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论述题(40道)

现代汉语论述题(40道)
现代汉语论述题(40道)

2、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教材里在讲到短语和句子时都强调“句调”或“语调”的作用,即“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为什么?

的确“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

将语调做为句子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语言学思想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体现。传统语法区别句子的公认标准是主语、谓语两个成分俱全、语义完整。而五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要把语调作为判断句子的一个基本标准。之后朱德熙先生从理论进一步论述,说明语调是判断句子的最重要的标准。他认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是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而印欧语中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实现关系的手段是语调,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语调就是短语。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我有一篇文章《汉语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延安大学学报》94年4期)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可以参阅。

3、请问不能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哪些?

不能作谓语中心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

A、不及物动词。

B、表示判断、能愿、状态等非动作动词。

C、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如“知道”。

D、某些只能带处所宾语的趋向动词,如:走、到。

4、请问“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

一般来说,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个方面:

(1)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A、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比如:名词充当主语、动词充当谓语等。

B、实词与另一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之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等。

比如: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名词和动词组合,一般名词在前、动词在后,构成主谓关系,而动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动宾关系。区别词和名词组合,只能区别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偏正关系。

C、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比如“的”放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着、了、过”放在动词后分别表示“正在进行”、“完成”、“过去”等时态。

(2)形态特征

词的形态就是指的外部形式的变化。包括:

A、构形形态:只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不构成新的词语。汉语中主要是指“重叠”。比如:走走、看看、研究研究、高高、老老实实等。重叠之后词汇意义没有变,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

有人认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也是。

B、构词形态:加上语素,改变词形,构成新的词语。比如:“盖”动词,加“子”构成“盖子”变为名词;“绿”形容词,加“化”构成“绿化”变为动词。

(3)意义标准

意义是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比如“风、马、牛”三个词具体的词汇意义不同,但可以概括出共同意义“事物”。

几种标准的具体应用:

(1)词类划分的总原则

遵循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不能只顾形式而不管意义。

语法功能和形态变化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即专指语法意义。

(2)形态标准

不同的语言当中,三种标准的作用不同,形态发达的语言里主要实词分类主要依靠形态标准,虚词没有形态主要依靠语法意义。没有形态或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靠不住,只能作为辅助标准。汉语不能完全依靠形态。

(3)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和功能、形态有一定的关系,意义制约着形态和功能。用意义判别词性,可以比较简单快速地判断词性。但也有麻烦,一些意义相近,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语,用意义不足以区别,比如“昨天、未来、已经、即将”都是表示时间的,但其功能不同。还有“战争、战斗”语义相同,但功能也不同。

(4)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标准

①从划分词类的目的看,是为了说明语句的结构,每一个语句实质上就是一个词类序列。

②语句就是词语组合的产物,将在组合中处于同一位置的词语归为一类,就是词类。

③依据词的形态分类实质上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形态是功能的标志。

④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类,在语法意义上也有共同点。

⑤从分类的实践看,按照语法功能可以给词进行分类,并归类。

朱德熙:语法功能是各种语法词类划分唯一共同的标准。

具体做法:汉语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形态和意义作为参考。

5、《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的目的说得很简单,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词类划分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说明语句的结构

句子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划分词类给每一个词语定性,可以帮助说明句子的结构,归纳句型。

(2)说明各类词的用法

可以出现在什么位置上,充当什么成分,受哪些词语的修饰等。

(3)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规则,以简驭繁,尽快掌握语言。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初动力与目的就是为了教学。

(4)为计算机进行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基本依据。

计算机自动分词、词性标注、自动句法分析都要用到词类。

6、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讲到短语时说“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如何理解“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以前的教材没有强调“语义上搭配”,为什么?

语法上搭配是指词类之间能够搭配,比如名词和动词可以搭配(老师讲课),但名词和副词一般不能搭配(不现代汉语课#——不是现代汉语课),名词和区别词可以搭配(大型演讲会),但区别词不能和动词搭配(大型演讲)。

语义上搭配,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表面形式是词类的组合,而实际上是词与词意义上的组合,意义上能够搭配就是合理的组合,如果意义上不搭配,那就是不合理的组合。为防止语法上搭配而语义上不搭配的组合出现,比如乔姆斯基的例子:“无色的绿色的念头在狂怒地睡觉”。从语法上说这个组合词类上是可以搭配的,但在语义上充满了矛盾,是不能搭配的。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词与词的组合归根结底是词语意义与意义的组合。

三个平面理论兴起之后,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词语组合成句,受到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限制,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讲得通才算一个合格的组合。一个成功的组合,必须是合法(符合句法)、合理(符合语义)、合用(符合语用)的组合。强调“语义上的搭配”,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7、有一道考研题是“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

关于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语法学史上的确有不同的说法。

传统语法认为副词是虚词,现代语法认为副词是实词。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实词、虚词划分的标准不同。

传统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有无实在意义,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是实词,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是虚词。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是虚词。

现代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副词能单独充当句法,因此是实词。

这与词类划分的标准紧密相连,传统语法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意义,而受结构主义语法影响的汉语现代语法以语法功能为词类划分的根本标准,一以贯之,在划分实词、虚词时也坚持了这一标准。

8、副词与形容词到底是什么关系。

副词和形容词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如下:

联系:都可以作状语,比如:

他突然(猛然)打了我一拳。

他偶然(偶尔)来一次。

区别: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受“很”的修饰,而副词不能。

偶然(突然)事件

偶尔(猛然)事件(×)

很偶然(突然)

很偶尔(猛然)(×)

9、因为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很难做到“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因此,有人提出,“按照优势语法功能给词分类归类”,那么“优势语法功能”具体指哪些,依据是什么?

我们以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为基础,经过统计,得出了汉语词类的“优势语法功能”,具体如下,请参考。

各类词的优势语法功能

名词的语法功能中能受数量词修饰的有21316个,占77.8%;能修饰名词的有13635个,占49.77%;能被名词修饰的有18577个,占67.8%;能受动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145个,占4.18%;能作主语的有27197个,占99.41%;能作宾语的有27287个,占99.57%;能作状语的有45个,占0.16%;能重叠的有20个,占0.07%;可以作处所词用的832个,占3.04%。数据表明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是名词的优势功能。那么没有这几项功能的名词又以什么说明它们是名词呢?经过考察发现不能受数量词修饰的可以通过作主宾语确定为名词。不能作主语的通过作宾语确定为名词,不能作宾语的通过作主语确定为名词。还有少部分不能受数量词修饰,也不能作主宾语,又是什么确定其为名词呢?“大众、供求、财务”等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受名词修饰,由此确定为名词;“多方面、高层、广义、海拔、航天、毁灭性、吉庆”等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军事、晴天、珠玑、纵横、北纬”等没有名词的特点,但它们确实是名词,大概只能根据意义来确定了。

时间词中能受名词修饰的68个,占22.59%;能修饰名词的有276个,占91.69%;能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的有253个,占84.65%;能受时间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72个,占57.14%;能直接修饰时间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44个,占47.84%;能作介词“在”的宾语的有264个,占87.71%;能作介词“到”的宾语的有237个,占78.74%;能作“等到”的宾语的有213个,占70.76%。数据表明: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是时间词的优势功能。不具备其中一个特征的,具备其他两个或一个特征的即为时间词。另外有四个词“当儿、近年、即日、清早”不具备以上三个优势特征。其中“清早”前后都可以加时间词、可以作“到”“等到”的宾语;“即日”只能后面加时间词,而其他两个,不具备时间词的特征,只能根据意义判定。

处所词中能受名词直接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55个,占62.5%;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84个,占95.45%;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的有82个,占93.18%;直接修饰处所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2个,占13.64%;能受处所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6个,占6.82%;直接作“在”的宾语的有88个,占100%;能作“到”的宾语的有82个,占93.18%;能作“往”的宾语的有78个,占88.64%。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是处所词的优势功能。其中“半道、零下、门口、山巅”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保证它们为处所词的主要条件是能作“在”“到”的处所宾语,另外除了“零下”外都可以用“这儿、哪儿、那儿” 指代。“耳边、海内、零下、前沿、中空、下空” 不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保证它们为处所词的主要条件也是能作“在”“到”的处所宾语。

区别词中后面能加“的”的有338个,占73.64%;加“的”后能作主宾语的有229个,占49.89%;加“的”后能作“是”的宾语的有225个,占49.02%;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450个,占98.04%;加“的”后能修饰名词的有450个,占67.10%;能作主宾语的有200个,占43.57%。数据表

明:能直接修饰名词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其中“莫大、亲爱、天生、唯一、伪善、蔚蓝、心爱、崭新、真正”虽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但加“的”后可以修饰名词,同时又不能作主宾语。可见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

动词中能作准谓宾的有2119个,占20.61%;能作“有”的宾语的有341个,占3.32%;能受名词直接修饰的有632个,占6.15%;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3011个,占29.28%;能带宾语的有6148个,占59.78%;能构成双宾句的有161个,占0.16%;能构成兼语句的有334个,占3.25%;后接动量的有4336个,占42.17%;后接时量的有4221个,占41.05%;构成存现句的有221个,占2.15%;后跟结果补语的有2306个,占22.43%;后跟趋向补语的有4402个,占42.81%;能受“不”修饰的有7585个,占73.76%;能受“没”修饰的有9116个,占88.65%;能受“很”修饰的有248个,占2.41%;能带“着、了、过”的有8507个,占82.73%;能被“正、正在”修饰的有4353个,占42.33%;能以“VV”“ABAB”“AABB”形式重叠的分别有569个,746个,45个,占5.53%,7.25%,0.44%。能“V一V”重叠的有589个,占5.73%;能“V 了V”的有425个,占4.13%;能“V了一V”的有399个,占3.88%;离合词2055个,占19.98%;要求复数主语的有340个,占3.31%;单作主语的有2009个,占19.54%;单作谓语的有5214个,占50.71%;单作宾语的有4118个,占40.05%;单作状语的有558个,占5.52%;单作补语的有133个,占1.29%;可以有谓词性主语的有120个,占1.17%。数据表明: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是动词的优势功能。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囊括所有的词。我们发现602个动词不能受“不”“没”修饰、不能带“着了过”的动词同时多数也不能带“动时量”补语,这些动词中有300个通过带宾语保证了动词的身份。其余302个动词有100个通过“单独作谓语”保证了动词的身份,又有27个通过能受“在、正在”的修饰保证了动词身份,再有13个通过带趋向补语确定为动词,另有13个通过各种重叠确定了其动词的身份,其余的没有动词的以上特征,但通过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作谓语保证了其动词的身份,但这一条在动词信息库中没有设立为属性字段,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形容词中能直接作定语的有690个,占29.3%;加“的”后作定语的有2277个,占96.69%;能作谓语的有2331个,占98.98%;能作补语的有1619个,占68.75%;能带补语的有1973个,83.78%;能直接作状语的有277个,11.76%;能加“地”后作状语的有937个,占39.97%;前加“很”后加“地”可以作状语的有957个,占40.64%;能作准谓宾的有81个,占3.44%;能作“有”的宾语的有32个,占1.36%;能受“不”修饰的有2203个,占93.55%;能受“很”修饰的有2316个,占98.34%;能受名词直接修饰的有10个,占0.42%;能重叠的有356个,占15.12%;能ABAB重叠的有23个,占0.98%;能A里AB的有19 个,占0.81%;能ABB的有39个,占1.66%;能带“着、了、过”的有1698个,占72.10%;能带准宾语的有1309个,占55.58%;能带趋向补语的有1209个,占51.34%;主语可由谓词性主语充当的有644个,占27.35%。数据表明: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优势功能。不能受“很”修饰、也不能作定语,但能作谓语的有9个,这些词是:安好、安康、公、缓、欠佳、欠缺、象话、易、猝。没有形容词特征的有:疲、优2个。

状态词不能受“不”和“很”修饰的有394个,占100%;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16个,占4.06%;加“的”后修饰名词的392个,占99.49%;能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331个,占84.01%;加“的”后能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365个,占92.64%;能直接作状语的有61个,占15.48%;加“地”后作状语的有193个,占48.98%;能作补语的有198个,占50.25%;能直接作谓语的有115个,占29.19%;能重叠的有54个,占13.71%;带“的”后可以作谓语的有351个,占89.01%;可以带“了”的有35个,占8.88%。数据表明:不受“不”“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是状态词的优势功能。这些特征可以概括所有的状态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的100%,能出现在主谓结构之前修饰主谓结构的有211个,占21.12%;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的有35个,占3.05%;可以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126个,占12.61%;可以带“的”的有186个,占18.62%;直接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作补语的有2个,占0.20%;直接放在介词前修饰介词结构之后的动词的有142个,占14.21%。在

副词的语法特征中作状语是优势功能。

各类词优势功能的比较

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是名词的优势功能。

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是时间词的优势功能。

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是处所词的优势功能。

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

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能单独作谓语是动词的优势功能。

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优势功能。

不受“不”“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是状态词的优势功能。

作状语而不作定语是副词的优势功能。

由此看来,各类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功能,这些功能各类词基本上不重复,这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区分各类词了。但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不是这些优势功能“对内具有普遍性”就能包打天下,只是具有相对的普遍性,还有一些例外,需要用其他特征协助判断。

2)很多优势功能也不是“对外具有排他性”,一些优势功能也可能是两类词共有的,比如能受“不”的修饰是动词和形容词共同的特征,而不能受“不”的修饰又是名词、时间、处所、区别词、状态词的共同特征。

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我们考察汉语的词类不可能使用单一标准,而要综合使用多种标准。10、详细介绍一下汉语析句方法,尤其是这些年新出现的一些方法。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汉语析句方法大致有以下一些:

1、句子成分分析法(亦称“中心词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总的特点是,认定句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的句子成分,而一个句子(单句)可以有六种成分——主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次要成分),定语、状语(附加成分),分析时要求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以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它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其分析手续是: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哪个词是主语,哪个词是谓语;再看谓语是哪一种动词,以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所有的附加在主宾语前面的定语和附加在谓语前后的状语(分前状语和后状语,即现在一般所说的补语)。例如对“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这句话该这样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第一步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第二步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 修好了(一座)桥。……第三步分析

在上面的分析表示法里,——表示主语,表示谓语,表示宾语,()表示定语,[ ]表示状语,表示补语,即后状语。下同。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是从国外借鉴来的,它在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其它的分析手段借鉴、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来之前,还就是靠它帮助建立起了汉语语法学,普及了汉语语法知识。句子成分分析法这一历史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是极窄的。句子成分分析法,顾名思义,它只用来分析句子成分的,这就自己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狭小的适用范围内。首先,它只适用于句法,不适用于词法,即不能用来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其次,它虽能用于句法,但也只适用于对单句的分析,不适用于对复句的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它来分析单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这种分析法一个致使的弱点是严重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不能分解歧义结构。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之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alysis,简称IC Analysis),最早是由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提出来的。威尔斯(R.S.Wells)进一步对直接组成成分分析进行了研究。我们运用的层次分析当然是从美国描写语言学中吸取借鉴来的,但又有所不同。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指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不求要指明那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则不但讲切分,还讲定性。因为在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层次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结构关系”。汉语则不是那样,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在汉语里,光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IC的词性,并不能表明IC之间的句法关系。例如,“NP+VP”可以是“主—谓”关系,(如“哥哥来了”“苹果吃了”),也可以是“定—中”偏正关系(如“儿童教育”“英语考试”“农村调查”);“VP+NP”可以是“述—宾”关系(如“吃苹果”“参加运动会”),也可以是“定—中”偏正关系(如“出租汽车”“驾驶技术”“比赛场地”)。由于汉语缺乏形态,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对应,因此“汉语光凭词类和层次不能控制结构关系”。这样,对汉语来说,“光是分析层次,远远不足以说明某一语言片段的特征”,“把层次和关系都标出来,一个语言片段的面貌就清楚多了”。因此,汉语语法分析中运用层次分析不仅要讲切分,还必须要讲定性。这是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描写语言学的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所作的改造,是一种发展。

层次分析符合语言的语法构造特点,在语法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可以把研究引向深入,帮助我们不断揭示新的语法规律。比如,现代汉语里的“动词都能作谓语”,这几乎成了现代汉语语法学中的不易之论。许多著作都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语言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并不自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动词(约占50%)根本就不能单独作句子的谓语。层次分析法还能够分解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更表现了它的优越之处。它的局限在于不能分解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

3、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是为了分解由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句式而产生的。“变换”是指同一层面上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结构上的依存关系。

请看歧义结构:(1)“台上坐着主席团”(2)“台上演着梆子戏”,这两个例子表面看结构相同(包含的词类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构造层次相同,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实际上还不是严格的同构,因为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这里把表示(A)义的“NP[L]+V+着+NP”记为[A]式,把表示(B)义的“NP[L]+V+着+NP”记为式。怎么验证[A]式和式在语法意义表达上的不同呢?怎样分化如例(3)“山上架着炮”那样的歧义句式呢?

我们看到[A]式可以跟“NP+V+在+ NP[L]”句式(我们将这种句式记为[C]式)相联系。例如:

[A] 台上坐着主席团→[C] 主席团坐在台上

“主席团坐在台上”也表示存在,也表静态,而且NP[L]“台上”也是指明NP“主席团”存在的处所。类似的例子如:

[A] [C]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人→ 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上述情况表明,[A]式和[C]式之间有变换关系,[A]式可以变换为[C]式,即:[A]→[C]

而表(B)义的式可以跟“NP[L]+正在+V+NP”句式(我们将这种句式记为[D]式)相联系。例如:

[A] 台上演着梆子戏→[D]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台上正在演梆子戏”也表示活动,表动态,而且NP[L]“台上”也是指明“演梆子戏”这一活动的场所。类似的例子如:

[D]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隔壁打着电话→隔壁正在打电话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上述情况表明,式和[D]式之间有变换关系,式可以变换为[D]式,即:→[D]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与[C]式有变换关系,与[D]式之间没有变换关系,反之,式只能与[D]式发生变换关系,与[C]式之间没有变换关系。

例(3)既可以表示(A)义,也可以表示(B)义。这是[A]式和在这个具体的句法结构身上重合的结果。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例(3)表示(A)义时,它为[A]式,可以变换[C]式:

[A] 山上架着炮→[C]炮架在山上

当例(3)表示(B)义时,它为式,可以变换为[D]式:

山上架着炮→[D]山上正在架炮

这样,通过变换分析达到了分化有歧义的例(3)的目的。

变换分析与层次分析不同。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内部的分析,通过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所包含的若干个词是怎样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而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原句式)跟与之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变换式)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的目的。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

(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

(二)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语言中格式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格式来表示无穷的意义,致使语言中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

(三)语言中所存在的含有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40年代出版的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可惜这种变换思想没有宣传,没有人引发,更没有上升为理论,鲜为人知。目前所运用的变换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的理论。引进这种理论后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

(一)变换分析是一种语法分析手段,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变换是句式的变换,不是某个具体句子的变换。因此,无论原句式或变换式都集合着许多实例。如果把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的实例分行排列,就形成一个变换矩阵(transformationalmatrix)。如上面举过的例子:

[A]NP[L]+V+着+NP→[C] NP+V+在+ NP[L]

A- 1台上坐着主席团→C-1主席团坐在台上

A- 2门口站着人→C-2人站在门口

A- 3前三排坐着来宾→C-3来宾坐在前三排

A- 4床上躺着人→C-3人躺在床上

A- 5黑板上写着字→C-4字写在黑板上

A- 6墙上挂着画→C-5画挂在墙上

A- 7门上贴着对联→C-6对联贴在门上

(一)在变换矩阵里的句法结构,无论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性。

1、原句式,即箭头左边的句式,各竖行的句法结构都同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变换式,即箭头右边的句式,各竖行的句法结构都同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

2、横行句法结构之间是变换关系,横行的句法结构之间不同构。

3、所有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在结构上和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一致,而每一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一致。

(二)上述平行性原则,对变换关系来说,具有验证作用;对于变换矩阵里的实例来说,具有鉴别作用。

变换分析的作用并不只在分化歧义句式,还可以用来给某种句式分类定性。比如原来我们讲的数量补语、数量宾语,它们有相同的变化关系,应该定为一类。变化分析法只能分化歧义结构,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4、语义特征分析法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梆子戏”格式相同,都是“NP[L]+V+着+ NP”,而且内部构造层次、语法结构关系也相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变换分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需要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来作出回答。

经研究,“NP[L]+V+着+ NP”之所以会分化为[A]、两个格式,关键在动词V。比较一下[A]式和式里的动词:

[A]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演着戏

门口站着人门外敲着锣鼓

床上睡着人外面下着大雨

床上躺着病人大厅里跳着舞

地上蹲着许多人操场上放着风筝

地上趴着一只猫教室里上着课

黑板上写着字烟囱里冒着烟

墙上挂着画隔壁开着收音机

门上贴着对联锅里炒着菜

石头上刻着字嘴里嚼着口香糖

袖口上钉着扣儿电视里说着相声

枕头上锈着花儿嘴里哼着歌

头上戴着花儿手上干着活儿

[A]式各实例里的动词“坐、站、睡、躺、蹲、趴、写、挂、贴、刻、钉、绣、戴”的具体意义各不相同,但含有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都含有“附着于某物”的意思,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而式里的动词“看、敲、下[雨]、跳、放[风筝]、上[课]、冒、开、炒、嚼、说、哼、干”等,它们都不具有[+附着]语义特征。正因为[A]式里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A]式可以变换为[C]式;而式里的动词不具有[+附着]语义特征,所以式不能变换为[C]式。

5、语义格和语义指向

语义格,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提出来的。菲尔墨所说的“格”与传统语言学中的“格”不同。传统语言学中的“格”是指某些屈折语中名词和代名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这些词在句子中与其它词之间的关系。这种格一般称为“句法格”,这是某些屈折语所特有的句法现象。而菲尔墨所说的“格”是指名词(包括代名词)跟动词(包括形容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其形式标志是介词或语序。菲尔墨先后提出过16种语义格。

“格”语法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之后,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兴趣,吸收消化,用来研究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格关系。孟琮在他们的《动词用法词典》中把名词与动词的格关系细分为14类。鲁川、林杏光根据汉语的特点,把“格语法”的说法,改为“格关系”说法,他们认为,“所谓的…格语法?是个不能自足的语法体系,它既不研究偏正关系,也解决不了句子生成的排序问题(即安排…话题?和…焦点?的问题)。他们还认为格关系有层级性,“格系统是一棵树”。在他们所设想的“格系统”里,先分六种体:主体(Nominative)、客体(Accusative)、邻体(Dative)、方式(Means)、根由(Reason)、环境(Situation)。

每一种体下分三个格:

主体:施事格、当事格、系事格。

客体:受事格、结果格、对象格。

邻体:与事格、伴随格、关涉格。

方式:工具格、凭借格、样式格。

根由:依据格、原因格、目的格。

环境:时间格、处所格、情况格。

每一个格再下分若干个“格标类”。如施事格下分三个格标类:

1、“被”类:在他动词之前的结局造成者。如:那个碗“被/叫/让”他摔了。

2、“由”类:在他动词之前的任务承担者。如:这批货“由/归/让他保管”。

3、“φ”类:在他动词之前不能加“被/由”的,如:这件事他赞成;或在有意志的自动词之前后,如:那个犯人跑了。跑了一个犯人。

这样,总共分出46个格标类。

鲁川、林杏光关于“格关系”的论述应该说比菲尔墨又进了一步。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缺乏形态,注重意合(parataxis)。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包含着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基本上无形式标志。这样,就汉语来说,仅仅说明某个句法结构是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还不够,还必须研究说明主谓之间或述宾之间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语义格的引入无疑使汉语语法研究更好地将语法的形式分析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

从而使我们对汉语语法作更全面的分析、描写。

语法学界在研究名词与动词之间的格关系的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需要引出了“语义指向”的分析法。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从语义上来说是和谁发生关系的。比如:(1)砍光了(2)砍累了(3)砍钝了(4)砍快了(5)砍疼了(6)砍坏了。从格式上看,以上各例都是“动+形+了”述补结构。但是补语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哪儿却各不相同:

砍光了[“光”指向“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砍累了[“累”指向“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砍钝了[“钝”指向“砍”的工具,如“刀砍钝了”]

砍快了[“快”指向“砍”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砍”]

砍疼了[“疼”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臂都砍疼了”。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砍坏了[“坏”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受事,如“把桌子砍坏了”;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工具,如“我那把刀砍坏了”。也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以上是补语的语义指向,以下是状语的语义。

(1)老李顺顺当当地通过了考试。(“顺顺当党”指向“通过”)

(2)几千只眼睛亮晶晶地仰望着他。(“亮晶晶”指向“眼睛”)

(3)她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脆脆”指向“花生米”)

(4)剩下的那块肉随随便便地炒了个肉丝。(“随随便便”指向未出现的施事)

语法学界对语义指向的研究还总结出一些规律。

语义格的引进,“语义指向”的提出,推进了汉语语法研究,使我们的语法研究更好地实现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15、做考研题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如何理解同义词有一定的差别,反义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平时,我们强调同义词相同的部分,反义词不同的部分,这个题目却相反,该如何理解,搞不懂。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们在讲课时强调过这个问题。同义词主要是强调相同的部分,但同义词无论如何相同一定有不同的地方。同义词中包含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近义词意义相近,但也有一定差别,比如我们教材里讲的区分同义词那一部分,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等几个方面,意义又有意义轻重、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不同等,这些就是近义词的差别;即便等义词也有地域、语体等等方面的差异。至于反义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请记住教材里的一句话“构成反义词的两个反义词必须是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比如“好、坏”说它们是反义词时指称的对象必须属于同一语义范围,比如说都指这个人的品行,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好、坏”才是反义词。“他是坏人”和“他的病好起来了”中的“好、坏”不是反义词,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16、如何评价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个“本位”?

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个“本位”的确应该引起注意。这个问题李宇明教授有过比较系统的论述,摘录如下,供参考。

汉语语法的“本位”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

(1)马建忠的“词类本位”

1898 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马氏文通》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2)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

1924 年,黎锦熙的大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新著国语文法》是以J.C.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以“句成分本位”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旨在描写白话文的语法体系。黎锦熙明确提出要打破“词类本位”的文法,倡导“句本位”文法。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便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并且在1951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所谓的“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行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在形态较为发达的语言中,句子成分同词类大致说来是一一对应的,把词类辨别清楚了。句法的问题也就大致解决了;反过来,把句子成分划分好了,词类的问题也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因此,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一样,比较适宜于处理形态较为发达的语法现象。但是,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句子成分同词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因此,以句子成分为本位难以较好解决词类问题,“离句无品”这种句成分本位的必然产物多为人诟病,便是明证。

(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朱德熙虽然在1985年发表的《语法答问》中才正式提出“词组本位”,但是在其前的一些著述中已进行了较多的理论阐述和实践。1982年,朱德熙发表了《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明确反对把一切句法结构的分析都附丽在句子模型上进行的“句本位”语法观,指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此,“有可能在词组

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同年,很富影响力的《语法讲义》出版。《语法讲义》是以“词组本位”的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有特色有影响的语法体系。

“词组本位”同句成分本位一样,也是把语法研究的本位放在句法中。但是,与黎锦熙不同的是,它把本位定在词组的句法结构上,而不是句子成分上。这种处理比较适合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一特点,克服了“词无定类”、过多的“词类转化”等弊端,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对揭示汉语的语法特点,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至今仍在发生着重大作用。

(4)徐通锵的“字本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早在1991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中已见端倪,但真正张帜则是1994年连续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的《“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大块论文。

徐通锵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Iconisity)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Topic-Comment)进行结构框架的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印欧语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两种语言很不相同。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解决汉语的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构简明、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5)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在1994 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邢福义提出了“小句中枢”说,1995年他在《小句中枢说》一文中对这一主张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在1996年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学》中实践了这一观念。作者在《导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小句中枢说认为小句处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地位:小句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小句能控制和约束其他语法实体,因而成为其他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和小句联结律等“小句三律”。

“中枢”也许与“本位”的含义有所不同,但也有相近、相通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不妨也看作是一种“本位”说。“小句中枢说”是在对汉语语法的深入考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有着篇章语言学的背景,而且也特别明显受到了结合语用、语义研究语法的当代学术思潮的影响。

(二)从“句法转折”到“超句法转折”

(1)从词法到句法到超句法

传统的语法只有“词法”和“句法”两部分。随着篇章语法、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科的兴起,超句法的问题就逐渐提了出来。

黎锦熙由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转变为“句成分本位”,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第一次重要转折——“句法转折”。但是这一转折的最后完成,则是以朱德熙“词组本位”的提出为标志。词组本位虽然与句成分本位在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对汉语的适用程度等方面有根大的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研究基点和研究视野仍囿于句法领域。黎锦熙所进行的句法转折是在西洋语法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没有解决好汉语语法的词类和句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这一重要问题则由词组本位较好地进行了处理。所以说词组本位是句法转折最后完成的标志。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是在包括句法和“超句法”的宏观语法视野中提出的。小句包括单句和跟单句相当或基本相当的分句,小句这种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既是句法中的最高一级单位,又是“超句法”的最基本单位。从理论上看,词组、词、语素和句子等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对小句的切分或再切分得到;复句、句群等超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小句的串联得到。

以前的“本位”都不能解决超句法的问题。所以,“小句中枢说”的提出,可以说是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第二次重要转折——超句法转折。这种超句法转折具有较大的涵盖面和当代语言学的新鲜气息。当然,徐通锵在论述“字本位”、批评汉语研究的“印欧语的眼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注意到了汉语的超句法问题。

(2)从结构到话语

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但是也给语言学留下了一下重要遗憾,那就是把言语的研究排斥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种遗憾虽然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然需要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得到弥补。

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组本位,都是在语言的框架中为解决结构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上属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畴。而“小句中枢”则是在语言和言语两个领域中,为解决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本位学说,符合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超句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话语表达等语用问题。其实就一般的句法而言,它与语用也有相当的关系。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是否要较多地依赖语用来解决其语法问题,但是对汉语语法长期而深入地研究表明,汉语语法是一种与语用联系较为紧密的语法,许多语法现象都需要引入语用的观念进行解释。正因如此,80年代以来,许多汉语语法学家对语用的问题颇感兴趣,“三个平面”的理论受到普遍重视。“小句中枢”用“本位”的方式把语用问题有机地引入语法研究,使语法研究扩展到话语。这种全方位解决语法问题的视野,是对“三个平面”理论的有力推进,是邢福义“两个三角”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也体现了重视语用的当代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思想。

(3)逐渐切近汉语的特点

一部汉语语法史是逐渐向汉语语法特点靠拢的历史。关于语法研究本位的探索也表现为逐渐向汉语语法的特点靠拢的趋势。

且不论“词类本位”是否适合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但它肯定不大适合形态不发达的语言。黎锦熙的句法转折,使语法研究向形态不发达的语言贴近了一步。朱德熙向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发展到“词组本位”,虽然仍是在句法的,但是由于汉语的句子成分与词类的特殊对应关系,由于汉语的词组构造与合成词和句子的构造基本相似,所以“词组本位”比此前的两种“本位”更切合汉语,是依照汉语特点提出的不同于西方语法学的本位理论,也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对普通语法学的一种重要贡献。

徐通锵的“字本位”,不是把本位定在句法领域,而是定在词法领域,这好像是更接近于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而其实是看到了“字”这种语言单位在汉语中的作用不同于西洋语言。从主观上仍然是根据汉语的特点而提出的。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说”在此方向上又发展了一步。汉语的句群组织在结构上与西方语言有何本质的不同,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汉语复句的构造与西方语言是很不同的。西方语言的复句基本上采用的是“单句模式”,即把“子句”通过一定的结构手段嵌进单句之中;而汉语则是把单句分句化。所以,在西方语言中,复句的问题可以基本上由单句的句法来解决,而汉语的分句组合规律与单句的句法很不一样,是“超句法”的问题。因此,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

和词组本位,都不能解决汉语的复句问题,更难以解决篇章语法的问题。提出“小句中枢”也正是看到了汉语的这一结构特点,就此而言,“小句中枢”更接近于汉语的特点。

但是,这也许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各语言的词法、句法共同性远小于超句法的共同性。“小句中枢说”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超句法的领域,也可能会使语法研究具有更大的共性。这说明,对一种语法的特点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只要不固守陈规,就必然会向着语法研究的共性发展。

3、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和观察站

语法中有没有“本位”或“中枢”性的东西,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寻找语法的“本位”或“中枢”,最主要的是要给语法研究寻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和视野广阔、对语法现象看得真切细致的观察站。所以,不管语法中有无“本位”和“中枢”之类的东西,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寻找语法研究的本位或中枢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1)语法研究的立足点

语法研究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要有一个起始点。这个起始点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法单位之上,以避免循环论证。这个起始点,这种作为起始点的语法单位,就是语法研究的立足点,也就是语法体系的本位。一个好的语法研究的起始单位,应当具有两个最起码的条件:

a、这种语法单位比较容易识别。最容易识别的语法单位应是最具有心理现实性(Mental Reality)的,最具心理现实性的语言单位,是没有经过语法学训练的一般人也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直觉(Intuitions of Ianguage)把它识别出来。

b、通过对这种语法单位的研究,可以波及到一切语法单位及语法规则。

依照条件(a)来考察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及的汉语语法的诸“本位”或“中枢”,大体上可以得到不等式A:

(A)字/小句>词组>词类/句成分

对于说汉语的人来说,“字”和小句是最容易识别的语言单位,即使是文盲也大致可以分辨出一段话语中有几个句子(小句),一个句子中有几个字(音节)。但是,不经过语法训练,要分辨词组、词、词类和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是有一定困难的。即使是受过语法训练,要很好地辨别词与词组,也不是没有困难,较好地确定词与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差别,困难更大。因此,字和小句的心理现实性强于词组,词组的心理现实性强于词类和句成分。

依照条件(b)考察,大约可以得到不等式B:

(B)小句>词组/词类/句成分>字

小句是由句法到超句法、由语言到言语的中间站,对小句的研究可以波及到现在人们认识到的一切语法单位和语法规则。而对词组、词类和句成分的研究,只能波及一般句法单位和一般句法规则,不易牵涉到超句法。“字”,就现行的语法体系来看,大致上相当于语素,虽然徐通锵用三条理由和一个斩钉截铁的“否!”字明确反对把“字”看作语素。语素属于词法范畴,本身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少;而且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合成词的语法性质一般不受其构成语素(即词素)的性质和语素之间的关系的制约,例如:“思想”和“思念”都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思想”是名词,“思念”是动词。这说明,汉语的构词法对于句法几乎没有多少控制力。想用“字”和“字”的组合来较好地说明句法,进而说明超句法,就现在的认识水平来看恐怕是有较大难度的。于此可见,就条件(b)来说,小句优于词组、词类和

句成分,词组、词类和句成分又优于“字”。

综合A、B两个不等式,可以发现作为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小句最为合适,其次是词组。

(2)语法研究的观察站

语法研究需要设立一个利于观察各种语法单位和语法规律的观察站。理想的观察站要能对语法研究对象看得广、看得细、看得真。从理论上说,观察站可以设置在研究对象以外的某处,也可以设置在某一地位特别的研究对象上。从把语法研究的观察站设置在某一地位特别的语法单位上来看,这种地位特别的语法单位应该具备四个条件:a)语法因素齐全;(b)是各种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c)具有控他性;(d)能发现在其他单位上不易发现或不能发现的问题。

就a) b)c)三个条件来说,“字”虽然是“语音、语汇、语义、语法”的交汇点,但它自身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是相当有限的,也不是各种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对其他语法单位的控制力也非常弱。词组、句成分和词类都具有比字较多的语法因素,跟许多语法单位都有联系,对一些语法单位也都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是它们都不包含句子的语气,也不直接同复句、句群发生联系,因此,也就缺乏对所有语法单位的控制力。就此而言,词组和句成分比词类可能还稍微优越一些,但是,仍无法同小句相比。邢福义在论述小句的中枢地位时指出:在诸语法单位中,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

对小句的研究,不仅可以包含研究词类、词组和句成分时所发现的问题,而且在考察小句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组合时,还把许多新鲜的问题提到了语法研究的重要地位。如邢福义提及的“短语常备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就是其他本位理论所不易发现或不能发现的问题。拿小句特有因素来说,邢福义列举了句子语气、复句关系词语、语用成分、成分逆置现象、成分共用法所造成的特殊状况等五种。在词组本位观看来,词组与句子的关系只是“实现关系”(Realization),句子只是独立的词组而已,二者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事实上,许多句子除去句子语气之外,还有不同于词组的特殊组合,例如:

(1)都研究生了,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

(2)多么好呀,生活!

词组中不可能有“都研究生了”、“多么好呀,生活”之类的结构。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比词组本位观察到的语法问题更少,不需特别论证。字本位在观察语素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确具有优势,可以观察到其他本位不易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但是,它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上是属于词法的,因此也是有限的。

依据上面所说的设立语言研究观察站的四个条件对已有的本位理论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不等式C:

(C)小句中枢>词组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类本位>字本位

从语法研究的观察站的角度看,小句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18、汉语语法学史上实词虚词划分有所差异,请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词与虚词的划分差异如下:

(1)实词虚词划分标准的差异

A、传统:词汇意义

B、现代:语法功能—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造成的差异:

A、传统:实词——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意义比较虚灵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B、现代: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C、副词的归属不同

19、在学习中,我们发现有有一些“字”在同一个义项上有时用为语素,有时用为词,那么孤立来看,应该定为语素还是词?

这是汉语中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回答如下,请参考:

区分词还是语素的标准是:自己独立成词的则是词,和别的语素合在一起构成词的,一律看作语素。汉语当中的一个字,特别是落实到每一个字位上来看是词还是语素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归类问题,但也存在一些纠缠的现象。一个字位,有时用为词,有时作语素用,该如何处理?比如:“藏(cang2)”的一个字位的意义是“躲藏、隐藏”,举例是(1)包藏(2)暗藏(3)他藏起来了。“薄”的一个字位的意义是“轻微,少”,举例是(1)薄技(2)广种薄收(3)这份礼太薄。例(1)(2)里的“藏”和“薄”是语素,因为它们是构词成分;例(3)的“藏”和“薄”是词,因为它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对这类现象有三种处理办法:(1)定为语素,(2)定为词,(3)分开来,例(1)(2)的定为语素,例(3)的定为词。这三种办法都是有道理的。办法(1)的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语素即“自由语素”,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作为语素构词;办法(2)的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词叫基本词汇,它既本身是词,又可以作为语素构词;办法(3)是把两种情况分开来,区别对待;总的来说办法(3)更细致地描述了语言现象的差异,但这样的话就造成了比较多的兼类(此处的兼类是指兼语素和词两类)。处理这类现象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当这个字位和别的语素构成的词的词性和其原来的词性保持一致,并且也保留了它原有的意义时,将其定为词;否则,分开来,处理为兼类词(详细参看下节“词性的兼类”)。依据这一原则将上述的“藏”“薄”统一定为词,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这些语素和词的功能类一致(都是动词类或形容词类的),而且由这些语素构成的词一般的语文词典和电子词典都会收录,将其定为语素,实际意义不大;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可以保留原有的意义而降格去构词,这是普遍的,而且将其定为词,当作语素用时,可以理解为降格使用,也不妨碍意义的理解和句子的分析;而语素独立成词有比较多的限制,而且将其定为语素,当单独作词用时,不利于句子的分析。三是为了简洁、明了,如果兼类较多,会造成分析、理解上的麻烦。

20、为什么不能说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

我们给定语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我们确定定语的根据不是主语和宾语,而是先看其整个结构是不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确定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才是定语。

定语修饰的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充当中心语的可能是名词,也可能是动词、形容词,

比如“他的到来让我很高兴”中的“他的到来”,“他”是定语,“到来”是中心语,是动词。

“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概括不够全面,而且,将句法成分和词类对应也是不合适的,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只能和句法成分对应,“定语”只能对应“中心语”而不能对应“名词”。

21、为什么不能说定语是主语、宾语的修饰语?

我们给定语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我们确定定语的根据不是主语和宾语,而是先看其整个结构是不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确定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才是定语。

从层次分析法来看,(1)定语是构成主语、宾语的一部分,而不是和主语、宾语相对的成分,跟主语、宾语相对的成分只能是谓语、动语。

(2)跟定语相对的成分是中心语。

因此不能说定语是主语、宾语的修饰语。

22、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将原来增订二版中的“句子成分”改为“句法成分”,为什么?

1、句法成分的定义: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按照不同的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定出不同的句法成分。

(1)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特别强调了“句子结构”,什么是“句子结构”就是组成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短语。比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去掉句号剩下的部分就是句法结构。实际上句法成分就是短语的结构成分。

(2)汉语的短语和句子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强调了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3)确定句法成分是“按照不同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充分体现了“词组本位”的思想。

“句法成分”在中学语法中为“句子成分”,在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之前都叫“句子成分”,为什么要把“句子成分”改为“句法成分”,这是语法研究的进步,是教材教学内容修订的进步,也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

2、“句法成分”与“句子成分”概念不同所带来的理论差异

(1)理论基础的差异:从传统语法向结构语法的转移,A、传统语法的中心词分析法将句子一下子分析到词,只有词才能充当句子成分,将词类和句子成分对应起来,从句子中分析出来的成分就规定为句子成分;而结构语法认为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成分,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要按照组合的层次逐层切分,每一次切分出来的成分是构成该结构的直接成分,这些成分只能是该句法结构的成分,而不是整个句子的成分。B、对句子的界定不同,传统语法认为有主语、谓语两部分,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的单位就是句子,而不去关注附加在句子上的其他成分,而结构语法一定程度上看到到了句子构成除了句法结构之外,还有其他的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语调作为句子的基本条件,构成句子的成分不光是句法成分。

(2)受三个平面语法思想的影响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认为,句子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句子是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有机结合体。完整的句子分析,要从三个平面入手,比如“写你的”三个平面的分析(详见拙文《试析“写你的”——兼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兰州大学学报》

1999年4期)。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句子分析实际上只是句法平面的句法结构的分析,而不是句子分析的全部,分析出来的成分只能是句法成分。

(3)避免理论上的矛盾

A、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之前认为“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构成成分,主要是词组成分”。到底是词组成分,还是句子成分,既是词组成分又是句子成分,而词组和句子是两级性质不同的单位,怎么能有相同的构成成分呢?矛盾!

B、胡裕树《现代汉语》认为“主语、谓语”是句子成分,而“定语、状语、补语”是词组成分。这个看法看似清楚,句子、词组各有各的成分,不像黄先生把他们搅和在一起。但实际带来更大的矛盾。问题在于“主谓结构”做成分后,比如“我知道他来了”,这里的主语、谓语还能算句子成分吗?显然是词组成分。

C、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一致的,只要足够详细地把短语或词组的结构描写清楚了,汉语句子的结构也就清楚,所以提出了“词组本位”语法,以词组为研究的基点,对词组(短语)进行分析的结果就是句法成分而不是句子成分。这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是句法成分,只有层次的不同,没有性质的差异。

关于这个问题,拙文《句子成分新探》(《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语言学专刊)有专门论述。

黄先生目前采用了“句法成分”的说法,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

23、我们在做现代汉语语料库时,发现现代汉语兼类词很多,而且利用课本学到的理论很难解释清楚,请您结合真实文本的具体例子,谈谈这些问题。

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棘手,经过总结归纳回答如下,请参考。

兼类词的处理方法

兼类词就是一个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岐、统计概率排岐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据我们的研究,兼类词在实际文本中使用的频率又相当高,因此兼类词的多选一是语料人工校对的一个重点任务,也是一个难点。

广义兼类词的类型详见第四章兼类词研究。兼类词的处理主要是依据各类词的优势语法功能,有时结合意义,根据词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来确定其词性。根据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统计研究,一些主要词类的优势功能如下:

名词的优势功是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时间词的优势功能是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处所词的优势功能是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区别词的优势功能是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动词的优势功能是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能作谓语;形容词的优势功能是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状态词的优势功能是不受“不” “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副词的优势功能是作状语而不作定语。

利用这些优势功能可以解决兼类词区分的大部分问题,可是还有一部分问题用这些优势功能还不好解决。汉语的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的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主要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2.据阻碍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2.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3.后鼻韵母有( 3.iɑ、ie、uɑ、uo、üe。 )。4.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值是( 4.55、35、214、51)5.传统的“六书”是指(5.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6.汉字标准化的四定是指(6. 定量、定形、定音、定序。)。7.合成词是由(7.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的词,包括(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类。8.语义场的类型有(8.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9.成语的特征是(9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10.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10.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词的语义内容和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6分) 1.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 2.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3.音位: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4.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5.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6.歇后语:是由近乎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三、语音题(共20分) 1.写出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每题1分,共5分) 1)m 双唇、浊、鼻音(2)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3)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4)k 舌根(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5)x 舌面(前)、清、擦音 2.比较各组声母、韵母发音上的异同。(每题2分,共10分) (1)1)z — zh 相同点:发音方法相同都是不送气、清、塞擦音。不同点:发音部位不同,z 舌尖前音,zh舌尖后音。 (2)f—h 相同点:发音方法相同都清、擦音。不同点:发音部位不同,f唇齿音,h舌根(舌面后)。 (3)ɑo — iɑ相同点:都是复韵母。不同点:ɑo 前响复韵母,iɑ后响复韵母。 (4)onɡ—ionɡ相同点:都是后鼻韵母。不同点:韵腹不同(onɡ是u,ionɡ是ü)。(5)en — in 相同点:都是前鼻韵母。不同点:韵腹不同en是e,in是i。四、分析题(共20分) 1.分析词的结构类型。(每题1分,共10分) 倾销、利害、房间、老乡、吩咐、年轻、仅仅、皑皑、提高、地震、 倾销(偏正)利害(联合)房间(补充)老乡(附加) 吩咐(联绵)年轻(主谓)仅仅(重叠)皑皑(叠音) 提高(补充)地震(主谓) 2.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共10分) (1)持续——继续(2分)(2)愿望——希望(2分)

大一现代汉语期末考试答案参考

现代汉语试题库 现代汉语试题库(绪论·试题)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和(),我们这里讲述的是()。 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是以()为(),以()为(),以()为()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 7.共同语是()的语言,方言是()的语言。 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9.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和()。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效地()。 11.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1)()(2)()(3)();词汇方面(1)()(2)()(3)();语法方面(1)()(2)()(3)()(4)()。 12.()语、()语、()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它们都吸收过汉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1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是()语、()语、()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和()。 15.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是:语音方面以()为(),词汇方面以()为(),语法方面以()为()。 16.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主要是为了消除(),以利社会交际。 17.50年代初制定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是:(),(),()。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今后仍然适用。 18.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之成为()。第二,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三,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众场合交往时,基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 19.现代汉语课程的主体由(),(),(),()和()几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2.对普通话而言,汉语方言是一种() A.地域分支 B.并立的独立语言 C.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D.对立的独立语言 3.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方面。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词汇和语法 4.现代汉语书面形式的源头是() A.文言文

华师大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2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3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 法功能的词。 4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5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6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7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8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9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例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的发音部位。 10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11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 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1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15语法功能:词与词相结合的能力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16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作业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本题 2.0分) A、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 C、盆簋益孟 D、颖颍顿颈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2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 )(本题2.0分) A、说——悦 B、矜——鳏 C、歌——謌 D、昏——婚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0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本题2.0分) A、遁——遯 B、脩——修 C、辟——避 D、罢——疲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2 4.(单选题) 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5.(单选题) 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2 6.(单选题) 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从左右,皆肘之。 C、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0 7.(单选题) 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盍各言尔志?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8.(单选题) 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百里奚举于市。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9.(单选题) 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0 10.(单选题) 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 )(本题2.0分) A、惠等哭,舆归营。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学生答案:A

现代汉语(下册)课后答案

《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一 一.汉语学里的和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此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种客观的语法体系。但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小异,各有所长,因此,学习是要细心观察,拿它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客观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的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部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的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6考研经验

复试终于尘埃落定,这一年的辛苦终于有所回报。回来以后很多学妹希望我能写一写今年的考试经验。结束一切之后匆匆打开电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记录来告诉你们我的过程,作为最微不足道的借鉴。 我是2015年报考的2016届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方向),初试成绩402分第一名(政治68,英语83,专业课一127,专业课二124),复试成绩第二名(267.6),综合成绩第一名。 我是二战华师,第一年的时候九月份回国着手准备考研,由于本身是跨专业,再加上自己没能做到彻底地静心学习,导致考试的时候准备非常不充分,只考了351分,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二语言学基础只有98分。 第二年我在九月份开始正式复习。可能对有些同学来说九月份稍晚,这个我觉得因人而异,因为对我来说战线拉得太长不是一件好事,而且第一年复习的专业课还没有完全忘记,所以我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建议时间还是依照大家自身情况而定。 下面主要谈一谈各科的复习计划和自己的经验。 政治68 其实我感觉政治我是最没有发言权的,第一年政治考了61分,经过一年的努力政治也只考了68分。说来惭愧,和我一起复习的同学在政治上花费的时间普遍比我要少,但分数都在70+。 我个人认为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考研大纲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期间其实我做了很多题,但是最后似乎对我作用不大。本着不误人子弟的原则,建议大家还是百度一下各种政治大神的政治考研经验,不要像我一样背了两年还是六十多分。英语一83 我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出身,再加上考研之前已经考完了专八,所以英语对我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不大。整个准备期间英语资料我只用了全套考研真题和一本《经济学人》。 九月份开始到大概十一月初,我每天早上自己翻译一篇《经济学人》中的文章,然后把生词记录下来,晦涩的长难句摘抄下来,大约半小时。到十一月份整本《经济学人》翻译完,再回去每天背一张自己写的生词表,分析背诵长难句,时间大约也是半小时。这样算是把词汇量巩固了一遍。 十一月初我开始做真题,每天一套。做真题的时候要给自己采用模考的方式,不能看手机不能查资料,只能是一份真题,然后再自己对答案,改错。真题做了大概不到十套,其中2010年往后的是重点。 所有真题做完以后我又开始每天做一套,这时候做的只是2010年之后的题目。虽然大部分题目已经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第二遍的目的在于了解出题思路而不是判断对错。这样反反复复真题做了四五遍。 上面谈到的做真题不包括作文。因为我觉得作文是一件很费脑费力却提高缓慢的过程。直到考试之前我也没有练习作文,其中不乏英语专业出身的优势。但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作文相对其他部分来说却是最重要提分的项目,建议大家如果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话还是多搜一搜英语写作的经验贴,多练习,这样才能提高。 专业课一127 说实话专业课一我几乎是没有准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我不擅长的政治和专业课二了。专业课一写作和上面讲到的英语写作一样,是一个非常考察功底的项目。我觉得我的分数还是得益于我平时喜欢写些东西,看的书也比较杂。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汉语题库整理

文学院—考研辅导讲义 现 代 汉 语 题 库 注意: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影视文学通用教材与讲义 二〇〇九年八月(第三版)2010年8月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讲,希望大家认真预习课本,研习讲义! 真题选讲 2010年华师文学院语言基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真题 现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1、汉民族共同语 2、音位 3、六书 4、语义场 5、句式 二、操作题 1、分析声母发音chi le ke xi bu 2、分析韵母发音he ba mo ci ju 3、汉字造字法水、锦、天、牧、问 4、词的构造健儿、司机、头疼、推迟、考试 5、从语法角度,分析词性:开始、微型、喷香、兴致、亲自 6、进行层次分析,说明结构关系:上街买菜请小李吃饭、我的遥远的家乡**湾(还有一题忘了。) 7、用层次分化歧义短语:发两个月的工资、两个报社的记者、反对的是老李 8、疑问句的类型:有谁知道我的书在哪里? 我的文具盒呢? 你想不想知道你的成绩? 三、简答 1、/a/的音位变化及其条件 2、什么是“隶变”?简述“隶变”的内容 3、现代汉语的存现句的语法意义 四、论述题:举例分析层次分析的三原则 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1、假借 2、引申义 3、叶韵 4、字母 5、如字 二、简答 1、异体字的四种情况 2、举例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有哪几种 3、举例谈谈古代汉语中的反问句式有哪几种 4、谈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5、古秦三十韵韵部的韵目 三、加标点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现代汉语》课后答案_下册完整版(黄廖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 思考和练习一答案 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 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 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

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 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大一现代汉语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2.据阻碍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2.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 3.后鼻韵母有( 3.iɑ、ie、uɑ、uo、üe。 )。4.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值是( 4.55、35、214、51)5.传统的“六书”是指(5.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6.汉字标准化的四定是指(6. 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7.合成词是由( 7.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的词,包括(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类。8.语义场的类型有(8.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9.成语的特征是( 9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10.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10.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词的语义内容和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6分) 1.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 2.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3.音位: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4.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5.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6.歇后语:是由近乎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三、语音题(共20分) 1.写出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每题1分,共5分) 1)m 双唇、浊、鼻音(2)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3)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4)k 舌根(舌面后)、送气、清、塞音(5)x 舌面(前)、清、擦音 2.比较各组声母、韵母发音上的异同。(每题2分,共10分) (1)1) z — zh 相同点:发音方法相同都是不送气、清、塞擦音。不同点:发音部位不同,z 舌尖前音, zh舌尖后音。 (2)f— h 相同点:发音方法相同都清、擦音。不同点:发音部位不同,f唇齿音,h舌根(舌面后)。 (3)ɑo —iɑ 相同点:都是复韵母。不同点:ɑo 前响复韵母, iɑ后响复韵母。(4)onɡ —ionɡ 相同点:都是后鼻韵母。不同点:韵腹不同(onɡ 是u,ionɡ是ü)。 (5)en — in 相同点:都是前鼻韵母。不同点:韵腹不同en是e,in是i。四、分析题(共20分) 1.分析词的结构类型。(每题1分,共10分) 倾销、利害、房间、老乡、吩咐、年轻、仅仅、皑皑、提高、地震、 倾销(偏正)利害(联合)房间(补充)老乡(附加) 吩咐(联绵)年轻(主谓)仅仅(重叠)皑皑(叠音) 提高(补充)地震(主谓) 2.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共10分) (1)持续——继续(2分)(2)愿望——希望(2分)

现代汉语模拟试卷D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试卷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跟汉语同属汉藏语系的语言是() A马来语 B老挝语 C蒙古语 D侗语 2.声母g k h不能拼的是() A开口呼 B齐齿呼 C合口呼 D撮口呼 3.下列各组词语,辅音声母为清浊对立的一组是() A鼓劲 B蛮荒 C男篮 D资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雷峰塔”、“塔吉克族”、“一座塔”中的“塔”分别是() A词、语素、字 B语素、字、词 C词、字、语素 D语素、词、字 6.属“词缀(前缀)+词根”的一组派生式合成词是( ) A老乡、老婆、老鹰 B老屋、老师、老几 C老鼠、老板、老少 D老外、老人、老友 7.“我跟老张商量了一下,感觉还是稳妥一点好。”中,划浪线的“跟”字是()A连词 B副词 C介词 D助词 8.“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属于() A述宾短语 B述补短语 C偏正短语 D连谓短语 9.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他是一名翻译 ..。 ..还专家 ..,翻译 ..了很多文章。 B他比专家

C他花.了三块钱买了一盆花.。 D这位代表代表 ....大家发了言。10.“一树梅花就是一树诗。”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 A明喻 B借喻 C暗喻 D拟物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语流音变 2.语义场 3.语法功能 4.语义指向 三、判断说明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不必说明理由;错误的打“×”,必须说明理由。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变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上。() 2.语音的强弱跟说话时用力的大小没有关系。() 3.“清晨登程”这四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音。( ) 4.“象、悉、鼎、澳”这4个字的笔画数分别是11、11、12、15。() 5.“呼和浩特的小孩儿”中的语素有4个。() 6.“触电”原来指“人或动物接触电流,造成肌体受损,甚至死亡”,现在又可以表示“戏剧演员参与演电影,拍电视剧”,这种现象属于词义的转移。 7.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8.“我们打算去北京。”这句话的谓语是连谓词组。() 9.“屋顶飘着一面红旗。”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红旗”。() 10.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 四、操作题(共34分) 1.有的方言区的人把“鱼翅”说成“鱼刺”,把“没有权”说成“没有钱”,请分析其发音错误,并指出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或舌位、唇形上如何帮助他们纠正(6分) 2.给下列外来词语分类(8分) 蒙太奇 BBS 丁克敌敌畏托福(指一种考试)摩托艇取缔因特网3.请将“初六、唠叨、雪白、有限、拼搏、打倒”这7个词,按构造类型,分别填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1)单纯词:(2)派生词: (3)联合式:(4)偏正式: (5)述宾式:(6)述补式:

现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现代汉语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现代汉语 2.现代汉语规范化 3.文学语言 4.方言 5.基础方言 二、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和。 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是以为,以 为,以为的。 6.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7.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和。 8.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1)(2)(3);词汇方面(1)(2)(3);语法方面(1)(2)(3)(4)。 10.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是:语音方面以为,词汇方面以 为,语法方面以为 三、判断题:(在题后括号里用“√”表示正确,用“×”表示不正确) 1.普通话就是过去所说的“白话”或“官话”。() 2.某种语言的书面形式是它的口语发展的必然产物。() 3.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 4.口语和书面语在表达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 5.北方方言区指长江以北的汉民族居住地区。() 6.粤方言等于广东话。()

7.民族共同语既然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就应该排斥其他方言中的成分。() 8.推广普通话意味着人为地消灭方言。() 9.普通话语音规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因此北京话中的语音成分都是标准音。() 10.普通话词汇规范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并不排除其他方言中有用的词汇进入普通话。() 11.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中的所有用例。() 12.《水浒传》、《西游记》、《纪楼梦》等都是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典型著作。() 13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 四、简答题: 4.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语音 一、名词解释: 1.元音 2.辅音 3.音素 4.音节 5.音位 6.音色 7.音高 8.音强 9.音长、10五度标记法11.声母12.韵母13.声调14.清音15.浊音16.送气音17.不送气音 18.零声母19.单韵母20.复韵母21.鼻韵母22.前响复韵母23.后响复韵母24.中响复韵母25.四呼26开口呼27.合口呼28.齐齿呼29.撮口呼30.押韵31.调值32.调类33.轻声34.儿化35.变调36.音位变体37.条件变体38.自由变体39.停顿40.重音41.快慢42.语调43.句调44.语音规范化 二、填空题: 1.语音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__性,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发音器官包括三大部分:A. 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3.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 4.不同的音色至少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之一造成的: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元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辅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语拼音方案》包括五部分内容: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

最新现代汉语下册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下册试题及答案(彩笔标注为多考题) 一、填空题(总共20分,每空1分。)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另一个是。 2、语法有三个性质,分别是、和。 3、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4、“同意参加”是属于(短语类型);“用笔写字”是属于(短语类型);"愿意他进来"是属于(短语类型)。 5、按宾语与动语的语义关系来分,宾语可划分为三种:、 、。 6、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分为和。 7、语法研究应包含、和三方面的内容。 8、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顺承、、和 五小类。 二、选择题。(总共20分,每个2分) 1、()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A.区别词 B.名词 C.量词 D.代词 2、下列形容词中,属于状态形容词的是()。 A.软 B.大方 C.伟大 D.雪白 3、“发现意外”和“意外发现”这两个短语是()。 A.述宾短语;兼语短语 B.偏正短语;述宾短语 C.兼语短语;述宾短语 D.述宾短语;状中短语 4、下列句子中主语是受事主语的是()。 A.我们跑丢了一只猫 B.狼把羊吃掉了 C.这孩子我也疼她 D.小妹只掉了几滴眼泪 5、“新中国的青年谁都感到幸福!”其中代词“谁”是()。 A.表示疑问 B.表示虚指 C.表示任指 D.表示确指 6、“他们两个去很适合”中主语是()。 A.他们两个去 B.他们两个

C.他们 D.他们俩 7、“大师傅,白天的事您千万不要见怪!”其中“大师傅”是()。 A.主语 B.称呼语 C.与“您”是同位语 D.宾语 8、带有拟声语的句子是()。 A.啊呀,老陈,想不到是你做的。 B.砰,砰,响起了敲门声。 C.哈哈,太神奇了! D.嗯,我这就来。 9、“禁止吸烟!”是() A.动词性非谓语句 B.省略句 C.动宾短语 D.兼语短语 10、“一家得出多少钱呢?”是()。 A.是非句 B.选择句 C.正反句 D.特指句 三、分析题。(30分) 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所属词类。(共6分,每个1分。) (1)这棵树很笔直 (2)古塔在城市以西 (3)踢了一脚 (4)格外显眼 (5)啊!真好哇! (6)一台彩色电视机 2、指出下列短语类型。(共8分,每个1分) (1)觉得高兴 (2)粮食丰收 (3)昨天的事 (4)花园里谈 (5)玩得高兴 (6)有人不赞成 (7)南昌九江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听课笔记(1)讲课稿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 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音高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强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以上属语音的韵律特征,与音色相对 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音色又分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结合以下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 1.3.语音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7页

大一现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

大一现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 若想免费下载该文档: 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2514235818.html, ->论坛->文档下载区->(搜索想要的文档)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 ). 2.据阻碍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 ). 3.后鼻韵母有( ). 4.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值是( ) 5.传统的"六书"是指( ).6 .汉 字标准化的四定是指( ).7.合成词是由( )的词包括( )三类.8.语义场的类 型有( ).9.成语的特征是( ).10.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6分) 1.音素 2.单元音 3.音位 4.词. 5.义 6.歇后语 三语音题(共20分) 1.写出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每题1分共5分) (1)m (2)b (3)ch (4)k (5)x 2.比较各组声母韵母发音上的异同.(每题2分共10分) (1) z ——zh (2)f——h(3)ɑo ——iɑ(4)onɡ——ionɡ(5)en ——in 3.给下列音节注音并列表分析音节的结构方式.(共5分) (1)优秀(2)权利(3)威武(4)爱护(5)谚语 四分析题(共20分)

1.分析词的结构类型.(每题1分共10分) 倾销利害房间老乡吩咐年轻仅仅皑皑提高地震 2.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共10分) (1)持续——继续(2分) (2)愿望——希望(2分) (3断)果——决断——断武(3分) (4)要求——请求——恳求(3分) 五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语音的强弱跟说话时用力的大小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2.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 A.物理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理属性 3.普通话声母中有六个塞音声母它们是 . A.zczhchjq B.bpdtgk C.zcdtjq D.bpczjq 4.普通话中声母 . A.都是清音 B.只有mnlr是浊音其他都是清音 C.都是浊音 D.只有鼻音mnlr是清音其他都是浊音 5."瘦(shou)"这个音节的韵母是 .

大学现代汉语的考题和答案

大学现代汉语的考题和答案 1.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义:汉语的各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共同语: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3.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4.民族共同语: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5.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6.以何种方言为基础方言:取决于这种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取决于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 7.词汇方面的特点: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新词构成运用“词根复合法” 8.汉语的地位: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 9.语言规范化:明确某一语言的共同语及其内部一致的标准 10.推普: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人们交际困难,利于社会交往,利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音识别问题的研究,对推普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减少了语言交际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11.语音: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12.四要素:音高(语音里有声调,语调的不用,主要是因为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音强(语言中的重音青音是由于音强不用所致)音长(有的用来区别意义)音色(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发音体不用;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所以,任何声音都是四要素的统一体,语音也不例外 13.语音的社会属性:同样一个意义,比如书,在不同的语言或是方言中就会有不同的语音表示;语音在社会交际中必须代表一定的意义,而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随着社会不同而不同的,是由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 14.音节:由音素组成,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人们从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片段 15.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6.元音与辅音的区别:气流受阻情况不同;发音器官紧张状况不同;气流强弱不同;声带振动情况不同 17.调值: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18.调类:声调的种类,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的类 19.连读音变:连着念的音素,音节或声调有时会发生变化 20.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1.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22.笔画: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23.部件:偏旁,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24.笔顺: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25.词汇:词语,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内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26.语素: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27.词: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单位

现代汉语完整版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试题 课程代码:00535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方言中属于非官话区方言的是( ) A.南京话 B.兰州话 C.南昌话 D.昆明话 2.属于舌面音的声母是( ) A.dtnl B.zcs C.bdg D.jqx 3.声韵相同调不同的一组字是( ) A.悔—诲 B.包—褒 C.绩—寂 D.袭—媳 4.下列各项中,“处”都读作“chù”的是( ) A.处分、设身处地 B.处方、泰然处之 C.处所、绝处逢生 D.处理、养尊处优 5.下列汉字中,由四个音素组成的音节是( ) A.端 B.有 C.扬 D.远 6.汉语拼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诗人sīrén私人sìrén B.主力zhǔlì阻力zhǔlì C.商业shāngyè桑叶sāng yè D.女客nǔkè旅客lǚkè 7.从形音义的关系上看,“朝”这个字属于( ) A.一形多音一义 B.一形多音多义 C.多形一音义 D.多形一音多义 8.“姨”字的笔画共有( ) 画画画画 9.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带有定位语素的是( ) A.舌头、对头、想头 B.老鼠、老爷、老家 C.变化、西化、简化 D.健儿、孩子、女儿 10.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与合成词“理事”的结构方式相同的是( ) A.革新、平反、凝目 B.伤心、防范、走路 C.革命、突破、齐心 D.埋头、起草、隔行 11.下列各组中,属于同音词的一组是( ) A.仪表(他的仪表端庄)—仪表(机器的仪表坏了) B.工作(他找到工作了)—工作(他正在工作) C.关节(腕关节)—关节(找人打通关节) D.问题(老师提出问题)—问题(设计遇到了问题) 12.下列各组成语中,加点的词读音相同的是( ) A.秦晋之好、好为人师 B.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C.度德量力、度日如年 D.一知半解、庖丁解牛 13.下列各组动词中,不能带宾语的是( ) A.游行、结婚、示威 B.害怕、明白、喜欢 C.知道、觉得、感到 D.进来、出去、离开 1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副词的是( )

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招生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招生介绍 一、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建立后即开展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方面的教学及研究。语法学专家林祥楣教授、方言学专家颜逸明教授、修辞学专家濮侃教授等都是国内知名学者,也是现代汉语教研室的老前辈。现代汉语语法学及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范开泰教授、现代汉语语法学及语法学史专家邵敬敏教授、方言学及中学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教授、修辞学专家刘大为教授等都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任教。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由现代汉语教研室的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代汉语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生导师2人。 现代汉语教研室目前拥有一个新建的语音实验室,以及一个刚完成改建、扩建的语料库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本着加强学术交流,拓宽视野的目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积极邀请校外、境外知名专家学者如刘丹青、陆丙甫、陆俭明、崔圭钵(韩国)、潘海华(香港)、沈钟伟(美国)、徐杰(澳门)、杨凯荣(日本)等前来进行语言学专题演讲。从2013年开始,更进一步聘请境外学者为兼职教授,邀来集中讲课。2014年5月和2015年6月,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邓思颖博士分别前来作了生成语法学句法理论、语气词研究领域的集中讲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主要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目前主要涵盖四个大的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汉语语音和音系学。 硕士研究生将在上述四个研究方向内进行科学研究,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今后随着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及研究面的拓展,会增加新的导师和新的研究方向。 三、主要导师 郑伟韩蕾徐默凡左思民 四、专业课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共享各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列述如下: 1.学位基础课三门:“语法理论”(左思民教授讲授)、“认知语言学”(韩蕾副教授讲授)、“语言学研究方法”(左思民教授讲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