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

合集下载

建设宜居城市创造更美的明天

建设宜居城市创造更美的明天

建设宜居城市创造更美的明天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全球各地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宜居城市的具体举措。

一、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宜居城市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宜居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能够吸引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宜居城市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实现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1.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宜居城市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和建设应注重生态原则,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

宜居城市需要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宜居城市应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4. 文化教育与艺术环境。

宜居城市应该拥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艺术环境。

城市应注重培养人文素质,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同时,城市还应鼓励和支持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5. 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

宜居城市需要有健康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的就业机会。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吸引投资和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建设宜居城市的举措1. 制定并落实宜居城市规划。

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明确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和路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规划的绩效评估,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年代初期采用了邻里单位形式, 50年代中期采用 较多的是前苏联的周边式街坊形式 ,50年代后推广居住小区理论 。
建设体制实行“统—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 理”的统建制,推进了成街成片、成组成团并配有完备设施的新型居 住区的形成。
总之,在50年代.由于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勇于实践探索,初步 形成了居住区规划思想、体制、理论和方法体系,在规划建设中积累 了不少成功经验,为居住区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6
住宅建设总投资达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7%左右.不仅大大超过了 前30年1.5%的平均水平,同时明显高于国际上3%~5%的通常标准, 因而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头号住宅生产国,全国城镇住房紧张状况得到 不同程度的缓解,居住水平取得明显的改善,住宅建筑业居于相关产 业的龙头地位,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整理课件
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27
1994年9月国家科委及有关部门启动厂“2000年小康型城 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这是一项以科技为先导,以推动 住宅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住宅功能质量.改善居住区 环境为宗旨的跨世纪工程,根据该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 标和要求,又制定了“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 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要求示范小区“应具备 超前性、先导性和示范性,规划设汁应具有创新意识,坚 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建具有21世纪初叶居住生活水准 的文明居住小区”,目前小康型示范小区正在全国范围内 创建,预示着我国住宅及住区规划建设的大好前景。
24
整理课件
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25
总之,由于国家处于动荡年代,十年浩劫夭折了欣欣向荣 的城市建设,住宅及住区规划建设也深陷危机,背上了沉 重的历史欠帐,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1978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转机和改革开放的曙光。

浅谈宜居城市的标准与意义-论文

浅谈宜居城市的标准与意义-论文

浅谈宜居城市的标准与意义-论文从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诗经》里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居住的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到1996年联合国大会对“宜居性”的明确界定。

国际国内都在打造宜居城市。

国际上的宜居标准是城市GDP指数、人口数量、经济富裕度、还有一点就是基尼系数。

贫富分化太严重的城市不是宜居城市。

中国也在到处打造宜居城市。

一时间好像到处都是宜居城市。

对于到底什么才是宜居城市,众说纷纭,标准不一。

每年的排行榜都会有新的宜居城市出炉,在我看来根本不宜居的城市也都上了宜居榜。

各地也乐于使自己的城市得到这一标签或荣誉。

这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

这种排行榜也很多,什么指标都占全的城市是没有的。

归纳起来,宜居的指标体系有如下这些:1、环境健康指数,2、城市安全指数,3、生活便利指数,4、生活舒适指数,5、城市美誉度。

根据这些指数,城市的特征也被概括为: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

比如说:上海的繁华、北京的大气、广州的工作机会多、成都的悠闲、青岛的优雅、杭州的缠绵、桂林的秀美、珠海的浪漫、厦门的温馨……等等各有特色。

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宜居城市的标准,应该符合中国国内的基本情况,具有中国特色。

除了以上那些标准和特征以外,我以为,宜不宜居不是以少数富豪和精英、白领的眼光来评价和看待,而是以全体人民即普通市民、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待和评判。

因为居住在城市里的90%以上的还是普通市民,他们生活放不放便、舒不舒适、健不健康、他们觉得环境是否优美、是不是生活压力很大,这些才是评价一个城市宜不宜居的标准。

以上的宜居城市标准都没有错,都是必要的评价指标。

但是还应该增加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普通老百姓或外来人口进入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

如果这个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包括衣、食、住、行(尤其是住房)这方面太昂贵的话,那很难说是宜居的。

即使是环境优美如仙境、空气清新如氧吧,肯怕对普通市民来说也未必宜居,只是离他们太远的一种虚拟的繁华,这座城市是不属于他们的。

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1.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宜居城市强调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旨在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提升整体社会福祉。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宜业城市则注重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充足以及营商环境优良。

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吸引人才和投资,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宜居宜业城市建设,能够引导城市合理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效解决“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建设紧凑型、绿色低碳的城市形态。

4. 增强城市竞争力: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宜居宜业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对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吸引高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宜居宜业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这既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途径。

6.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平的发展机会,确保各类人群都能在城市中安居乐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公平正义。

7.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能够更好地保障居民的安全和城市的稳定。

8.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增加公共空间等措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9.促进经济发展: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和技术聚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同时,城市建设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0.推动城市化进程: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宜居调研报告

宜居调研报告

宜居调研报告宜居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宜居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了解某城市的宜居程度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对该城市进行了宜居环境的调研与分析。

二、调研目的1.了解城市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2.评估城市的宜居程度;3.找出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4.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问卷,并在城市中的不同社区进行了发放和收集。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城市的主要景点和住宅区,进行了对比和观察。

四、调研结果1.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居民普遍希望城市能够改善交通、供水、供电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2)教育医疗:居民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和服务质量;(3)环境保护:居民关注城市环境的污染状况,希望加强环保工作,减少废气和噪音的排放;(4)安全保障:居民关注社会治安状况,希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2.城市的宜居程度评估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我们对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宜居程度较高。

然而,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改进。

3.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调研,我们找出了该城市的一些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1)优势: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2)需要改进的方面:该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到位,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公共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五、改进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城市绿化和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整洁度。

城市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城市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城市发展打造宜居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变得愈发重要。

如何打造宜居城市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宜居城市。

一、城市规划宜居城市的规划需要注重人本主义,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居住区的布局。

合理规划住宅区的分布,使得居住区离工作地点和基础设施较近,便于市民的生活。

其次,注重绿化和环保。

合理设置公园绿地、街头花坛等绿化区域,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

再次,注重交通规划。

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市民的出行品质。

二、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高质量的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等,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再次,推广智能化建设。

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提供智慧城市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三、城市管理宜居城市的管理需要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优化城市治理系统。

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加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

其次,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再次,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加强公共安全防范,提高社会治安水平,营造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总之,城市发展打造宜居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注重人本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的需求,统筹城市的发展,才能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让人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塑造宜居与绿色城市的理念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塑造宜居与绿色城市的理念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塑造宜居与绿色城市的理念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这个理念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发展,建设宜居且具有环境友好的绿色城市。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面临了诸多挑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高密度城市化等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以确保我们的城市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宜居城市是指人们在城市中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城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

例如,合理规划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娱乐区,以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选择。

一个宜居的城市还应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

为了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我们需要完善交通网络、供水和排水系统、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促进公共设施的均衡分布,例如学校、医院和休闲设施等,以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

绿色城市则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城市的理念是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城市规划师应该努力减少车辆排放和化学物质污染,以改善空气和水质。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公共绿地和植被覆盖率,以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可持续发展是宜居与绿色城市理念的关键,它旨在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取得平衡。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师应该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和减少过度开发,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

在塑造宜居与绿色城市的理念中,社会参与和政府领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与企业、社区和公民的合作。

社会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总之,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是塑造宜居与绿色城市的重要理念。

城市规划发展政策解读打造宜居城市改善居民生活

城市规划发展政策解读打造宜居城市改善居民生活

城市规划发展政策解读打造宜居城市改善居民生活城市是我们生活的舞台,而城市规划发展政策则充当着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导航。

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政策,打造宜居城市,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城市规划发展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如何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一、城市规划发展政策的背景和意义城市规划发展政策是城市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实施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发展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引导城市的布局、功能定位和空间利用,有效调控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

二、创造宜居城市的核心要素1. 健康环境的保障宜居城市必须具备健康的环境,包括清洁空气、优质水源、健康有序的交通系统和绿色生态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规划发展政策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环境监测等手段,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

2.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城市规划发展政策需要关注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住质量。

例如,加强交通规划,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 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宜居城市应提供各类优质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设施等。

城市规划发展政策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公共设施、提高设施的质量和覆盖率,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4. 融入自然与人文的特色宜居城市必须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充满绿色、文化和艺术的氛围。

城市规划发展政策需要注重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倡导绿色建筑和城市景观的保护与建设。

三、具体措施与案例分析1.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市交通是影响居民出行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发展政策可通过规划轨道交通线路、优化公交线网、建设自行车道等方式,提升城市的交通便捷性。

例如,北京地铁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减少了交通拥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16 Vol.31, No.5
张文忠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
属性密切相关,比如有学龄儿童的家庭更关注中小学教育, 影响因素,例如英国《经济学家》、美国《财富》杂志等进
而老年人更关注医院和社区公园。因此居民感知评价也是检 行的全球范围内宜居城市评比。城市整体作为一个中观尺度,
验城市宜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 位于不同地区的城市其气候、地形、地质及生态条件表现出
对城市的真实感受,并以此检验宜居环境建设的成效,应当 不同的特征,形成风格迥异的自然环境,是影响宜居性的重
成为未来宜居城市评价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背景因素。例如许多研究指出,在降水和光照充足、气温
2 宜居城市的研究主题
适宜、临近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地形条件有利于污染气 体扩散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宜人性明显优于干旱内陆地区或
关键词:宜居城市 ;评价标准 ;理论与实践 ;中国 Keywords: L ivable City; Evaluation Criteria;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人 居环境演变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41230632)
作者: 张文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 究员 , 博士生导师。zhangwz@
不应该对人有所压制 [1]。萨尔扎诺(Salzano)在其《宜居 居住舒适性高、环境质量良好、人民满意度高的城市。宜居
城市的七大目标》一书中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的概 城市是一个人与自然、社会高度融合,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体,
念,认为宜居城市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 是一个由各种人地关系、人社关系有序组成的复合巨系统。
引言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既是市民对未来城市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期许, 也是对过去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批判。长期以来,中国快速的城镇 化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服务设施缺失、城市历史和文化特色 消逝等一系列的城市病,制约了城市宜居性的发展。因此,传统的城镇化 发展模式开始引起深刻反思,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成 为重要发展出路,中央政府高层决策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国家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和谐宜居城市建设为新型城镇化的 重要目标之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 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 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最新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专 门指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因此,本文着重对宜居城市内涵和评价标准 进行系统回顾,同时梳理宜居城市研究的四大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以期促进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健 康有序发展。
伦纳德(Lennard)基于个人成长条件、社会和谐、城
首先,宜居城市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仍有规律可循。
市目标和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九大原则 [6]。道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价值观的差
格拉斯(Douglass)从经济、环境及社会的角度,建立了一 异,以及宜居城市评价目标的不同,在选取指标时的侧重点 个宜居性模型,主要由环境福祉、个人福祉和生活世界组成 [7]。 也就有所区别,但大多数宜居城市评价均考虑了以下方面 :
关于城市宜居性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扩展为城市舒适性,城市舒适性包括城市的自然舒适性、人
卡塞拉蒂(Casellati)认为,宜居性意味着我们的经验告诉 工舒适性和社会氛围的舒适性 。 [15]
我们自己在城市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宜居的城市
综上所述,宜居城市是基础设施便利、生产高效环保、
1 宜居城市内涵与评价标准
1.1 内涵辨析 宜居性的概念最早由史密斯(Smith)提出,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
规划》中,以 19 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 步明确了其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宜人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 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 ;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美带来的宜 人 ;三是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宜人。1961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总结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 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城市 发展的核心进一步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 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在居住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围绕这一核 心问题,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在研究方法和 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创立了很多研究范式。其中,
(我们的足迹),尊重未生的人(我们的后代)[2]。哈尔韦格
(Hahlweg)指出,宜居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这意味着宜 1.2 宜居城市评价标准
居城市必须有吸引力,同时,对我们的孩子和老人来说很安
由于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宜居城市的内涵理解不同,以及
全,而不只是面向那些在这里挣钱但在外面郊区和周围居住 在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宜居城市的评
主要从城市尺度着眼,比较不同城市的宜居性水平,剖析其 设施供给、加强消费和对孩子和老人来说,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更加重要, 价标准也不尽相同。从刻画宜居城市的主客体来看,可归为
在那里他们可以玩耍、会见别人和交流 [3]。帕莱杰(Palej) 测度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客观评价指标和表征居民感知的主
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认为宜居城市 观评价指标两种类型。也有学者尝试把宜居城市主客观评价
动与行为的场所,提供不同社群所依存的社区。居住区的发 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人工环境优
展与变化始终以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变化为中心,而对居住 美,治安环境良好,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
区的认识、评价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关注的结果。
居住的城市 [14]。随着宜居城市内涵的不断深化,宜居的概念
现在,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宜居城市被认为是可 外也有机构和学者考虑了城市的经济条件、资源承载、国际
持续的、智慧型的并且可以被监测的城市 [10],信息技术和科 交往、通信与创新等因素。
技让智慧城市成为可能,使城市越来越宜居。
其次,宜居城市评价对居民感受考虑不足。现有的国内
国内学者也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有过大量解析。笔者认为, 外宜居城市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物质环境构成所建立的指标
亚纱美(Asami)认为,在研究城市的居住环境时,不仅要 (1)城市安全性,是指居住在这个城市是否安全,居民的
从个人获得的利益(或损害)的角度来考察居住环境的概 生命和财产能否得到保障 ;(2)公共服务设施的方便性,包
念,如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等,也要考虑个人 括居民能否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学校教育、养老保障、
宜居城市是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既包含优美、整 体系,虽然物质实体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反映,但是
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 追根究底,物质环境还是服务于居民,由于出发视角不同,
会和人文环境 [11]。顾文选等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是,具有良好 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甚至评价的结果也会差距
张文忠
Zhang Wenzhong
摘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 的重要目标,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 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 了国内外的宜居城市内涵和评价标准,并从多尺度的 宜居性空间评价、城市宜居性的社会分异和社会经济 绩效、宜居城市理论探索等方面对国内宜居城市研究 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实 践应重点关注宜居城市的系统性、人本性和规划前瞻 性三方面内容。 Abstract: Harmonious and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urban life quality, perfect urban function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of citie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researching topics on multi-scale livability evaluation,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socio-economic performance of urban livability, livable cities’ theory exploration. At last, we suggest that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city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systemic, human nature and planning perspective of livable city.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Vol.31, No.5
1
本期主题
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视作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 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
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在城市生活,是因为 居住的城市 [13]。陆仕祥和覃青作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宜居城
城市能提供人们高度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提供人们各种活 市的内涵研究,总结出宜居城市是一个人文与自然环境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