2014年开始了殡葬改革,将公共殡仪馆和私人殡仪馆合并,并取消了“限量供应、限价销售”的垄断经营体制,让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民有所得。
此外,北京市还推出了“无偿火化”政策,即对因突发意外或其他原因身故的军人、消防员、警察及其配偶、未足月婴儿、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实行无偿火化。
这一政策旨在响应国家“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减轻家庭的负担。
三、广东省殡葬改革广东省在殡葬改革方面特别注重创新,推出了“生态安葬”的概念,即通过推行绿色殡葬,将遗体安置在自然环境下,促进自然循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该省还大力发展“亲情公墓”,通过“亲情公墓”将殡葬过程还原为尽可能贴近亲属感受的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墓地的单一格局,创造了更多元、丰富的安葬方式。
福建省在殡葬改革方面提出了“三投资”,即培育“爱心公墓”、建设“殡仪互动中心”、发展“殡仪事业产业化”,推动殡葬产业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其中,爱心公墓是指公募、公益性的墓地服务,通过社会募捐的方式,为贫困家庭解决殡葬安置问题。
殡仪互动中心则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型殡葬服务模式;殡仪事业产业化旨在通过“殡葬文化旅游”、“殡葬康养”等多元化方式,推进产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
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

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殡葬文化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吧!人类殡葬的历史,如同人类诞生的历史一样,古老而久远。
它伴随着人类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既受着人类发展的制约,又受着人类发展的促进。
对殡葬的起源,人们的说法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1.人类的本能意识人类初期,当活着的人看到死去的人再也无声无息时,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意识,认为这种无声无息是人生不可挽回的转折,人人都会遇到,应当采用一种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置。
这种处置,除因当时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外,还会因或对死者的亲恋、或对死者的怜惜、或对死者的恐惧、或对死者的憎恶等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往死者身上盖些柴草,有的可能往死者身上堆些土石,有的会将死者拉到隐蔽一些的地方。
也有的可能会弃之下管而另外择地而居,总之,人们会根据对死者的态度和认识,采取一些有当时认为是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置。
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为了保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考虑日后自己死去的归宿而采取的一项社会措施。
2.灵魂观念的影响当时人们受落后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存的,人死灵魂不死,对于后代既可以降福,也可以施祸,关键是要看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如果死者满意,活者也就可以相安无事,反之就会给活者带来灾祸。
从这个意义上说,丧葬产生于最初人们的灵魂观念。
古老的中国就是在这种灵魂观念的影响下,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进化,逐步形成了中国丧葬的传统特征:厚葬、隆祭、久祀。
在灵魂不灭的观念支配下,人们对丧葬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全面,越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新奇多样的丧葬形式,开始追求墓室的精良、葬品的丰盛、葬礼的隆重。
并开始流行殉葬奴隶、合葬夫妻,出现了数十代于一地的家族墓地,产生了祭祖,要上溯数十代的习俗等,给古老的丧葬深深地打上了灵魂观念的印记。
3.宗教信仰的产物殡葬的起源和发展,除了人的本能意识和唯心的灵魂不灭观念的因素外,还有愚昧落后的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民对死亡和葬礼的理解逐渐深化,殡葬仪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早期的殡葬文化主要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人们相信生者死后会有来世,并且需要把死者的身体安葬好,以便其灵魂得到安息。
这时期的殡葬方式简单粗暴,主要是土葬和树葬。
土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直接埋入地下,树葬则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供鸟兽食用,以实现生者与死者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开始出现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殡葬文化也逐渐得到发展。
商代时期,出现了青铜器的使用,这对殡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代的墓葬中,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陪葬品,认为这可以让死者在来世中享受更好的生活。
墓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出现了大型的墓穴和墓道,葬礼仪式也更加庄重隆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殡葬文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争相研究和借鉴对方的殡葬方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葬车、葬具等更加豪华的陪葬品,人们开始讲究墓葬的气势和布局。
同时,墓志的出现也使得墓葬更加具有纪念意义,人们在墓志中详细记录了死者的生平事迹,以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敬意。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葬礼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葬礼制度,规定所有贵族和官员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葬礼。
这一制度称为“封禅制度”,要求死者的墓葬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以彰显死者的地位和尊荣。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大量流失,对古代殡葬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汉代时期,殡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地下宫殿”的概念,即将死者的墓穴建设得宏大壮丽,仿佛是一个地下宫殿。
同时,汉代开始流行私家葬,贵族和官员可以在自己的府邸中修建墓穴,这进一步丰富了殡葬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的殡葬文化逐渐趋于庄重和内敛。
唐代的墓葬规模逐渐减小,但陪葬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人们开始注重墓葬的装饰和布局。
宋代时期,墓葬更加注重环保,开始流行石棺墓,以实现尸体的自然分解。
浅议徐州地区殡葬习俗(之一)(t Word 文档

浅议徐州地区殡葬习俗浅议徐州地区殡葬习俗(之一)一、徐州介绍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
帝尧时建大彭氏国。
夏禹治水时,徐州为九州之一,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
夏商时期为五霸之一。
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
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
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
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
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唐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五代、宋、元时各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曾设徐海道,日伪时曾为伪淮海省省会。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
徐州市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徐州市现下辖丰县、沛县、睢宁县三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经济新区。
根据《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市共登记常住人口 858.05万,市区人口150万,总面积为11258平方公里。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殡葬业简史xx前后的传统殡葬业上海旧时专门从事殡葬的行业叫“红白杠”。
它代为丧家结素彩,挂白球,布置灵堂,提供炊具、餐具、席面桌凳用具,主持葬祭仪式,接待宾客等等。
红白杠是个松散的组织,平时杠员散居各处,遇有红白事,由杠头召集,事毕即散。
红白杠往往和贳器店相配合。
贳器店专为婚姻殡葬提供搭棚、扎彩、挂堂幔、张挽幛、出租茶担、圆桌、餐具等。
贳器店在上海有较广泛的分布,如新星合记贳器公司、振昌公司、史宝泰、仁松记等,比较集中的在永寿路,那里可称得上贳器店一条街。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开埠后的百年间,80%以上是外乡人。
以宁波籍人为例,到清朝末年已有40余万人旅沪。
在家1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外地人离乡背井来上海,立足谋生、身陷困境谁来帮;客死他乡谁来为制施恤掩葬,于是出现了以籍贯为经络,按行业而集结的会馆公所。
早期的会馆公所,多为同邑旅沪人故后,停柩或掩埋无力回乡棺木之场所。
如较早的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关山东公所,就是合关东、山东两帮,集资置田以为葬埋公地。
又如,嘉庆二年,旅沪甬人发起“一文愿捐”,每日人输一钱,经历年积累,在上海北门外25保4图购地30余亩,建房寄柩,并以余地为义冢,嘉庆八年,又建筑了殡馆、祠堂和墓地,取名“四明公所”。
开埠前上海的会馆公所,为数不过20个,开埠后,曾发展到140余个。
它们主要分布在十六铺大小东门和老城内外、洋行街、咸瓜弄、棋盘街、董家渡、斜桥以及城隍庙一带。
比较知名的有三山会馆、商船会馆、徽宁会馆、钱业会馆、浙绍会馆、青蓝布业公所、宁波同乡会等。
2丙舍和寄柩所均系暂停棺柩的场所。
上海最早出现的丙舍是在1798年,是年,四明公所在上海北门外置地30余亩建厂寄柩,1808、1886、1898年又在各区续建丙舍。
据1933年统计,四明公所保管的棺柩达3435具,已运回故乡的3824具,可见丙舍的规模之大。
同仁辅元堂和普善山庄是两个慈善团体,均创建于前清。
同仁辅元堂位于南市乔家路梅家弄,在法租界也设有分堂,其前身分别为同仁堂和辅元堂,后两堂合并改为此称。
清末明初,集合其它善团,分设施棺、济贫、育婴、养老、习艺和妇女六个部门。
普善山庄初设在闸北普善路。
后迁入租界,其设在戈登路的材栈,长年生产材头上刷有蓝底白十字的杉木薄皮棺,供作收敛露尸或施舍改无力买棺盛殓者。
两个善团还建立了许多义葬地,据1942年统计,普善山庄有义地638亩,主要分布在大场附近;同仁辅元堂有义地21处,共32638亩,大多分布在浦东白莲泾一带。
两个善团通过募集钱款和棺木,解决施行善举的资材,他们收集露尸,3施放棺木,掩埋无主尸体,做了大量的工作。
同仁辅元堂和普善山庄一直存在到1955年,被人救分会合并改组为上海市殡葬服务站。
近代殡葬业的出现和发展公墓近代殡葬业的出现表现在公墓的设立。
上海最早的公墓建在英租界。
1844年,英商麦都恩组织一公墓公司,购买今海关后的一块地皮作为安葬外侨棺柩之地,后易地山东路287号建立公墓,时人称“外国坟山”,又称“山东路公墓”。
其后,外国人又在浦东坟山码头、东新桥九亩地、八仙桥、静安寺、虹桥路等处陆续开办外国公墓,专葬外国人。
比较著名的有八仙桥公墓、静安寺公墓、虹桥公墓等。
为了管理这些外侨公墓,以及办理外侨土葬申请手续,1866年2月,工部局在卫生处设公墓股。
41909年,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徐家汇虹桥路购地20亩,于1913年辟墓千余,初名“韭露园”,未久,经妻汪国贞将墓地西移至张虹路重建,名“韭露园万国公墓”。
1929年6月,天主教上海景教弟子马相伯、朱孔嘉、何理中等人发起建立了天主教息焉公墓。
1936年,圆英法师,玉佛寺方丈远成以及屈文六、李经纬等人集资创办了佛教公墓。
座落在北郊北宝兴路底,占地329亩的联义山庄是广东人林镒泉于1924年5月独资创办的。
山庄内共辟有墓穴11595穴,分特等、头等、二等、三等、免费和半价六个穴区。
30年代,国民党市政府在江湾开辟新市区,其时,由卫生局直接领导的有市立第一公墓(即江湾公墓)和市立万国公墓。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直至解放,上海先后出现过100多家公墓。
内有万国公墓、市立第一公墓(后改称江湾公墓)、山东路公墓、浦东公墓、八仙桥公墓、静安寺公墓、虹桥公墓、番禺公墓、徐家汇公墓、卢家湾公墓、联义山庄、广肇山庄、永安公墓、安乐公墓、光裕山庄、慎安公墓、福安公5墓、普济公墓、家庭公墓、普益公墓、庙行公墓、中国公墓、道义公墓、五邑公墓、息焉公墓、佛教公墓、通海公墓等,此外还有惠民路犹太公墓、定海港犹太公墓、黄陂北路犹太公墓、太仓路巴基斯坦公墓、福州路白头公墓等。
殡仪馆1924年,美国纽约中华凯斯柯特公司设“大礼行”办理殡葬,又于1925年改名为“万国殡仪馆”(外文名为;INTERNATION FUNERAL DIRECTORS)。
其初时专以外侨为服务对象,后也设有中国式殡殓,照顾到华人的习俗,以招徕国人。
1931年,南昌人陶醒予以恢复中华传统礼仪为号召,在华山路670号创办中国殡仪馆。
此后,一些商人纷纷斥资开办殡仪馆,先是在沪西一带相继有了上海殡仪馆(徐家汇路)、中央殡仪馆(新会路)。
“八.一三”事变后,沪西的殡仪馆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大众殡仪馆(昌平路)、乐园殡仪馆(华山路)、万安殡仪馆(江苏路)、世界殡仪6馆(康定路)、大华殡仪馆(凯旋路)、白宫殡仪馆(大西路)、上天殡仪馆(焚皇渡路)、大陆殡仪馆等,还有位于市中的安乐殡仪馆(武定路)。
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开进租界,南市开放,人口又趋集中,南市本是老城区,是会馆公所会集的地方,比较起来,这里离市区比沪西更近一些,因而殡仪馆在这里兴起后,大有取代沪西地区的殡仪馆的趋势。
在南市,继沪南殡仪馆(云南南路)、南市殡仪馆后,以后又有斜桥殡仪馆(制造局路)、永安殡仪馆(陆家浜路)、丽园殡仪馆(丽园路)、国际殡仪馆(丽园路)。
在沪东,有国华殡仪馆。
直到解放前夕,上海共有过大小殡仪馆约30家,这些殡仪馆的业务大多包括接尸、整容、著衣、停柩、入殓、寄柩等,亦出售棺木、寿衣,代办运柩、落葬,延请僧尼诵经,代叫贳器筵席,少数有条件的殡仪馆还可用注射防腐针或冷气来保存尸体。
自40年代起,一般市民虽有本乡的俗例,但7多数已经习惯到殡仪馆去办理丧事了。
分布在市内各地的殡仪馆成了上海人不可缺少的场所了。
火葬场上海最早的火葬炉是出现在静安寺公墓内的。
1896年,静安寺公墓建立并设立了火葬处。
1927年,火葬处安装了上海第一座以煤气为燃料的火葬炉。
静安寺公墓内还辟有骨灰供藏室,内有用大理石砌就的壁龛,有400多格,分成A至Q共17个区,用来存储骨灰。
西宝兴路火葬场是在日侨公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年代就在公墓的西侧设有火葬设施,以火葬日侨尸体为主。
抗战胜利后被接管,改称市立西宝兴路火葬场,1948年9月重修火葬炉,用来火葬倒毙街头的露尸。
火葬场内有唐式礼堂一座,礼堂一侧有同样建筑风格的火葬间,后有八角亭骨灰壁龛室一幢。
8同时期,普善山庄在北新泾有火葬处,专门用于焚烧露尸。
位于中山南一路的法藏寺,为满足佛教徒的需要,1935年设立化身窑,内有荷花座缸炉和棺木化身炉各一。
由于解放前土葬盛行,能够接受火葬的只有少数的外侨、佛教徒和一些开明人士,所以火葬主要业务集中在静安寺火葬场,当时把这种火葬称之为“个别火葬”;它区别于露尸的火葬,露尸多无名无姓,且数量很多,一般是采用“集体火葬”的方式。
寄柩所随着近代殡葬业的出现,提供暂存棺柩的丙舍和寄柩所数量渐多,据1942年资料,当时已登记核准的丙舍有36家,寄柩所17家,另有未经登记的丙舍14家,共67家。
较早的有大同公所寄柩所和沪东公所寄柩所,以后有保安、通海、安全、静安、大安、公平、灵安、福安、泰山、普济、安定、沪xx、安平等寄柩所。
9建国初期的殡葬业xx解放以后,1949年6月,鉴于战事结束以后,死亡甚众,市民申请公墓及火化者甚多,为公共卫生计,市政府卫生局指示,殡葬业务照旧进行,同时抓紧接管了旧政权卫生局的殡葬管理所。
当时列入移交单位有:虹桥公墓、万国公墓、静安寺公墓、山东路公墓、八仙桥公墓、番禺公墓、徐家汇公墓、浦东公墓、大场公墓、市立第一公墓和西宝兴路火葬场11处,人员共58名。
解放初期,殡葬管理所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积柩和清理浮厝的工作。
这些积柩和浮厝大多是战争年代积存下来的。
积柩主要存放在会馆、山庄、丙舍、寄柩所、殡仪馆及宗族祠堂内,这些场所大多在人烟稠密的市中心和半郊区,不少棺柩存放年代久远,有的棺柩破裂,尸骨狼藉,臭气熏天,人不能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949年7月,市卫生局制定《清除积柩第五步骤实施办法》,次年又拟《上海市清除积柩补充办法》,8月15日,再颁《上海市清10除积柩申请减免运葬费用暂行办法》。
1951年10月19日,市卫生局邀集嵩山、闸北、长宁等区政府、普善山庄、四明公所、浙绍永锡堂、江淮、福安、通海等寄柩所以及公安局行政处治安股召开会议,决定由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人救分会等部门组成清除积柩督导小组。
到1952年底,清除积柩的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共清除积柩83,629具。
同时,主要集中在斜土路、瞿真人路一带和光复西路至交通路铁路沿线的浮厝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理。
1951年,在浮厝最多的地带日晖港北票码头和同济大学新校原址两处,共清除浮厝1万余具。
为了尽快清除浮厝,殡葬管理所雇佣红白杠人员近400人、临时工300人,组成5个大队开棺拾骨,或就地焚毁,或运至大场公墓埋葬。
到1952年底,使用人力40,107工,总共清除了分布在19个郊区,5个工房建筑工地和2个回民公墓内的浮厝209,708具,清出土地约1千亩。
11建国初期,露尸的处理任务也很重,主要由普善山庄和同仁辅元堂两善团协助殡葬管理所共同处理。
根据1953年市政府《关于露尸处理的指示》,各慈善团体收集的成年人尸体采用火葬的方式处理,有主的露尸,也可申请请求施棺送义冢地土葬;婴尸则送西宝兴路火葬场集体火化。
自1949年6月至1954年10月底,全市火化露尸129,248具,土葬露尸34,382具,共163,530具。
为满足人们将棺柩运回原籍的愿望,运柩所应运而生。
解放初期,承运量和承运范围较大的运柩所有安远联合运柩所,后分为安远、华东、淮扬、江浙等四家运柩所。
1951年后,陆续又有宁绍、宁波、永锡堂、永庆堂祥、苏浙皖、四明公所、中国、阜扬、通商等运柩所设立。
1955年,原运柩所的职工组成了劳动互助、生产自救性质的上海棺柩外运站。
配合市政建设,1951年,山东路公墓的坟墓迁葬,原址建成体育场。
1953年,静安寺公墓的坟墓迁往大场公墓;121957年,八仙桥公墓全部坟墓迁往吉安公墓,两处分别改建为静安公园和淮海公园。
浦东公墓也在以后划出大部土地建设浦东公园,其中部分外国人坟墓又于“文革”后迁至万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