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与治理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74区域治理DETECTION作者简介:黄文浩,生于1988年,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黄文浩摘要: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下水资源及污染状况,提出了地下水污染的四种路径,以及污染防治的原则,并从技术、工程和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具体对策措施,以期为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水污染防治;环境污染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074-0002地下水构成了水资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工业、城市、农业、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
尤其是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区域,无论是城市用水,还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其来源主要是地下水。
据统计,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2/3左右的城市饮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全国的1/3人口饮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
地下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地下水也有其特点,即地下水自净能力弱,一旦出现污染,处理不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也势必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此外,地下水是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污染势必会直接影响市民健康。
通过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于2020年11月27日审议通过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该部法规详细规定了相关主体方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一、地下水资源及污染状况(一)地下水资源现状地下水(ground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之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特指埋藏于地表水以下的重力水。
我国地下水储藏丰富,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从可开采量占比分析:平原地下水储藏最为丰富,平原地下水可开采量约占整个地下水储藏量的48%,为1700亿立方米/年。
其次是基岩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整个地下水储藏量的28%左右,为970亿立方米/年;再次是岩溶区地下水,该部分地下水约占全部地下水储藏量的26.7%,为870亿立方米/年。
探析国内城市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研究

区域治理ON THE W AY探析国内城市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研究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秦华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水资源需求与日俱增,作为重要城市水源组成部分的地下水,因为过度开发、保护不善等造成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对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地破坏。
本文就当前国内城市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防治建议,以期为城市水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水污染;现状;防控中图分类号: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0-0259-0001地下水是人类生存、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地下水污染影响程度愈加严重,带来地下水水质急剧恶化、水位大幅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加快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实现对地下水资源更好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现状概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聚居。
作为居民生活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调查显示,国内地下水开采量每年达到26亿立方米,且有逐年增加的倾向[1],而国内目前大约有400多个大中小城市的供水主要依靠地下水[2]。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不少地方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
此外,地表水的不合理使用也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
地下水污染与超采问题相互影响,经常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二、城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一)城市垃圾填埋场造成的污染目前,国内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有一半以上采取的是填埋方式,而不少垃圾填埋对填埋坑的防渗处理不当,甚至有些填埋场未采取防渗措施,导致垃圾渗滤液会经过土壤下渗,继而污染到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1. 引言1.1 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地下水污染范围广泛,且持续加剧。
我国是一个严重受地下水污染影响的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特别是城市地下水源地的污染情况尤为突出,致使地下水的饮用、工农业用水受到了极大威胁。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排放等。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危害着水质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污染现状严峻,亟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技术措施来改善地下水质量,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治理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多种手段。
在物理方法中,主要包括吸附剂法、过滤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剂法通过吸附剂吸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过滤法则是通过过滤介质将污染物截留并去除。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半透膜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筛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络合沉淀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剂将污染物质氧化还原,从而降低其浓度。
络合沉淀法则是通过加入络合剂将废水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实现去除。
生物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等。
植物修复法利用植物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和代谢作用进行治理。
微生物修复法则是通过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措施种类繁多,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关键。
愿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有效治理地下水污染,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2. 正文2.1 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与污染治理

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与污染治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被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威胁。
因此,地下水水质状况的分析和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地下水水质状况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与组成,反映了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
对于地下水水质的状况分析,需要从地下水的水质类型、化学成分、污染源、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地下水的水质类型主要包括地下河水、地下湖水和岩溶地下水等,其中地下河水和地下湖水一般水质较好,而岩溶地下水则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物的影响而导致水质恶化。
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包括总溶解固体、重金属离子、硝酸盐和氟化物等,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越高,说明地下水越容易受到污染。
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其中农业活动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地下水水位、地质构造、地下水流动方向等,这些因素对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达到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目的。
地下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物理隔离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修复法等。
物理隔离法主要是利用地下隔水层对受污染地下水进行隔离,并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和管理,达到保护地下水的目的。
化学处理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通过沉淀、吸附和氧化等反应使污染物得到去除。
生物修复法则是利用微生物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使污染物得到去除。
在实际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和治理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并进行合理的执行。
结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
地下水水质状况的分析和污染治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管理,提高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平衡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业活动的频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修复地下水资源,各种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当前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一、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1、抽出处理技术抽出处理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抽水井将被污染的地下水抽出,然后经过地面上的处理设施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再回灌到地下或者排放。
这种方法对于去除地下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抽出处理技术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影响地下水水位以及可能导致污染物扩散等问题。
2、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向地下水中注入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使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降低其毒性和浓度。
该技术对于处理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氯代烃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氧化剂的选择和注入量需要精确控制,否则可能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修复周期较长,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如温度、pH 值、营养物质等。
4、渗透反应墙技术渗透反应墙是在地下水流经的路径上设置一道填充有反应材料的墙体,当污染水流经墙体时,污染物与反应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无需外加动力、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但反应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寿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5、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是在不对污染场地进行主动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过程进行监测,来评估污染的修复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程度较轻、自然衰减能力较强的场地,但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中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探析

社会科学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中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探析李淑敏 蓝晶晶 许才琳(皖江工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31)摘 要: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许多城市的生活用水都是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和城市收集的,而地下水是主要的水资源。
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我国总体水污染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讨论了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水体污染;防治控制;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与其他类型的水资源相比,地下水具有稳定的流量和更少的污染。
它对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使用者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地表水短缺方面。
在干旱地区,地下水通常成为供水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工业生产的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水污染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由于地下水被埋在地下,一旦污染发生,修复水体非常困难。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有效控制和防止地下水污染,为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有效利用水资源创造条件。
一、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从宏观上看,中国的地下水总体质量相对较好。
可以直接使用约五分之三的地下水,而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使用消耗约五分之一的地下水。
但是,在人口稠密的平原上,用于饮用水的地下水源极为罕见。
可以看出,人类生产和生计活动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人类活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家庭污水排放,农业肥料和农药,垃圾填埋场淋洗,畜禽粪便污染以及溢出物。
地下水已成为工业废水和集中生活污水的排放源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排放也是污染高发原因之一。
现阶段我国已严格管控水资源的污染现状,有效控制水源污染,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大问题。
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
地下水污染使水中富含有机污染物,病原体和放射性物质。
管理不当或直接食用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缩短寿命,并降低对老年人和儿童的抵抗力,让人们的生活处于风险之中。
科学研究发现,饮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会引起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奇怪疾病。
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治理

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治理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进步,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地下水污染也日益严重。
一、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与危害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如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自然降解、植被变化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工业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
地下水污染会导致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摄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肝肾损害、免疫力下降、癌症等。
其次,地下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治理的方法地下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治理方法。
1. 在源头控制方面,可以采取制定严格的环保、用水、用能等政策法规,并对污染源进行跟踪监测,及时纠正可疑的污染行为。
2. 在污染治理方面,可以采用生物、物理、化学、深度氧化等技术,对地下水进行净化。
其中生物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有机污染、农药等有机物的去除。
3. 充分利用好水资源。
水资源的利用最好能够实现使用“三次”,即在使用后能够进行二次和三次利用,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在这个方面,通过实施节水措施也能减少对水资源的使用。
4. 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并针对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和补救措施。
5.提高人们的水观念,加强水资源的知识普及,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节约用水的理念,使人们彻底改变对水资源的乱用浪费的习惯。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治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具体的管理措施如下。
1.建立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与联动,形成多部门共同管控的模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治理工作有序、协调、互相关联。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立法、规划等统筹管理水资源,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与治理摘要:地下水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大作用,而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日渐恶化,我国的治理工作的开展起步较晚。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整体状况、地域分布特点、污染原因并探讨我国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字:地下水污染,治理措施The situation and 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ChinaAbstract:Groundwat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le the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in China is worsening day by da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in Chin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measures to control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will be put forward. Key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pollution treatment1 引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资源价值、环境价值。
数十年来,随着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的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我国地下水大范围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地下水污染对人类生活、社会生产、生态系统都有着极大的危害,比如以受污染的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地方出现“癌症村”等现象。
所以,分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开展全国性的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2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污染概述2.1 我国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广义上是指埋藏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各种不同深度的土层和岩石孔隙、裂隙、洞穴中的水。
狭义上是指浅层地下水,即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体的组成部分,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约为8288亿立方米/年,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0%左右,能够直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为2900亿立方米/年。
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健康的地下水环境自身组织结构稳定、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守恒,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功能。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及城市发展建设、国土开发、农林业、畜牧业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地下水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
2.2 地下水污染定义和分级指标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所编写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污染的定义是:地下水的污染物超过了下水的自净能力,从而实地下水的组成及其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污染的评价方法是将地下水质量与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质量相对照,确定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组分。
地下水污染程度分为三级:污染严重、污染中等和污染较轻;污染组分包括: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铅、砷、汞、铬、氰化物、挥发性酚、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
3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3.1 我国地下水污染整体情况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评价,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Ⅲ类水质标准的占63%,符合Ⅳ类-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
然而,我国城市地下水质量则比较差,对118个城市2至7年的连续监测显示,中国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
我国地下水污染的趋势为: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
3.2 我国地下水污染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不同地域的地下水污染有着不同特点,与当地的人口密集程度、工业发展水平、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密切相关。
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整体特征呈现为: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
东北地区重工业和油田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松嫩平原的主要污染物为亚硝酸盐氮、氨氮、石油类等;下辽河平原硝酸盐氮、氨氮、挥发性酚、石油类等污染普遍。
各大中城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不同,其中,哈尔滨、长春、佳木斯、大连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较重。
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
华北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强烈,从城市到乡村地下水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组分有硝酸盐氮、氰化物、铁、锰、石油类等。
此外,该区地下水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总硬度超标,其中,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污染较重。
西北地区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污染较轻。
西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总体较轻。
内陆盆地地区的主要污染组分为硝酸盐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铬、铅等,以点状、线状分布于城市和工矿企业周边地区,其中,兰州、西安等城市污染较重。
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
南方地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西南地区的主要污染指标有亚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挥发性酚等,污染组分呈点状分布于城镇、乡村居民点,污染程度较低,范围较小。
中南地区主要污染指标有亚硝酸盐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
东南地区主要污染指标有硝酸盐氮、氨氮、汞、铬、锰等,地下水总体污染轻微,但城市及工矿区局部地域污染较重,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浅层地下水污染普遍。
南方城市中,武汉、襄樊、昆明、桂林等污染较重。
3.3地下水污染危害地下水污染对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有严重的危害。
对于环境,污染的地下水可能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
对于人类健康而言,被污染的地下水一旦被饮用,将导致很多慢性病症,例如高氟、砷水是地氟、地砷病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致病原因。
3.4 地下水污染原因和污染源地下水污染原因主要分为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倒灌、工业三废、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
海水倒灌是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象,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淡水的过量开采。
如果地下淡水过量开采,滨海或岛屿上淡水—海水界面可以处于不平衡状态。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曾出现连续多年的干旱,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但是工农业需用水量却不断增加,导致海水入侵。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也会导致地下水污染。
工业废水如工业电镀废水、工业酸洗污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不经过处理而排人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大渗坑里,导致地下水化学污染。
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等物质首先污染大气,而后随降雨下落,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循环中,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工业废渣经风吹、雨水淋滤,其中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性酚、氰化物部分随降水、地表径流迁移并下渗,从而对地下水形成面状和线状污染。
农业活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剩余农药、化肥、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
它们引起大面积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氧化物的增加和农药、化肥的污染。
城市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污水和医院排放的废水,其中污染物多为氨氮、磷、合成洗涤剂、厌氧细菌、挥发性酚、汞、病毒及放射性物质。
这些污水排入河道、沟渠或渗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
生活垃圾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4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4.1我国现行治理政策和措施在法律和政策层次,我国出台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制订了有关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条目。
整体性的治理措施包括以下方面: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实行限期治理;抓好化工资源的综合利用;严格标准,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环境管理;建立污水处理项目等。
4.2 治理策略我国地下水污染需要从污染源控制、污染途径预防和污染场地治理技术方面着手解决,即控源、阻断、修复。
污染源控制包括:更新垃圾处理填埋技术,减少污染物渗漏;治理污染严重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排放企业;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健全法律规定。
污染途径预防包括:城市地区加强雨污分流设施的建设,保证不泄露。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包括: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原位修复包括监控条件下的自然衰减法、渗透性反应墙;异位修复包括抽出处理法等。
5建议与结语综上所述,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我国地下水资源匮乏,可供饮用的地下水更少,且极大部分地水遭受污染,更加剧了地下水短缺的严重程度。
地下水污染由于其自身的隐蔽性、延时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修复治理工作较难进行。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来源广,地下水污染场地类型多且复杂,治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常用的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只能针对单一的指标,因此常常是几种技术的联合。
此外,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资金,完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健全地下水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必须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