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子小故事4则
老子哲学故事

《老子哲学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一个老子的哲学故事。
老子说呀,有一只小鸟,它每天都很快乐地在树林里唱歌。
它不需要很多东西,只要有树枝可以站,有虫子可以吃,就很满足啦。
老子告诉我们,其实快乐很简单,不需要太多复杂的东西。
还有一次,老子看到一条小溪,水一直在流呀流,不管遇到什么石头、土堆,都不停止。
老子说,这就像我们做事情,要有坚持的精神,不要轻易被困难挡住。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老子哲学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老子的故事哟。
老子讲过,有个小孩,他总是很友善地对待小伙伴,大家都喜欢和他玩。
老子说,善良能让我们交到很多朋友。
又有一回,老子看到一棵大树,长得又高又壮。
他说,大树能长大,是因为它在小时候就努力扎根,吸收营养。
我们也要像大树一样,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有本领。
《老子哲学故事》
小朋友,我给你讲老子。
老子说过,有个人走路,不着急,慢慢地走,反而能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
他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着急,有时候慢一点,能发现更多美好。
还有呢,老子看到一只蜗牛,虽然爬得很慢,但是一直坚持,最后也能到达目的地。
我们也要像蜗牛一样,有耐心,不放弃。
老子的名人故事简短

老子的名人故事简短老子的故事老子名耳,字聃,春秋时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的陈国苦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廉洁修身的故事一直被后世传诵。
老聃上学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族长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故事。
他的母亲望子成龙,想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儿子。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但收徒有一个原则:要自己教授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善根,否则他是不会收的。
他要先看看老聃这个孩子有没有善根。
有一天,老聃的母亲给老聃钱,让老聃去买东西。
商容见他出来了,便在他将经过的地方放了一块金子,看老聃怎么处理。
老聃走到那里,忽然见地上有什么东西闪闪发光。
他上前一看,是一块金子。
他想,丢金子的人一定很着急,一定会来寻找。
于是他便把金子装在口袋里,向人们喊道:“是谁丢了东西呀?我拾到了一样东西!”结果,他喊了很长时间也没人认领。
商容一见,走了上去。
老聃问:“大爷,是你丢了东西吗?”商容说:“不是。
我什么也没丢,闲来无事,出来玩的。
”老聃说:“既然闲着没事,帮我做一件事好吗?”商容问:“做什么事啊?”老聃说:“我拾到一件东西,等失主来找,可一直没等来失主。
妈妈在家等我买东西回去,你帮我在这里等着,像我一样喊,我买了东西就回来。
”商容说:“你拾到的是什么东西呀?”老聃怕他冒领了,说:“你不是失主,问它干什么?”商容说:“好吧,我就替你等失主。
”不大会儿,老聃买了东西送回家,便来向商容说:“谢谢老人家。
让我在这里等吧。
”商容说:“既然是拾的,你拿回家用好了,何必要在这里辛辛苦苦地等啊?”老聃说:“做官要清廉,做人要清白。
别人的东西丢了,应该想办法还给人家,怎么能自己用呢?等不到失主我就不回去。
”商容笑了,高兴地说:“孩子,东西是我丢的。
是一块金子,对吗?”老聃埋怨说:“刚才你怎么不说呢?”商容说:“刚才不到说的时候啊!”于是,商容就到老聃家里,答应做老聃的老师。
道德经五善的小故事

道德经五善的小故事《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的传世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五善”观念,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
下面将通过五个小故事来阐述这五善的内涵。
一、善行:孔子访老子孔子年轻时曾拜访老子请教道德学问。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便告诉他:“善行无辙迹。
”意思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
孔子领会到老子是要他谦虚低调,不张扬自己的学问。
从此,孔子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圣人。
二、善言:晏子使楚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他善于辞令,曾出使楚国。
楚王想戏弄他,故意让人把城门关上,只开一个小洞让他通过。
晏子却从容地说:“这是狗国吗?为何狗洞如此之大?”楚王听后尴尬不已,立刻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以善言应对,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让楚王自取其辱。
三、善数:管仲治国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他善于计算,精通理财。
齐桓公任命他为相,管仲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国富民强。
他主张“轻徭薄赋”,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管仲的善数之才,为齐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善闭:孟母教子孟母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母亲。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住在墓地附近。
孟母担心孟子学坏,便搬家到学校附近。
孟子放学后,孟母发现他学会了撒谎,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教育孟子要诚实守信。
孟母的善闭之举,使孟子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五、善结:张良拾履张良是汉朝开国功臣,年轻时曾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捡起鞋后,老人又让他帮忙穿鞋。
张良一一照做,老人赞叹他善于结交人,并传授给他一部兵书。
张良凭借善结之才,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通过这五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中五善的内涵。
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些品质不仅适用于古代,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简短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简短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哲学家与文化名人,他的名字叫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道家始祖”。
尽管老子在以道德经闻名于世的同时,他也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一、奇特的出生老子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他的出生非常特别。
据说他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梦到一颗星星进入她的子宫,因此老子被认为是“从星星而来”。
这个有趣的传说成为了老子独特起源的象征。
二、喜欢养龟老子热爱自然,他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
他曾经与一只乌龟成为了好朋友。
据传,老子养了一只乌龟并把它放在家中的池塘里。
每当他遇到烦恼或困惑时,他会坐在池塘旁边观察乌龟,希望从乌龟的行动中找到灵感和答案。
三、与孔子的对话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与当时的其他哲学家有时会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对话。
据说老子曾与当时备受尊敬的孔子会面,并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对话。
在这次对话中,老子和孔子交流了许多思想和理念,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旅行历险老子并不满足于待在一个地方,他热衷于旅行。
他曾经踏上了一次长途旅行,穿越中国的边境。
在他的旅途中,老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
他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与村民们交谈,吸取不同地区的智慧。
五、告别世界最后,老子决定告别世俗的繁华与纷扰,他骑着一匹白色的水牛向西方逃离。
根据传说,他在途中抵达了西部边境,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有些人认为,老子不是死去,而是在逃避尘世。
他的离开也使得他的思想和教导更加神秘与吸引人。
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了解他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格和思想。
老子的由星星降世、与乌龟结下友谊、与孔子对话、旅行历险以及告别世界等故事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
同时,这些故事也使他的思想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关注。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让我向你分享一些关于老子的有趣小故事吧。
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经过历史上的传承,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有趣的人物。
他的思想被写成《道德经》,成为中国哲学境界的经典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老子和一位骑马的官员的故事。
在他年老时,老子曾在蓝田耕种,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一天,一位官员骑着快马来到蓝田,看到老子在田间劳作,非常吃惊。
官员对老子说:“老子,你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为什么你现在却在这里劳作?你应该享有尊贵和富裕的生活。
”老子平静地回答道:“我是不追求名和利的人。
我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为了和谐自然,我选择种植蔬菜来获得养分。
在冥思的过程中,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官员迷惑不解,继续问道:“但是,老子,你的思想却能影响和引导世人。
你的智慧和见识为社会带来了变革和进步。
你应该享受尊贵的待遇。
”老子微笑着回答:“我的朋友,尊贵和财富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
我选择过着朴素的生活,是因为我相信恬淡寡欲的心态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我只是一个谦虚的老农夫,希望通过与大自然的融合来找到内心的宁静。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和生活态度。
他提倡的道家哲学主张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在的心态,而不是外在的名利。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哲学领域,还涉及到道德、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宽容的精神。
尽管老子的故事只是他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遵循道家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故事中,老子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智慧、谦虚和快乐的榜样。
他通过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智慧和成就,并鼓励我们追求真正的幸福。
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

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被尊称为“老子”或“道德真君”。
传说中,老子被认为是出生于今天的洹水镇(今河南省安阳市)。
“老聃”原是他取名字之一,意为“长聚于闲”。
据传他出生时牙已长满,在学问上聪慧过人。
老子传说中与孔子曾有一次相遇,据说老子骑着他的水牛犯愁地游荡于道家玄坛,穿过东华山进入洛阳,正巧碰到孔子出巡。
孔子对老子的学问十分敬重,他停下车问名,老子告诉他自己姓李叫聃。
孔子请求请教道德的事,老子会转回牛头解答,“玄牛之口,道之门”。
他把道教的奥秘藏在了普通农耕的牛里。
两人在交谈中意气相投,聊得很开心。
据说老子在他的驾驶员下凡人世前曾在长沙麓山水云楼取得了长生不老药,当时这个地方是仙人聚集的地方,老子在那里发表了《金丹阳液》、《封明浴出丹》等重要著作。
《封明浴出丹》是指老子在水云楼上即为他所居的地方。
这个水云楼离着善于药草的老子并无遥远距离,所以这个地方挖掘出和制造珍贵药物将近50个。
在当时的灵丹妙药中,分别具备了能够饮用的“金丹神真剂”,能够涂在伤口中的“金丹神真药剂”,能够食用的“金丹神真丹”,这个灵丹妙药现在可以买到,但是能够做出来的人却寥若晨星。
以上是老子的一些传说故事,虽然其中细节有所争议,但老子在中国哲学历史上
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

老子的有趣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老子的人,他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老子”。
虽然他的教诲理念深奥晦涩,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流传下来。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与老子相识,并对他的哲学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年轻人请教老子:“老子,请问,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老子微笑着回答:“智慧就像一块镜子,当你注视自己时,它会反射出内心的真实。
只有通过自省和领悟,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年轻人继续请教:“老子,请问,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老子听后,轻轻地说道:“内心的平静来源于接受和满足于自然的变化。
当你能够独立观察世界的运行,并学会适应其中的变化时,你将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静。
”年轻人对老子的回答深感启发,于是继续提问:“老子,请问,怎样能够融入大自然,和谐共生?”老子笑了笑说:“要融入大自然,并与其和谐共生,首先要谦逊。
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理利用资源,追求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听完老子的解答,年轻人心生感悟,对道家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一层。
他决心跟随老子的教诲,修炼自己的内心,追寻内在的智慧和平静。
老子的教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有趣的小故事,还包含了更多关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与行为,并倡导摒弃功利主义和虚伪。
他认为,真正的道家精神在于追求真实、本真和自然。
通过回忆老子的有趣小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关于智慧、平静和与自然共生的道理。
无论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还是在追求个人修养的道路上,都可以从这些思考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总结:老子作为古代中国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留下了许多深邃且有趣的思考和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智慧、平静和与自然共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追求真实、本真和自然,使内心得到平静与宁静。
让我们珍惜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并在生活中融入其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典的老子故事

经典的老子故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典的老子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经典的老子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一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
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
老聃答道:“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
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
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
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
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二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之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老子小故事4则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老子故事四则,非常有道理,值得阅读。
故事一:做石头还是砖头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
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
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
老翁顿然大惭。
故事二:胜利之感,反而失落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比如老子,在古圣先贤之中,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从混乱的人间体悟出来的。
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
当时,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锜,因经常听人赞叹老子,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为何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
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便说:“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来拜访。
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
走进你的住处,好像进入鼠洞,满地丟弃的菜蔬,一片杂乱,你根本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
老子听了毫无反应。
来访者骂完转身就走。
但当天,士成锜一直回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对人人称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骂,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我应有胜利之感才对,但为何心里反而失落,这是什么道理?
当晚,他一夜失眠。
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温怒之色,也无排斥他的表情。
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
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
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马、狗、猫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异呢?所以,不论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呀!”士成锜听了顿有所悟,赶紧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
他又继续请教:“要如何才能真正体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来时摆着架势,目露凶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气浮动。
要知道自以为是、傲视他人、喜好辩论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
”
人人都有纯真的本性,但习性一起,处处要向人挑战,其实心中已有自性之贼,若能恢复纯真的本性,所谓的马、牛、猴、狗、猫……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
故事三:再授孔丘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
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
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
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
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
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
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
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
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
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
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
有亦是气。
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
也。
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
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
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
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
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
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
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故事四:蚂蚁搬家的真相
母亲:李耳,你今天去哪里玩了?
李耳:娘,孩子今天去后山玩了。
母亲:玩了什么?
李耳:看蚂蚁搬家。
母亲:看到了什么?
李耳:刚开始看到一只蚂蚁,后来看到了一群,好多蚂蚁。
孩儿还做了一件事,把他们的窝给挖开了,看到好多蚂蚁,他们在搬食物。
母亲: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李耳:事情并不都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很多事情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真相。
蚂蚁吃腐烂的动物尸体,每样事物存在都有他存在的功能,大自然就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
母亲:与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李耳:蚂蚁虽小,也有他的作用。
人也一样,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作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优势,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用途,谁也不比谁高,谁也不比谁低。
而且今天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我在想,与蚂蚁相比,我就是庞然大物,我可以任意改变他们的命运,甚至决定他们的生死。
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着另外一种庞大的存在,也可以轻易的决定我们的人生,那会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控制我们的呢?
母亲:(一脸慈爱作思索状)嗯,这是个很不错的问题,明天上课时你可以问问先生。
李耳:先生总说我问的问题,“先贤未传,古籍未载,不敢妄言”,我怕先生不高兴,不太敢问了。
母亲:先生在周朝都非常有名望,精通殷商礼乐,“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答案也没关系,也许这正是你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呢。
李耳:孩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