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盛期图
水稻各生育阶段形态特征、诊断指标和因苗管理

水稻各生育阶段形态特征、诊断指标和因苗管理水稻各生育阶段形态特征、诊断指标和因苗管理(一)秧苗阶段1.秧苗长相苗龄适当,叶龄整齐,苗健壮,叶挺秀,根系发达,移栽后抗植伤力强。
2.诊断指标(1)足苗:移栽时每亩秧田叶面积系数约3.0一3.5;大苗每亩总苗数为100一120 万,中苗为150一200万,小苗为250一300万,单季杂交水稻每亩总苗数为50万一75万左右;叶龄整齐一致,中苗叶龄6.1一7.0,大苗叶龄8.1一9.0,小苗叶龄4.1一5.0无土小苗叶龄3.0。
(2)发根力强,单株根系发达,白根多,栽后2一4天返青活棵,活棵标准为早晨见心叶叶尖吐水为准。
(3)抗植伤力强,中苗叶色青绿,叶弯不披垂,碳氮比10一13,称健壮秧;大苗时色淡绿,叶片硬直,碳氮比15以上,称老壮秧,小苗叶色嫩绿,叶片微弯,称嫩壮秧。
(4)秧苗基部粗壮,其粗度为0.5一0.7厘米;带蘖率大苗95%以上,中苗50%左右,小苗30%上下。
3.因苗管理图示(1)选种种子要充分成熟,纯净,粒大,饱满,发芽率高,发芽势强。
(2)浸种催芽满足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促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根与芽粗壮,以利播后迅速扎根,育成齐壮秧苗。
(3)适期播种露地育秧播种过早,易遇到低温危害,生长缓慢,发生烂秧死苗(4) 播量适宜播种过密,扎根不良,光照不足,秧苗细长黄瘦;播种适宜,秧苗健壮.(5)湿润扎根播后平沟水,保持秧板湿润,扎根快,立苗早,根芽生长健壮,成秧率高,播后深水,只长芽扎根,易引起倒芽、浮苗;如低温,还会引起烂秧、死苗。
要排水落干。
(6)早施断奶肥三叶期的秧苗,胚乳内养分已全部耗尽,它的生长靠自己的根系吸收水和养料,制造有机物质,独立生活。
追肥要早,一般在一叶一心时开始。
(7)防止死苗秧苗三叶期时,抗逆性最弱,遇5一7℃的低温,籼稻就会受到冷害,保温育秧或旱育秧,秧苗2一3叶时,由于病菌侵入,在遇低温阴雨转高温的晴天时,常出现青枯或黄枯死苗。
水稻病害纹枯病演示PPT

• 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
•22
• 病菌侵入后,在稻株组织中扩展,并向外长出 气生菌丝,蔓延至附近叶鞘、叶片或邻近稻株 进行再侵染。菌丝的主要作用是从稻株的下部 向上垂直扩展。
•16
•17
2、生物学特性
• 菌丝发育温度为10~36℃,适温28~32℃。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pH为4.0~8.5,最适pH为
5.4~6.7。 • 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菌核形成。 • 菌核萌发需相对湿度96%以上,低于85%则受到
抑制。 • 菌核有浮沉现象,越冬菌核萌发率高,无休眠期,
•20
4、寄主范围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极广,自然寄主有15 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可达54科210种植 物。重要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大麦、 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 等。
•21
三、病害循环
•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 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
• 据江苏调查,晚稻收获后,一般病田的菌核为每 亩10万粒左右,重病田60~80万粒,发病最重的 田高达200~300万粒。大部分菌核在水里飘浮。
• 两查两定测报方法(经验预测法): • 选择不同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各田块调查
200丛,计算丛发病率。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 15%,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需药剂防治。
•27
六、防治
• 纹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发病期 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 1 农业防治:
水稻分蘖期田间管理PPT课件

知识点精讲
水稻分蘖
(多选题)下列属于无效分蘖的有
A. 结实10粒以下的分蘖 C. 结实5粒以下的分蘖
B. 结实5粒以上的分蘖 D. 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答案】CD 【解析】不能抽穗结实或结实不到5粒的分蘖称为无效分蘖。
知识准备
三、水稻分蘖期田间管理 2. 稻田施肥 (3) 追肥用量:追肥用量应以“二黑二黄”为标准。水稻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和抽
穗前后叶色浓绿为“二黑”,在开始拔节和抽穗前5~10天的孕穗期“二黄”。在“二 黑”阶段如果叶色不变浓绿,说明稻株脱肥,应增大追肥用量;在“二黄”阶段如果 叶色不落黄,说明稻株体内氮素过多,有贪青现象,应减少追肥用量。 四、杂交水稻分蘖期大田管理
完成抛秧,按要求施足了基肥、分蘖肥。到水稻进入拔节期时,李叔发现其中的0.5公顷的田块排
水不畅,他也没在意,直到其他禾苗都已抽穗,这0.5公顷的田块才彻底排干水,经验不足的李叔
照样按要求待田边开小坼后才复水,最后计算产量时,李叔发现那0.5公顷田块的单产比其他田的
单产少了很多。请分析减产原因,并提出水稻拔节孕穗期正确的水分管理办法。
一、 水稻分蘖 3.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是指能够抽穗结实且每穗结实5粒以上的分蘖。无效分蘖则指不能抽
穗结实或结实不到5粒的分蘖。一般低位低次分蘖多为有效分蘖,高位高次分蘖多 为无效分蘖。 二、分蘖期的生育特点及主攻目标
1. 生育特点
知识准备
二、分蘖期的生育特点及主攻目标 2. 主攻目标 水稻分蘖期的主攻目标是缩短返青期,争取早分蘖,促使叶色变深,争取有
知识点精讲
农学

名词解释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3、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
4、保花肥:防止颖花退化的肥料称为保花肥,一般雌雄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5、超重期:指种子出苗后经过一定的生长,植株总干重超过原有种子干重的时期。
6、抽穗::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7、出叶间隔: 相邻两片叶伸出的时间间隔,称为出叶间隔。
8、促花肥: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9、稻谷催芽:是根据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和空气的要求,利用人为措施,创造良好发芽条件,使发芽达到“快、齐、匀、壮”。
10、生态需水:生态需水:生态需水是指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水稻生育的良好环境而需要的水。
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11、稻米品质:稻米在加工、外观、食用、营养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特性,它既反映稻米内在自然属性,又体现其社会属性的一组综合性状。
13、断奶肥:幼苗在1叶1心时,胚乳中贮藏的氮已经用完,是氮断奶期,为了满足这时幼苗生长对氮的需要而施用肥料,一般生产上1叶1心时施用。
14、垩白度:垩白米率与垩白面积的乘积为垩白度。
15、垩白米率:是整精米中垩白米粒的百分比16、垩白面积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百分比。
17、发根率:单位时间或单位地上部干重的必根能力,如发根重对地上部干重的百分重表示。
18、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
19、发育特性:指影响稻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若干特性。
20、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21、返青期: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称返青期。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
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
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是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
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
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
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
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
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10月底11月初成熟。
认识水稻生育期基础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节点

认识水稻生育期基础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节点水稻的生长从种子萌发开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生育期,直到有新的种子成熟为止,这些时期大致分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等。
苗床、返青、分蘖盛期、分蘖末期移栽后25天(圆杆拔节)移栽后40天(穗分化6期末7期始,离抽穗10天)移栽后50-60天破口前(主茎鱼肚白)破口前7天、齐穗期、灌浆期按照水稻各生育期的不同生育特点,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一般全生育期,早稻约为110天,双季晚稻约为120天,一季晚稻约为130天,一季中稻约为130-150天。
不同品种间,生育期差异较大。
水稻生育期示意图早稻生育期(长江中游)晚稻生育期(长江中游)一季稻生育期(长江中游)水稻类型:按起源分为:籼稻和粳稻。
按生长季节来分:早稻、中稻和晚稻。
根据品种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耐旱性来划分:水稻和旱稻。
根据淀粉性状分为:粘稻和糯稻。
按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
南方地区,温度较高,热量资源丰富,可以种一季,也可以种两季;北方地区只能种植单季稻。
水稻的栽培方式:抛秧、移栽(人工、机械)、直播(水直播和旱直播)。
水稻生育期需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节点1、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分蘖期-拔节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水稻有效分蘖是指在成熟期能抽穗并能结籽10粒以上的分蘖,否则为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决定最终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只有1-2叶的分蘖为无效分蘖,具有3叶的分蘖有可能成为有效穗,具4叶以上的分蘖一般都能成为有效穗。
水稻生产上,通过晒田控制水稻无效分蘖。
晒田遵循“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原则,根据田地、肥力、苗势而定。
“时到” 一般指在水稻移栽后25天左右,“苗到”一般指田间基本苗数达到计划苗数的85%左右。
2、水稻破口期稻穗分化完成后,单个穗子开始从最后1片叶(亦称剑叶,叶鞘呈环形包裹着未伸出的稻穗)的叶鞘(剑叶叶鞘及其包裹着的稻穗叫稻苞)中伸出,露出谷粒,称作破口。
水稻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的一生是指水稻种子萌发到种子成熟。
从器官生长发展的特点看:可分成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
从生长发育的特点来看:可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以幼穗分化为界,在幼穗分化以前,主要是以根、茎、叶、分蘖等营养器官增殖为主,故称为营养生长期;幼穗分化以后,是以生长幼穗、颖花、种子等生殖器官为主,故称之为生殖生长期。
一、幼苗期的生长发育幼苗是指种子萌发到三叶期这个阶段,习惯把秧苗在秧田生长的时期称为幼苗期。
苗期可分为种子萌发和秧苗成长两个时期。
(二)、幼苗的生长幼苗的生长是指第一真叶抽出至成秧移栽。
芽谷播种后,胚根下扎,胚芽就向上坚起,叫扎根扶针。
随后,不完全叶伸出叶鞘,称为出苗,全田有50%的出苗即为出苗期。
不完全叶抽出1-2天后,长了第一片完全叶,秧苗明显显现绿色,此时称为现青。
全田有50%的苗长出第一完全叶时为现青期,以后长出第二、三片完全叶,至第四完全叶出现时,基部茎节就能发生分蘖.一般把第三片完全叶以前的时期称为幼苗期。
二、分蘖期的生长发育从分蘖开始发生到停止的时期称为分蘖期.(一)分蘖发生及条件1、分蘖的发生:水稻的分蘖是接近地表基部密集节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起来的侧茎。
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蘖发生所在节位低的叫低位分蘖,发生所在节位高的叫高位分蘖.一般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型也大。
由主茎长出的分蘖称第一次分蘖,由第一次分蘖长出的分蘖称为二次分蘖,依次类推。
生产上常规稻一般以一次分蘖多,二次分蘖少,三、四次分蘖更少.而杂交稻二、三、四次分蘖均有发生。
2、分蘖发生的条件:分蘖发生的内在因素:品种不同,分蘖特性差异较大,籼稻品种大于粳稻和糯稻,多穗型品种大于大穗型品种,杂交水稻大于常规稻。
分蘖的外界条件:一是气温、水温:分蘖发生的临界气温为15℃、水温16—17℃,最适宜气温为28—31℃,水温32-34℃.二是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分蘖都有抑制作用.三是光照强度:植株过繁茂,栽插过密、荫蔽严重会降低有效分蘖率。
水稻-2-生长发育

▲叶、根、蘖、茎的生长
(一)水稻叶片的发生规律
早稻10-13片,中稻14-15片,晚稻≥16片,最上一片叶为剑叶。 相邻两叶伸出的间隔天数称为“出叶间隔”。水稻一生中随生育 中心的变化,出叶间隔随之改变:三叶期前为3天左右,分蘖期5 天左右,拔节以后为 7-9天。出叶速度也受温度肥水等环境条件
的影响。
① —④根据各个器官原基的出现为标准,又叫幼根形成期;⑤ — ⑧ 以花粉粒发育为标准,称孕穗期。
(一)根的发生与分布
1、根的发生:
不定根发生位臵的划分方法(以节为 单位):每个节上有一片叶,一个分
蘖芽和上下两条发根常;节间在下。
水稻的发根和出叶相差3个节位,即n 叶抽出, n-3 节发根。如 4 叶期的秧苗 ,第一节发根。
2、根的分布
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发展,受土 壤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并随稻株的生育 进展而变化。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 010cm 土层中(占 80 %)。分蘖期分布 较浅,根群分布呈一扁圆形,抽穗期分
1、功能:支持、输导、贮藏和通气。
2、防止水稻倒伏的途径 ①配方施肥与合理追肥:重视P、K 肥施用,拔节
前后控肥。
②分蘖末期及时凉田,降低株高,并使基部节间 增粗变硬;进入蜡熟期(穗头沉下后)采用间歇灌溉,
防根早衰。
③合理密植,善拔节前后的光照条件。 ④本田期应用生长调节剂
水稻本田期施用 PP333 的技术
形由扁变圆时,称为圆秆拔节,全田有 50 %的稻株拔节
时称为拔节期。 2、节间伸长的特性:节间伸长的顺序是:自下而上
逐个顺序进行;当下一节间伸长快结束时,上一节间正
处在伸长盛期,再上一个节间已开始缓慢伸长。 节间伸长和出叶的相应关系是: n叶出伸期≈(n-2)-(n3)节间伸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