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doc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行为1.1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反应和活动。

人类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行为表现等。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传统行为和现代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等。

1.2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上)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则强调个体的心理过程、动机和经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理论则关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3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下)在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中,还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机制形成的;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的思维、知觉和信念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潜意识、心理冲突和童年经历对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4 人类行为的特征人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自主性:人类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2. 多样性:人类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可塑性:人类行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适应等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 目的性:人类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5. 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章社会环境2.1 社会环境的定义及分类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章人类行为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关系老人:生态学、增权、毕生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超个人健康:系统、增权、心理动力、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超个人心理健康:系统、增权、心理动力、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救助站:系统、增权、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交换、超个人学校社工:系统、增权、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矫正社工:系统、认知和道德发展、符号互动、行为、交换行政社工:系统、增权、符号互动、交换政策分析:系统、增权、交换国际社工:系统、增权、符号互动、交换、超个人第五节人类行为理论整合的实践案例美国医疗康复中心的案例(课本)CF囊肿性纤维化疾病一、个人问题取向生理层面,医学常识;社会关系层面,社会支持;心理层面,抵抗压力;精神层面,精神支撑二、环境问题取向物质层面,经济支持;宇宙论层面,社会环境重要性;意识形态,制度公正;本体论层面,宗教支持。

三、个人与环境整合明确优势和资源,探讨需求和环境,选择合适的平衡理论第二章·系统影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必须代表他们的案主,经常与现行的机构和组织协同工作,其目标常常是去改变或改进服务的提供和资源的分配方式。

这种改变或改进的目标也包括在一个社区内改善条件和服务第三节基本理论观点结构主义者–早期结构派(有机体、实体)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与生物有机体相似,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斯宾塞: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

涂尔干: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结构,AGIL模型)总体社会系统: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总体社会系统。

子系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的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的功能。

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节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
1、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人类所处的状况、情境及互动,包括实际的物理场所及各种系统的接触
2、交换(Transactions)
人们在环境中互相沟通与互动,包括正向或负向
3、能量(Energy)
人与环境之间互相投入时产生的自然力量
4、界面(In terface)
与系统理论的概念相同,但生态观强调个人与小团体之间的接触面
其Hale Waihona Puke 一些视角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的目的:
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打交道,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
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与公共和私人的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
满足案主的需要。(食堂的故事)
改善大体系以促进人们得到资源
连结人与系统。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2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第2版(奥)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著 国际文化
出版公司
3论宗教 第2版(奥)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精神分析导论讲演第2版(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
5被遗忘的语言:梦、童话和神话分析导论第2版(美)埃里希 弗罗姆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逃避自由 第2版(德)埃里希 弗罗姆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
人的意识具创造性与无限发展潜能
人性一一应从现象学途径研究意识
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
生态系统模式发展的背景
生态系统模式的一些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模式的基本干预方法(The ecosystems approach)
生态系统模式的基本概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6 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 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

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 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

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

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同。

4. 常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

有了这种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 社会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 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

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 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 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 观察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

10. 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

11. 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 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

第二章婴儿及幼儿期1. 超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绪论(PPT 105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绪论(PPT 105页)
第四章 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 和儿童期的影响 第五章 民族中心主义与种族主 义 第二部分 青少年期和青年期 第三部分 中年期 第四部分 老年期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推荐点评:
• 这两本美国人编的教材共同特点是: 逻辑性强、案例丰富、分析细致翔实 结构严谨、有分析有总结,便于自学
• 不足之处: 不太符合中国人演绎思维、思考习惯 文风、文字等文化差异降低了可读性
• 社会工作概述类课程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社会福利政策、社工法规等
• 社会诊断分析类课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等
• 社会工作方法类课程
社会工作方法、社工研究与评估、宏观微观社工等等
• 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
社工实习、儿童妇女老年社工、学校企业家庭社工等
三、本课程作用
• 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影响 • 了解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变化过程 •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规律 • 学习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主要理论 • 学习分析各阶段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 学习分析人类行为在不同环境特点
度 • 对人类行为的分析圉于生命成长阶段历程
缺乏横向、跨年龄阶段的通性分类和分析 • 缺乏典型实证案例和针对性分析过程展示 (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同学们自行体会)
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作 者: 韩晓燕,朱晨海著
• 出 版 社: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7-1
• 作者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华东师大副教授
参考书4 推荐与点评
本书特色: • 理论部分翔实,占据全书一半分量 • 结构严谨,内容新颖,重点较突出 • 有关键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等环节 • 有当代议题、社工实务运用等环节 • 有各阶段发展框架、发展焦点环节 • 注重梳理历史脉络,有批判性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行为(1)定义: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 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3)行为的种类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2、环境(1)涵义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b。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d。

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e。

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张初PPT课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张初PPT课件
psychological(心理)
指一個人心理歷程的組織及整合
social(社會)
指一個人個別或在團體中互動的社會關係系統
多元層面架構
圖1.1表示這三個層面的互動 精神層面(spiritual dimension) (p:17)
指人存在的本質及理解到有些事超越人類的 能力 spirituality:泛指相對於宇宙力量關係的主 觀經驗 religion:正式制度化的信仰體系,包括:教 義、教條、教派認同、儀式
問兒童「你叫什麼名字」--北美、歐洲 問兒童「你爸爸或媽媽是誰」--瑪亞人
一個人以自己環境的價值判斷強加到另一個人 的文化習慣時稱為「民族優越感」 「ethnocentrism」(p:9)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什麼是社會環境
對行為設限的所有期待、動機及誘因,是由一 個人所生活的社會中的其他人所建構出來的
第一章 多元架構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張 紉 副教授
96HBSE—Ashford 3rd
單一面向的限制
Case examples 每一個人及其情境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要了 解一個人,不能將其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分 開分析(p:6) 本書使用整合性多元架構取向(integrative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當前觀點(current perspective):分析這三個層 面如何影響目前事情的狀態 發展觀點(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這些系 統的互動如何引導(影響)目前事情的發展
多元層面架構
基本上包括三層面:(p:14) biophysical(生理)
包括生化、細胞、器官、及生理等系統 這些系統的功能是指生理成分的能量平衡交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社会发展学院09级社会工作专业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观点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概念: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其余一些视角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的目的: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打交道,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与公共和私人的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

(食堂的故事)改善大体系以促进人们得到资源连结人与系统。

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社会工作过程:研究并理解问题或情境;(2)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仔细选择和详细说明行动目标;(3)实际介入,包罗向个人提供忠告,或与大型组织打交道,以改变某些政策,更好的满足案主的需要;(4)以有条理的方式结束介入。

(Shulman,1981,17-28)基本概念1、行为:行为是个体面对环境所作的反应。

又可分为广义的行为除可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行为,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历程、潜意识历程。

B、社会学家汤麦斯认为个人必须对事物持有价值观点,然后会引起其心理态度(行为趋势)。

龙冠海教授将行为解释为态度的表现。

2、适应:对个体、家庭和群体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被称为适应。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 theory)人本主义理论(client-centered therapy)发生认识论(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的发展■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德勒和荣格■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自我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弗兰克、罗洛梅■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一、潜意识学说二、本能学说三、人格的稳定四、焦虑理论五、心理防御(自卫)机制精神分析性治疗■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解释精神分析参考书目:题名(副题名)作者出版信息1梦的解析第2版(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第2版(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3论宗教第2版(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4精神分析导论讲演第2版(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5被遗忘的语言:梦、童话和神话分析导论第2版(美) 埃里希·弗罗姆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6逃避自由第2版(德) 埃里希·弗罗姆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7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第2版(美) 卡伦·荷妮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8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第2版(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9健全的社会第2版(美) 埃里希·弗罗姆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0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第2版(美)卡伦·荷妮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1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第2版(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John B.Waston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主张通过观察法、测验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

2、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观察学习可分为注意、保持、运动再生和动机再现四个阶段。

3)人本主义理论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整体上理解人格与动机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人的意识具创造性与无限发展潜能人性——应从现象学途径研究意识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生态系统模式发展的背景生态系统模式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模式的基本干预方法(The ecosystems approach)生态系统模式的基本概念1、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人类所处的状况、情境及互动,包括实际的物理场所及各种系统的接触2、交换(Transactions)人们在环境中互相沟通与互动,包括正向或负向3、能量(Energy)人与环境之间互相投入时产生的自然力量4、界面(Interface)与系统理论的概念相同,但生态观强调个人与小团体之间的接触面5、适应(Adaptation)调整适合周围环境状况的能力,代表一种改变的能力6、因应(Coping)适应的一种形式,隐含十分努力去克服问题。

适应指对新状况的反应,可正可负,但因应指人处理负面经验的方式7、互赖(Interdependence)一个人对于其它人的相互信赖生态系统模式的干预目标与方法目标:增进个人运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协助重建个人与环境间的良好交流提升个人管理压力能力,影响与改善环境条件以满足个人发展所需个案:王先生是一个勤恳的老实人,每天都在办公室苦干,对出入口公司尽职忠守,替上一代老板打天下,是营业部的主任,他年纪已经不小了,由于太过辛勤工作,休息和运动不足,患上慢性心脏病,靠服药控制病情,王先生情绪经常紧张,害怕一时疏忽会导致公司损失.这种紧张情绪本来深受老板欣赏.很可惜老板退休之后,老板的大儿子主政,推行崭新的营业手法,王先生勤恳但紧张的工作作风反而倍受排斥,认为是落后和过时.上司更不停指出他手法上的错误,王先生在多冲打击下,终于身心过于疲惫,有一天在办公室中心脏病发,被送往医院.如果你是王先生的好友,如何帮助他重建心理健康呢?压力的分类按性质:工作压力人际压力考试压力家庭压力疾病和身体不适导致的压力按时间长短:暂时的压力长期的压力间接出现的压力一生的压力因以前未克服的心灵创伤的剩余压力对压力的适应1.逃避压力2.用解决困难的方法去适应分清困难轻重缓急与有关人士进行沟通学习有关的技术,知识去解决困难3.用资源去克服困难(人物质知识时间和空间)4.降低自我要求和生活水平5.从生命的意义去适应按压力对人的影响分:创伤性的压力-----令人受到心灵,身体受到永久性的伤害振奋性的压力----恰当的要求和压力,令人振奋向上发展潜能失去理智的压力新的视角生理----心理-----社会方法二元论视角:社会竞争视角和优势视角人环系统生命跨度视角和生命历程视角生理----心理-----社会方法“每个人由分子、细胞和器官构成;同时每个人也是家庭、社区、文化、民族和世界的一员。

”(Eisendrath,1988)基本假设评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有三个基本维度:生物生理维度、心理学维度、和社会维度。

这三个维度通过概念化之后形成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系统。

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系统由多个系统从小(细胞)到大(社会)的规模等级被组织起来。

这个递增的等级系统处于一种与其它生命系统和自然环境的非生命组成部分持续不断地进行互动的状态。

社会竞争视角和优势视角竞争:指的是当一个人与环境互动时形成的自主感和自控能力。

假定人们有一个基本的欲望或者动机,那就是寻求竞争的感觉。

没有人喜欢无能感,相反人们喜欢那种住在环境需求时的优越感。

(Duffy&Wong,1996)优势视角:该观点的中心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二元论视角每个人都是下列两个系统的一分子——主流社会系统和涉及案主即刻的情绪、生理状态及社会环境这样一个系统。

这两个系统被称为维护系统和培育系统。

实践者有责任去评估两大系统之间的趋同程度和离异程度。

这种视角提供了一种认知工具,用来提高对这些人的经历、价值观及信仰的关注意识。

人环系统(Person-in-enviorment)的设计目的是用来评估社会功能问题。

她为社会社会工作者交流案主问题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分类。

该系统使用四个因素来描述案主的问题。

因素1:社会角色问题2、环境问题3、精神问题4、生理问题人类发展的生命跨度视角和生命历程视角一个人一生的变化不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问题。

然而从精确的意义上说,人们怎样和为什么作出相似的或相异的改变已经成为20世纪颇有争议的主题”(Dixon&lerner,1999)生命跨度发展的两种研究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生命跨度内,研究行为、倾向、技能、何特征。

第二种方式则侧重于关注一个发展阶段中具体的心理功能、特质和技能如何与其它阶段比较。

生命历程一种按照年龄进行区分的生命模式,它嵌入在社会制度中并受到历史变化的制约。

(Elder,1991;Laub&Sampson,1993)该方法将重点转移到理解生命模式的变化上面。

它研究人们的生活,使用弹道的概念来说明关键的生活领域中人们所遵循的路线。

这些关键领域有:工作、婚姻、犯罪和为人父母。

社会工作参与的三级预防初级预防:指的是在问题或情况刚刚出现的时候就采取行动。

它包括在一个心理的或社会的失调、疾病或问题产生之前所运用的各种干预方法,其目标集中在问题尚未凸现的人群身上或者集中在面临形成最终状态风险的人群身上。

二级预防:目标是在问题变得严重或无药可救之前尽早地进行预防。

三级预防:指的是根据预防障碍或者伤害——即已知问题的已知后果——来减少问题的负面后果或者降低复杂性。

作业:请你选择一个个人感兴趣的理论、视角、观点、流派,论述其发展脉络、主要观点, 并试着对其进行评价.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