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全然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躲、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讲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正确,图文一致。
各类瞧瞧点瞧瞧要认真,描述要正确,记录内容尽可能具体,要有具体的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全然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具体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咨询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瞧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觉有疑咨询、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经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那么,标记正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地质瞧测点的瞧瞧与描述地质瞧瞧点的布置,以能操纵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那么。
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瞧瞧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瞧瞧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奇、风化、枯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对沉积岩,必须注重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外形、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歪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的关系;调查各种物理地质现象。 ⑸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10
围岩风化特征
在深部工程中确定; 强风化带:锤击浊音易碎,岩石全部退色,多
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明显,岩石块度515mm,多碎块状、片状,为团块-碎裂结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 野外主要工作方法
1
绪言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是我站地质环境工作的重要基础 工作,其目的是为地下水——主要是矿泉水、天然饮用、重大地下水 源地保护(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地质遗迹保护、 开发,地质灾害防护及治理规划及设计提供基础依据。具体该做什么? 怎麽做?为何这样做?其实各相关规范对基本准则、技术要求和一般 工作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11
3、环境地质调查
⑴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勘查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勘查区 所属地震带及烈度,调查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 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
⑵调查勘查区所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⑶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
定,首先要考虑与测水管内径配套使用,其次也 要考虑井内投放长度探头自重作用合适为宜。水 位观测表头选择指针型微安电表较好。或备用测 钟以防万一。
33
电测水位计制作
34
⑶建井程序
①准备工作
a.扩孔終孔后测井 了解全孔井径变化情况,为建井提供依据,做到胸中有数
便于操作。 b.冲孔结束时,泥浆稠度应控制在20±0.2秒左右,孔内泥
象及地面建筑、土地资源污染现状进行野外调查。 ⑸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
水工环填图作业指导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填图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是野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填图的基本操作技术,以矿区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为底图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填图。
一、水文地质填图(一)填图内容1、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
2、全面收集矿区前人地质资料及水文地质资料。
3、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含水层与隔水层、地表水体、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及其水化学特征、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调查矿山老窿分布。
(1)地貌观测。
确定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各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查明地形地貌与含水层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确定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作用强度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地层岩性观测。
对沉积岩,要确定岩石名称、层序、描述组成成分和结构,划分地质年代,测定产状、厚度,圈定范围;当遇到可溶岩层时,注意调查岩溶的发育程度和规律。
对火成岩、变质岩,除进行定名外,还要查出成因类型、产状和规模。
对第四系地层,要确定名称、成因,描述组成成分、颜色和结构等。
(3)地质构造观测。
着重观测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规律。
确定断层走向,绘出平面上的形态,划分类型,观测断层破碎带的充填物和胶结程度,确定褶皱位置、轴面、倾伏方向,绘出平面上的形迹。
对裂隙、节理进行统计,并确定主要方向。
(4)地下水露头观测。
地下水露头分天然露头(如泉、暗河出口、沼泽地等)和人工露头(如水井、钻孔、矿坑揭露的水等)。
典型水点应在图上定位,确定地质构造部位并判别水的出流层,测定流量、水位、水温,调查环境污染状况;取样做水质分析,确定水的化学类型;对水井、钻孔按精度要求做简易水文地质试验,确定含水层基本参数,并判断其富水程度。
4、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
(二)填图要求§1 观测点与观测路线要求观测点往往选在地貌单元边界、岩层交界、断层和井、泉等处。
钻探编录(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要求

实测剖面图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剖面图、平面图及责任签等。
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放置在剖面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
剖面图自左至右总体方位应小于180°。
如果有物化探工作,其曲线图可视情况放在实测剖面图的上方或单独成图。
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岩性、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及标本、样品编号、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
如有放大素描图应在剖面上方绘制并用箭头指示位置。
方位、导线(长度以平距计)和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地质填图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
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 1号地质点到 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 a)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各阶段水、工、环工作内容

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水、工、环工作内容一、预查阶段在进行地质调查或地质填图的同时,收集区域和测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收集资料内容包括:气象资料、地表水径流量及水质、地下水水质、附近水井或泉的流量及水质资料,岩体的物理力学实验数据、区域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历史地震资料及地震预测成果)。
二、普查阶段在进行地质调查或地质填图的同时,收集区域和测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收集资料内容与预查阶段相同),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必要时编制相应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简测图,作为详查的依据。
该阶段水文地质工作可不做抽水实验,但对矿区内发育的泉水、地表水的流量需观测,代表性水点需取样做水化学分析,全部钻孔要做简易水文观测,矿区不做长期观测;近矿围岩取代表性样品做岩石物理力学实验,对岩体中发育的各种结构面需进行详细测量,选代表性钻孔进行RQD值的统计。
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做出评价(比似法)。
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及近矿围岩强度(定量评价)等。
三、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和平、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量、历年最高水位及其淹没范围,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计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窿水的防治意见。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矿床主要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并评价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程度,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调查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的方向。
在完成预查、普查阶段工作的同时,全部钻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选代表性的钻孔做抽水试验,拟露天开采的矿区,抽水孔应布臵在基坑中心和地下水的上游、靠近地表水方向的钻孔或靠近水文地质供水边界的钻孔,拟地下开采的矿区,抽水孔应布臵在矿体高级别储量分布地段、拟建竖井的位臵附近或水文地质供水边界附近。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一、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二、地下水露头调查 三、地表水体调查
调查小组人员组成及精度要求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野外填图)
野外调查组成 员:一般3人
掌图 记录 观测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以地表观查为主,并辅 以必要的轻型勘探和抽水试验
图片来自网络
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2012年2月,益阳岳家桥岩溶地面塌陷,河水注入塌陷洞
课程总结:水文地质测绘之野外调查
1、调查工作方法 2、调查内容:地质调查、地下水露点调查、地表水体 调查、有关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泉 的 调 查
地下水露头调查是水文地 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地下水露头按成因分为哪两 类?每一类例举两种露头?
白沙井
补给区
水井调查
①井孔位置、标高、地形、地貌、地质环 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
②调查和收集井孔的地质剖面和开凿时的 水文地质观测资料
③测量井孔的水位埋深、井深,收集或测 量井孔的出水量、水质、水温等
F10断层:为强含、导水断层。切割了茅口、吴家坪、长兴组灰岩,据桠 杉坡一号井和中溪井揭露,该断层已往北西延伸孝坪溪以西。1978年6月 24日,中溪井-50m平巷靠近F10处突水,水量达2700m3/h;桠杉坡一号 井过10断层带时,均出现涌水征兆,采用快速堵水穿过。
(4)地貌调查
二、地下水露头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时的 地层确定主要是依据实 测地质剖面时建立的地 层层序及标志层。
地层层位的确定方法: 地层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 切割律和穿插关系 同位素年龄
(2)岩性调查 松散岩(土)
基岩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地调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
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1.野外原始图件;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6.过渡性综合解释成果资料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成果资料;7.其他相关资料。
(二)质量检查记录(包括年度原始资料检查记录小结)。
(三)工作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含工作量);地质成果总结;质量总结;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十、野外验收的主要内容有:(一)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具体要求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二)是否完成了规定的目标、任务;(三)是否完成了批准的工作量;(四)项目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工作质量是否符合各类规范、规定要求;(五)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六)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是否正常;(七)工作总结是否系统、全面;(八)野外实地抽查是否合格。
地质填图定义及工作程序

3、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地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二、工作程序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地理地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 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带、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 填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文地质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
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
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
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1.1.1.1.3 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
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
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1.1.2.1 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2.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2.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
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1平方米。
观测容填在记录表上。
1.1.2.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容包括: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颜色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
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
特殊颜色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 岩性1.1.3.2.1 砾石类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表 1—1野外肉眼鉴定: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
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
见表1-11.1.3.2.2砂类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鉴定: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
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
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75㎜,在放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
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
见表1-21.1.3.2.3土类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含量等)。
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表1—2野外肉眼鉴定: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
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
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而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
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
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
见表1-3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表1—31.1.3.3 结构与构造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
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1.1.3.4 特殊夹层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
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 化石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1.3.6 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和砾石。
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
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
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 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 河谷地貌的调查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 河流阶地的调查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 冲沟的调查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调查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1.1.5 水点的观察与描述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
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 .5.1 水井、钻孔的调查1.1 .5.1.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1.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1.1.5.1.5对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民井资料。
调查容填在“民井调查记录表”上。
见附表11.1.5.1.6 “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要求(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井1、井2、井3……井n,或用字母代替为J1、J2、J3……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