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大地震
中国地震史上的那些第一次

中国地震史上的那些第一次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史书记载的最早一次大地震陕西岐山地震发生于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
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周语》)。
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
估计震级可达7级以上。
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北边郡国地震发生于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
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汉书·五行志》)。
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
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地动仪甘肃金城、陇西地震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
据初步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
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
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在内。
震级估计为埿级。
地震时,“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顺帝纪》),“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后汉书·五行志》)。
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一次山西洪洞、赵城地震发生于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日)。
这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
此震“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元史成宗纪》)。
破坏区沿汾河地堑延伸长达400多公里。
震级约8级或更大。
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陕西华县地震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
这是中国历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
地震前,该地区长期没有中小地震活动。
地震史料

【我国最著名的八大地震】地震名称日期时间震级(Ms) 震中烈度震源深度(Km)1. 河北邢台地震1966.3.8 05:29:14.0 6.8 IX 10 ()(农历二月十七)河北宁晋东汪1966.3.22 16:19:46.0 7.2 X 10 (农历三月初一)2. 云南通海地震1970.1.5 01:00:37.0 7.7 X 13 (农历冬月二十八)3. 四川炉霍地震1973.2.6 18:37:08.3 7.9 X 17 (农历正月初四)4. 云南昭通地震1974.5.11 03:25:18.3 7.1 IX 14 (农历四月二十)5. 辽宁海城地震1975.2.04 19:36:06.07.3 IX 12 (农历腊月二十四)6. 云南龙陵地震1976.5.29 20:23:18.07.3 IX 24 (农历四月二十一)1976.5.29 22:00:22.5 7.4 IX 20 (农历四月二十一)7. 河北唐山地震1976.7.28 03:42:53.8 7.8 XI 22 (农历七月初二)8. 四川松潘地震1976.8.16 22:06:46.2 7.2 IX 24 (农历七月二十八)1976.8.23 11:30:10.0 7.2 VIII 23 (农历七月二十八)【二十世纪以来的八大最强地震】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8日(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里氏8.5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八大最强烈地震之一。
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排列):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农历四月二十七):里氏9.5级。
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
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农历二月十五):里氏9.2级。
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
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历史上的今天: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地震】

历史上的今天: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全球首次在政府主导下成功预报地震并且有效减少人员伤亡的地震。
1970年初在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将辽宁省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域,1970年又同时成立了辽宁省的地震工作机构,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支野外综合探测队,11个专业地震台站,8495个业余地震前兆测报点组成的地震预测预报队伍。
1974年6月7日至6月9日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上辽宁有关地震专家提出了渤海北部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
1974年11月25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明确指出辽东半岛大连-营口地区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
1974年12月22日辽阳参窝水库库区发生4.8级地震后在1975年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震情会商会上认为这个4.8级地震并不是预期要发生的地震,在辽宁南部地区仍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而且估计在1975年上半年发生可能性更大。
1975年2月3日18时开始辽宁海城-营口一线区域接连发生多次有感地震活动后认为在辽东半岛上即将发生大地震,随后在1975年2月4日00时向辽宁省省政府发布了相关的预报,1975年2月4日上午10时辽宁省政府正式向各级政府发布通报要求辽东半岛各级政府居民近期做好防震措施,当时大连,营口,海城等多地居民搭起防震棚或者组织在户外观看电影以躲避地震。
这次大地震受灾人口约400万人,建筑破坏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这次地震造成1328人遇难,1.8万人受伤。
这次大地震的成功预报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由政府主导+民间群测群防是本次地震得以成功预报的主要因素,另外其次这次大地震震前也有大量的前兆现象被观测到。
这次地震有大量的前兆现象被发现,首先是动物异常,在1974年12月10日至1975年1月1日辽宁出现了数百条冬眠的蛇爬出洞穴被冻死的现象,另外还出现了大量的鱼群跃出池塘的现象以及大量老鼠逃跑的现象。
海城附近4个震群地震活动特征的对比研究

月 4日 1 9时 1 0分发 生 M 1 ~ . 震 2 5次 ; . 1 0 9地 0
2  ̄. . 29地震 5 0 7次 ;30 39地震 1 . . - 1次 ;40 49 .- . 地 震 5次 ;5 ~ . 震 1次 。 海城 73级 地 震 . 59地 0 .
海城 73级 地震 发 生在 1 7 . 9 5年 2月 4日 1 9 时3 6分 ,震 中位 于北 纬 4 。9 ,东 经 1 24 03 2。8,
震 源 深 度 1k 2 m。从 17 9 5年 2月 3 日 8时 至 2
5, / 级地震 ;18 年 4月 7 F营 口5 级地震 ; 1 85 I
ML. 48地震 ,震 中位 于金 州 断裂 带 中南 段 ,地 质 构 造 环 境 与 前 面 3个 震 群 有 所 不 同 。上 述 4个 震 群 最大 地震 发 生前 ,时空 分 布有 什 么相 同 点 , 又有 什 么不 同之 处 ,值得 进一 步 探讨 与研 究 。
震和 21 0 2年盖 州 ML. 3个 震 群 ,其 中 1 7 48这 95
2月 4 日海 城 7 . 、 19 3级 9 9年 1 月 2 1 9日岫 岩 5 . 4级 、2 0 0 8年 1 月 1 1 4日海 城 M 48和 2 1 . 0 2年 2月 2 日盖
州 M。. 群 ,这 4个 震 群 发 生 前 地 震 活 动 背 景 怎 样 ,是 否 存 在 着 某 种 共 同 的 特 点 ? 对 这 4个 震 群 进 行 对 8震 比 研 究 发 现 :震 前 1年该 区 出 现 小 震 群 活动 ,M . 震 条 带 、地 震 活 动 水 平 明 显 增 强 ,连 续 发 生 多 次 ≥3O地 M >40地 震 ,M ≥4 . 1 . 震 震 源 机 制 高 度 一 致 ,且 震 中 最 近 台站 记 录 P波 初 动 符 号 出 现 明 显 的 一 致 性 等 0地 变 化 ,可 视 为 地 震 异 常 。 及 时 捕 捉 中 强 地 震 前 异 常 ,对 于 地 震 活 动 趋 势 判 断 起 到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关 键 词 :地震 条 带 ;震 群 ;震 源 机 制 ;海 城 附 近 地 区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5年第2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继宗1975 年2 月4 日19 时36 分,辽宁海城发生7.3 级地震。
这次大地震的Ⅶ - Ⅸ度区,人口比较稠密(总人数834.8 万),经济比较发达,但由于震前有预测、预报与预防,灾情大大减轻,震亡人数只占Ⅶ - Ⅸ度区人口总数的0.16‰,经济损失也至少减少了数十亿元。
这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方针,实行群众、专家、领导三结合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地震测报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是他们为地震科学史和防震减灾史书写的光辉篇章。
坚持不懈地预测辽宁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可以追溯到1970 年初。
1970 年1 月17 日至2 月9 日,在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沈阳—营口地区就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
当年5月,在辽宁省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营口、海城等14 个县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
1974 年6 月,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报告指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二年内可能发生5?6 级地震。
1974 年11 月25 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明确指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监视,充分做好捕捉大震的准备。
”1974 年12 月20 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近期在丹东、金县、盘山- 营口等地可能发生5 级左右地震。
1975 年1 月10 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认为:各种宏、微观异常还在继续发展,以后还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发生。
会后,省革命委员会于12 日下发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等地区仍有发生五级左右地震的可能,但具体时间和地点尚难以判断。
各专业台站和各地区要继续加强观测,认真做好防震工作。
1975 年1 月13 日,沈阳地震大队提出《关于七五年大震趋势意见》:1975 年上半年,或在一、二月份内,在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可能发生6 级左右地震。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辽宁海城大地震----历史上唯一准确预报的地震08年汶川地震演绎的一幕幕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故事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中国十几亿人民在地震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人间最温馨的大字,那就是“真爱”,真爱不仅感动着中国,同时也震撼着世界。
中国另一次震动世界的地震便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是历史上唯一准确预报的地震。
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
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
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
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
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屋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
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
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
震后,及时展开了救灾工作。
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l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
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3480人。
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日灾区全部恢复供电。
鞍山海城4.4级地震前鞍山地区水温异常分析

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61DOI:10.16660/ki.1674-098X.2019.17.061鞍山海城4.4级地震前鞍山地区水温异常分析杨雅杰 韩斌 王俊人(鞍山地震台 辽宁鞍山 114010)摘 要:2017年12月19日鞍山海城发生4.4级地震,震前鞍山地区西鞍山井水温,岫岩1号井水温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温上升异常变化。
海城地区历史上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在震前辽宁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地震前兆异常,并依据大量的前兆异常对此次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预报,使此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降低。
1999年11月29日海城岫岩交界地区发生5.4级地震,在震前鞍山井水温出现明显异常,水温呈现上升。
此次异常出现后,通过排除仪器故障和周边环境影响,综合分析认为鞍山地区水温观测在此次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与此次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海城地区未来地震活动的监测预报以及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城 4.4级地震 水温异常中图分类号:P31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b)-0061-022017年12月19日2时39分39秒,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北纬40.53°,东经123.04°)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
此次地震,鞍山市所辖海城、岫岩,营口所辖大石桥、盖州震感明显,沈阳、盘锦、辽阳、本溪、丹东均有震感。
震区无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情况发生。
此次震前鞍山地区地下水温观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西鞍山井水温于2017年9月8日—9月15日出现测值升高异常,5日累计上升变化幅度达9‰℃。
岫岩1井水温于2016年3月15日开始出现趋势性上升至震前累计上升0.01°,上升幅度达10‰℃。
1 西鞍山井水温异常1.1 观测井概况西鞍山井位于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镇马驿屯村,西鞍山北侧。
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1668年9月2日,山东莒县地震,有震前“酷暑方挥汗”、“日色正赤如血”的记载。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有“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火焰,睛空干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的记载。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
1月31日出现高温低压,从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日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
另外,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而离海城较远的大连市增温2度。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9级地震,“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上下乱窜”。
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的前三日连续有霾,震前一日霾的浓度最大。
1971年3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6.3级地震前几天,雾气腾腾,灰尘满天。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
1980年—2012年。
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积极防备 •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 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 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 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 袭击……”
• 时刻关注 •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 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 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 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 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 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 的可能。
• 启示之二,辽宁各级政府在海城地震发生前后,所作出的 果断决策及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始终对我 国的防震减灾产生着积极影响。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开创 了地震的科学预测、政府的风险决策和应急救援工作紧密 结合相互协调的先例,获得了一整套地震预报决策的经验, 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和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 作用。 • 启示之三,地震预报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与会专家认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说明在现阶段,在 一些有利的情况下,对一些破坏性地震,作出一定程度乃 至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一旦预报成功,减灾实效是十分 明显的。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14 的国土上,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却占全球陆地地震次数的 1/3以上,而且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因此我国必须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 预报工作不动摇。任何无所作为的悲观认识和盲目的乐观 情绪都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一点 一点地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成功预报的总结
一、大胆推测: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 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 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 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 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 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 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 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
四条应急预防措施
• 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 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 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 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 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 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 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 映电影,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 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震时房屋倒塌67%, 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 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 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 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 最后离开的战士。
辽宁海城大地震
时间: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 地点: 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 东经122度50分)。 强度: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强。震中位置示意图 Nhomakorabea中位置卫星图
震区描述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 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 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 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0万。合计人 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 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中国的工 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鞍 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 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 库109个。
海城地震遗迹
海城地震遗迹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启示
• 启示之一,至今仍给科学家们解决地震预 报难题以极大的信心。地震预报是世界科 学难题,目前仍处于经验性的预报阶段, 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地震能否预报 的问题始终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争论。海城 地震的成功预报,在预测和预防等方面的 成功经验向人类表明,至少某些类型的地 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报的,为人类减 轻地震灾害带来了希望,也时时鼓舞着地 震学家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信心。
海城地震意义
•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 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 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 预报的地震案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 人死亡递减到1300多人。
李志永
3.预测预防和抗震救灾经验教训
• 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据推测,如无预报,人 员伤亡将达到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 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 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 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 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 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 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 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 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 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 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点30分,辽 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 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 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 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 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 启示之四,继承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经验, 不断探索有效的地震预报方法,再创我国 地震预报事业的新辉煌。专家们认为,海 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要经过去伪求真、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挖掘地震孕育过 程中的丰富信息,重视地震孕育、发展、 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逐步揭示地震现象 的物理本质,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 灾害。
震前预报的成功,带来了其他社会、 经济效益
•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 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 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 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 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 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 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 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 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 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 之一”。
2.破坏程度
•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 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
波及范围
• 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 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 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 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 1000公里。
1.情景描述
•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 %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 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 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 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 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 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 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