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通信原理》第十二章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教程(第2版)课后答案12-12

通信原理教程(第2版)课后答案12-12
59
kh
P( y 0 | x0 )

1 4 1 8 解: X , Y 的联合概率矩阵为: P( X , Y ) 。 1 8 1 2
da
P( x0 y 0 ) 14 2 3 P( x0 ) 1 4 1 8
状态。试分别求: (1) P ( x 1 ) ; (2) P ( y 0 | x1 ) ; (3) P ( y 0 | x0 ) 。
1 1 1 1 0.2 log 2 2 (0.15 log 2 0.11log 2 ) 0.3 0.2 0.15 0.1
=2.471 比特 符号
对于二进制编码,效率= H ( X ) L 2.47 12.5 98.84%
表 12-3 习题 12.10
信源 符号
x1 x2
出现概 率
习题 12.10 设一个信源中包含 6 个消息符号,它们的出现概率分别为 0.3,0.2, 解:对 6 个消息符号进行霍夫曼编码,如表 12-3 所示。
0.15,0.15,0.1,0.1。试对其进行霍夫曼编码,并求出编码的平均长度 L 和效率。 L (0.3 0.2) 2 (0.15 0.1) 2 3 2.5
P ( y1 ) P ( x1 ) P ( y1 | x1 ) P ( x 2 ) P ( y1 | x 2 ) (1 q ) (1 )q

解:对于二进制对称信道,误码率为
w.
H (Y ) 0.99 0.01(1 )log 2
0.01 0.99(1 )log 2
《通信原理》习题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习题
习题 12.1 已知英文字母中“e”的出现概率为 0.105,“c”的出现概率为 0.023,“o” 的出现概率为 0.001。试分别求出他们的信息量 I 。 解:e 出现的概率 P(e) 0.105 ,其信息量为 I e log 2 同理 P(o) 0.001 ,所以 1 1 log 2 3.25 b P(e) 0.105

通信原理陈启兴版课后习题答案分解

通信原理陈启兴版课后习题答案分解

第四章 模拟调制4.1 学习指导4.1.1 要点模拟调制的要点主要包括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的工作原理。

1. 幅度调制幅度调制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信号的幅度,使之随调制信号作线性变化的过程。

在时域上,已调信号的振幅随基带信号的规律成正比变化;在频谱结构上,它的频谱是基带信号频谱在频域内的简单平移。

由于这种平移是线性的,因此,振幅调制通常又被称为线性调制。

但是,这里的“线性”并不是已调信号与调制信号之间符合线性变换关系。

事实上,任何调制过程都是一种非线性的变换过程。

幅度调制包括标准调幅(简称调幅)、双边带调幅、单边带调幅和残留边带调幅。

如果调制信号m (t )的直流分量为0,则将其与一个直流量A 0相叠加后,再与载波信号相乘,就得到了调幅信号,其时域表达式为[]()()()AM 0c 0c c ()()cos cos ()cos (4 - 1)s t A m t t A t m t t ωωω=+=+ 如果调制信号m (t )的频谱为M (ω),则调幅信号的频谱为[][]AM 0c c c c 1()π()()()() (4 - 2)2S A M M ωδωωδωωωωωω=++-+++- 调幅信号的频谱包括载波份量和上下两个边带。

上边带的频谱结构与原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相同,下边带是上边带的镜像。

由波形可以看出,当满足条件|m (t )| ≤ A 0 (4-3)时,其包络与调制信号波形相同,因此可以用包络检波法很容易恢复出原始调制信号。

否则,出现“过调幅”现象。

这时用包络检波将发生失真,可以采用其他的解调方法,如同步检波。

调幅信号的一个重要参数是调幅度m ,其定义为[][][][]00max min 00max min()() (4 - 4)()()A m t A m t m A m t A m t +-+=+++ AM 信号带宽B AM 是基带信号最高频率分量f H 的两倍。

AM 信号可以采用相干解调方法实现解调。

《通信原理》课件

《通信原理》课件

互联网通信技术及应用
互联网通信技术
01
介绍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TCP/IP协议、路由器、
交换机等关键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通信网络
02
介绍互联网通信网络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局域网、城域网、广
域网等不同网络的特点和应用。
互联网通信应用
03
介绍互联网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通信协议的标准化组织
国际电信联盟(ITU)
是全球最大的电信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全球电信标准。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
是负责制定互联网标准的组织,包括TCP/IP协议族和其他互联网相关标准。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是一个全球性的专业组织,负责制定电气和电子工程领域的标准,包括通信协议标准。
在线视频会议等。
感谢观看
THANKS
信源
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如话筒 、摄像头等。
信道
传输信号的媒介,如无线电波 、光纤等。
信宿
接收并使用信息的设备或人, 如扬声器、显示器等。
通信系统的分类
有线通信
利用导线或光缆传输信号,如电话线、光纤 等。
模拟通信
传输连续变化的信号,如调频广播。
无线通信
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如手机、卫星通信等 。
数字通信
01
通信协议的分层结构是指将通信 协议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 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规范。
02
常见的分层结构包括OSI七层模 型和TCP/IP四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 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 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03
TCP/IP四层模型包括网络接口层 、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通信原理教程(第2版)课后答案12-3

通信原理教程(第2版)课后答案12-3

道中传输抑制载波的双边带信号,并设调制信号 m(t)的频带限制在 5kHz,而载波为 理想带通滤波器滤波,试问:
1.) 该理想带通滤波器应具有怎样的传输特性 H(w)? 2.) 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噪功率比为多少? 3.) 解调器输出端的信噪功率比为多少?
解:
1.)
为了保证信号顺利通过和尽可能的滤除噪声,带通滤波器的宽度
10

习题 3.8 设角度调制信号的表达式为 s (t ) 10 cos(2 *106 t 10 cos 2 *103 t ) 。 试求:
f 103 10* 3 10 fm 10
=sin(2000πt)+sin(4000πt)
w.

s (t ) 10 cos(2 *106 t 10 cos 2 *103 t )
da
-600-500-400 0


54
图 3-1 习题 3.1 图

mf
B 2(f f m ) 2(5 2) 14 kHZ
w.
S(f)
400500600

f 5 2.5 fm 2
co
8
m
《通信原理》习题第三章
A2 cos 2 0t m'2 (t ) A2 cos 2 0t 2m' (t ) A2 cos 2 0t
ww
图 3-4 解调器输出端的噪声功率谱密度 习题 3.12 设某信道具有均匀的双边噪声功率谱密度 Pn(f)=5*10-3W/Hz,在该
12
w.
Pn(f)(W/Hz) 0.25*10
‐3
5
co
f/kHz
100kHz, 已调信号的功率为 10kW.若接收机的输入信号在加至解调器之前, 先经过一

通信原理 第二版 (蒋青 于秀兰 著)课后答案解析

通信原理 第二版 (蒋青 于秀兰 著)课后答案解析
2 2
x−0 x 解:由题意随机变量 x 服从均值为 0,方差为 4,所以 2 ,即 2 服从标准正态
1 Φ ( x) = 2π 分布,可通过查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数值表来求解。 x−0 2−0 p ( x > 2) = 1 − p ( x ≤ 2) = 1 − p ( ≤ ) = 1 − Φ (1) 2 2 (1) = 1 − 0.8413 = 0.1587 x−0 4−0 p ( x > 4) = 1 − p ( x ≤ 4) = 1 − p ( ≤ ) = 1 − Φ (2) 2 2 (2) = 1 − 0.9772 = 0.0228 x − 1.5 (3)当均值变为 1.5 时,则 2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 x − 1.5 2 − 1.5 p ( x > 2) = 1 − p ( x ≤ 2) = 1 − p ( ≤ ) = 1 − Φ (0.25) 2 2 = 1 − 0.5987 = 0.4013 x − 1.5 4 − 1.5 p ( x > 4) = 1 − p ( x ≤ 4) = 1 − p( ≤ ) = 1 − Φ (1.25) 2 2
S ) N
4800 C S = 2 B − 1 = 2 3400 − 1 ≈ 2.66 − 1 = 1.66 得: N 。 则所需最小信噪比为 1.66。
第 2 章 信号与噪声分析 习题解答 2-1 解: p ( x > 2) = 1 − p ( x ≤ 2) 数学期望:
E ( x) = ∫
+∞
−∞
第 1 章 绪论 习题解答 1-1 解:每个消息的平均信息量为 1 1 1 1 1 1 H ( x) = − log 2 − 2 × log 2 − log 2 4 4 8 8 2 2 =1.75bit/符号 1-2 解: (1)两粒骰子向上面的小圆点数之和为 3 时有(1,2)和( 2,1)两种可能 , 1 1 总的组合数为 C6 × C6 = 36 ,则圆点数之和为 3 出现的概率为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件(全)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件(全)

通常广泛使用的单位为比特,这时有
I
log2
1 P(x)
log2
P(x)
(b)
【例】 设一个二进制离散信源,以相等的概率发送数字
“0”或“1”,则信源每个输出的信息含量为
I (0)
I (1)
log 2
1 1/ 2
log 2
2
1
(b)
在工程应用中,习惯把一个二进制码元称作1比特
2021/8/18
I - 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 则 P(x) 和 I 之间应该有如下关系:
➢ I 是 P(x) 的函数: I =I [P(x)] ➢ P(x) ,I ; P(x) ,I ;
P(x) = 1时,I = 0; P(x) = 0时,I = ;

满足I[上P(述x1)3P条(x件2 )的]关 I系[P式(x如1)]下 I:[P(x2 )]
……………
后面讲述中,“通信”这一术语是指“电通信”, 包括光通信,因为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在电通信系统中,消息的传递是通过电信号来实 现的。
2021/8/18
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息源(简称信源):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 号,如麦克风。信源可分为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
(1.4 6)
2021/8/由18 于H(x)同热力学中的熵形式相似,故称它为信息源的熵
第1章 绪论
【例1】 一离散信源由“0”,“1”,“2”,“3”四个符 号组成,它们出现的概率分别为3/8,1/4,1/4,1/8, 且每个符号的出现都是独立的。试求某消息
2010201302130 01203210100321010023102002010312032100120210的 信息量。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教师或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课程受欢迎情况;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通信原理课程名称(英文):Communication Principle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周学时:4 总学时:64 学分: 4先修课程:通信电子线路,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授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三、课程简介(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课程学习对学生专业成长具有的价值。

课程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

)《通信原理》是通信及相关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信原理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通信状况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要讲授的核心知识、要训练的关键技能及须形成的综合素养的目标。

)本课程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

注重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具体目标包括:●理解主流通信原理信道传输的基本特点;●掌握模拟与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对简单通信系统进行建立模型、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能力;●能对给定的通信电路进行调试,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和排除;对规定任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满足对应课程标准的第2条)(需要清晰地呈现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授课形式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课后可根据教学进程,规划、开展自主学习。

通信原理知识总结

通信原理知识总结
第八章 同步技术
8.1 概述
8.2 载波同步
8.3 位同步
8.4 群同步
8.5 同步技术在数字通信网中的应用
掌握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帧)同步、网同步的基本概念,实现方法,作用。
习题:8-5、8-7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
9.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差错控制信道的分类
掌握差错控制方式、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掌握信息的含义及其度量方法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相关计算
可靠性角度
有效性角度
习题:1-2、1-3、1-4、1-5、1-6、1-7、1-8
第二章 信号分析及信道
2.1 信号分析
2.1.5波形的互相关和自相关
2.2 随机信号分析
掌握上述各信号的频谱、带宽以及AM、DSB、SSB信号的时域表达式
3.2 角度调制系统的调制与解调
了解F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原理以及时域表达式、频谱特点和带宽
3.3 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AM系统、DSB系统、SSB系统以及FM系统的抗噪性能的结论
习题:3-1、3-9
第四章 信源编码
时分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7.2.2 码元速率和带宽
7.2.3 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
7.3 波分复用
波分复用的概念
7.4 码分复用
码分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7.5 多址技术
7.6 各种复用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习题:7-1 、7-2、 7-4、 7-5、 7-7
习题:4-1、4-8、4-9、4-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1) (1,1,0)
s3 (t) : (1,0,1)
这三个码组所构成的编码是超正交码。
5.双正交编码
由正交编码和其反码构成双正交编码。
正交码为 (0,0,0,0) (0,0,1,1) (0,1,1,0) (0,1,0,1)
其反码为
(1,1,1,1) (1,1,0,0) (1,0,0,1) (1,0,1,0)
则称f(x)为本原多项式。
一n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产生m序列的充要条件为:
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为n次本原多项式。
具有最长周期m = 2n – l,
周期与初始状态无关。
图12-3
初始状态不考虑全“0”状态。
[例]要求用一个4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m序列, 试求其特征多项式。 n = 4,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的长度为m = 2n –1 = 15,
用尽可能少的级数产生尽可能长的序列。 b) n级反馈移存器
一个n级反馈移存器可能产生的最长周期等于(2n - 1)。
将这种最长的序列称为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 (maximal length 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 sequence), 简称m序列。
反馈电路如何连接才能使移存器产生的序列最长.
(a3, a2, a1, a0 ) (0,0,0,0)
移位后得到的仍为全“0”状态。 反馈移存器中应避免出现全 “0”状态。
100 110 111 111 011 101 010 101 110 011 001 100 010 001 000 100
0 0 0 1 1 1 1 0 24-1 1 =15 0 1 1 0 0 1 0
M s M p M r 1110010 0111001 1001011
Ms与Mp向右移位5次的结果相同。
4)自相关函数 自相关函数
R( j) A D A D
AD m
A—该序列与其j次移位序列一个周期中对应元素相同的数目;
D—该序列与其j次移位序列一个周期中对应元素不同的数目; m—该序列的周期。 改写成 R( j) [xi xi j 0]的数目[xi xi j 1]的数目
而且在长度为k的游程中[l≤k≤(n – 2)],
连“ l”的游程和连“0”的游程各占一半。
3) 移位相加特性
一个m序列Mp与其经任意次迟延移位产生的另一不同序列Mr模 2相加,得到的仍是Mp的某次迟延移位序列Ms ,即
Mp Mr Ms
[例] m = 7的m序列Mp = 1110010, Mr = 0111001,
M序列它满足m序列的前两个性质 (1)在M序列的一个周期中,出现“0”与“1”的数目相等。 (2)在n级M序列的一个周期中,
游程共有 2n-1个, 其中长度为k的游程占1/2k, 长为n的游程有两个,没有长为(n-1)的游程。 在同长的游程中,"0"游程和"1"游程各占一半。
( x,
y)
1
若码组x和y正交,则必有
(x, y) 0
图中4个数字信号为
s1(t) : (1,1,1,1)
ss32
(t (t
) )
: :
(1,1,1,1) (1,1,1,1)
s4 (t) : (1,1,1,1)
这4个码组中任意两者之间 的互相关系数都为零,
这4个码组两两正交。 把两两正交的编码称为正交 编码。
m
由m序列的迟延相加特性可知,xi xi j 仍为m序列的一个元素,
上式分子就等于m序列一个周期中“0”的数目与“1”的数目之差;
由m序列的均衡性可知,
m序列一周期中“0”的数目比“l”的数目少一个,
R(
j)
1,
1 m
,
j0 j 1,2, , m 1
自相关函数也有周期性,周期也是m;自相关函数是偶函数.
双正交编码
(0,0,0,0) (0,0,1,1) (0,1,1,0) (0,1,0,1)
(1,1,1,1) (1,1,0,0) (1,0,0,1) (1,0,1,0)
共有8种码组,码长为4,任两码组间的相关系数为0或-l。
12.1.2 哈达玛(Hadamard)矩阵
它用以构成超正交码和双正交码。
它的每一行(或列)都是一正交码组。
12.2 伪随机序列
12.2.1基本概念
通信 系统 中的 随机 噪声
使模拟信号产生失真 使数字信号出现误码 限制信道容量
消除或减小通信系统 中的随机噪声
在实验室中对通信设备 或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时,
为了实现高可靠的保密通 信
必须能够获得符合要 求的随机噪声
利用随机噪声的最大困难是它难以重复产生和处理。 伪随机噪声具有类似于随机噪声的某些统计特性, 同时又能够重复产生。 将这种周期性数字序列称为伪随机序列。 它有时又称为伪随机信号和伪随机码。
a. 2阶哈达玛矩阵(最低阶)
1 1 [H ]2 1 1
简写为[H ]2
b. 4阶哈达玛矩阵
[
H
4
]
[
H
2
]
[
H
2
]
H H
2 2
H2 H2
, — 直积
c. 8阶哈达玛矩阵
[H8
]
[H
4
]
[H
2
]
H H
4 4
H4 H4
反馈线的连接状态用ci表示: ci = 1表示此线接通; ci = 0表示此线断开。
设n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为: a1a2 an a 1 n
经过一次移位后,状态变为: a0a1 a a n2 n1
经过n次移位后,状态变为: an1an2 a1a0 n
线路连接关系 an c1an1 c2an2 cn1a1 cna0 ciani
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只有两种取值: 0和(-1/m)。
把这类自相关函数只有两种取值的序列称为双值自相关序列。
若把m序列当作周期性连续函数求其自相关函数
R( ) 1 T0 /2 s(t)s(t )dt
T0 T0 / 2
T0为s(t)的周期
R( ) 1m1m,T0 1 iT0
0
iT0
T0 ,i 0,1,2 m
12.2.2 m序列 1.m序列的产生 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
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 生的周期最长的序列。
a) 4级反馈移存器。 1)初始状态为
(a3, a2 , a1, a0 ) (1,0,0,0)
输出周期最长为15的序列: 000 111 101 011 001
2)初始状态为
互相关系数定义变为 (x, y) A D
A D
A—x和y中对应码元相同的个数; D—x和y中对应码元不同的个数;
若用x的j次循环移位代替y,就得到x的自相关系数。
4.超正交码
若两个码组间的互相关系数ρ<0,称这两个码组互相超正交。
如果一种编码中任两码组间均超正交,则称这种编码为超正交
编码。
ss12((tt))::
第12章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12.1 正交编码 12.2 伪随机序列 12.3 扩展频谱通信 12.4 伪随机序列的其他应用
12.1 正交编码
12.1.1正交编码的基本概念 1.模拟信号正交性 若两个周期为T的模拟信号s1(t)和s2(t)互相正交,则
T
0 s1(t)s2 (t)dt 0
若M个周期为T的模拟信号s1(t) , s2(t) ,…, sM(t)构成一正交 信号集合,则有
T
0 si (t)s j (t)dt 0,i j;i, j 1,2, , M
2.互相关系数
两个码组:x (x1, x2 , , xn ), y ( y1, y2 , , yn )
xi , yi {1,1}, i 1,2, , n
x和y间的互相关系数为
( x,
y)
1 n
n i 1
xi yi ;1
,
d. N阶哈达玛矩阵(N=2m)
[H
N
]
[H
N
/
2
]
[H2
]
H H
N N
/2 /2
HN/2
H
N
/
2
第一行和第一列的元素全为“+”,
这样的[H]矩阵称为哈达玛矩阵的正规形式(正规哈达玛矩阵)。
[H]矩阵中各行(或列)是相互正交的(正交方阵)。
所以通常将m序列称为伪噪声(PN)序列,或称为伪随机序列。
12.2.3其他伪随机序列简介 1.M序列
由非线性反馈移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序列称为M序列。 周期长达2n
图12-3中,n=4级的m序列产生器,它有的15种状态。 若使它增加一个“0000”状态,就可变成M序列产生器了。 “0000”状态必须处于初始状态“1000”之前和“0001”状态之后。
1)递推方程
n
i 1
任意一输入 ak ciaki
i 1
2)特征方程(或特征多项式)
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
n
f (x) c0 c1x c2 x2 cn xn ci xi
i0
若一个n次多项式f(x)满足下列条件: (1) f(x)为既约的(不能分解因子的多项式); (2) f(x)可整除(xm + 1),m = 2n – l; (3) f(x)除不尽(xq + 1) ,q < m ;
若把其中每一行看作是一个码组,则这些码组也是互相正交的,
整个[H]矩阵就是一种长为n的正交编码,包含n个码组。
7.沃尔什矩阵(Walsh) 将[H]矩阵中行的次序按“+1”和“-1”交变次数的多少重
新排列,得到沃尔什矩阵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