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陆渊雷
孟河医派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创新

129
石见穿、彳i上l:(J、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天 葵子、半枝莲、白毛藤、八月札等,临床应用, 每获良效。
3.临床疗效研究促进中医药推广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统计方法与模型的不断创立与发展,临 床医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循证医学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 生了巨大变化,并逐步成为诊治疾病和进行医疗 决策的最新思维方法和模式。 孟河医派医家也吸收西医临床研究的思想, 尤其是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来观察中医药诊 治某一疾病或疾病某一阶段的疗效,用科研方法, 来证实中医药疗效,用临床疗效和科研数据,来 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效法效方,促进中医药的弘扬 与发展。 蔡淦【5】等根据胃癌前病变脾胃虚弱为基础, 痰瘀阻络、蕴热生毒的病机特点,创立具有健脾益 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乐胃煎治疗胃癌 前病变51例,发现该方对胃癌前病变症状总有效 率88.24%、病理总有效率76.47%、幽I、J螺杆菌(HP) 转阴率65.52%,证实乐胃煎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 胃癌前病变的发展。我院对以补肾泄浊法为指导
2.陆渊雷——推动“中医科学化”进程 陆渊雷早年有坚实的国学基础,后又接受近 代科学知识,翌后从恽铁樵习医,并深受其师革 新中医主张的影响,主张立足中医,吸收西医学
127
精华,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整理中医药学,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医科学化”主 张。
陆渊雷认为中医药有其确切的疗效,但自身 理论有待发展完善,必须吸收新的科学知识,用 科学方法来阐述中医学理。他在综合前人注疏, 参考日入学说基础上,对《伤寒论》、《金匮要 略》二书用浅近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 并用近代科学、医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释,著成 《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还 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要点在研究中医证候的本 质,首先研究这一证候是病体起了何种特异机转, 其次研究方药为什么能祛除这一证候,再次研究 此证候一去,何以病会全体好,逐证积累,以此 类推,就能推究到未知部分,中医学就能真正进 步。陆渊雷反对从中药化学分析指导临床使用, 强调把中医证候和药性参合研究,才能提高临床 疗效。为传播“中医科学化”主张,陆渊雷创刊 《中医新生命》,向读者介绍中西医学理结合的 理念,在主持上海国医学院教务时,课程计划采 取中西医并举的方针,使二者沟合熔冶,打成一 片。
近代现代名医表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
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
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序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
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心法为核心。
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世纪50年代应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相赠,云鹏同志揣摩。
章次公倚装。
”余拜而受之,铭感迄今。
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
历代医家传承发展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
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医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
故乐为之序。
张云鹏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室” 二OO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略谈海派名医医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1、曹颖甫曹颖甫(1866—1937 ),江苏江阴周庄人,名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
自幼习举子业,且擅画,工诗词。
曹氏之对经方感兴趣,并矢志研究经方,从《经方实验录》的原序中可以归纳出其原因有二:其一,其父病洞泄寒中,病危之际愈于附子理中;其二,曹本人赴试金陵,重病之时愈于桂枝白虎。
经自己切身体会,他不得不感叹,中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1],故“益信经方”[1]。
他38岁时,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并开始独立行医。
因其早年,在南菁书院师从著名汉学大师黄以周先生,故其学术思想脱胎于经学,这对他在对医学经典著作的理解、注释及训诂等诸多方面,非同寻常。
他著有《曹氏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其中《经方实验录》是他运用经方的忠实纪录,由其弟子姜佐景整理,经他审阅,点评而成。
1917年,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曹氏任该校教务长,他传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桃李遍天下,如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等。
他在教书期间还主持上海同仁辅堂医务三年有余。
曹氏多才多艺,能文善诗,书画、诗词清丽高雅,风格独特。
著有《汉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等。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曹氏返回家乡,后因淞沪会战,江阴沦陷。
此时曹氏已年迈,然有“曹憨”之称的他,为救一女子,驻杖怒斥日寇这禽兽行为,而惨遭日军杀害。
曹颖甫先生临床常用经方而活人,虑其在经方医学上的成就,他被公认为“最纯粹的经方家”2、恽铁樵恽铁樵(1878 ~ 1935 ),名树珏,别号黄山、冷风、血涵、药盦、焦木,江苏省武进夏墅南街人;恽氏年少贫苦,立志读书,父母早亡,由族叔抚养成人。
他天资聪慧,13岁就读于族中私塾,16岁中秀才,19岁与孟河丁氏女结婚。
孟河当地自古就有诵读医书的风尚。
他少时也例外,尚习《医学三字经》及《素问》等医书,20岁时读完科举经典,已粗涉医道;25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6年毕业后赴长沙任教。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摘要】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约4330余种,其中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有573种,内容涵盖了医经、根底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剂、临证各科、医案医话医论、史学工具书等方面。
本文将江苏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480余种著作分为“医籍所涉及的种类〞、“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方药类著作〞、“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等七个方面、六个大类进行评述。
介绍其在中医学术、中医教育、中医临床、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科学化等方面的著作特点,肯定其对于现代中医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试图唤起现代中医药研究者对这一时期中医药著作的研究兴趣,使这一时期的著作更好地为当今中医药事业效劳。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研究概述民国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是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时期(38年),在整个中医药学的开展历史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处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渡期中,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
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着西方文化留学背景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西方医学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进入国内,政府也积极推动其成为社会医疗主流。
中医药事业从起初的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被漏列,医疗行为被限制,开展到中医药被整个废除的境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局面。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整个中医药界奋起抗争,同时也顺应时代开展的要求,本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宗旨,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卫中医的各项权益。
他们积极探索创办中医药学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努力开展学术上的中西医汇通,并围绕着上述内容著述立说。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主,以下简称?中医联目?〕有4330余种,占到全部中医存目存世书籍的三分之一[1]。
《中医人生》中的那些正能量的老师

《中医人生》中的那些正能量的老师书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立过关于读书的flag,比如每周读一本,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书架上的书越来越挤了,很多书上的灰尘却越来越厚了。
作为中医,有明师指导,有好书陪伴,有病人的康复,真的妙不可言,也许以后应该给自己腾出点时间,甚至完全抽出时间来读书,向前人学习。
娄老是一位经方家,他的大作《中医人生》我已经买了好几年了,直到去年才读完,今天再复习一下读书笔记,发现娄老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位明医,他的很多观点能够指明我们中医经典科发展方向。
01—懂西医能增疗效医学不应分中西,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救死扶伤,中医懂了西医,病人得到的保障就更多。
张丰对娄老的影响最大。
张丰对西医也非常熟悉,并认为:一个有抱负的现代中医师一定要具备基本的西医知识与了解西医药发展的动态,因为这些东西对中医的临床诊断大有裨益。
当然这应该是中医师自己内心自发的要求。
陈兴华是一名西医大夫,他认为临床需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而且作为中医师,非常有必要熟悉西医常见病的诊疗,对提升疗效有大益。
懂西医,能够让我们对中医理解更深刻。
娄老对腰椎间盘突出证的治疗方面,认为其机制可能是机体快速建立起代偿作用的系统,大量释放了止痛物质;其次可能是腰突症过度诊断了。
治疗上需要方药针罐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症状加重的瞑眩反应,这是机体在重建新的生理稳态。
02—针灸是上帝之手娄老的老师何黄淼,临床宗旨“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能完全做到这八个字就是针灸。
何黄淼推崇泽田健的针灸疗法,“针灸是上帝之手,具有神奇的力量”。
娄老针药结合收到启蒙老师的影响,见证老师使用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治疗肾炎水肿伴有胸满症状。
何老师还让病人家属使用艾条灸治疗肾炎。
何老师辨证细腻、针药病用,客观的认识中西医,给娄老带来来对中医未来的憧憬。
何老师透露了学习针灸的诀窍,多实践,掌握取穴五个方面“八总穴,八会穴,局部取穴,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病位交叉对应取穴”王冠千(娄老的老师)推荐中国针灸学、针灸临床治疗学。
了不起,这个中医流派,竟诞生了7位国医大师!

了不起,这个中医流派,竟诞⽣了7位国医⼤师!“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
孟河医派是发源于常州,流布于全国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形成可追溯⾄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
⾃明末清初以来,孟河医派不断发展壮⼤,影响⼒⼀直延续⾄今⽇;全国仅有的90位“国医⼤师”中,竟有七位出⾃孟河医派,可谓名家辈出,⼈才济济。
⼀、陆⼴莘(1927-2014)⾸届国医⼤师。
18岁学中医,早年师从孟河医派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家,进⼊过“陆渊雷医室遥从部”,曾随章次公临诊,在中央⼈民医院中医科⼯作时接受了徐衡之主任的⾔传⾝教。
陆⽼是我国第⼀批“中学西”⼈员,受过正规的中西医教育,曾在中医、西医权威机构临床、科研和教学。
他⼼智超群,且博极医源,遍求中外,不断参悟中医学的精髓,在中西医模式⽐较、当代中医的使命和发展⽅向等⽅⾯形成了逻辑严密、⾼屋建瓴的学术思想。
在当今中医界中,因为敢于提出尖锐问题、善于逻辑思辨和观点独具创见,⽽被誉为“中医界的哲学家”。
⼆、裘沛然(1913-2010)⾸届国医⼤师。
13岁跟随叔⽗学医,1931年求学于孟河医派⼤家丁⽢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并在孟河医派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也常向章次公等名医请教。
裘⽼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多⼼得,总结出疑难病证治疗⼋法,在医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在学术理论上,裘⽼搜百家学说,在伤寒温病学的融合、经络的研究、养⽣学说、中医药学术思想等⽅⾯发表了许多新见解。
三、朱良春(1917-2015)⾸届国医⼤师。
1936年,拜孟河医派清代御医后⼈马惠卿为师学医,深得太医家传;后考⼊苏州国医专校继续深造,⼜转⼊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孟河医派名医章次公先⽣。
朱⽼擅⽤⾍类药治疗风湿⾻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后,系统、详细论述⾍类药,并做实物对照的第⼀⼈。
他撰写的《⾍类药的应⽤》,被中医药院校师⽣、临床医师奉为学习、研究、应⽤⾍类药的范本。
四、颜德馨(1920-2017)⾸届国医⼤师,海派中医颜⽒内科第⼆代传⼈,其⽗颜亦鲁师从孟河医派⼤家马培之弟⼦贺季⾸届国医⼤师,海派中医颜⽒内科第⼆代传⼈,其⽗颜亦鲁师从孟河医派⼤家马培之弟⼦贺季衡。
名医是这样炼成的——奚九一教授成名之路

奚九一教授 ,中共党员 ,主任 医师。我国第 一代 中
西 医结合著名专家 ,全国中西医结合 周围血 管病专业委 员会 的奠基人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重点专病脉 管病 项 目负责人 ,上海市特 色领先专科脉 管病学科 的学术带 头人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 究所所 长、圈家 中医 药管理局全因中医脉 管病 医疗 中心主任 、上海市 r 医药 } I 工作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 中医药研 究院专家委 员会 名誉委 员一 j 复旦大 学教授 一 f 中医药大学博士生 : 海 : 海 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 员会名 誉委 员、香港保健 协会专家顾问。全 国及上海 市劳动模范 、全 国卫生先进 工作者、享受国务院 “ 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中医 、中 西医结合研究疑难病 症 5 余年 , 0 尤其在脉管病 的医、 教、 研各方面均作 出了突出贡献 。 1 初出茅庐 学贯 中西 12 年 4月 6日,江苏无锡一个 儒医之家新添 了一 93 位男婴,学名奚九一 。受环境 的熏陶 ,成长 中的他渐渐
D教 远O LF kC C意  ̄ A 程 I O N
第第总期 二1第 8年・ 。期8 卷一寅 一 月年 。庚 l
年 、行医 4 年 ,即从事 中医药事业 6 5 0周年之际 ,国讯 医药集 团、中和亚健康服务 中心、北京 中医药大学远程 教育学院、北京二十一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 、 世 中联 ( 北京 )远程教育科技发展 中心、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 教育杂志社、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等联合 倡议孙 光荣教授的亲友,记 叙他走 过的艰 辛历程 、总结他 的学 术 经验 ,我非常高兴 ,非常赞成 。他们请 我为之作序 , 我理所 当然地欣然祝贺孙光 荣教授艰苦奋斗和胜利跨越 的历程 ,我衷心祝福孙光荣 教授健康长寿 ,但我不想格 式化 、程式化地表述 ,我只想用 自己的语言写 出真情实 感 ,使更多 的同志和朋友 了解孙光荣教授那种品德、那 种智慧 、那种精神 。 因为在我心中始终有 一个呼唤—— 我 的兄弟叫光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姜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姜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姜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谢××,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柴胡9g淡黄芩9g 姜半夏9g太子参9g 淡干姜2.1g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三诊: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
当从伤寒法调。
川黄连1.8g姜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磁石45g(先煎) 柴胡9g淡黄芩9g 太子参9g茅术6g 炙甘草2.4g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
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
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
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
柴胡、淡黄芩、吉林参须、姜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姜、红枣。
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
1帖。
药后得汗,热退。
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
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姜半夏、干姜、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
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
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
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
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内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
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
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
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
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
故可用十枣汤攻之。
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悬饮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
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
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
脉弦,舌有苔故也。
询之,果验得胸膜炎。
大戟9g甘遂2.4g 芫花6g红枣10枚。
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赤芍6g 太子参9g生姜3片,枳壳6g 大戟6g淡黄芩6g 生甘草3g桔梗6g 芫花1.5g姜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
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
葶苈6g米仁15g 桔梗4.5g陈皮9g 活芦根30g冬瓜子9g 枳壳4.5g煅牡蛎24g 桃仁9g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悬饮王××,初诊:4月21日。
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
柴胡6g淡黄芩6g 桔梗6g炙甘草3g 桂枝1.5g北沙参6g 瓜蒌9g生姜3片,赤芍6g 枳实6g黑附子3g 红枣4枚。
2帖。
二诊:4月23日。
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
可加养荣汤。
柴胡9g瓜蒌9g 太子参12g炙甘草3g 枳壳6g当归9g 黑附子6g杭菊花9g 桔梗1.5g白芍9g 干姜2.4g 红枣4枚。
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
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
柴胡6g白芍9g 紫菀9g杭菊花9g 当归9g小生地4.5g 桔梗4.5g生大黄3g 太子参9g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
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
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
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
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
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
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
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
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
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肠痈龚××。
初诊:11月6日。
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
因不愿开刀,故服药。
丹皮9g黑附子6g 马齿苋15g炙甘草3g 冬瓜子12g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
2帖。
二诊:11月8日。
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
米仁15g黑附快6g 红藤21g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
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
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
生黄芪12g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炙甘草2.4g 生姜9g潞党参9g 磁石30g红藤15g 马齿苋12g仙灵牌9g 云茯苓12g。
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
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
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
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
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
故前上海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
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
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姜、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姜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
研末作小丸吞。
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
柴胡、姜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姜、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
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
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
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
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
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
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
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
米仁30g三棱、莪术各6g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
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
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苏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
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
3帖。
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
当归90g赤芍60g 丹皮60g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柴胡120g 百合90g生黄芪120g生甘草30g。
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
四逆汤在内妇科的应用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
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姜温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气,合之能回阳救逆,主治三阴伤寒,太阳病误汗亡阳,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细者。
陆氏认为“仲景于亡阳虚脱之证,必用生附子配干姜,甚或依证更配以人参”,“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姜半至三钱。